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史料彙編
正文
中國戲曲史料、論著,歷代流傳數量可觀,對戲曲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內容繁雜,記述體例不一,專題論著極為少見,以致檢索十分不便。如明初朱權的《太和正音譜》,是主要講述北曲宮調曲牌句格譜式的書,但同時也涉及北雜劇作品體裁分類、腳色源流考證、作家評語、作品目錄等。更多的是“曲話”一類內容,多包含在作者的其他著述中,如明代王世貞的《曲藻》、沈德符的《顧曲雜言》、凌濛初的《譚曲雜劄》,都是後人輯錄而成;清代李調元的《雨村曲話》、《劇話》,焦循的《劇說》、《花部農譚》等,也是筆記性質。而這些史料論著,除少數刻印為專集外,大都是附刻或分散收錄在有關文集、叢書之中,有些只是鈔本流傳。20世紀初,戲曲研究作為文學藝術的獨立學科逐步開展起來以後,一些戲曲研究家開始注意了戲曲史料、論著的蒐集整理及輯佚工作,陸續把它們彙編起來,刊刻或排印成書。最早刊印的是1917年武進董康輯刻的《讀曲叢刊》,通行本收入元代鍾嗣成《錄鬼簿》等古典戲曲史料、論著7種,系採用善本重新刻印。其後有海寧陳乃乾於1921年、1952年先後編輯了《曲苑》和《重訂曲苑》,系據《讀曲叢刊》影印,又做了補充,後出的《重訂曲苑》,已增收到20種。1932年上海正音學會又據《曲苑》,《重訂曲苑》加以“增訂”,擴充為26種,出版了排印本的《增訂曲苑》。校印不精,舛誤較多。1940年江都任二北又編輯了《新曲苑》,它是“輯坊間《曲苑》一書所未收之曲話、曲韻”而成的,共收35種,由中華書局排印出版。
隨著戲曲研究的深入,戲曲史料彙編工作逐漸走向專門化和系統化。例如,為適應研究北京戲曲流變、發展的需要,出現了一批專門匯印清代和近代北京戲曲史料的書。其中,有至德周明泰(志輔)於1932年輯錄的《〈都門紀略〉中的戲曲史料》、《道鹹以來梨園系年小錄》、《五十年來北平戲曲史料》,以及1933年出版的《清昇平署存檔事例漫鈔》等,還有東莞張江裁(次溪)於1934年、1937年先後編纂出版的《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集和續集。這些書對於研究清代北京流行的崑腔、京腔、秦腔、二簧、楚調以及京劇,提供了重要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古典戲曲文獻、史料的蒐集整理工作,受到重視。1956年在國務院主持制定“哲學社會科學十二年遠景規劃”時,其中“藝術規劃”的“戲劇部分”,已經把“古典戲曲理論論著”列入“資料及工具書”項下。1959年由中國戲曲研究院主編,傅惜華、杜穎陶校訂,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全書10集,收入戲曲史料、論著48種。這是目前較為完備的古典戲曲史料彙編。
1958年出版的王利器輯錄的《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內容別具一格。這本書輯錄了元、明、清三代封建統治階級禁毀小說、戲曲的重要史料,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各種法令以及官箴、家訓、清規、學則、鄉約、會章等社會各方面的輿論,對於研究在階級社會中戲曲藝術發展的歷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1981年作者又加以增訂重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