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

六朝

六朝,一般指的是指中國歷史上三國至隋朝的南方的六個朝代。即三國吳(或稱東吳、孫吳)、東晉、南朝宋(或稱劉宋)、南朝齊(或稱蕭齊)、南朝梁、南朝陳這六個朝代。六朝承漢啟唐,創造了極其輝煌燦爛的“六朝文明”,在科技、文學、藝術等諸方面均達到了空前的繁榮,開創了中華文明新的歷史紀元。

基本信息

簡介

六朝六朝

六朝指中國歷史上的六個朝代,也稱“六代”,其分類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東吳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六個朝代,因唐朝人許嵩在《建康實錄》一書記載了這六個朝代而得名;

第二種說法:曹魏、晉朝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具有繼承關係的曹魏、晉朝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六個朝代,因北宋的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以此六朝作為正統編年紀事,後人將此六個朝代並稱六朝。

多數情況下取第一種說法。

六朝的300餘年間,雖然都是偏安政權,但當北方戰爭頻繁,社會遭受嚴重破壞時,南方戰爭較少,社會相對安定,加上大批北人南渡,給南方增加了許多勞動力,還帶來中原地區較為先進的生產技術,為南方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創立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起止年代

(圖)齊武帝蕭賾景安陵石刻齊武帝蕭賾景安陵石刻

吳(229年-280年),吳歷4帝,從孫權稱帝起,到後主孫皓亡國止,共52年。

東晉(317年-420年),東晉歷11帝,共104年。

南朝宋(420年-479年),宋歷9帝,共60年。

南朝齊(479年-502年),齊歷7帝,共24年。

南朝梁(502年-557年),梁歷6帝,共56年。

南朝陳(557年-589年),陳歷5帝,共33年。

六朝古都

六朝300多年,每個王朝的壽命平均大約55年,輪轉快速,但六朝有一個共同點——均建都建業(今江蘇南京,東晉、南朝時稱建康)。

吳大帝孫權在石頭山金陵邑舊地築石頭城。229年在此建都,名“建業”,都城周長約11公里,開始了南京的都城史。晉滅吳後,於太康三年(282年)改建業為“建鄴”。建興元年(313年),為避司馬鄴之諱,改為“建康”。五胡亂華,西晉滅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以建康為都建立東晉(317~420年),南京從此成為正統中華文化的中心。東晉以後,宋(420~479年)、齊(479~502年)、梁(502~557年)、陳(557~589年)相繼在此建都由此,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

六朝墓葬被毀

毀掉的石門楣毀掉的石門楣

2013年1月以來,南京市雨花台區金陽東街一處工地內接連發現多座六朝墓葬,但施工單位在未經考古勘探發掘的情況下違規強行施工,導致5座六朝墓葬被破壞殆盡。考古專家根據現場發現的一塊殘存石門拱判定,其中一座被毀的葬為六朝中晚期的高等級貴族墓。

三國吳

吳(229年-280年)

孫堅建立

吳國的統治者孫氏,是江南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豪族。東漢末年爆發黃巾軍起義,孫堅到中原鎮壓黃巾軍,後又參加討伐董卓的戰爭,成為袁術部下大將。後來,被袁術派去攻打荊州的劉表,在圍攻襄陽時,中箭身亡。他死後,長子孫策從袁術那裡領回父親的舊部千餘人,自歷陽(今安徽和縣)渡江到江東,逐步削平各郡的割據勢力,兼併了他們的軍隊,占據了丹陽、吳郡會稽、像章、廬陵5郡,不久,又襲破廬江郡,奪得袁術部隊3萬人。孫策依靠周瑜、張昭等南北士族的支持,在江東建立起吳政權[2]。

孫權繼位

孫權孫權

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孫策在丹徒遭仇人謀殺身亡,弟孫權(182年-252年)繼位。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使吳的勢力擴展到長江中游的荊州。不久,據有交州各郡的土曼兄弟和東吳建立了聯繫,於是吳國的勢力伸展到了嶺南。建安十六年(211年),孫權將吳的政治中心自京口(今江蘇鎮江)遷到秣陵(今南京),次年建石頭城,改秣陵為建業。建安二十四年(21年),孫權派呂蒙襲取公安、江陵,完全占有荊州。的疆域包括今江蘇、安徽、湖北的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五省和廣西的大部,貴州的東部及越南的東北部。

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孫吳將統治中心遷至武昌(今湖北鄂城)。次年,孫權稱吳王,年號為黃武。吳黃武七年(22年),孫權親自至皖口,派陸遜督請將大破南侵的魏將曹休於石亭(今安徽潛山東北)。黃龍元年(229年)夏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是為吳大帝,國號吳。同年秋九月,自武昌遷都建業。

孫權是三國時一個頗有才幹而又好學的封建統治者,曹操曾經誇獎他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為了鞏固政權,在重用北方豪族張昭、周瑜、魯肅等人同時,注意籠絡江南的大族,給予世家大族種種特權,以求得他們的支持。吳國的軍隊實行世襲領兵制,士兵成了將領的私家部曲,父子相承。世襲制的士兵既打仗,又生產。孫權令請將增廣農田,在建業和沿江地區大規模屯田,以解決軍糧的不足。

當時在吳國境內江南廣大地區居住著許多山越人,孫權不僅強迫山越人納稅服役,還經常將他們編入軍隊,甚至把他們賞賜給官僚地主作客戶和奴婢,因此激起了山越人的反抗。孫權多次派兵鎮壓。吳嘉禾三年(234年),吳將諸葛恪率領大軍圍攻丹陽郡的山越人,採取堅壁清野、斷絕糧食的辦法,迫使山越人出山求活。諸葛恪把出山的山越人遷徙到外縣,挑選丁壯編入軍隊,其餘令居平原,成為郡縣編戶。這些出山的山越人後來逐漸與漢族融合。

孫極鼓勵開荒,大力興修水利,減輕農民的徭役和賦役負擔,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北方南渡的農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加上許多山越人出山定居,增加了大量的勞動力,使長江中下游沿岸的太湖、錢塘江流域得到開發,大大促進了江南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

孫權死後,宗室和大臣之間彼此殘殺,爭權奪利,吳後主孫皓荒淫殘暴,加重人民賦役負擔,又用極其殘酷的刑罰任意殺人,人民不斷起義反抗,吳國已處在分崩離析的狀況。西晉鹹寧五年(279年),晉武帝司馬炎發兵20萬,分6路大舉攻吳。次年三月,由王浚統帥的伐吳水師首先抵達建業石頭城,孫皓出降。吳國呈交晉軍的圖籍載明,吳國這時有戶籍民戶52.3萬戶,230萬人口,吏3.2萬,兵23萬。

吳歷4帝,從孫權稱帝起,到後主孫皓亡國止,共52年。

東晉

   東晉 東晉

東晉(317年-420年)

西晉武帝司馬炎死後,皇室與宗室親王之間為爭奪帝位,相互殘殺,爆發了“八王之亂”,並由此引起了中國社會長期的戰亂和分裂。西晉永嘉元年(307年),琅琊王司馬睿(276年-322年)被任命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出鎮建鄴(313年改稱建康)。他用北方南來的名士王導為謀主,以王導從兄王敦為揚州刺史,又拉攏了江南士族,取得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支持。建興四年(316年),晉愍帝被俘的訊息傳到建康,司馬睿先在建康稱晉王,次年正式稱帝,改元建武,是為晉元帝。這個建都建康的政權,史稱東

依靠南北士族支持建立的東晉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北方南渡士族占據顯要官職,掌握大權,南方士族只擔任閒職,無實權,南北士族之間一直存在著矛盾和鬥爭。北方士族中以王氏兄弟權力最大,王導掌政權,王敦掌軍機,當時有“王與馬(司馬氏),共天下”(《晉書·王敦傳》)的說法。晉元帝不滿王氏專權,就設法抑制他們的勢力,引發了大將軍王敦叛亂。後王敦病死,叛亂被平定。晉成帝司馬衍時又發生了蘇峻、祖約的叛亂,不久,被陶侃等人平定,東晉政權轉危為安,王導繼續執政。王導推行“鎮之以靜”的方針,注重維護南北大族間的合作,妥善安置南渡北人和南方流民,鼓勵開荒,重視恢復和發展生產。

前期

為抵禦北方少數民族統治者南侵祖逖、桓溫等有識之士主張北伐。祖逖的軍隊曾打過黃河,桓溫的軍隊曾抵達長安附近的灞上,由於朝廷的牽制及其它原因,北伐最終均未成功。

中期

王氏勢力漸衰,南渡大族謝氏掌握朝廷大權。晉孝武帝司馬昌明推行丞相謝安倡導的“和靜”政策,以緩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求得內部的安定。東晉太元八年(383年),北方前秦符堅發兵90萬南下,妄圖一舉滅晉。謝安派謝石、謝玄、桓伊等人率領8萬北府兵迎戰。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晉軍以少勝多,戰敗秦軍,保住了定都建康的東晉政權,使江南避免了一場大戰亂。大破壞。

後期

皇族司馬道子父子專權,破壞了多年來的穩定局面。東晉隆安二年(398年),發生桓玄等人叛亂;次年,又爆發了孫恩、盧循領導的農民起義。因劉裕從伐燕前方回師援救京師,孫恩、盧循起義和桓玄叛亂先後被平定。

劉裕(363年-422年)出身貧寒,他參加劉牢之的北府兵鎮壓孫恩起義,成為重要將領。桓玄叛亂篡位,劉裕起兵平定,迎晉安帝司馬德宗復位,任揚州刺史,錄尚書事,控制了朝廷大權。東晉元照二年(420年),劉裕迫使晉恭帝讓位,自立為帝,國號宋,是為宋武帝,都建康。

東晉歷11帝,共104年。[1]

南朝宋

南宋南宋

南朝宋(公元420—479年)[2]

概述

(公元420—479年)宋朝開國皇帝劉裕是東晉末年發展起來的新興力量。他在與東晉四大家族的鬥爭中取得了勝利,於公元420年他廢掉了晉帝,自立為王,國號宋。為區別於後世趙匡胤建立的趙氏宋朝,史學家常稱之為“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出於行伍,自幼家貧。時值東晉末期,民變此起彼伏,朝廷內部鬥爭也十分激烈。公元402年,東晉大將桓玄乘朝廷實力虛弱,起兵篡位,國號「楚」。劉裕與劉毅等起兵勤王,並最終消滅了桓玄的力量。此後,劉裕率軍南征北伐,其勢力不斷得到穩固壯大,並先後攻滅劉毅、司馬休之等實力派,最終迫使晉恭帝將帝位禪讓給他,宋朝建立。宋帝國建立後,北方諸虎視眈眈,戰事不斷。公元424年,宋文帝劉義隆即位,他在位三十年,勵精圖治,國家生產經濟終於有所恢復,遂有元嘉之治。但公元453年,其長子劉劭篡奪皇位,王室諸子爭位,帝王荒淫殘暴,國家從此一蹶不振。公元479年,宋順帝禪讓給了蕭道成,南朝宋滅亡。由於劉裕出身貧寒,又看到了東晉因大族屢屢興兵反抗而使其滅亡的教訓,故而在他登基後,不再重用名門大族。其用人也多為貧寒出身,兵權則主要交於自己的皇子,所以沒重蹈東晉發生大族割據的覆轍。然而,由於皇子相互間的爭權奪利,最後以至與相互殘殺,這是劉裕始料未及的。公元四二二年,劉裕卒,宋少帝、文帝相繼即位。其中,文帝劉義隆在位的三十年間,是劉宋最繁榮的一段時期,這時南方的經濟、文化才真正有所發展。公元四五零年至公元四五一年,宋文帝貿然北伐,與北朝的魏國交戰,反而被北魏太武帝率領騎兵集團大舉穿插突擊,短短兩個月就由黃河北岸攻到了長江北岸,使南朝損失比北朝更為慘重;而北朝的遠征軍將士染病者頗多,國人對此也頗為怨恨,北國政治隨即陷入混亂。南北雙方無能力再發生大戰。從此,南北方相對穩定下來。公元四五四年,文帝薨。文帝死後,宋孝武帝、宋明帝先後為帝,但他們倆都是有名的暴君,其不僅對諸將疑忌,而且兄弟間相互殘殺,政治一度混亂。在此期間,南兗州刺史蕭道成趁政治混亂之機而形成了較強的勢力。四七九年,蕭道成滅宋,建立齊。至此,宋朝宣告滅亡[1]。

統治區域

強盛時,其統治地區北以秦嶺、黃河與北魏相鄰,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雲南,南至越南中部橫山、林邑一帶

宋武帝

宋武帝劉裕吸取東晉滅亡的教訓,很注意集權於中央。他重用寒門,壓抑豪門士族,限制土族地主兼併土地。主持“立斷”,並省許多僑州郡縣,擴大了政府的賦役對象。宋武帝劉裕從他掌權時起,到他代晉做了皇帝,曾對當時積弊已久的政治、經濟狀況有所整頓。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 一、整頓吏治棗他當時罷掉或處死的官吏有許多是士族或皇族出身。他的親信、功臣中有“驕縱貪侈,不恤政事”的,他也嚴厲懲罰,甚之處死。 二、重用寒人棗東晉時期,中央和州、郡的大權一直掌握在王、謝、庾、桓四大家族手中,選拔官吏,主要依據門第,所謂“下品無高門,上品無賤族”。選出的官吏多是無才無識之輩。劉裕掌權後,下令改變這種狀況,要求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時的精神選拔人才。他重用出身“寒微”的人,如劉穆之、檀道濟、王鎮惡、趙倫之等。 三、繼續實行“土斷”,抑制兼併棗劉裕於義熙九年(413年)再次實行“土斷”政策。除南徐、南兗、南青三州都在晉陵(今江蘇鎮江、常州一帶)界內,不在土斷之列外,其餘都依界土斷。多數僑置郡、縣被合併或取消。在戶籍上,不再分土著和僑人。對於勢家大族隱藏戶口的,嚴厲清查。還禁止豪強封錮山澤、亂收租稅,人民可以任意樵採捕撈。 四、整頓賦役制度棗劉裕下令嚴禁地方官吏濫征租稅徭役,規定租稅、徭役,都以現存戶口為準。凡是州、郡、縣的官吏利用官府之名,占據屯田、園地的,一律廢除。凡宮府需要的物資,“與民和市”,照價給錢,不得徵調。還減輕雜稅、徭役等。 劉裕對政治、經濟的整頓,進一步打擊了腐朽、黑暗的貴族、士族勢力,改善了政治和社會狀況,對勞動人民的痛苦亦有所減輕。為元嘉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雛形。

宋文帝

宋武帝劉裕死後,長子劉義符即位,兩年後,大臣徐羨之等殺劉義符,立劉裕三子劉義隆,史稱宋文帝。在位二十八年(424-452)宋文帝繼續實行劉裕的治國方略,在東晉義熙土斷的基礎上清理戶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債”,又實行勸學、興農、招賢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修養生息,社會生產有所發展,經濟文化日趨繁榮,由是“三十年間,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於歲賦。晨出暮歸,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無苟得。家給人足,即事雖難,轉死溝渠,於時可免。凡百戶之鄉,有市之邑,謠舞蹈,觸處成群,蓋宋世之極盛也。”(《宋文帝劉義隆多次下令勸課農桑,獎勵墾荒,採取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發展生產。劉宋前期20多年間,戰爭較少,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出現了“元嘉之治”的繁榮景象。

宋文帝死後,劉宋皇室接連不斷地發生骨肉相殘的爭鬥。淮北和淮西廣大土地被北魏兼併,終於形成了北強南弱的形勢。

走向滅亡

從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宋文帝被太子劉劭弒殺起,到升明三年(479年)宋順帝劉凖禪位蕭道成止,二十六年間,劉宋皇室自相殘殺的慘劇,史不絕書,結果是外則喪失了一大片土地,內則重新出現了權臣篡國的局面;公元453年,其長子劉劭為了篡奪皇位,駭人聽聞地殺害了自己父親,之後王室諸子爭位,混戰不止,帝王荒淫殘暴,朝政日益腐敗,國家實力從此一蹶不振。公元479年,宋順帝劉準把帝位禪讓給了蕭道成,南朝宋終被南齊所取代。

在劉宋宗室相互殘殺的過程中,出身“布衣素族”的蕭道成(427年一482年),因軍功被提升為右衛將軍,領衛尉。中領軍。劉宋並明三年(479年),蕭道成廢來順帝劉準自立,國號齊,是為齊高帝,都建康。

宋歷九帝,共60年。

南朝齊

齊

齊(479年-502年)

齊朝前期

齊高帝任用寒人掌權,要推行檢籍法,嚴令整頓戶籍,提倡節儉,減輕人民負擔,與北方通好,維護邊境安定。齊武帝蕭賾為政寬紓,人民得到10多年休養生息的時機,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齊朝末年

皇室內部又為爭權奪利而不斷地相互傾軋和殘殺。齊永元三年(501年),蕭道成的族弟、雍州刺史蕭衍(464年-549年)起兵,攻入建康,廢齊帝蕭寶卷為東昏侯,立齊和帝蕭寶融。齊中興二年(502年),蕭衍援例“受禪”,自立為帝,國號梁,是為梁武帝,都建

齊歷7帝,共24年。

南朝梁

梁(502年-557年)

梁武帝

梁武帝為取得士族地主的支持,容納士族參政,保證他們的特權,同時選拔庶族地主掌權要,控制實權。他為加強對人民的統治,既尊儒又崇佛,廣建佛寺,僅建康就有佛寺500餘所。他一再詔令招募流民墾荒,減輕租賦,發展農業生產。在他統治的40多年間,社會比較安定,為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創立了良好的環境[2]。

南朝衰弱

梁太清二年(548年),東魏降將侯景叛亂,叛軍攻占都城。次年,梁武帝餓死台城。梁承聖元年(552年),梁大將王僧辯、陳霸先領兵收復建康,平定叛亂。由於侯景叛軍的燒殺搶掠,繁榮的建康城遭到一次重大破壞。侯景叛亂後,南朝在長江以北的土地,盡被東魏、北齊占領,漢中及長江中游以北地區為西魏占據。從此,南朝的力量更加衰弱了。

梁太平二年(557年),在平定侯景叛亂中,壯大軍事實力,控制朝廷大權的陳霸先(503年一559年),廢梁敬帝蕭方智自立,國號陳,是為陳武帝,都建康。

梁歷6帝,共56年。

南朝陳

陳

陳(557年-589年)

陳武帝陳霸先及文帝陳茜、宣帝陳頊,都重視獎勵流民墾荒,減輕農民租役負擔,發展農業生產。經20多年的治理,遭受梁宋戰爭破壞的南方經濟又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陳朝末代皇帝後主陳叔寶,縱情聲色,不理政事,又造成百姓流離,國家空虛。隋文帝楊堅開皇九年(589年),已統一北方的隋朝發兵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

陳歷5帝,共33年。

經濟

六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時期,反映在貨幣制度方面,表現為鑄幣較為混亂,貨幣種類繁多,新品層出不窮。四銖錢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鑄行的。

四銖錢始鑄於南朝劉宋時期。據史書記載,劉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七年(430年)十月在建康設立錢署,鑄行“四銖”錢。此次開鑄銅錢,結束了西晉以來約一個半世紀朝廷未曾鑄錢的不正常局面。四銖錢形制仿效“五銖”錢,是對長期以來以“五銖”為名的傳統錢制的突破,顯示了六朝時期在貨幣制度方面的開拓創新精神。

到劉宋孝武帝劉駿孝建元年(454年)又改鑄“孝建四銖”錢,面文為“孝建”二字,背文為“四銖”二字,這是最早的集年號銖兩文字於一身的銅錢。後來又省去“四銖”,僅存“孝建”二字。錢文為薤葉書體。薤葉書體是在懸針篆的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而成的,字型瘦細婉轉,流暢清逸,體勢運用恰當,給人清新之感。後由於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民間私鑄雲起,宋明帝劉?泰始三年(467年)只得廢除了孝建四銖錢。

除南朝劉宋政權鑄行四銖錢外,北朝的北魏、北齊政權也行用四朱錢。從考古發現的北朝四朱錢來看,錢幣文字一般為“四朱”二字加上紀地文字,如“丞相四朱”、“陽丘四朱”、“東阿四朱”等。有紀地文字與“四朱”二字同在一面的四朱錢,如宜陽、下察、淳于、陽丘等四朱錢;有面為“四朱”二字、背為紀地文字的四朱錢,如騶、濮陽、陳、高柳、丞相、呂、安平、東阿、姑幕、定襄等。北朝的四朱錢史籍不載,因此以前的藏泉家往往將這些形制奇特的四朱錢列入無考品,或者認為這些是偽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