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祠介紹
中國歷代對忠臣烈士即有設祠奉祀,或曰忠烈廟、昭忠祠、褒忠祠……,祠名為皇帝封賜。忠烈祠最早出自古典名著《三俠五義》里仁宗皇帝紀念寇珠的祠廟,白玉堂鬧東京時曾經忠烈祠題詩。
民國時期三俠五義流傳極廣,凡有井水處必有三五書,後被蔣公借鑑成為紀念抗日烈士的陵園在各地廣建,是後世為紀念各忠烈先賢們而建造。
國民政府於全面對日本抗戰之前,即有設祠奉祀烈士的規劃。1936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公布"歷次陣亡殘廢受傷革命軍人特別優續辦法全案",其中正式提出"各縣設定忠烈祠辦法"。
1940年由蔣中正指示,國民政府公布"抗敵殉難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紀念坊碑辦法大綱"、"忠烈祠設立及保管辦法"。所奉祀對象涵蓋自辛亥革命以來,北伐、剿赤等抗敵烈士,然以當時情勢,實以抗日犧牲官民為主要對象。
結構
忠烈祠多延續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方式,現存的忠烈祠多由舊日關帝廟、武侯祠、城隍廟等改建,附加祭祀
出處
三俠五義
仁宗傳旨在仁壽宮壽山福海地面丈量妥協,左邊敕建寇宮人飼堂,名曰“忠烈祠”,右邊敕建秦鳳、余忠祠堂,名曰“雙義祠”。工竣,親詣拈香。
太后懿旨,封陳林為都堂,范宗華為承信郎;將破窯改為廟宇,欽賜白銀千兩,香火地十頃,就叫范宗華為廟官,春秋兩祭,永垂不朽。掌管忠烈祠太監,知道聖上每逢朔望必要拈香,早已預備。聖上排駕到忠烈祠,來至內殿。正麵塑著忠烈寇承御之像,仍是宮妝打扮,卻是站像。
兩邊也塑著隨侍的四個配像。天子朝上默祝拈香。雖不下拜,那一番恭敬,也就至誠得很。拈香已畢,仰觀金像。惟有陳公公在旁,見塑像面貌如生,不覺滴下淚來。又不敢哭,連忙拭去。
誰知聖上早已看見,便不肯注視,反仰面瞧了佛門寶旛。猛回頭,見西山牆山花之內字跡淋漓,心中暗道:“此處卻有何人寫字?”不覺移步近前仰視,卻是一首五言絕句詩,寫的是:“忠烈保君王,哀哉杖下亡。芳名垂不朽,博得一爐香。
忠烈祠門
白玉堂金殿面君,仁宗皇帝文考出一對聯,白玉堂對答如流,這幅對聯後來被仁宗皇帝貼在忠烈祠上,成為忠烈祠門上的對子。
仁宗出的上聯:苦偕慘聽聞烈志堅貞 實為漢梨天下少
玉堂對的下聯: 血杖標青史忠心無畏堪比和璧世間稀
典型代表
中國忠烈祠大陸地區建有南嶽忠烈祠、台灣地區建台北忠烈祠等。
南嶽忠烈祠
南嶽忠烈祠位於衡陽市南嶽區南嶽衡山香爐峰下,是中國大陸唯一紀念抗日陣亡將士的大型烈士陵園 ,為紀念在抗日戰爭中陣亡的將士而修造。於1938年籌建,1943年落成,占地面積230餘畝,其中建築面積890平方米,其建築仿南京中山陵形式建造。在布局設計上,牌坊、七七紀念塔、紀念堂、安亭戰役紀念碑和享堂五進建築均坐落在同一中軸線上,由花崗岩大道和台階連成一體,全長320米,寬70米,規模宏大,結構嚴謹,依山而建,前低後高,石牆碧瓦,蒼松翠柏,顯得格外莊嚴肅穆 。
南嶽忠烈祠是國民政府在大陸為紀念抗日陣亡將士而修建的最大的烈士陵園 。周圍現存有鄭作民、孫明瑾、羅啟疆等的個人墓葬12座,存有54軍、74軍、16軍53師等集體墓葬6座。1996年,南嶽忠烈祠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11年被列入全國重點紅色經典旅遊景點;2014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 錄;2016年被公布為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和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 。
忠烈祠有著重大的歷史地位與意義。作為抗戰歷史的見證者 ,忠烈祠以愛國教育和傳承烈士精神為紐帶,聯繫著海峽兩岸和海外華人,充分發揮了中國愛國主義基地、二戰反法西斯戰爭歷史見證和國家級烈士紀念地的作用。
台北忠烈祠
位於台北市南港台北市軍人公墓,1969年由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指示成立,為軍人公墓祭殿。2003年入祀中法戰爭清軍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