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尾突角蟾
拉丁學名: Ascaphus truei Stejneger
地理分布: 北美及鄰近加拿大南部。
繁殖方式: 卵生。
習 性
尾突角蟾生活於寒冷山區的激流中石頭底部,是水棲性蛙類。夏天在水底交配,雄蛙不發出求偶叫聲叫聲。尾突角蟾採取體內受精的方式是為了避免精子被湍急的溪水沖走。尾蟾的卵數少而大,粘在石頭下面。蝌蚪有嘴上有吸盤,可緊緊吸附在溪流的岩石上而不被激流沖走。蝌蚪的生長期達兩年。
體形特徵
頭長2.5~5公分,有軟骨支撐的尾狀構造,故名為尾突角蟾。但這尾狀構造並非真正的尾巴,而是泄殖腔的延伸,而且僅出現於雄性。背部灰色、棕色或黑色,身體及四肢纖細,頭平扁,吻尖,瞳孔垂直,沒有鼓膜。
食 性 以昆蟲為食。
尾突角蟾的重要特徵是雄性尾突角蟾身後有由軟骨支撐、兩片肌肉構成的尾狀構造。它們是蛙類中唯一有尾的尾狀構造的青蛙,但不是真正的尾巴,而是短尾狀的交配器,是泄殖腔的延伸。交配時,雄蛙將“尾巴”插入雌蛙肛門口行體內受精。
人工養殖
1、建場:養殖場地四周建立1至1.5高的圍牆,裡面可設養殖池、產卵池和孵化池。飼養池周圍要有草坪或菜地,供尾突角蟾捕食棲息;場地中要安裝照明燈,夜晚誘引蟲類供其捕食。
2、繁殖:尾突角蟾為卵生,繁殖能力較強。每年當水溫為10攝氏度左右,空氣相對濕度在90%時產卵,每個雌體蟾蜍一次產卵量為5000枚左右,卵一般成雙行地排列在管狀的膠質卵帶內,卵帶纏繞於水草上。可將卵帶放在孵化池中進行人工孵化。孵化時水溫保持在10攝氏度以上,並隨時調節水深,控制水溫。遇寒流暴風雨等惡劣天氣,可用塑膠膜蓋上保溫。
3、管理:養殖尾突角蟾,要根據它的不同發育階段分池分群飼喂,保持充足的餌料。幼蟾蜍的餌料是浮游生物,可將豬牛糞、蔬菜下腳料、屠宰場和食品廠的廢棄物以及糠麩等投入池中,培植浮游生物;成蟾蜍主要以昆蟲為食,可在養殖場內種植各種植物和夜間用燈光引誘昆蟲,還可在養殖場內堆積廄肥以孳生蟲子為其提供食料。
採集蟾酥
養殖尾突角蟾的主要目的是採集蟾酥。6-7月是刮漿高峰期,每2周可采1次。先準備好銅製或鋁製的夾鉗、竹片、大口瓶或小瓷盆、竹簍等工具,後將尾突角蟾身上的污漬用清水洗去。左手握尾突角蟾的後腹部,使耳後腺充滿漿液,用夾鉗適當用力夾裂耳後腺,將流出的白漿裝入容器中。背上疣粒用竹片刮漿。刮漿時忌用鐵器接觸,否則漿液變黑。刮過漿的尾突角蟾不要放在水中,要放在潮濕的地上,防止傷口感染。
刮出的漿液在12小時內用60-80目尼龍篩絹或銅篩過濾除雜,過濾後的漿液放在通風處陰乾或曬至七成乾,然後放在銅或瓷盆中曬乾製成團酥,也可放在60℃恆溫箱中烘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