環境
一條小溪從鎮中流過,雖寬不足2米,名“白龍江”。溪北是甘肅的“賽赤寺”,南岸屬四川若爾蓋縣的安多達倉郎木寺,中間夾著回族的清真寺,兩個藏傳佛教的寺廟在這裡隔“江”相望。
一條小溪融合了藏、回兩個和平共處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據一方地存在著,曬大佛、做禮拜,小溪兩邊的人們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傳達著對信仰的執著。
現狀
如今郎木寺所處的四川、甘肅交界,自古就是川、甘、青各族民眾朝拜黑虎女神的聖地。藏傳佛教興起後,在那裡建寺已歷千年,但仍被命名為“虎穴仙女寺”——郎木寺。而且,在四川達倉郎木寺內,最受民眾尊崇的是傳說中的老祖母郎木,其原來居住的洞穴,那是聖地中的聖地。洞外地下湧出的泉水,就是嘉陵江主源之一的白龍江的源頭。
郎木寺分為兩部分,一個為四川達倉郎木寺寺院,也叫做格爾底寺,虎穴、仙女洞、郎木寺大峽谷以及肉身佛舍利都位於四川郎木寺這邊。另一個是甘肅寺院,也叫賽赤寺,通往天葬台的方向,兩個寺院隔著小溪相互守望。
儘管郎木寺的名氣與日俱增,不過它目前仍然是一個安靜而風格獨特的小鎮。
實用信息
最佳旅行時間
5月-9月最佳。這時氣溫涼爽宜人,草原開滿格桑花。 但冬季歲氣候寒冷,卻有豐富佛教活動。
衣著指南
天氣明顯冷,山上風特大,夏天去的話要帶一件外套,早晚很涼;冬天去的話要做好保暖措施,帽子、手套必不可少。
餐飲住宿
郎木寺鎮上住宿條件齊全,酒店、民宿、青年旅舍等高中低檔不同等級的住宿地點都有,價格幾十到幾百塊不等,可以根據需求選擇。在很多特色的藏式客棧或青旅里每天晚上都會有客棧老闆、當地的藏族朋友和遊客一起歡歌暢談,十分暢快。鎮上也有多家餐館,大多是藏餐和川菜,如果吃不慣還有一家麗莎餐廳可以提供西餐(有特色的蘋果派和氂牛肉漢堡,在國外背包客中名聲很大,不過價格也不便宜),因為當地貧瘠物資多從外面運來,所以價格比內地稍貴。
其他
1. 進入兩座寺院遊覽前最好找到一個當地人或者寺內僧侶幫忙講解,寺院故事十分精彩。
2. 建議不要為了獵奇心理觀看天葬,觀看時請保持肅穆,尊重逝者家人。
3. 郎木寺附近有騎馬游項目,馬隊在鎮上有諮詢門店,價格在150-400元之間不等,騎馬目的地包括白龍江源頭、紅石崖、花海等地。
4. 在郎木寺旅行可以順便將附近的甘南最美村落扎尕那和四川境內的若爾蓋花湖、唐克一併遊玩,鎮上的客棧里都可拼人包車。
交通信息
合作到郎木寺的車票50元,每天6:30、7:20、12:00各一班。(淡季時偶有變化);
夏河到郎木寺71.5元,每天6:40、7:40各一班。(淡季時偶有變化);
蘭州到郎木寺無直達班車,可乘坐蘭州到迭部的班車,至郎木寺橋處下車然後徒步約3公里可以到達。
主要景點
格爾底寺
格爾底寺位於郎木寺鎮的四川部分,寺內的五世格爾登活佛肉身殿是郎木寺景點中的精華,供奉著圓寂後幾百年都不腐壞的活佛肉身,十分神奇。不過肉身殿並不能隨時看到,大約三五天會開放一次,只有有佛緣的遊客才能見到。除此之外,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格爾底寺里還有很多值得參觀的殿堂,每一座都有奇幻的故事,可以尋找一位當地人一一講述,感受宗教故事的奇幻。
白龍江峽谷
白龍江峽谷的入口就在格爾底寺內最深處,可以徒步或者騎馬進入遊覽,峽谷周圍怪石林立,景觀奇幻秀美,峽谷里有幾片小草原可以野餐,還有“仙女洞”、“老虎洞”、“中陰洞”等充滿宗教奇幻故事的景觀。從峽谷盡頭上山一直到達山頂,還可以看到整個郎木寺鎮美麗的全景。
甘丹賽赤寺
甘丹賽赤寺在甘肅省一側,建築金碧輝煌,每一尊大殿都以鍍金為頂。清晨晨霧繚繞,大殿卻金光閃閃,非常適合攝影。寺院後山有一座天葬台,若徵得去世者家屬同意可以前去觀看天葬,需要從寺院後山爬山約40分鐘到達。天葬只有在當地人去世的時候才有,這種家屬為逝者喪葬的場面不建議以獵奇心理前往觀看。
節慶活動
瞻佛節
瞻佛,藏語稱為“貴格先”,字面意思為“展示絲綢佛像”,我們平時俗稱“曬佛”。瞻佛的目的,是將佛的偉大形象展示於人間,讓僧俗信眾通過心靈去感受,由此而頂禮膜拜,讚嘆供養,祈願佛法長住。
每年正月十三日是郎木寺舉行瞻佛的日子。 上午大約九時,瞻佛儀式正式開始,寬大的瞻佛台上綴帖得光滑整齊的石板閃著亮光,在作為掛軸的瞻佛牆上卷簡佛像徐徐展開,一隊僧人在瞻牆頂端緊攥幅邊,一隊僧人在下面接展,左右兩邊又是兩隊僧人,四方合力小心翼翼地將一幅大約十丈寬大約三十六丈的佛像展現在人們面前,這一刻,僧俗一片靜穆,默念經文,祈求幸福吉祥……
民族融合
傳教士
上個世紀40年代,一位美國傳教士踏上了這塊神奇的土地,一住就是十幾年, 直到1957年才離開。他在這裡完全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之中,冬天,他穿上厚厚的藏袍,戴上狐皮帽,腳上穿著與當地人一樣的皮袋子,然後騎上馬去狩獵。他喜歡背著叉子和子彈袋,騎上高頭大馬在雪地里飛奔。夏天,他與牧民們一起耍壩子,暢飲青稞酒,跳鍋莊,在開滿各色野花的草原上打滾。似乎他的傳教算不上成功,因為今天已經看不到除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之外其他宗教的痕跡。他的傳教,如奔騰的白龍江一樣,在歲月的流轉中去了遠方,留下的只是一個過程——曾經在這裡走過。
十幾年的經歷,對於人生不是一個短暫的時間。十幾年與當地人的相處,讓他感受到了一個有著久遠歷史的民族的生活。神奇的傳說、秀美的山川以及豪放粗獷的民風,在他心中永遠定格。他將耳聞目睹記之於筆下,最後,寫成了一本英文書《Tibetlife》,在美國出版後,便有更多的西方人知道了青藏高原東緣的群山、草原、寺院和藏民族。
2001年,美國哈佛大學的托尼來到了這裡,他循著他老師當年的足跡進行採訪,就像詹姆斯的那本《消失的地平線》引來了稻城熱一樣,郎木寺正因為《Tibetlife》的影響,匯聚了五湖四海的遊客。
三座寺院
許多人都認為郎木寺就是寺院名,其實,這裡有三座寺院。在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格爾底寺的入口處,還有一座清真寺。藍天白雲下高高聳立的叫醒樓與渾圓的佛塔並立,顯得十分壯觀。與格爾底寺遙相對應的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賽赤寺。他們的全名分別是安多達倉納摩寺,即格爾底寺,郎木寺清真寺和安多達倉賽赤寺。
寺院在群山的環抱中靜靜地佇立著,飄舞的經幡傳導出濃濃的宗教氣息,虔誠的信徒磕著等身長頭來此轉經。轉動的經輪轉去了今生的苦難,轉來了來世的幸福。逝去的人在賽赤寺院後的天葬台上等著神鷹將靈魂捎往天堂。獨特的地理環境,秀美的山川以及民風民俗組成了郎木寺的一切,漢藏回三個民族的居民都在白龍江畔浣衣汲水,呼吸一方清新的空氣,過著平靜安穩的幸福日子。
四川一側的格爾底寺地勢比較開闊,成群的牛羊在寺院旁的草場上悠閒地吃草,寺院的喇嘛在大殿里莊嚴地誦經。進格爾底寺,可以見到雄偉瑰麗的四個大殿,聞思院,也是主殿即大雄寶殿所在,醫學院、時輪殿和護法殿,木瓦木樓的僧舍建於其中,隨山勢層層疊疊,喇嘛們的紅僧衣時隱時現。大雄寶殿旁是最負盛名的肉身舍利塔,這裡供奉著五世格爾登活佛的法體,這是全藏區歷史最長、保存最完好的肉身法體,儘管時光已過去了200多年,但肌膚仍有彈性,面容仍然如昔,在每天的誦經聲中佑護著信徒的平安吉祥。
與格爾底寺遙遙相望的是在甘肅境內的賽赤寺。過小橋,隨著緩坡,漫遊賽赤寺,最後爬上賽赤寺的高處,遠望郎木寺鄉和納摩峽谷宛若仙境。賽赤寺的賽赤在藏語裡是法台的意思(法台相當於寺廟的主持),由於創建者曾是拉薩甘丹寺的法台而得名。在藏傳佛教格魯派中,一般對擔任甘丹寺主持者尊稱為“甘丹賽赤”。
郎木寺最熱鬧的是正月,屆時將舉行默朗大法會,即通常大眾所說的傳昭法會。寺院的喇嘛紛紛出動,帶上面具跳神、演藏戲,還要舉行盛大的展佛活動。
國際化
郎木寺不僅僅是一個古鎮的名字,也是一座寺院的名字。其實,郎木在藏語裡是仙女的意思,因納摩峽谷口的石崖上有一天然溶洞,洞內的岩壁上有一酷似美女的天然浮雕像而得名。
郎木寺四面群山環繞,林木茂密,風景十分優美,有“東方瑞士”的美譽。它建於1748年,由格魯派高僧———第五十三任噶丹赤巴薩木察堅贊僧格創建。它的規模和名氣雖沒有拉卜楞寺那么大,但主持的聲望卻出奇的大,據說在藏區活佛中地位僅次於班禪。
坐落在山坳里的郎木寺鎮,寺廟屋脊上的法輪、金鹿在陽光的輝映下金碧輝煌、熠熠閃爍,僧俗民眾寧靜悠然,一派佛界風光。
走進郎木寺古鎮,不僅處處透出幾分神聖和神秘,也顯露出些許的休閒和隨意。高原的太陽總是那么燦爛,陽光夾雜著從寺院傳出的濃濃的煙味,在整個小鎮瀰漫;通往寺院的彎曲小路上,磕長頭的草原牧民一步一拜,艱難行進;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背著背包,拿著相機,不停地拍攝著高原小鎮獨特的民族風情和自然風光。
郎木寺雖然是個居住著幾百戶人家的小鎮,卻也是個“國際化”的小鎮。鎮上的3000多居民,以藏族牧民為主,還雜居著一些漢族和回族居民。實際上分屬兩個鎮,這邊是甘肅的郎木寺鎮,而另外一邊是四川的紅星回族鄉,屬於諾爾蓋縣。所以回族居民不少。而遊客來自四面八方,經營者也來自天南地北。德國、法國、丹麥、瑞典、義大利等國的遊客隨處可見,甚至還經常會碰上以色列的遊客,一年四季絡繹不絕。
旅遊攻略
一看小鎮
郎木寺小鎮的魅力所在,就在於它不同於我們常常能夠看到的那些風光小鎮:熙熙攘攘的人群、掛滿招牌的商鋪、招攬生意的商販、渾身現代符號的古蹟這裡一切都來的那么自然,那么恬靜,那么和諧,那么原汁原味。靜謐是聖潔中的靜謐,精緻是蒼涼中的精緻,和諧是天地人神之間的和諧。它沒有青藏高原那種偉力的震撼,是汩汩流入人心的一種感受!
這裡的山,這裡的谷地,這裡的小鎮,一年四季總是氤氳著輕雲薄霧,山總是那么神秘,谷地總是那么幽深,小鎮總是那么靜寂。小鎮雖小,但又能包容萬千大象:春天,山花爛漫;夏天,牛羊遍野;秋天,霜染大地;冬天,冰清玉潔。
登高俯瞰小鎮極具特色,群山環抱,松柏相擁,一色木板房頂的民居、僧舍經過高原陽光的照射和風吹雨淋,泛著灰中帶青的光,層層疊疊,密密麻麻,順山勢鋪陳開來;紅牆白塔鑲嵌其中,廟宇金頂熠熠生輝,與茫茫的木板灰色融為一體,跳蕩又不失和諧;白龍江逶迤穿過小鎮,似山巔飄落的哈達,氤氳中小鎮顯得格外神秘聖潔。
看小鎮一早一晚尤具詩意。清晨,炊煙與雲霧纏綿,擔水的寨民、眼睛惺忪的孩童在蜿蜒的木房間的小道上,有事無事地你來我去;紅衣的喇嘛,有的平靜悠然地料理著自己的瑣事,有的順著登高的山道向著天空散撒著祈禱吉祥的龍達(印有經文的方開小紙片),讓走慣了急匆匆都市腳步的人,也有了幾分適然。尾隨著紅衣喇嘛搭訕攀談,問些自己想問的事情;蹲在寨民的門口,扯著一些兒趣的話題,讓自己的思緒與炊煙雲霧一起繚繞纏綿。傍晚,人們伴隨著夕陽完成一天的回歸,炊煙與雲霧依然如故地纏綿,只是多了些許牛羊咩叫的迴蕩。
聽小鎮也是一早一晚好:寺院裡的法鼓、法號,早晨低回,傍晚悠揚,給清靜的小鎮平添了幾分神秘與聖潔。然而,也有一種高亢,這種高亢具有極強的穿透力,直抵雲霄,播發四野,迴蕩山谷,這就是清真寺喚禮塔上阿訇喚禮的喊聲。兩種文化和合相處,恰似美妙樂章中的聲部合弦。
據說,郎木寺的“走紅”跟老外有關。當國人還在一個勁兒地往九寨溝蜂擁的時候,卻有一些老外不事聲張地穿過若爾蓋草原的最北端,來到了甘南最南端的這片淨土,“發現”了郎木寺這個曾經的世外桃源。於是乎,國外一批批背包客紛至沓來,並幾度將這小鎮鬧得人滿為患,甚至把國內眾多“驢友”的眼球也吸引過來。從此,小鎮又多了另一族人群。
二看風情
這裡的每一座山、每一泓水、每一個洞,仿佛都有自己的傳說和故事,白龍江當然也不會例外。白龍江的故事主體應該是白龍,那么,白龍江真的有白龍嗎?應該說有。有人見過嗎?也應該說有人見過,或者說有很多人見過。在哪裡見過?在天上。這天上就是濕地的上空。濕地周圍是長長的高峻的山嶺,濕氣在空中形成長長的雲霧帶,霧氣幻化而現龍,曰:白龍。這是科學的解釋。當地寨民可不這么認為,“龍”時隱時現,來去無蹤,完全符合龍的出沒特性,為此也就有了諸如白龍治水、白龍降吉祥的說法了。至今,白龍江源頭經幡簇擁,拜人不竭,龍達常飛。
白龍江發源於108個山泉,匯集在山谷中一片不大的濕地,從草叢中走來的絲絲水流便是白龍江的源頭。白龍江流過鎮子,寬處數米,窄處可跨越,由於地勢落差較大,水流比較急。江上沒有任何雕飾的小木橋,便是兩省的通道。
這裡寨民的藏族生活習俗很純,服飾很少有現代符號,地道的藏衣、藏袍,頭飾酷似康巴藏民,性格也似康巴漢子——豪爽、好客、強悍。為了體驗一把地道的藏族飲食文化,我們在桑巴家住了一天一夜,共飲、共眠、共做酥油茶、共食藏粑。酥油茶和藏粑是藏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飲食。做酥油茶其實並不難,先將酥油放在碗裡,用開水將其融化,然後加入藏粑面,加入少許鹽和糖攪拌均勻即可,加鹽加糖的多少視自己的口味而定。做藏粑和做酥油茶在程式上和使用的原料上都差不許多,只是少放些水將藏粑面與其他輔料在碗中揉成麵團而已,然後攥在手中一截一截地掰著吃。藏粑面是用青稞製成的,食用時將藏粑面中揉入營養豐富的酥油,熱量非常大,再與酥油茶一起飲食,既可抵禦寒冷的氣候,又便於旅途攜帶,這種簡單方便的飲食習慣構成了藏族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種植青稞在藏區有著悠久的歷史,青稞不僅耐寒而且產量高易管理,食用方便,用途甚廣,是深受藏民喜愛的一種糧食作物。青稞除了食用外還可以釀製成酒,藏族是一個非常喜歡飲酒、縱情歌舞的民族,哪裡有酒哪裡就有他們的歡聲笑語,似乎酒神賜予了這個民族熱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雖然由於遊客的到來,他們也見過很多來自外面世界的汽車,但還是被我們的三菱OUTLANDER EX新潮的外觀所吸引,紛紛要求我們給他們與OUTLANDER EX拍攝合影照。
這裡的商業,就一個深山小鎮來說還算發達,有一條商業街,相對寨子裡的巷道寬敞了許多,多是經營一些當地人日常需要的生活用品,很少有人做旅遊商品生意。小小的店面,還是超市經營模式。藏民幾乎沒有做生意的,即便做也是依靠自己家寬敞的住房開辦小型旅社,供遊人住宿。開店做生意的大多是漢族人和回族人,幾個回族娃娃便能張羅一個不小的雜貨攤子。
如果春季或秋季遊客來這裡,遇到牧民轉場那可真是眼福。這裡草原遼闊,水草好,牧民的畜養量很大。一家一戶大多在千隻或幾千隻以上,幾家牧民往往聯合一起轉場,近萬隻大小牲畜在山野間很有氣勢,非常壯觀。這裡的牧民驅趕牲口有讓人叫絕的絕技:人騎在馬上,手裡提著一條挽在臂上的長長的繩子,繩子的另一端繫著一塊有重量的東西,(如帶環的小鐵墜),驅趕離開大群的牲口時,將一端拴有鐵墜的繩子使勁地掄,讓鐵墜儘可能多地儲存能量,然後猛然投擲出去,飛向目標,百發百中,指誰打誰,指哪打哪。
我們就遇到了騎著馬驅趕牲口的牧民,結果他們看到我們的三菱OUTLANDER EX後,要求比試一下。儘管讓了有四五百米,但是我們還是很快很輕鬆地追上了飛奔的駿馬。OUTLANDER EX的起步表現優異,動力也很強勁。雖然路面有些顛簸,但我們在車內感覺依然很舒服。就在我們剛超過馬頭時,不知道從哪裡突然衝出來一頭牛,我們在亂石路面上緊急剎車,好在配備了EBD系統的ABS和ASC(主動穩定控制系統),我們只是虛驚一場。
在藏族建築文化體系中,就建築類型來說,大致有五類:一是民居建築,二是風情建築,三是寺院建築,四是宮殿建築,五是橋樑建築。郎木寺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寺院建築,二是民居建築,三是風情建築,除寺院建築有規定的建造要求外,其他都是地道的、原汁原味的民間建築。寺院內部除了有大量的裝飾壁畫、彩繪外,門窗立柱、房梁屋檐等也都要精雕彩繪,著色濃艷,對比強烈,從而窺見了藏族裝飾美學的倫理興趣和建築藝術的宗教韻味。小鎮的民居建築很具特色,一江相隔,數米之遙,也在細微之處體現著分屬甘肅、四川兩個不同省份的地域文化符號。甘肅一側土木結合以土為主,四川一側土木結合以木為主,建築形式大體一致,或閣樓或平房或四合小院,房頂一律以木片復蓋,以石片壓牢。這些久被高原陽光照射和風吹雨淋的木片,泛著灰中透青的光,層層疊疊地鋪陳于山坡谷地,映襯著紅牆寺廟、金頂白塔,宛如一幅濃妝淡抹的巨型風情畫卷。
至此,還有一句不能不說也不能多說的話要告知影友、“驢友”,這裡還是全國惟一的一處默許觀望天葬的地方,天葬台就在不遠處的山岡上。
三看佛事
藏族的佛事活動很多,郎木寺規模較大的佛事活動,主要有曬大佛和活佛講法兩大活動。曬大佛是每年一次的例行性佛事活動,時間大致在農曆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左右。郎木寺與其他地方不同,每一年要曬兩次大佛。為什麼呢?是小鎮有特許的規矩呢?還是小鎮恣意妄為呢?這些都不是。佛家禮制森嚴,小鎮不敢為,大鎮也不敢為。原因就是小鎮有兩座寺院,且分屬兩個不同的省份。
曬大佛,就是晾曬寺院中供奉的大型的佛教唐卡。一般來說,唐卡是一幅寬近10米、長近20米的長方形的巨型佛教繡品。唐卡的畫面結構一般是,中間部分為佛祖釋迦牟尼繡像,四周繡有佛教傳說故事。曬大佛的儀式非常隆重,規模非常宏大,周邊信眾都要前來膜拜。曬大佛之前要有一系列的法事活動和儀式,從大殿請出巨型佛祖唐卡以後,由數十名盛裝的紅衣喇嘛扛在肩上,前面儀仗開道,後面鑼鼓齊鳴,護法僧分列兩邊,亦步亦趨送往曬佛台。唐卡的正面護有金黃色的綢緞,當唐卡在曬佛台上鋪展開來之後,在朝陽的照射下,金光四溢,仿佛佛光照臨大地,此刻掀起了曬大佛活動中的第一個高潮,數萬信徒,情感激盪,匍匐於地,頂禮膜拜。當金黃色的綢緞徐徐拉開之際,大慈大悲的佛祖,笑對信眾,笑對人間,信徒們再也抑制不住內心激情,紛紛向佛跪行,哪怕只能前行半步,仿佛也能滿足一分心愿。
從藝術的角度考察,唐卡是展現藏族繪畫藝術、刺繡藝術和佛教美學文化的集大成者。唐卡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距今已有1300多年。唐卡大體可分為絲絹唐卡和彩繪唐卡兩個大類,藏區的每個寺院都會有大量的唐卡,他是信徒們觀修和禮拜的對象。目前,我國最為著名的一幅唐卡收藏於拉薩布達拉宮,製作於元末明初,以29026顆珍珠以及珊瑚寶石等鑲嵌而成。唐卡的大量繪製是在公元1368年至1911年的明清年代。這個歷史時期的唐卡繪製,早期與晚期在藝術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早期唐卡構圖嚴謹,特別注重人物肖像描繪和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晚期的唐卡著色濃艷,線條細膩,畫面飽滿,追求艷麗的裝飾效果。
活佛講法不是每年都有的,有時三年兩年,有時十年八年,不定期。筆者有幸目睹過一次“德合倉活佛大法會”。
那是在秋天的時節,蘭州的朋友告知近日將在郎木寺舉辦“德合倉活佛大法會”,並說這次法會與上次法會已經時隔8年之久,規模定當空前。得此激動人心的訊息,我當天便飛往蘭州,第二天駕駛三菱OUTLANDER EX直抵郎木寺。到郎木寺的那天,離法會的日期還有兩天,郎木寺的溝溝壑壑里已經布滿帳篷,幾千頂或許上萬頂,霧靄中白茫茫的一片連著一片。這些帳篷有當地藏民的,但多數是甘、川、青三省交界地域的藏民,他們舉家遷徙,在此或駐留十天八天或駐留半月一月。
講法我們聽不懂,但見信徒們的激情與慷慨,他們用潔白的哈達包裹著錢,為了讓包裹著錢的哈達投擲得更遠一些,在哈達中再包裹些小的石塊,在人山人海的人群中向著講法台的方向投擲。後面的投擲給前面的,前面的再投擲給更前面的,好像多級接力賽,一級接一級,你投擲給我,我投擲給你,密密麻麻的人頭上方,哈達飛舞,像翻滾的銀浪,剎那間講法台的前端隆起了一座座哈達堆成的銀山。
講法連續三天,第一天結束了。散場時人們湧向煨桑周圍,“瘋狂”地搶奪堆放在那裡的蘆葦草,沒有搶到蘆葦草的信眾,緊緊尾隨蘆葦草的擁有者祈求索取,然後將草揣在懷裡,似得珍寶。對於“看客”、“驢友”這是不得不問的事情。據說這些蘆葦草經過了活佛的點化,當晚睡覺前將蘆葦草放於枕頭底下,夜間必然會做夢,夢中能給人們帶來未來轉世的信息,算是來世的約定。
我們雙掌合十,默默地為他們祈禱,為他們祝福——做一個好夢,約定來生。
攝影提示
郎木寺的冬日是攝影創作的黃金季節,從郎木寺經過一個小木橋, 便是格爾底寺的寺區。那裡有一條小河,是攝影家們拍攝的主要景點之一。小河散發著水蒸氣,當地的藏族同胞三五一夥,早晨在那裡洗浴、飲水、挑水,如生活在世外桃源,這種景觀只有在冬季才會出現。為了突出其光影效果,最好是在太陽出來的時候,逆光拍攝比較好。
交通:從夏河到郎木寺有兩條路,一條是近道,從小桑科穿越經阿木去乎、尕海、碌曲到郎木寺,另一條路是先奔向合作,再經尕海、碌曲到郎木寺,其中從阿木去乎到郎木寺都是213國道。包車司機一般都願意走近道省油,但路況較差,213國道相對好一點,四川境內都路況都不錯,包車總耗時一般6個小時左右,最低費用300元/車(小面的)。如果乘班車,應該在夏河坐最早的班車到合作,再乘到若爾蓋或迭部的班車。橋頭右拐是通往郎木寺的小路,一般會有“蘭駝王”小三輪拖拉機接送,1元/人。從郎木寺回蘭州,郎木寺沒有直接到蘭州的車,一般都在合作轉車.到合作42元/人,在合作汽車總站可以換乘到蘭州的車,一般下午到蘭州1:30、3:30、4:10有三班。到臨夏的車就更多些。
小鎮住宿
下車的地方就是郎木寺鄉的中心,向前走一點即是郎木寺賓館所在的十字路口,這裡住宿的目前有郎木寺賓館,白龍賓館,四川的仁青賓館等。一般房間的價格也就是15-20元左右一個床鋪,國定假日期間,價格會略有上浮。郎木寺的住宿還是蠻多的
小鎮飲食
麗莎餐廳已經搬到通往甘肅郎木寺的小橋旁,東西還是不錯的,稱得上是一個知名餐廳,下午有蘋果派和朱古力蛋糕等供應,旺季期間可能遊客會比較多;
阿里餐廳是位於臨近四川郎木寺售票口的一間不起眼的小屋,這裡也有很多仿西餐和清真炒菜;不過我們覺得在阿里餐廳坐坐,和阿里聊一聊真的是一種享受。當地有一些清真烤餅,趁熱吃味道不錯。
其他還有一些清真或川菜的小餐館,價格都算可以,
門票:甘肅郎木寺門票30元,包括了天葬台的。四川的格爾底寺30元。
注意事項
這裡海拔3600多米,上下樓有明顯的呼吸急促感,一般人頭一天晚上睡覺有一定的頭疼,以後沒事了,應該說高原反應不太明顯。天氣明顯冷,山上風特大,夏天去的話要帶一件外套,早晚很涼;冬天去的話要做好保暖措施,帽子、手套必不可少。
推薦景點:甘肅的賽赤寺院要是要參觀的,四川的格爾底寺也是必看的;仙女洞、白龍江源頭、以及大峽谷是要去看看;四川這裡的插箭台可以爬上去看看郎木寺全景;邊上的天葬台也是一定要去看看的;有空的話,強烈推薦去跌部的溫泉洗把澡,你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舒服。
二看風情
這裡的每一座山、每一泓水、每一個洞,仿佛都有自己的傳說和故事,白龍江當然也不會例外。白龍江的故事主體應該是白龍,那么,白龍江真的有白龍嗎?應該說有。有人見過嗎?也應該說有人見過,或者說有很多人見過。在哪裡見過?在天上。這天上就是濕地的上空。濕地周圍是長長的高峻的山嶺,濕氣在空中形成長長的雲霧帶,霧氣幻化而現龍,曰:白龍。這是科學的解釋。當地寨民可不這么認為,“龍”時隱時現,來去無蹤,完全符合龍的出沒特性,為此也就有了諸如白龍治水、白龍降吉祥的說法了。至今,白龍江源頭經幡簇擁,拜人不竭,龍達常飛。
白龍江發源於108個山泉,匯集在山谷中一片不大的濕地,從草叢中走來的絲絲水流便是白龍江的源頭。白龍江流過鎮子,寬處數米,窄處可跨越,由於地勢落差較大,水流比較急。江上沒有任何雕飾的小木橋,便是兩省的通道。
這裡寨民的藏族生活習俗很純,服飾很少有現代符號,地道的藏衣、藏袍,頭飾酷似康巴藏民,性格也似康巴漢子——豪爽、好客、強悍。為了體驗一把地道的藏族飲食文化,我們在桑巴家住了一天一夜,共飲、共眠、共做酥油茶、共食藏粑。酥油茶和藏粑是藏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飲食。做酥油茶其實並不難,先將酥油放在碗裡,用開水將其融化,然後加入藏粑面,加入少許鹽和糖攪拌均勻即可,加鹽加糖的多少視自己的口味而定。做藏粑和做酥油茶在程式上和使用的原料上都差不許多,只是少放些水將藏粑面與其他輔料在碗中揉成麵團而已,然後攥在手中一截一截地掰著吃。藏粑面是用青稞製成的,食用時將藏粑面中揉入營養豐富的酥油,熱量非常大,再與酥油茶一起飲食,既可抵禦寒冷的氣候,又便於旅途攜帶,這種簡單方便的飲食習慣構成了藏族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種植青稞在藏區有著悠久的歷史,青稞不僅耐寒而且產量高易管理,食用方便,用途甚廣,是深受藏民喜愛的一種糧食作物。青稞除了食用外還可以釀製成酒,藏族是一個非常喜歡飲酒、縱情歌舞的民族,哪裡有酒哪裡就有他們的歡聲笑語,似乎酒神賜予了這個民族熱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雖然由於遊客的到來,他們也見過很多來自外面世界的汽車,但還是被我們的三菱OUTLANDER EX新潮的外觀所吸引,紛紛要求我們給他們與OUTLANDER EX拍攝合影照。
這裡的商業,就一個深山小鎮來說還算發達,有一條商業街,相對寨子裡的巷道寬敞了許多,多是經營一些當地人日常需要的生活用品,很少有人做旅遊商品生意。小小的店面,還是超市經營模式。藏民幾乎沒有做生意的,即便做也是依靠自己家寬敞的住房開辦小型旅社,供遊人住宿。開店做生意的大多是漢族人和回族人,幾個回族娃娃便能張羅一個不小的雜貨攤子。
如果春季或秋季遊客來這裡,遇到牧民轉場那可真是眼福。這裡草原遼闊,水草好,牧民的畜養量很大。一家一戶大多在千隻或幾千隻以上,幾家牧民往往聯合一起轉場,近萬隻大小牲畜在山野間很有氣勢,非常壯觀。這裡的牧民驅趕牲口有讓人叫絕的絕技:人騎在馬上,手裡提著一條挽在臂上的長長的繩子,繩子的另一端繫著一塊有重量的東西,(如帶環的小鐵墜),驅趕離開大群的牲口時,將一端拴有鐵墜的繩子使勁地掄,讓鐵墜儘可能多地儲存能量,然後猛然投擲出去,飛向目標,百發百中,指誰打誰,指哪打哪。
我們就遇到了騎著馬驅趕牲口的牧民,結果他們看到我們的三菱OUTLANDER EX後,要求比試一下。儘管讓了有四五百米,但是我們還是很快很輕鬆地追上了飛奔的駿馬。OUTLANDER EX的起步表現優異,動力也很強勁。雖然路面有些顛簸,但我們在車內感覺依然很舒服。就在我們剛超過馬頭時,不知道從哪裡突然衝出來一頭牛,我們在亂石路面上緊急剎車,好在配備了EBD系統的ABS和ASC(主動穩定控制系統),我們只是虛驚一場。
在藏族建築文化體系中,就建築類型來說,大致有五類:一是民居建築,二是風情建築,三是寺院建築,四是宮殿建築,五是橋樑建築。郎木寺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寺院建築,二是民居建築,三是風情建築,除寺院建築有規定的建造要求外,其他都是地道的、原汁原味的民間建築。寺院內部除了有大量的裝飾壁畫、彩繪外,門窗立柱、房梁屋檐等也都要精雕彩繪,著色濃艷,對比強烈,從而窺見了藏族裝飾美學的倫理興趣和建築藝術的宗教韻味。小鎮的民居建築很具特色,一江相隔,數米之遙,也在細微之處體現著分屬甘肅、四川兩個不同省份的地域文化符號。甘肅一側土木結合以土為主,四川一側土木結合以木為主,建築形式大體一致,或閣樓或平房或四合小院,房頂一律以木片復蓋,以石片壓牢。這些久被高原陽光照射和風吹雨淋的木片,泛著灰中透青的光,層層疊疊地鋪陳于山坡谷地,映襯著紅牆寺廟、金頂白塔,宛如一幅濃妝淡抹的巨型風情畫卷。
至此,還有一句不能不說也不能多說的話要告知影友、“驢友”,這裡還是全國惟一的一處默許觀望天葬的地方,天葬台就在不遠處的山岡上
甘肅旅遊景點
甘肅歷史悠久,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華夏始祖伏羲氏曾在這裡推八卦、授漁獵。甘肅作為我國東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漢唐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甘肅大地上,散布著上千處人文景觀,其中有堪稱世界石窟壁畫藝術寶庫的敦煌、萬里長城的最西端嘉峪關、以泥塑著稱於世的天水麥積山石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