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祠[建築]

忠烈祠[建築]
忠烈祠[建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古典名著《三俠五義》里仁宗皇帝紀念寇珠的祠廟,白玉堂鬧東京時曾經忠烈祠題詩。民國時期三俠五義流傳及廣,凡有井水處比有三五書,後被蔣公借鑑成為紀念抗日烈士的陵園在各地廣建。

基本信息

《三俠五義》里的忠烈祠

仁宗傳旨在仁壽宮壽山福海地面丈量妥協,左邊敕建寇宮人飼堂,名曰“忠烈祠”,右邊敕建秦鳳、余忠祠堂,名曰“雙義祠”。工竣,親詣拈香。太后懿旨,封陳林為都堂,范宗華為承信郎;將破窯改為廟宇,欽賜白銀千兩,香火地十頃,就叫范宗華為廟官,春秋兩祭,永垂不朽。掌管忠烈祠太監,知道聖上每逢朔望必要拈香,早已預備。聖上排駕到忠烈祠,來至內殿。正麵塑著忠烈寇承御之像,仍是宮妝打扮,卻是站像。兩邊也塑著隨侍的四個配像。天子朝上默祝拈香。雖不下拜,那一番恭敬,也就至誠得很。拈香已畢,仰觀金像。惟有陳公公在旁,見塑像面貌如生,不覺滴下淚來。又不敢哭,連忙拭去。誰知聖上早已看見,便不肯注視,反仰面瞧了佛門寶旛。猛回頭,見西山牆山花之內字跡淋漓,心中暗道:“此處卻有何人寫字?”不覺移步近前仰視,卻是一首五言絕句詩,寫的是:“忠烈保君王,哀哉杖下亡。芳名垂不朽,博得一爐香。” 。

忠烈祠門上的對聯

白玉堂金殿面君,仁宗皇帝文考出一對聯,白玉堂對答如流,這幅對聯後來被仁宗皇帝貼在忠烈祠上,成為忠烈祠門上的對子。

仁宗出的上聯:苦偕慘聽聞烈志堅貞 實為漢梨天下少
白玉堂對的下聯: 血杖標青史忠心無畏堪比和璧世間稀

台灣忠烈祠

簡介

現存多為中華民國政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建,在中國台灣為了“消除日本國家神道信仰痕跡”,原日治時期神社遂統一改為忠烈祠,不少建築物今日仍有神社遺蹟。用於紀念主要祭祀原籍出身、殉難或功績彰顯於當地者。

二十一世紀,大部分忠烈祠都分布在台灣各地,中國大陸只有南嶽忠烈祠等少數保存較完好。依台灣內政部所頒布《忠烈祠祀辦法》,於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所在地設定忠烈祠,中央政府所在地則設首都忠烈祠,由總統主祭。

歷史沿革

南嶽忠烈祠景色 南嶽忠烈祠景色

中國歷代對忠臣烈士即有設祠奉祀,或曰忠烈廟、忠烈祠、昭忠祠、褒忠祠等,祠名為皇帝封賜。

國民政府於全面對日本抗戰之前,即有設祠奉祀烈士的規劃。1936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公布“歷次陣亡殘廢受傷革命軍人特別優續辦法全案”,其中正式提出“各縣設定忠烈祠辦法”。1940年由蔣中正指示,國民政府公布“抗敵殉難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紀念坊碑辦法大綱”、“忠烈祠設立及保管辦法”。所奉祀對象涵蓋自辛亥革命以來,北伐、剿赤等抗敵烈士,然以當時情勢,實以抗日犧牲官民為主要對象。

據1942年內政部統計,當時中國大陸已有六百多縣市設立忠烈祠,多由舊日關帝廟、武侯祠、城隍廟等改建,附加祭祀。至於“首都忠烈祠”則因對日抗戰,甚至直至國民政府遷台以前,始終無法建成。

台灣忠烈祠

台灣忠烈祠景色 台灣忠烈祠景色

員山公園忠烈祠

原本是日據時代的神社遺址,面積不大,差不多約12坪左右,和台灣各地的忠烈祠相比可說是小巧許多,卻不減其精神象徵意義。供奉抗日烈士,八二三炮戰陣亡戰士等。

圓山忠烈祠

1969年,改為國民革命忠烈祠,直接代替首都忠烈祠。位於台北市圓山,一般習稱圓山忠烈祠,或台北忠烈祠,原址為“台灣護國神社”。原依“國民革命忠烈祠入祀辦法”設定、管理,該法於2001年12月廢止,改依“忠烈祠祀辦法”,入祀烈士經國防部造冊報請總統明令行之。該祠奉祀殉職官兵共卅九萬餘人。 圓山忠烈祠鄰近圓山大飯店,祠內由三軍儀隊擔任禮兵駐守,儀隊交接儀式,操槍動作大約四十分鐘,成為台北特別的觀光景點。1978年,國防部公布“國民革命忠烈祠入祀辦法”。得入祀者除國民革命各次起義烈士外,包含討袁、護法、東征、北伐、剿匪、討逆、抗戰及勘亂等,各次戰役陣亡或殉職者。而同年,總統蔣中正又批示應將日治時期抗日的烈士加以列入。包含簡大獅、柯鐵、羅福星、莫那魯道、花岡一郎、余清芳、羅俊、吳湯興、姜紹祖、徐驤、林昆崗等紛紛列入。

台灣相繼解除戒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後,海峽兩岸原本的形勢有所改變,不在定位為內戰狀態,原本彰表為國犧牲的時代氣氛已不同,忠烈祠定位逐漸轉型。於是將殉職員警、消防、民防等人員,以及相關公務殉職人員也列入可以申請入祀對象。

台北市忠烈祠

位於台北市南港台北市軍人公墓,1969年由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指示成立,為軍人公墓祭殿。2003年入祀中法戰爭清軍烈士。

高雄市忠烈祠

位於高雄市壽山,為“高雄神社”改建。日治時期,壽山下原有“打狗金刀比羅神社”,先後改名為“打狗神社”、“高雄神社”,時久衰朽後,遷建於壽山山腰。1946年改為忠烈祠,初期原貌變動不大。1976年拆除重建為現貌。

基隆市忠烈祠

位於基隆市中正公園山麓,日治時期為“基隆金刀比羅神社”,後改“基隆神社”,戰後改建。

台北縣忠烈祠

原為中法戰爭滬尾之役戰場,日治時期1939年建立淡水神社,戰後改為忠烈祠,1968年改建為宮殿式建築。   桃園縣忠烈祠

原為桃園神社,於1939年落成,是目前台灣保存最為完好的日式神社建築。1946年改設為新竹縣忠烈祠,舉行“台灣革命先烈奉祀式”,將日治時期台灣抗日誌士共77名,奉祀於內,其中多數為台灣農民組合與台灣文化協會成員。新竹縣、桃園縣分設後,改為桃園縣忠烈祠,大致保留日治時期木構造和式建築樣貌。1985年一度計畫拆除重建,經藝文界及地區居民奔走,而“文化資產保護法”又早於1982年施行,桃園縣政府方才予以保留,並籌款重修,現列為第三級古蹟。

苗栗縣忠烈祠

位於苗栗市貓狸山公園內,貓狸山公園原為紀念羅福星的福星山公園。

台中縣忠烈祠

位於豐原市,於921地震中毀壞,2003年重修落成

台中市忠烈祠

台中市忠烈祠牌樓台中市忠烈祠:前身為台中神社,屬國幣小社,戰後,改設忠烈祠,1970年改建為北方宮殿式建築,現歸台中市孔廟忠烈祠聯合管理所管理。

彰化縣 忠烈祠

前身為武德殿演武場,建成於1930年10月18日,戰後,改設忠烈祠。1951年台灣文學之父賴和迎祀於其內,1958年因質疑其涉及台共請出忠烈祠,1983年彰化縣舉行“賴和九十誕辰平反紀念會”,為賴和平反又重新奉祀。另外有員林忠烈祠前身為員林神社,戰後附近廣辟果園,稱為百果山。

雲林縣忠烈祠

位於斗六市湖山巖。

嘉義市忠烈祠

位於嘉義公園,1915年以檜木建嘉義神社,戰後設忠烈祠,1995年火災焚毀,2000年改建為“射日塔”,基座仍作為忠烈祠。

台南縣忠烈祠

原設於新營醫院舊址,由神社改建,後遷建於新化鎮虎頭埤

台南市忠烈祠

前身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蹟所”,1920年起工改建為台南神社。戰後改為忠烈祠,忠烈祠遷於健康路新址後,原址改為台南市立體育館(體育館於西元1991年7月拆除)。

高雄縣忠烈祠

位於高雄長庚醫院附近,高雄縣勞工育樂中心及高雄縣立棒球場旁。

宜蘭縣忠烈祠

位於員山鄉,前身宜蘭神社,原於1905年建於宜蘭公園內,建築日久頹敗,遷建於員山。戰後改建為忠烈祠。空軍通信學校並占用該地附近為眷村,稱為護國新村,1996年忠烈祠重建完成,眷村亦拆遷。建築為閩南式,融合現代元素。

花蓮縣忠烈祠

位於美侖山,原為花蓮港神社,1981年改為北方式宮殿建築。

台東縣忠烈祠

位於鯉魚山,原為台東神社。

澎湖縣忠烈祠

原建於澎湖神社舊址,後遷至澎湖縣文化中心旁。

金門縣忠烈祠

1953年由胡璉將軍修築太武山軍人公墓、忠烈祠,2004年內政部與金門縣政府共同改建完成。

通霄忠烈祠

位於苗栗通霄虎頭山,原為通霄神社,建於1937年,戰後改為忠烈祠,主體建築毀於921地震,重修後,苗栗縣政府列為歷史建築。

鐵砧山鄭成功廟

位於台中縣大甲鎮鐵砧山。原奉祀鄭成功,稱國姓廟或開台聖王廟,原建於清代,1947年當地人士出資重建,1957年台中縣政府將鄭成功廟與忠烈祠合併設立。

入祀的類型及名單

國民革命忠烈祠與各縣市忠烈祠祭祀對象不盡相同,各縣市忠烈祠入祀烈士人數也不一,主要祭祀原籍出身、殉難或功績彰顯於當地者,整體而言涵蓋下列數種:

中華民國開國革命烈士:興中會、同盟會會員,其中以黃花崗之役犧牲烈士為代表。 抗日戰爭犧牲將士:如張自忠、謝晉元、高志航等人

台灣抗日、抗荷志士:抗荷志士中,鄭成功、郭懷一皆在其中。抗日烈士則以苗栗事件、西來庵事件、霧社事件為代表,如莫那魯道。

國共內戰犧牲將士:如張靈甫、王生明

台海戰役陣亡將士

殉難公務人員:殉難警察、消防、民防、義勇消防人員或依法執行公務,具忠烈事跡者。

殉難人民:與敵方爭鬥,協助軍方,具忠貞事跡者。

入祀對象

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

忠烈祠入祀對象,反映國民政府對於歷史詮釋的觀點。台灣抗日誌士入祀,便幾經爭論,其中多涉及日治時期左翼政治運動等意識型態糾纏,比如被譽為台灣文學的“奶母”的賴和,他的牌位也因此歷經入祀、撤祀又入祀。 涉及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已故將領也有入祀忠烈祠,例如1947年3月間,於二二八事件負責清鄉的當時七位綏靖區司令中,入祀忠烈祠的就有彭孟緝、史宏熹與史文桂等三位。此作風讓人聯想到戰犯入祀靖國神社,因此引發一定不滿。 但實際上,靖國神社除了戰犯以外,在過去就一直供奉一些與當權者敵對的亡者,而忠烈祠卻無此傳統。有人認為,國共內戰期間,犧牲的台籍國軍,以及在二二八事件中消逝的台籍菁英,雖然比起大多數的入祀者跟台灣更有密切關係,不應受限於政治因素影響,未能於忠烈祠受到正式的追祀。不過持這看法的人士可能同時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身為大日本帝國國民的台灣人,有一些成為台籍日本兵,而其中有少數也成為戰犯,而這些戰犯以不入祀為宜。理由是不能崇拜殘害無辜的戰犯。

1990年代後,台灣忠烈祠的入祀對象已不限於殉職軍人,如於台北市私立健康幼稚園遊覽車火燒車意外事件中犧牲的林靖娟老師;偵緝白曉燕命案殉職的員警曹立民、因防治SARS(非典型性肺炎)殉職的高雄長庚醫院住院醫師林永祥、台北市和平醫院護理長陳靜秋、護理師林佳鈴、醫檢師蔡巧妙、工友陳呂麗玉、楊淑媜;仁濟醫院護士胡貴芳,及消防局替代役男郭國展等人皆入祀忠烈祠。

在所有能入忠烈祠奉祀的人員當中以鄭成功最為特殊,清代治理台灣,原本壓抑關於明鄭的歷史記憶,鄭氏被視為叛逆,清末逐漸改變鄭成功定位為“明室遺臣”,同意建祠祭祀。日治之後,由於鄭成功具有日本血統,所建神社亦有祀奉鄭成功,做為拉攏、教化台人的象徵。戰後,又將其視為抗荷志士、民族英雄,大力標舉,部份地方將其祀奉於忠烈祠中。

二季公祭

忠烈祠公祭為中華民國國家祭典,於每年3月29日及9月3日,舉行春、秋二季公祭,由當地地方首長主祭;首都忠烈祠由總統主祭。並於每年清明於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中樞遙祭黃帝陵祭典,縣市政府則多結合春、秋二祭舉行。

建築形式

忠烈祠[建築] 忠烈祠[建築]

圓山忠烈祠的牌坊初期,台灣許多忠烈祠仍保留日本神社大部原貌。196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掀起文化大革命風潮,剷除舊有文化。中華民國政府遂於台灣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1966年頒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綱要”,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再度興起,各地忠烈祠與孔廟即為此一時期的建築代表。1972年日本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行政院內政部頒布“清除台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蹟要點”,一時之間,台灣各級政府機關更大力排除日治時期殘留建築、象徵符號,磨去日本天皇年號,相關徽志,改為民國年號、國徽等。許多忠烈祠紛紛改建,以鋼筋水泥仿照中國北方宮殿形式建築,覆蓋青色或黃色琉璃瓦。

一般而言,忠烈祠建築會包括牌坊、山門、前殿、正殿、紀念碑、烈士文物陳列室等主體建築,另外還有涼亭、花園等造景。由神社改建者,部分仍可見得殘存遺蹟,如狛犬、石燈籠、鳥居、手水舍、社務所等,不一而足。

北京忠烈祠

位於北京先農壇內,原名太歲殿,又名太歲壇,是祭祀太歲神(木星,主宰一歲農時地利之神)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靈的地方,太歲神是傳說中的值年之神,皇帝須每年到此祭祀,逢水旱之年或出征、凱旋時亦遣官祭祀。太歲殿建於嘉靖十一年(1532)。該殿面闊52米,進深24米,坐北朝南,黑琉璃筒瓦綠剪邊,外額枋為和璽彩畫,內額枋為旋子彩畫,流光溢彩美麗動人。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先農壇成為美國兵營,司令部設在太歲殿。1913年元旦,先農壇首次對外開放。1914年民國政府制訂忠烈祠祭禮,設忠烈祠於太歲殿,祭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是近代最早的忠烈祠。解放後,該建築物所在園區被劃作學校校舍。20世紀90年代對太歲殿等建築進行大規模修葺,建成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忠烈祠大門上方懸掛明清風格的匾額,上書滿蒙漢藏"忠烈祠"文字,該匾額於文革中被毀。

國民黨退據台灣後,於1969年在台北圓山重建忠烈祠,仍祭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湖南忠祠

南嶽忠烈祠

南嶽衡山忠烈祠 南嶽衡山忠烈祠

南嶽忠烈祠位於湖南衡陽市距南嶽古鎮4公里處,這裡峰巒錯峙,松柏掩映,溪水環抱,公路盤纖,既山重水複,亦爽塏向陽,是理想的建祠之所。整座祠宇坐北朝南,中軸線上,按前低後高地形布局,依次為牌坊、七·七紀念碑、紀念堂、紀念亭和享堂,除紀念碑、紀念亭為純石結構外,其餘皆為石牆碧瓦,單檐翹角。 烈字少一點,勝利快一點:享堂神殿,是忠烈祠最主要的建築,位於石階盡處,飛檐翹角,石牆碧瓦,氣勢宏偉。正門上是蔣介石親筆書寫的“忠烈祠”匾額,其中“烈”字下面少了一點。

據載,忠烈祠始建於1939年,“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期間,許多將領提到陣亡官兵多“暴屍戰場”,不能掩埋,言者傷心,聽者斂容,蔣介石對此異常痛心,囑咐陳誠、薜岳主修忠烈祠。期間戰事激烈,修建工作時斷時續,至1943年6月全部竣工時,以身殉國的民族英烈已是不計其數,其中僅少將以上的高級將官就有35名之多。蔣介石作為抗戰最高指揮官,題寫匾額時,思及此情此景,將“烈”字刻意少寫一點,寓以“烈士少一點,勝利快一點”之意。

古語說,“時窮節乃現,危難出英雄”,英雄輩出的時候,也正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之時,抗戰早日結束,戰士解甲,鑄劍為犁,應是當日四萬萬人民的心聲吧!

長沙忠烈祠

位於嶽麓山赫石坡岳王亭下方。建於民國28年(1939),為紀念國民政府第四路軍抗日陣亡將士而修。坐西向東,有花崗條石台基,平面作長方形,面闊3間,進深2間,建築面積206平方米,花崗石柱,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有脊飾,正脊中立寶瓶,兩端以獸吻收尾。祠內現存"久武且仁"額,為劉建緒題,譚延闓書,正面檐柱鐫聯。

雲南忠烈祠

忠烈祠 忠烈祠

騰衝忠烈祠

位於雲南騰衝縣的國殤墓園內,建成於1945年7月7日,供奉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攻克騰衝戰鬥中陣亡將士。

河南忠烈祠

商城忠烈祠

位於河南商城縣東南郊半個店,建成於1943年7月7日,供奉抗日戰爭時期陸軍第八十四軍陣亡將士。

韓國忠烈祠

國立顯忠院

位於首爾銅雀區銅雀洞,奉祀與埋葬日本統治時期的抗日烈士,以及歷任韓國國家元首、愛國志士、殉國烈士。

釜山忠烈祠

奉祀在壬辰倭亂殉國之東萊府使忠烈公宋像賢、釜山鎮僉使鄭撥將軍等烈士。

統營忠烈祠

奉祀在壬辰倭亂殉國之忠武公李舜臣將軍。

忻州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忻州位於山西省北中部,該區扼"晉陽北路門戶",四周環山,地域遼闊,為秦晉高原的一部分,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就發生在這裡。目前已形成以煤炭,冶金,機械,化工,電力為主體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農業生產也有相當基礎,成為全省重要的糧油產區之一。 該地區文化歷史悠久,自然旅遊資源多面廣,峻峭奇特,人文旅遊資源古老獨特,佛教聖地,革命革址,文物古蹟較多且名揚中外。
景點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 | 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 | 平型關戰役遺址 | 西河頭地道 | 徐向前故居 | 閻錫山舊居 | 阿育王塔 | 白佛堂 | 邊靖樓 | 岱嶽殿 | 貂嬋故里 | 汾源天池 | 公主寺 | 公孫杵臼墓 | 古城代縣 | 關帝廟 | 關王廟 | 管涔山風景區 | 圭峰寺 | 海潮庵 | 洪福寺 | 護城樓 | 惠濟寺 | 金安寺 | 金洞寺 | 靜居寺石窟 | 歷代長城 | 林泉寺 | 蘆芽山 | 娘娘灘 | 寧武關 | 偏關 | 普濟橋 | 三關 | 三聖寺 | 雁門關 | 石徑禪院 | 壽寧寺 | 宋氏牌樓 | 台駘廟與支鍋奇石 | 天涯山 | 五峰山 | 忻口遺址 | 忻州城樓 | 忻州古城 | 秀容書院 | 岩山寺 | 楊忠武祠 | 迤西洞 | 禹王洞 |元好問墓 | 趙杲觀 | 忠烈祠 | 朱氏牌樓 | 五台山 | 管涔山情人谷景區 | 趙杲觀 | 汾源水利風景區 | 五寨自然保護區 | 馬營海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