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浮山縣因山漂浮而得名。相傳臨汾東南有山,堯舜時,洪水橫流,其山隨水高低,其形若浮,故名浮山。縣域古屬冀洲地,春秋屬晉,戰國屬韓,秦屬河東郡,漢為嘉陵地,北魏置葛城,北齊入擒昌,北周設郭城,隋歸襄陵縣,唐武德二年置浮山縣,曾改名為神山縣、忠孝縣,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1942年以臨浮公路為界,分為青城縣和浮山縣,公路北為浮山縣,南為青城縣。1945年青浮合併,復為浮山縣。1947年4月浮山城解放,1949年縣民主政府改為人民政府,1958年與臨汾、襄汾合併為臨汾縣,1959年11月復為浮山縣至今。行政區劃
浮山縣轄2鎮7鄉, 2個居民委員會和185個村委會。
2鎮7鄉分別為:天壇鎮、響水河鎮、東張鄉、槐埝鄉、米家垣鄉、張莊鄉、北王鄉、北韓鄉、寨圪塔鄉。
2個居民委員會為:東街居民委員會和西街居民委員會。
自然環境
地貌
浮山縣境內地形分為西部殘垣平川區、中部坡梁溝壑丘陵區、東部和西南部土石山區三大主體地貌單位。地貌大致為東高西低,東部山嶺起伏,有大圪塔刪、媳婦山、蘑菇山圪塔;西部黃土丘陵,有黃花嶺和月山嶺;中東部的四十里嶺為分水嶺,橫穿南北;南部有二峰山和司空山;北部有北天壇山;中部有天壇山和分布不均的小平原。海拔高度平均為1044.8米,最低位西佐鄉的前河村,海拔為577.8米;最高為寨圪塔鄉的西凹東山,海拔為1511.8米;縣城海拔800米。水文
較大河流有響水河、柏村河、山交河。前兩河屬汾河水系,後一河屬沁河水系。
氣候
浮山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特徵是多風少雨,溫差較大,四季分明。冬季受西北氣候影響,寒冷乾燥,雨雪稀少,易出現較大西北風。一月份最冷,平均溫度-3.7℃,最低氣溫-19.2℃,最大風力可達8級以上。春季風多雨少,易出現大風降溫和春旱天氣。夏季高溫伏旱,最高溫度可達37℃以上。尤以七月份最熱,日均溫度24.2℃,常出現暴雨和冰雹天氣。秋季溫熱陰雨,雨量多集中在7—8月份,陰雨過程長達5—7天,春季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得46%以上。
浮山縣地處半乾旱、半濕潤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1.2攝氏度,年平均日照時數2293.9小時,無霜期平均191天,最長210天,最短160天。全年平均降水量534.1毫米,豐水年最高為742.8毫米,枯水年最低為281.6毫米,歷年平均日照時數2298.8小時,占可照時數的51%,。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為本縣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特別是占全縣面積70%以上的丘陵,垣面區,土質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浮山縣土地面積寬廣,有常用耕地29.6萬畝,荒山荒坡71餘萬畝,天然優良草場10餘萬畝,野生植物種類多達400餘種,其中,連翹、黃芩、山楂、遠志、柴胡等產量較多,是農民收入的一大來源。農業以糧食和多種經濟作為為主,歷史上曾以產糧多而享有“拉不完的東山”之美譽。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高粱、穀子、豆類等,乾鮮果以蘋果、核桃、三櫻椒等為主。神山貢米、優質核桃、三櫻椒作為浮山縣特色優質產品,
水電資源
浮山縣電能充裕,水源充足。電力屬華北電網區,電能供應充足而富有。山交河、響水河等數條河流經境內,以四十嶺為界,全縣分屬汾河和沁河兩個流域。全縣水資源總量5377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303萬立方米,人均占有量410立方米。
礦產資源
浮山縣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雲母、石英石、重晶石、石灰石等。鐵礦石總儲量1.2億噸,占臨汾市總儲量的60%,平均品位40%以上,被譽為“人參鐵”,是山西省富鐵礦生產基地之一;煤炭屬沁水煤田,資源豐富,分布面積大,埋藏淺,便於開採,初步探明儲量在76億噸,煤質均為無煙煤,工業及民用價值極高;金礦探明總儲量0.76萬噸,分布在槐埝鄉圪塔嶺一帶;石灰石探明總儲量1947萬噸,主要分布在天壇、張莊、響水河、米家垣等鄉鎮;重晶石探明總儲量63萬噸,主要分布在米家垣鄉;耐火粘土探明總儲量83.9萬噸,主要分布在天壇鎮前交村。
人口民族
浮山縣擁有人口1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1154人。全縣居民主要是漢族,還有部分回、白、滿、蒙等少數民族。
經濟
綜述
2006年,浮山縣生產總值達到17.6億元,比2002年增長73.1%,年均增長14.7%人均達到1.4萬元。財政總收入完成3.4億元,比2002年增長2.4倍,年均增長35.7%,人均2544元。
2008年,浮山縣生產總值完成1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7億元,增長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1億元,增長20%。財政總收入完成4.01億元,增長0.1%。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4億元,增長2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61元,增長16.4%。農民人均純收入4020元,增長8.8%。
第一產業
2006年,浮山縣農業總產值達到2.8億元,比2002年增長58.3%,年均增長12.2%。穀子3萬畝,核桃5萬畝。養牛專業戶23個。建成神山小米、自治肉羊加工、元寶楓加工、竹溪農業觀光旅遊四個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22個,各類農民協會6個。建成水利工程160處,水澆地面積4萬畝。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高粱、穀子、豆類等,乾鮮果以蘋果、核桃、三櫻椒等為主。
2008年,浮山縣建成21萬畝小麥基地、3萬畝穀子基地、7.5萬畝核桃基地、2.3萬畝油料基地、1.5萬畝蔬菜基地,2008年共投入造林資金2356萬元,栽植各類苗木865萬株,森林復蓋率達到26.5%。
第二產業
2006年,浮山縣煤炭和鋼鐵產量分別達到30萬噸和21萬噸。比2002年增長2.9倍,年均增長57.8%。
2012年,浮山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8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總收入196億元,比2011年增長4%。社會原煤產量470.76萬噸,比2011年增長2.89%,發電量11.63億千瓦時,比2011年下降4.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焦炭產量183.01萬噸,比2011年下降2.45%,鋼材產量115.67萬噸,比2011年增長25.43%。
第三產業
2012年浮山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65.9億元,比2011年增加17.9億元。各項貸款餘額74.57億元,比2011年增加9.99億元,增長13.8%。2012年浮山縣固定資產投資82.5億元,增長27.5%。2012年浮山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2億元,增長18.4%。其中,郵政業務總量0.4億元,增長12.3%。電信業務總量3.8億元,增長18.9%
。
交通
浮山縣距南同蒲線臨汾站和候月線王莊站各35公里,臨汾至沁水,臨汾至翼城,臨汾至浮山,臨汾至古縣四條幹線公路橫穿縣境東南西北,油路延伸到所有鄉鎮,浮山縣貫通循環路。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該縣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是全省最早免除農業稅和中國小學雜費的縣市之一。從2004年開始,先後累計投資一億多元,將全縣9個鄉鎮的396所學校調整合併為45所,並累計投入資金3740萬元進行配套設施建設,為28所學校19500名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徹底解決了農村孩子上學難的問題。2008年,該縣又確定了發展教育事業的“三個堅持不移”,即: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堅持不移、加大教育投入堅持不移、獎勵優秀教師,資助困難學子,惠及全體學生的政策堅持不移,進一步推動了教育事業的良好發展。醫療衛生
該縣一直在改善醫療條件、更新醫療設施上下功夫,相繼新建了高標準的縣人民醫院,啟動了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和重點村推進村衛生所達標建設工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網路,極大地改善了基層衛生院的落後面貌,使全縣的醫療設施和醫療條件明顯改善。同時,為了改善廣大民眾因病致困、因病返貧的現象,浮山縣在還沒被定為試點縣的情況下,就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自2004年以來,直接受益民眾達22.63萬人次,發放補償金累計達944.95萬元。2009年,該縣參合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達到99565人,參合率為92.44%,有效改善了廣大民眾因病致困、因病返貧的現象。
社會保障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100%,職工養老金足額發放率達100%。從1999年起,該縣開始實行城鄉居民困難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以來,累計已有14169人納入了農村低保並得到救助,共發放低保金528萬元,保障對象占全縣農業人口的5.9%。該縣在保障農村弱勢群體的同時,還將全縣22980名農村老幹部、老黨員、老勞模、因公致殘人員以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全部納入農村低保範疇,每人每月發放50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長壽老人”的生活質量。據統計,
風俗民情
社火
木偶
鑼鼓
麵塑
剪紙
旅遊資源
古遺址
天聖宮古遺址
鐵牛山漢代冶鐵遺址
古郭城遺址
橋北新石器時代及漢代遺址
北西河新石器時代遺址
史家坡古脊椎動物化石遺址
石雕石刻
齊 、唐造像碑
摩崖造像碑
老子八十一化線刻圖碑
“風竹“、 “雨竹“碑
龜蛇圖
琉璃桷柱
樂舞經幢
大夏造像碑
古建築
文廟大成殿
清微觀
混合石樑殿
碑雕石刻
太上老君道德經幢
碑 龍角山紀聖銘
碑 段君之墓誌
岳飛 墨莊
古墓葬
南霍古墓群
仙人張果墓
漢博陸侯霍光墓
宋吏部尚書邢墓
上東宋代壁畫墓
龍王廟宋代壁畫墓
李玉堂、侯氏合付墓
革命紀念地
徐家安子戰鬥遺址
李家堡戰鬥遺址
李家堡戰鬥遺址
雙龍橋伏擊戰遺址
朱德總司令路居山交舊址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 | 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
太原市 | 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
大同市 | 城區 | 礦區 |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
陽泉市 | 城區 | 礦區 | 郊區 | 平定縣 | 盂縣 |
長治市 | 城區 | 郊區 |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
晉城市 | 城區 |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
朔州市 | 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
晉中市 | 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
運城市 | 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
忻州市 | 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
臨汾市 | 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
呂梁市 | 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