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關[地理名詞]

三關[地理名詞]
三關[地理名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即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在今山西。上黨關一說在今屯留縣境,一說在今晉城南;壺口關在今黎城東北;石陘關無考,一說即井陘關。《後漢書·馮衍傳》:“上黨東帶三關,”即此。(2)即陽平關、江關、白水關。陽平關在今陝西寧強西北,江關在今四川奉節東,白水關在今四川廣元西北。《三國志·吳志·賀邵傳》:“劉氏據三關之險。”即此。

基本信息

(1)即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在今山西。上黨關一說在今屯留縣境,一說在今晉城南;壺口關在今黎城東北;石陘關無考,一說即井陘關。《後漢書·馮衍傳》:“上黨東帶三關,”即此。
(2)即陽平關、江關、白水關。陽平關在今陝西寧強西北,江關在今四川奉節東,白水關在今四川廣元西北。《三國志·吳志·賀邵傳》:“劉氏據三關之險。”即此。
(3)義陽三關。南北朝時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平靖、黃峴、武陽三關的總稱。在今豫鄂界上。三關與郡城勢如首尾,為南北兵爭要地。《南齊書·州郡志》:義陽“有三關之隘”(4)即淤口關、益津關、瓦橋關。在今河北:淤口關在今霸縣東,益津關在今霸縣,瓦橋關在今雄縣。五代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北取瀛、莫等州,以三關與契丹分界,即此。一說三關中有草橋關(今河北高陽東),而無淤口關。
(5)明代以今河北境內沿內長城的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為“內三關”;今山西境內沿內長城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為“外三關”。京師恃為外險,北邊有事,必分列戍守於此。
(1)即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在今山西。上黨關一說在今屯留縣境,一說在今晉城南;壺口關在今黎城東北;石陘關無考,一說即井陘關。《後漢書·馮衍傳》:“上黨東帶三關,”即此。
(2)即陽平關、江關、白水關。陽平關在今陝西寧強西北,江關在今四川奉節東,白水關在今四川廣元西北。《三國志·吳志·賀邵傳》:“劉氏據三關之險。”即此。
(3)義陽三關。南北朝時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平靖、黃峴、武陽三關的總稱。在今豫鄂界上。三關與郡城勢如首尾,為南北兵爭要地。《南齊書·州郡志》:義陽“有三關之隘”(4)即淤口關、益津關、瓦橋關。在今河北:淤口關在今霸縣東,益津關在今霸縣,瓦橋關在今雄縣。五代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北取瀛、莫等州,以三關與契丹分界,即此。一說三關中有草橋關(今河北高陽東),而無淤口關。
(5)明代以今河北境內沿內長城的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為“內三關”;今山西境內沿內長城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為“外三關”。京師恃為外險,北邊有事,必分列戍守於此。

忻州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忻州位於山西省北中部,該區扼"晉陽北路門戶",四周環山,地域遼闊,為秦晉高原的一部分,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就發生在這裡。目前已形成以煤炭,冶金,機械,化工,電力為主體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農業生產也有相當基礎,成為全省重要的糧油產區之一。 該地區文化歷史悠久,自然旅遊資源多面廣,峻峭奇特,人文旅遊資源古老獨特,佛教聖地,革命革址,文物古蹟較多且名揚中外。
景點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 | 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 | 平型關戰役遺址 | 西河頭地道 | 徐向前故居 | 閻錫山舊居 | 阿育王塔 | 白佛堂 | 邊靖樓 | 岱嶽殿 | 貂嬋故里 | 汾源天池 | 公主寺 | 公孫杵臼墓 | 古城代縣 | 關帝廟 | 關王廟 | 管涔山風景區 | 圭峰寺 | 海潮庵 | 洪福寺 | 護城樓 | 惠濟寺 | 金安寺 | 金洞寺 | 靜居寺石窟 | 歷代長城 | 林泉寺 | 蘆芽山 | 娘娘灘 | 寧武關 | 偏關 | 普濟橋 | 三關 | 三聖寺 | 雁門關 | 石徑禪院 | 壽寧寺 | 宋氏牌樓 | 台駘廟與支鍋奇石 | 天涯山 | 五峰山 | 忻口遺址 | 忻州城樓 | 忻州古城 | 秀容書院 | 岩山寺 | 楊忠武祠 | 迤西洞 | 禹王洞 |元好問墓 | 趙杲觀 | 忠烈祠 | 朱氏牌樓 | 五台山 | 管涔山情人谷景區 | 趙杲觀 | 汾源水利風景區 | 五寨自然保護區 | 馬營海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