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嫻,女,崑曲旦角,後任教師。原名張鳳霞。生於上海。出生於1915年7月,農曆甲寅年;逝世於2006年2月14日,農曆丙戌年正月十七日。
生平
8歲隨父親張柏生學唱蘇灘,同時又跟京劇名角楊小培學京劇,先唱老生,後改花旦。15歲登台演出蘇劇。翌年開始學崑劇,啟蒙老師王傳淞,主戲有:《思凡》、《佳期》等。1945年離開上海到江、浙一帶演出,30歲左右隨周傳瑛再學演崑劇大戲和許多折子戲,掌握了不少崑劇花旦表演的精髓。無論蘇劇、崑劇均為當家花旦,創造了《長生殿》中的楊貴妃,《西廂記》中的崔鶯鶯、紅娘,《牡丹亭》中杜麗娘等藝術形象,深得廣大觀眾和專家的好評。20世紀60年代後以從事崑曲的教學工作為主,有豐富的戲曲教學經驗。崑曲界著名旦角演員如:洪雪飛、梁谷音、張靜嫻等;中央歌劇院的李倩影,廣東粵劇著名演員紅線女,京劇著名演員楊菊萍,梅派傳人陳正微等,以及許多海外友人在藝術上都得到她的指點和培養。退休後仍繼續在為戲劇教學作貢獻,發揮自己的餘熱,將一生精力奉獻給戲曲藝術事業。2006年在杭州無疾而終,享年92歲。
家世
夫周傳瑛,子周世璋。
後繼有人

“八十年泛舟藝海飽經雨雪,風浪無怨無悔無憾也無求;一輩子苦守梨園歷盡曲折,艱辛可圈可點可感更可敬!”今天,浙江殯儀館人頭攢動,來自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全國崑曲界人士,噙著淚花;香港、台灣及日本、美國等地,如雪花般飛來的唁電告訴人們:浙江崑曲界最後一位傳字輩老藝術家,已走完了她92年不平凡的歲月——她就是被大家親切稱為“我們的崑曲媽媽”張嫻。
“崑曲媽媽”的小兒子周世璋關於母親的回憶,如同一幅幅永恆的畫面:1915年7月出生於上海的媽媽,15歲開始登台,1948年,媽媽與崑劇大師周傳瑛結為伉儷,成為“國風蘇灘劇團”的第一名旦。從30歲開始,張嫻隨周傳瑛學習了很多崑劇大戲和折子戲,並掌握了不少崑劇花旦表演的精髓。這些精髓一直伴隨著張嫻,上世紀80年代起她先後錄製了30餘種經典劇目的音像資料。為傳承崑曲藝術,張嫻辛勤培養了幾代演員,如今全國各大崑劇團里所有演楊貴妃的閨門旦都是她的學生。2002年,張嫻榮獲了文化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頒發的“崑曲藝術事業特殊貢獻獎”。
浙江崑劇團團長林為林感嘆,我們無法阻止老藝人遠去的腳步,但我們可以盡力留住他們曾經創造的藝術。即使是在崑劇最不景氣之時,在與傳字輩的合作中,“崑曲媽媽”出色地完成了傳承崑曲的時代使命。在紀念洪升誕辰150周年的演出中,她把楊貴妃演繹得美艷絕倫,藝驚劇壇。周總理觀後稱譽:《長生殿》是中國的一出古典華麗的民族大歌劇。
20世紀50年代在杭州演出《長生殿》,田漢看完,盛讚張嫻的演技,這部戲被拍成了戲曲畫冊,“楊貴妃”的形象至今令人驚艷。
崑曲界許多人士表示,在傳字輩老藝術家們留給後人彌足珍貴的,正是他們對崑曲藝術的傳承創新,這種對藝術的傳承和創新,將激勵後輩進一步光大崑曲藝術。浙昆演員章月紅難忘“崑曲媽媽”教她的那出《斬楊》,“因為這齣戲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崑曲媽媽’會演,如果‘崑曲媽媽’不教她,早就失傳了。”林為林告訴記者,近兩年來,浙昆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將陸續整理出50多台大戲和280多出折子戲,一些被稱為“鎮團之寶”的老劇目,如“崑曲媽媽”當年的看家戲《鳴鳳記·斬楊》等,都將一一復排。
如今,浙昆為最後衝刺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全團上下擰成了一股繩。2005年年底,他們邀請了北京、上海的有關專家對《英雄罪》進行會診,爭取進一步完善該劇的藝術性和思想性。今年3月,最新版本的《英雄罪》將完成,無論是劇名,還是主要人物個性都將進行調整。今年,《英雄罪》計畫完成200多場的演出。該劇將在不失崑曲韻味的前提下,不斷創新,使傳統的崑劇藝術之花綻放出時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