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況
占地面積7727.04平方米,建築面積2670平方米,有教學樓一座,學生食宿綜合樓一座。學校設有微機室、聽力檢測室、耳模製作室等幾個操作室。有圖書室一個,藏書兩千多冊,操場內設有籃球場、排球場各一個,跑道二百米。2003年有學生160人,教職工3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1人。
歷史
建校初,學校招生範圍為嘉峪關、酒泉、張掖、金昌、武威五地(市)19個縣,1996年後,金昌,武威兩市相繼建立聾校,招生範圍逐步縮小到了張掖、酒泉、嘉峪關三市。
該校招收8~12歲適齡聽力殘疾兒童、少年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凡身體健康,有學習、勞動能力,生活能自理的聽力殘疾兒童,均可入校就讀。2000年學校辦起了聾兒語訓班,開始招收8歲以下聾幼兒接受聽力康復訓練和學前教育。2002年經張掖市教育局批准,開辦了聾人職業中專班,設烹調專業,開始招收國中以上文化程度聽力殘疾青年接受職業技術教育。
建校初該校學制為8年,1995年教育部調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聾校課程後,實行9年一貫制。學生畢業後達到國中文化程度,由甘州區教育局審核發給國中畢業證書。語訓班聾幼兒一般經過三年語言康復訓練後,聽力損失輕,語言能力強的可進入普通小校隨班就讀。聾人職業中專班學制3年,學籍由張掖市職教中心管理,畢業後發給中專畢業證和廚師等級證書。
領導管理體制
1984年甘肅省張掖市聾人學校由張掖地區行署民政處管理。1987年改由張掖地區教育委員會管理。學校設校長1人,副校長2人,下設辦公室、教導處、總務處。學校黨支部書記負責思想政治工作。學校建立了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加強學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學校設有工會、共青團、少先隊、婦女小組等民眾組織,在學校教育、教學以及對學校實行民主監督,疏通民主渠道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學校歷任校長:王茂德、曾漢武、張永紅。
學校重視制度建設,經過不斷修改完善,建立了一整套常規管理與目標管理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實行聘任制,競爭上崗後量化考核,內部分配體現多勞多得、優質優酬。學生實行綜合評價,從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結合學生實際建立評價方案,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肯定學生的發展與進步。學校制度建設與學生評價體系的建立,均依據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進行。
教育教學
1、教育宗旨與培養目標:
張掖市聾人學校以培養殘而不廢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為宗旨。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具有良好的品德,養成文明、禮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掌握基礎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鍛鍊身體的基本方法,具有較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的審美情趣;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勞動、生產的知識和技能;初步掌握補償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復;初步樹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形成適應社會的基本能力。
2、教學計畫與課程設定:
張掖市聾人學校按照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聾校教學計畫,開齊了語訓、語文、品德、美術、律動、體育、勞動、理科、社會等課程,開足了課時,還根據學校實際增加了職業教育課時。1998年學校建立微機室後,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學習微機,國中畢業時,學生基本掌握了微機作業系統和文字處理軟體的使用。語訓班開設初期使用《學說話》、《聽力訓練》等教材,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後,吸收先進的教學理念,結合聾兒實際,開展了主題語訓。選定與聾兒生活接近,易於創設語言環境,利於聾幼兒形成語言的主題開展語言訓練,取得了較好效果,部分聾幼兒經過兩年語訓後能和正常人進行簡單對話。聾人職業中專班,選用教師自編教材進行專業課教學,文化課選用普通國中教材。
3、教育教學改革:
聾校教育歷來有口語為主和手語為主之爭。建校初,學校主要採用手語為主,口語為輔的教學方法,後來發現手語為主對形成聾人語言有很多不利因素,學校逐步開始重視口語教學,課堂教學中要求老師使用國語,重視學生的發音校正,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增加了晨訓,考試中增加了看、聽話能力測試,採取這些措施後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逐步提高,教學效果顯著提高。目前,學校在重視口語教學的基礎上不排斥使用手語,要求在教學中使用規範的《中國手語》。另外,學
校的把向義務教育向兩頭延伸,辦起了聾兒語訓班和聾人職業中專班,提高了教學效率,鞏固了教育教學成果。
4、德育、藝術教育:
德育工作中,低年級重視學生良好的行為、生活、學習習慣的培養。高年級重視法制、道德、心理健康教育。文藝、體育教育,有利於聾人自身缺陷的補償。學校除按規定開足文藝、體育課程外,利用課餘時間加大了這方面的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99年,學生表演的《頂碗舞》代表甘肅省參加由教育部、文化部、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中國殘聯舉辦的第三屆全國盲、聾、培智學校學生藝術匯演獲表演三等獎,部分參加學生獲表演三等獎。2000年,學生李玲、宋建花代表甘肅省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全國第五屆殘運會,李玲獲女子3000米第三名,宋建花獲第六名,女子1500米李玲獲第四名,宋建花獲第七名,女子800米宋建花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績。2003年學生王成寶、董京代表甘肅省參加了在南京舉行的全國第六屆殘運會。
5、教研工作:
近年來,學校加大了對教師的培訓力度,使教師逐步向科研型轉變,教師的教研能力大大提高,目前學校有5篇論文在省級刊物上發表,21篇在地級刊物上發表,參加國家級論文比賽,學校有1篇獲三等獎,省級論文比賽,有2篇獲一等獎,3篇獲三等獎。
學生
自1987年建校至今先後在學校受過教育的有250人,其中讀完六年國小畢業的有152人,讀滿九年國中畢業的有95人。畢業學生有16人考入蘭州聾人職業中專,其中有5人從蘭州聾人中專畢業後考入了北京聯合大學、天津理工學院。其餘畢業生憑藉在學校習得的一技之長,有的開了腳踏車修理鋪、裁縫鋪、電器維修鋪,經營狀況良好;有的在企、事業單位就業,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有的回鄉務農,都能自食其力,真正成了殘而不廢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特教中心工作
張掖市特教中心1999年5月在張掖市聾人學校成立。兩塊牌子,一班人馬。特教中心的主要任務,一是培訓特教師資;二是指導全區隨班就讀的教育教學工作;三是組織全市特教教研活動;四是負責全市聽力語言、弱智、盲人的殘疾等級鑑定;五是負責傳遞特教信息,組織特教經驗交流。
特教中心成立後,請來全國特教專家舉辦了全區第一期特教師資培訓班,督促各縣區建立健全了特殊教育領導機構,確定了各縣區隨班就讀試點校14所,不定期到各試點校巡迴指導,在各縣區開展隨班就讀師資培訓、殘疾兒童等級鑑定,為殘疾兒童提供個別化教育方案,鞏固了全區“普九”成果,加強了張掖市“普九”的一個薄弱環節。
大事記
1998年,學校自籌資金,購進了聽力檢測設備和耳模製作設備,首次為全校70名學生驗配了助聽器。
1999年5月,經張掖地區行署教育處批准成立了張掖市特殊教育中心。
2000年,學校進行了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了3500多字的目標管理與常規管理相結合的制度,實行了競爭上崗和內部分配製度改革。
2000年9月,聾兒語訓班開始招生。
2001年,國家教育部、財政部撥專款50萬元,學校向社會募捐30多萬元,開始修建學生食宿綜合樓。
2002年,學生食宿綜合樓建成後投入使用。學校拆除了所有平房,新修了學校大門,硬化、綠化了校園,新建了操場,結束了師生活動無場地的歷史。
2002年9月,聾人職業中專班招生,開設烹調專業。首期招收學生17人。
榮譽
2010年 榮獲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特等獎。
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學校名錄(二)
特殊教育是根據特殊兒童的身心特點和教育需要,採用一般或特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受教育者的潛能,使他們增長知識,獲得技能,擁有良好品德,提高適應能力的一種教育,實施對象主要是盲、聾、啞、智力落後以及有其他身心缺陷的兒童和青少年,本任務是盤點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