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林泉寺創建於東晉鹹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餘年的歷史,為山西最早的名剎。當時印度僧人慧理來到山西,看到這裡山峰奇秀,認為是“仙靈所隱”,所以就在這裡建寺,取名“林泉”。 五代時吳越國王錢叔崇信佛教,廣建寺宇,當時林泉寺規模宏大,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僧徒達三千餘眾。北宋時,有人品第江南諸寺,氣象恢宏的林泉寺被列為禪院五山之首。 林泉寺確實深得"隱"字的意趣,整座雄偉寺宇就深隱在山西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濃綠之中。寺前有冷泉、飛來峰諸勝。清康熙巡遊時,登寺後的北高峰頂攬勝後,即興為林泉寺題匾,靈字繁體為上面一雨字,中間橫排三個口字,最下面一個巫字,他歡喜之餘,把上面的雨字寫得太大,差點就下不了台。他突然想起在北高峰上時看到山下雲林漠漠,整座寺宇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霧之中,有雲有林,顯得十分幽靜,於是靈機一動,順勢在雨字下加一雲字,賜靈隱寺名為“雲林禪寺”。現在天王殿前的那塊“雲林禪寺”四字巨匾,就是當年康熙皇帝的“御筆”。林泉寺自創建以來,曾毀建10餘次,1956年和1975年兩次整修,形成了現在的規模。結構
靈泉寺問世不久,晉藩第十一代王——晉穆王朱敏淳覺得永明寺、宣文塔規模簡陋,與省城太原的地位不甚相稱,就下書五台山顯通寺,邀請該寺主持,當時在全國頗有些名氣的建築家福登和尚,來太原主持擴建“大塔寺殿宇”的工程。福登和尚是明代中葉著名高僧。萬曆皇帝的生母,那個篤信佛教的慈聖宣文李太后就拜他為師,皈依其門下。福登接到晉穆王邀請後,便來到太原。當他看到永明寺的宣文塔微向西北傾斜時,就向晉王建議,在擴建殿宇的同時,另建一新塔於舊塔之左。晉王採納了福登的建議並在慈聖皇太后出資佐助下,用了 4年的時間,即萬曆三十六年春至四十年九月,新建了寺院的三座大殿,即現存永祚寺殿堂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三聖閣、兩廂方丈和兩廊配殿,以及位於舊塔西北方的新塔,形成了“兩峰插天”,“樓閣巍然”的大觀。計畫中的寺院規模是非常宏偉的,除了目前現存的後院三座大殿外,還有天王殿、後院門庭、前院諸殿和山門的殿堂。然而,終因年邁體弱,積勞成疾,無法完成其計畫,於這年(萬曆四十年)秋天九月,完成新塔之後,抱病返回五台山,不久即圓寂於台懷鎮顯通寺。這個終未能完工的塔寺,遂更名“永祚寺”,兩塔均定名為“宣文塔”。
寺廟依山而建,坐南朝北,由前院、後院、塔院三部分組成,占地總面積3萬平方米。塔院現存雙塔、過殿和後殿。後院現存大雄寶殿、三聖閣、排堂、方丈等建築。寺內大雄寶殿及東西配殿皆系無量殿形制,以青磚雕仿木結構建造。
古塔
林泉寺內的古塔俗稱應縣木塔。塔總高67.31米,是中國現存時代最早的高層木構建築。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創建。塔平面八角形,底層直徑30.27米。塔有五個明層,各層間又夾有暗層,實為九層。底層為重檐並有迴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檐,塔項部為鐵制塔剎,高9.91米。塔的比例適當,結構複雜,外形穩重莊嚴。全塔共用斗拱五十四種,可謂集斗拱形制之大成。二層以上均用斗拱挑出平座,圍以欄桿,塔身的柱網採取內外兩環柱的布局方式。上下柱不直接貫通,而用"又柱造",這是唐、遼時期的傳統作法。塔內每層都塑有佛像,其中一層的釋迦牟尼佛像高約10米。塔外懸掛匾額很多,內容豐富,氣勢宏大。其中第三層南面的"釋迦塔"木匾為最佳,不僅書法精良,同時記述了木塔幾次修葺年代,是考證木塔歷史的珍貴史料。1974年在對木塔和塑像維修時還發現了一批遼代木刻印刷本、經卷手抄本等珍貴文物,為稀世之寶。
縱觀應縣木塔的設計與建造雖然是為了適應宗教活動的需要,但遼代優秀匠師們卻能突破宗教的束縛,進而發展了傳統的建築技巧,創造出既有民族風格的特點,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宏偉建築。雖經八百餘年風雨侵蝕,地震災害及兵火戰亂的破壞,至今仍舊巍然屹立。因此,應縣木塔是研究中國古代高層木構建築結構和建築形式的最珍貴實物。
藏經閣
林泉寺藏經閣位於林泉寺一旁的小山上。唐貞觀元年始建,明天順年間重修,嘉靖時於寺中建藏經閣。林泉寺更以育花著稱。清初棗花出名,到清中葉以丁香出名,後來又育牡丹,以墨牡丹聞名。現僅存一座明代建二層帶樓廊的藏經閣。此閣為山西重點保護文物。
林泉山
林泉山雲蒸霞蔚,峰秀林茂,氣象萬千,森林覆蓋面積達98%以上,含有很高的負氧離子,風吹雲動,樹影婆娑,遠山蒼茫,層巒疊嶂,置身山間,如履仙境;美景當前,又禁不住心旌蕩漾。在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面前,人類顯得如此的渺小。沿著絕壁棧道繼續前行,幽徑如腸,蜿蜓曲折,明代詩人黃文史有詩云:“人入翠微迷去路,鳥啼煙樹失前村”。這兒的確是尋幽訪勝的好去處,足底瑞氣氤氳,兩腋輕風習習,耳旁松濤喧響,令人有飄然出世,羽化登仙之感,心中忽然充滿了一種“我欲飛上九天攬月”的豪情,也許大山真的會賦予人類一種寬容且博大的觀景台
當晨曦熹微、朝暾初露,佇立於此平台之上,聽百鳥歡鳴,林濤喧響,胸襟若洗,心扉澄明。清風吹拂,送來陣陣幽香,沁人心脾。放眼望去,“遠山籠宿霧,高樹影朝暉”,一派爽心悅目的美妙風光。遙望靈泉寺,只見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間又聳起一座小山。山內古木參天,亭台樓閣,曲徑迴廊,奇花異草,與靈泉寺渾然一體。在靈泉寺的東面,廣場上假山迭起,綠草如茵,小橋流水,碧波蕩漾。每年春回大地時,千株桃花梨花杏花競相開放,使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若是盛夏酷暑,遊人汗水淋漓,口渴異常,會發現翡翠叢中嫣紅點點,鮮果盈枝,令人如睹奇珍,垂涎欲滴。節日慶典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原來屬於民間信仰的報賽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神靈相結合。其活動也由鄉間裡社逐漸轉移到了佛寺和道觀中進行。在佛、道二教舉行各種節日慶典時,民間的各種社、會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這樣,寺廟、道觀場所便逐漸成了以宗教活動為依託的民眾聚會的場所了。而這些宗教活動逐漸世俗化,也就是說更多的是由民間俗眾出面協商舉辦。這種變化,不僅大大增加了這些活動自身的吸引力和熱鬧程度,也使這些活動中的商貿氣息隨著民眾性、娛樂性的加強而相應增加。在宗教界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協助下,使廟會活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氣候
林泉寺附近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在4.3-9.2℃之間。年降水量為345-588毫米。
忻州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 | 忻州位於山西省北中部,該區扼"晉陽北路門戶",四周環山,地域遼闊,為秦晉高原的一部分,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平型關戰役和忻口戰役就發生在這裡。目前已形成以煤炭,冶金,機械,化工,電力為主體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農業生產也有相當基礎,成為全省重要的糧油產區之一。 該地區文化歷史悠久,自然旅遊資源多面廣,峻峭奇特,人文旅遊資源古老獨特,佛教聖地,革命革址,文物古蹟較多且名揚中外。 |
景點 | 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 | 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 | 平型關戰役遺址 | 西河頭地道 | 徐向前故居 | 閻錫山舊居 | 阿育王塔 | 白佛堂 | 邊靖樓 | 岱嶽殿 | 貂嬋故里 | 汾源天池 | 公主寺 | 公孫杵臼墓 | 古城代縣 | 關帝廟 | 關王廟 | 管涔山風景區 | 圭峰寺 | 海潮庵 | 洪福寺 | 護城樓 | 惠濟寺 | 金安寺 | 金洞寺 | 靜居寺石窟 | 歷代長城 | 林泉寺 | 蘆芽山 | 娘娘灘 | 寧武關 | 偏關 | 普濟橋 | 三關 | 三聖寺 | 雁門關 | 石徑禪院 | 壽寧寺 | 宋氏牌樓 | 台駘廟與支鍋奇石 | 天涯山 | 五峰山 | 忻口遺址 | 忻州城樓 | 忻州古城 | 秀容書院 | 岩山寺 | 楊忠武祠 | 迤西洞 | 禹王洞 |元好問墓 | 趙杲觀 | 忠烈祠 | 朱氏牌樓 | 五台山 | 管涔山情人谷景區 | 趙杲觀 | 汾源水利風景區 | 五寨自然保護區 | 馬營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