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皇姑屯事件

張作霖白手起家,勢力日益發展,成為統治關外的“ 東北王”,並一再向關內擴張。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建立安國軍政府,自稱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北洋軍閥政府末代統治者。
1927年4月,日本 田中義一上台後,向張作霖強索鐵路權,逼張解決所謂“滿蒙懸案”,從而激起了東北人民的反日怒潮。9月4日,瀋陽兩萬人示威遊行,高呼“打倒田中內閣”。張作霖在全國反帝浪潮的衝擊下,未能滿足日本在“滿蒙”築路、開礦、設廠、租地、移民等全部要求,並有所抵制,這為 日本內閣所不能容忍,日本關東軍則斷定東北人民的反日遊行系張作霖煽動所致,對他恨之入骨。
1928年5月,北伐軍直逼京津地區,日本帝國主義感到奉系軍閥政權已岌岌可危,但仍想從其手中撈到最大限度的好處。於是,一面支持張作霖,出兵山東對抗北伐軍;一面又向張作霖施加壓力,威逼張作霖及早退回東北,企圖利用張作霖這個工具,使“滿蒙”從中國本土肢解出去,置於日本勢力之下。當北伐軍逼近北京時,日本駐華公使威脅張作霖“將來奉軍敗兵如經山海關,日兵須將其繳械。”張作霖在答覆中表示“東三省及京、津為中國領土,主權所在,不容漠視”,反對日本政府公然干涉中國內政。值此,日本看到張作霖這個工具不能完全為它所用,遂決意除掉。
1928年6月,張作霖抵擋不住南京國民政府軍隊的“北伐”,只得通電求和,被迫放棄北京回東北老家,準備由北京乘火車退往奉天(瀋陽)。關東軍司令村岡長太郎打算派人刺殺張作霖,但這一行動不易掩蓋罪責,遂由高級參謀河本大佐策劃炸車,調動工兵在張作霖歸奉的列車經過地點──瀋陽皇姑屯車站南滿路與京奉路交叉處預埋炸藥。6月4日清晨5時30分,張作霖所乘列車駛至皇姑屯車站時被炸,黑龍江督軍吳俊升當場死亡,張作霖受重傷,回瀋陽急救,於上午9時30分不治而亡。當時日本為掩蓋真相,誣指系“南方便衣隊員”所為。直至1946年7月,“遠東國際法庭”開庭審判日本戰犯時,日本前田中內閣海軍大臣岡田啟介出庭作證,供認張作霖被炸是關東軍所為,至此,真相才大白於天下。

張學良看了田中的三點建議,很冷靜地問林久治郎:“我可不可以把日本不願中國統一的意見,或東北不能易幟是由於日本的干涉這項事實報告國民政府?”林久治郎啞然。這種赤裸裸地干涉中國內政的手段,在國際社會間,是見不得陽光的。張學良表示:“東三省政治以民意為決定。如果人民主張改制,我是難以抗拒的。”
林久治郎的陰謀失敗後,日本關東軍司令岡村中將又會晤張學良,正告張學良不要易幟,否則“關東軍是不會坐視不問的”。張學良迫於日本的壓力,原定7月24日東三省通電易幟的日子,不得不改期進行。
8月4日,張作霖的葬禮如期開始了。張學良在陣陣哀樂聲中走來,他披麻戴孝,雙手舉著一把燃燒的香,緩緩地跪下,向父親敬香。他站起身,一眼看見南京政府方面送來的輓聯:“噩耗傳來,幾使山河變色;興邦多難,應憐風雨同舟。”


國內形勢
1928年4月,國民政府開始第二次北伐, 國民革命軍迅速占領了山東和平津一帶。對於東三省,蔣介石擬採取和平手段交涉,以實現全國的統一。張學良此時也在考慮東三省的前途。6月4日,張作霖在北京撤回奉天的途中,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彈炸死。年僅27歲的張學良受這一突發事件的刺激,更堅定了把日本軍閥驅逐出東三省的決心。期間,國民政府曾派孔繁蔚與張學良秘密會談,雖沒有完全達成協定,但對易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1928年6月4日,南京國民政府代表 孔繁蔚在北京與奉方張學良、楊宇霆舉行會議,提出和平解決東北問題的三個條件:1、東北三省須懸青天白日旗;2、奉軍中的孫傳芳、張宗昌、褚玉璞所部須接受改編;3、東三省須服從國民政府命令。當時,談判雖未立竿見影,但卻提出了解決東北問題的基本方針。隨後,國內的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蔣介石等已和平接收京、津;6月20日,新疆督辦 楊增新宣布易幟;7月19日, 熱河奉軍主將湯玉麟也宣布易幟,服從三民主義。至此,山海關內都懸掛了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僅東北三省仍掛 五色旗。
當時奉軍約四十餘萬人,蔣介石等四個集團軍共六十七個軍又九個師,號稱一百萬,兵力占優勢。馮玉祥、李宗仁便主張乘勝出關追擊並消滅奉軍。但是,蔣介石怕兵出山海關會遭到日本人的干涉,重演“ 濟南慘案”,因而持反對態度。
至於張學良,他歷來反對內戰,主張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希望國家統一;再者,當時張學良對北伐軍相當佩服,認為它不但戰鬥力強,而且有一套為奉軍所缺乏的政治工作。他曾對人說:“我們爭什麼天下?奉軍南下河北、河南,占領了不少地方,可連一個縣長也派不出。”由於蔣介石是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張學良片面地把經過國共合作、獲得蘇聯援助而發動北伐戰爭的功績,全都記在蔣介石身上,從而認為蔣介石有統一中國的能力。
“我張學良沒有統一中國的能力,但我有誠心服從能統一中國的人。”

為早日實現易幟,張學良於七月初成立由王樹翰、邢士廉、米春霖、徐祖貽等人組成的代表團,赴關內與國民政府磋商易幟事宜。張學良向蔣介石表示:對易幟、實行三民主義皆毫無異議,但有四個問題須亟待解決,即外交方面、黨務方面、政治分會問題及暫停對熱河軍事行動問題。妥善處理好諸問題後,他初步計畫於7月21日易幟。但問題並不是這么簡單。18日,日本駐奉天總領事林久治郎約見張學良,要求實行《滿蒙新五路協定》。張學良答稱:“皇姑屯炸彈已將張作霖專車裡的所有檔案全部毀滅,一切都已無根據。”次日,林久治郎再訪張學良,向張學良轉交日本首相田中的信件,信中再次反對東北“易幟”,並要求履行所謂“日張密約”。
張學良對日本的警告極為不滿,但同時又感受到威脅。為避免日本武力干涉,他決定推遲易幟日期。他在給蔣介石的電文中說:“弟現在實處兩難,不易幟無以對我兄,無以對全國。易幟則禍亂立生,無以對三省父老。現奉垣形勢,我兄定悉。”
8月9日,張學良與林權助、林久治郎在會談中發生激烈爭執,待回到私邸後,張學良仍憤慨異常,對周圍人說:“日方欺我太甚,誓必易幟,即死於青天白日旗下,吾亦甘心。”
8月13日,美國駐華公使馬慕瑞抵達奉天,與張學良派去的代表楊宇霆會談,表示支持東北“易幟”。馬慕瑞來奉,引起了日方警覺。隨後,美國又派著名記者端納到奉天,做張學良的工作,張學良堅定地表示:“滿洲是中國的,我不會接受日本的命令。”
對東北易幟,蔣介石已急不可耐,他與張學良電文往還不絕,不斷催促道:“應乘此時機同時更換旗幟,宣言就職,以十七年雙十節為兄完成統一之紀念日也。”
原來,10月8日,國民黨一百七十三次中常會選蔣介石為國民政府主席,並選出國府委員十六人,其中有張學良。因為有人對選張學良不滿,蔣介石便解釋說:“如果要使國際上承認我們確已統一,要使某國少些藉口,要使東三省當局無觀望的心思和迴旋的餘地,只有如此決定去做。”
社會背景


進展不利
“皇姑屯事件”之後,張學良決心雪國恥報父仇,儘早實現“南北統一”。但關東軍正急於利用“皇姑屯事件”所造成的緊張形勢,在東北製造傀儡政權,百般阻撓易幟。而且奉系參與決策的高層人物,在討論“易幟”問題時意見不一,以致遲遲未能如願。
商議大業

嗣後,蔣介石對張學良派駐南京的代表胡若愚表示,為了不使張學良為難,東北外交由中央應付,同意東北“內政”仍由現職各員負責,概不更動。重大人事,先由張學良請委,然後由中央任命。蔣介石每月允撥軍餉1000萬元給奉軍,這樣更增加了奉軍的向心力。
事件經過

東北易幟大勢所趨,但到底哪天易幟,確為社會各界所關心。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全國,“力謀統一,貫徹和平,已於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奉天省公署及機關、學校、商店均懸掛青天白日旗,吉林、黑龍江、熱河同時易幟。蔣介石特致電張學良,對易幟通電錶示無任佩慰,“此後修內對外,建設萬端,匡濟艱難,納民軌物,願與諸兄共策之”。國民政府也致電張學良對其易幟通電錶示嘉慰,並謂:“完成統一,捍衛邊疆,並力一心,相與致中國於獨立自由平等之盛,有厚望焉。”在奉天省府大禮堂里舉行了東北易幟典禮,國民政府代表方本仁監誓,歐美各國領事應邀出席,唯日本領事未到。張學良於宣誓後發表演說,他引述日本“大政奉還”之例,說:“我們為什麼易幟,實則是效法某先進國(指日本)的做法。某(指日本)起初也是軍閥操權,妨害中央統治,國家因此積弱。其後軍閥覺悟,奉還大政於中央,立致富強。我們今天也就是不想分中央的權力,舉政權還給中央,以謀真正統一。”但為慎重起見,到“雙十節”時,東北仍未宣布易幟。張學良誠懇地向南京代表李石曾表示:“結束國家分割局面是自己多年的願望,但立即“易幟”尚有困難,主要是擔心日本人趁局勢未穩進行干涉;再說,內部也還有阻力。力爭在年底實現這個目標。

進入12月份,張學良加快了易幟步伐。12月5日,他逮捕了阻礙易幟、負責辦理對日交涉的陶尚銘,親日派骨幹趙欣伯則逃往大連。26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議決,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並通過了東三省及熱河省府委員名單,待易幟後發表。
12月29日,易幟典禮在奉天省府禮堂舉行。張學良身著深黃色中山服,監誓委員方本仁身穿長袍短褂,在融融軍樂聲中,眾人先向黨國旗、總理遺像行三鞠躬禮,方本仁恭讀遺囑後,即就監誓員位,授印於東北正副司令及東北各委員各廳長,復由東北邊防軍正副司令及奉、吉、黑、熱四省府主席以次各委員舉右手恭誦誓詞。

隨後,張學良致答詞,致詞完畢,張學良又發表即席演講,他說:“我們為什麼易幟?實則是效法某先進國的做法。某方起初也是軍閥操權,妨礙中央統治,國家因此積弱。其後軍閥覺悟,奉還大政於中央,立致富強。我們今天也就是不想分中央的權力,舉政權還給中央,以謀求中國的真正統一。”
會後,張學良向全國發布易幟通電,電文中曰:“自應仰承先大元帥遺志,力謀統一,貫徹和平,已於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
同日,南京國民政府電復張學良等人:“完成統一,捍衛邊防,並力一心,相與致中國於獨立自由平等之盛,有厚望焉。”
31日,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批准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張作相、萬福麟為副司令;任命翟文選等十一人為奉天省政府委員,翟文選為主席;任命張作相等十一人為吉林省政府委員,張作相為主席;任命常蔭槐等十一人為黑龍江省政府委員,常蔭槐為主席;任命湯玉麟、金鼎臣等六人為熱河省政府委員,湯玉麟為主席此時,事先秘密制就的幾萬幅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奉天城內迎風飄揚,紅黃藍白黑五色旗降了下來,各機關、學校、商店、住宅都懸掛了國旗,還有以一百人為一隊的若干士兵隊,每人手執一面國旗,在城內巡弋。至此,東三省各地改旗易幟工作基本結束,國民政府獲得了形式上的統一。從此,改旗易幟工作基本結束,在東三省各地,降下了民國時期的紅黃藍白黑五色旗,國民政府至此獲得了形式上的統一。

意義

史料記錄
《申報》報導
1928年12月29日《申報》 4版《奉天定今日易幟申報》一文報導:奉天定今日易幟
奉天名稱恐將更改
南京 古應芬二十八日晚語中央社記者謂奉天定二十九日易幟、國府已接到負責確電、〔二十八日下午十鍾〕
南京 中央因奉天省名稱含有封建意味、擬由政會提議、改名為瀋陽或為遼東、〔二十八日下午十鍾〕
北平 蔣派參謀處長杜建芳赴奉、與張學良協商三省政府組織問題、奉方電平對杜致歡迎意、(二十八日)
其他報導
東北問題傳說紛紜1928.07.24申報4版奉方易幟事在必行1928.07.24申報4版
日本干涉東省成功1928.07.23申報8版
日本干涉東省易幟1928.07.21申報8版
東三省民意之表示1928.07.13申報4版
蔣對奉方不稍遷就1928.07.12申報4版
對奉將用政治手腕1928.07.11申報4版
河北黨務之發展1928.07.05申報4版
張學良請和1928.07.04申報4版
日人又傳奉天抗命1928.07.03申報9版
北伐成功後之北方情況1928.06.28申報9版
震麟對新聞界之談話1928.06.28申報8版
津門秩序漸形平靜1928.06.26申報9版
奉軍陸續撤退關外1928.06.25申報4版
東省尙難和平收復1928.06.23申報4版
張作霖確已去世東三省確將易幟1928.06.17申報8版
奉軍退回關外之概數1928.06.17申報9版
東省各地日軍充斥1928.06.16申報10版
田中談承認國府1928.06.16申報9版
張作霖至死方覺悟1928.06.15申報8版
東省全境騷然1928.06.15申報8版
張作霖兩件死訊息1928.06.15申報8版
三省或可和平收復1928.06.15申報6版
中外歷史事件
通過歷史事件了解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增強歷史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