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在松柏掩映的翠巒環抱之中,有一座仿南京中山陵形式建造的宏偉陵墓。它肅穆地面北屹於香爐峰下方。這便是為紀念抗日陣亡將士而修造的忠烈祠。 忠烈祠於一九三八年籌建,一九四二年落成 。是我國大陸唯一紀念抗日陣亡將士的大型烈士陵園
忠烈祠規模宏大,依山而建,整個布局為方體,前低後高。祠內的花崗岩石板大道和二百七十六級石磴銜接,將牌坊、“七七”紀念塔、紀念堂、致敬碑、享堂從下而上組成一體,長二百四十米,寬六十米,占地面積 一萬四千四百平方米。忠烈祠其上是蔣介石游南嶽的紀念林,兩側是翠綠山巒,四周是參天古松,把整個建築緊緊地環抱于山中。共有13座大型烈士陵墓,安葬第九戰區抗日陣亡將士的遺骸。1983年10月,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出南嶽大廟北後門,沿東線登山公路北上約四公里,便到了忠烈祠,步入南嶽忠烈祠,通過高大雄偉的三孔牌坊,是一開闊式庭院。兩排整齊的翠柏亭亭玉立,其間苗木蔥綠,花開朵朵。沿石板道行百餘步,便是巍然聳立的“七七”紀念塔。塔座四周有四塊嵌漢白玉的“七七”銘文的青石碑。紀念塔中間有五顆炮彈直指藍天,彈體一大四小,屹立在一起,象徵著漢、滿、蒙、回、藏等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堅決抗戰。
衡山忠烈祠 ,是當今中國大陸唯一紀念抗日戰爭陣亡將士的大型烈士陵園,其規模之大、規格之高、內容之廣、震撼之深,是史無前例的。
南嶽忠烈祠 位於湖南衡陽市距南嶽古鎮4公里處,這裡峰巒錯峙,松柏掩映,溪水環抱,公路盤纖,既山重水複,亦爽塏向陽,是理想的建祠之所。 整座祠宇坐北朝南,中軸線上,按前低後高地形布局,依次為牌坊、七·七紀念碑、紀念堂、紀念亭和享堂,除紀念碑、紀念亭為純石結構外,其餘皆為石牆碧瓦,單檐翹角。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中國的開端“七.七”事件爆發,一聲蓄謀已久,旨在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從此全面開始。到1938年底,中國軍隊雖然頑強抵抗,無奈裝備欠佳,訓練不力,被日軍侵占了半壁江山,無數愛國將士鮮血染紅了中華大地。
此時,廣州和武漢相繼失守,處於大後方的湖南省戰略地位異常重要起來,成為武漢之後的又一處搞戰大本營。南嶽衡山素有五嶽獨秀之譽,公路鐵路水路交通異常便利。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長蔣介石親自主持召開了“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當時還邀請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和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兩黨以民族大義為重,攜手抗日。
在這個會議上,許多將領提到陣亡官兵多“暴屍戰場”,不能掩埋,言者傷心,聽者斂容。蔣介石聽後對此非常痛心,會後把陳誠、薛岳兩位將軍叫來,鄭重安排了修公墓的事。
後陳誠調任四川,而薛岳兼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所以建公墓的事基本上由薛岳在主持。
由於此期間一直在與日軍交戰,加上勘察、征地、籌款等前期準備工作,一直到1940年9月10日,南嶽忠烈祠第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動工。第二期於次年11月5日興工,至1943年6月全部竣工。7月7日,南嶽忠烈祠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大典,主持者薛岳在忠烈神位前恭讀祭文,鄭重宣布“抗戰以來,各忠烈將士,即日入祠,歲時奉祀”,第一批入祠的將領有張自忠、郝夢麟、佟麟閣、趙登禹等三十八名。
忠烈祠建成後,1944年,南嶽淪陷,遭日軍破壞;1949後,祠內許多民國軍政要人題寫的碑刻匾額大都在1953年到1956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下令鑿毀;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南嶽忠烈祠遭到紅衛兵嚴重破壞,幾乎所有的烈士墓都被挖掘殆盡,骨灰拋撒。
1984年,胡耀邦到此瞻仰,87年全國政協提出修復意見。直到1992年,由當地政府全面修復。96年被中央政府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墓格局
南嶽忠烈祠由祠宇和墓葬區兩大部分組成,祠宇為宮殿式建築,共五進。整座祠宇座北朝南,南北縱深320米,東西寬約70米。中軸線上,按前低後高地形布局分為五進。
第一進為牌坊,一列拱門三孔,琉璃蓋頂,花崗岩方整石牆體,中拱上方,嵌漢白玉豎額,鐫“南嶽忠烈祠”五字,薛岳書。牌坊以內,廣場開闊,綠草翠柏,互為對稱。
第二進為廣場正中稍後“七七”紀念碑,五顆石制巨型炮彈直指藍天,碑座正前方和東西側分別用漢白玉嵌有“七七”二字,寓全民奮起,勿忘國恥,“武力禦侮”之意。
第三進為紀念堂,三開間,明間正中豎巨碑,上刻《南嶽忠烈祠紀念堂碑記》,東西次間為《南嶽與抗戰》陳列展。過紀念堂,為兩道平行縱列石級,分段遞上,共276級,中間草坪用大理石片鑲嵌“民族忠烈千古”六個大字。石級半坡間闢為小廣場。
第四進為廣場中安亭戰役紀念亭。
第五進為亭上方享堂,居祠宇最高處,為整座祠宇的主體建築,也是祭祀活動場所。享堂呈“十”字型,正中堂額“忠烈祠”系蔣介石親書。堂內靠後突出部分為講壇,壇後巨碑如屏,居中豎刻“抗日陣亡將士總神位”,兩邊刻二十二次戰役陣亡將士神位。堂內東西兩側用漢白玉碑座形式展出了張自忠、佟麟閣等37位陣亡將領的生平事跡、總理遺囑及國民黨要員的題詞。
祠宇周圍為公墓區,占地愈200畝。分布著19座烈士墓葬,其中12座為個人墓,7座為集體墓。葬有抗日戰爭中二十二次正面大型作戰,以及全國總計四萬次戰鬥所犧牲的將士。忠烈祠常年設有《南嶽與抗戰》《抗戰英烈生平事跡》基本陳列展。[10-11]
紀念堂
再往前便是石牆碧瓦的紀念堂,古樸大方。紀念堂中央,聳立著一塊高約六米的漢白玉石碑。石碑置於平鋪著的十二角花崗岩石台上。石碑正背兩面原刻有紀念抗日陣亡將士碑文。紀念堂後面,沿山勢建有二百七十六級石磴,分兩側而上,石磴呈台階式,共九層,以致敬碑為界,下面六層,上面三層。兩側石磴中間的斜坡上,是一塊綠茵草地,台階中間點綴著四季常青的花草灌木。石磴兩側是高大綠樹,把石磴掩蓋得嚴嚴實實,致敬碑在石磴台階中間,有四條柱拱托著平面石板,上面是一個大型球冠,兩旁各有翠柏一株,她象徵著烈士永垂青史。路旁有一石碑,正背面刻著“遊人到此,脫帽致敬”八個字,提醒遊人到此肅立,緬懷英烈。
享堂
上去便是享堂。享堂是忠烈祠最大的建築物,地面呈十字形,有堅固雄厚的花崗岩石牆,雙面浮雕三拱的漢白玉石門。正面上部,六根花崗岩石柱穩托著朱紅色歇山式雙檐,中間兩條柱上懸掛著金色的長方形橫匾,其上題字:“忠烈祠”,款署“蔣中正”。在享堂大廳後牆壁上,嵌著三十六塊漢白玉石碑,上面刻著當代著名書法家題寫的歷代愛國志士的詩詞。
墓園
在忠烈祠四周蒼松掩映的山頭上,有13痤烈士陵墓,其中最大的一座墳瑩里,埋葬著原國民黨三十七軍門十師師長董煜收集的本師在湘北抗日陣亡將士的遺骸,共二千七百二十八具。據有關文史資料記載:國民黨六十師曾在淞滬、浙東、蘇南、贛北、鄂南、湖南等地與日軍浴血奮戰,殲滅日本侵略軍近衛第九師團和第六師團。在戰鬥中,該師不少官兵為保衛中華民族而壯烈捐軀。有鄭作民、孫明瑾將軍等個人墓葬,有74軍、60師、140師等集體公墓3座。墓依祠建,祠因墓顯。名山忠骨,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