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溪鯢

山溪鯢

山溪鯢(學名:Batrachuperus pinchonii)為小鯢科山溪鯢屬的兩棲動物,俗名羌活魚、白龍、杉木魚,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常見於高山山溪及湖泊石塊樹根下以及苔蘚中或溶雪泉水碎石下。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1700至4000米。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山溪鯢山溪鯢
雄鯢體長18~20cm,雌鯢體長15~19cm,頭部略扁平,軀幹圓柱狀,皮膚光滑,尾粗壯,圓柱形,向後逐漸側扁。

生活習性

山溪鯢生活在海拔1500~3600m的中高山區溪流和湖泊內,成鯢一般不遠離水域,多棲於大石、倒木下或苔蘚中,以藻類、草籽、水生昆蟲等為食。

3-4月為繁殖盛期,體外受精。卵較大,色乳白,一般5-16粒單行排列在卵鞘袋內。卵鞘袋長10厘米左右,大的可長達20厘米以上,生活時卵鞘袋透明狀,表面有細縱溢紋。卵分散貼附於石下。親螈有護卵習性,孵卵期約3個月。幼體階段可看到眼,背面有鰭摺,發育為成體時,其他結構無改變,為永久性童體型。

生態分布

中國分布:於四川、貴州、陝西和雲南。

國外分布:阿富汗和伊朗。

藥用價值

山溪鯢山溪鯢
山溪鯢為傳統中藥材,入藥可治關節痛、風濕痛胃出血等病。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山溪鯢屬 

(圖)山溪鯢化石山溪鯢化石

山溪鯢屬(Batrachuperus):小鯢科的1屬。體全長一般在250毫米以下。頭扁平,有眼瞼,犁骨齒呈“八”形,略近犁骨後半段。唇褶發達;有頸褶,軀幹和尾基部圓柱狀。指、趾各4。1870年首次發現於四川寶興縣。世界已知6種。中國有4種,分布範圍大致在北緯27°~35°,東經98°~107°之間。阿富汗1種,伊朗1種,分布範圍大致在北緯34°~38°,東經48°~70°之間。在西藏高原東側(西藏東部、雲南北部、四川西部、青海東南部以及甘肅南部)和西側(阿富汗的喀布爾和伊朗北部)呈斷裂分布。

山溪鯢屬中有的種類掌、頭部有黑棕色角質鞘。龍洞山溪鯢體形最大,有童體型。多棲息在海拔1500~4000米的山溪內。以水棲為主,常隱棲在水質清澈、水溫低、水深10~50厘米的流溪石下或回水盪內碎石間,少數在溪邊石縫中或土隙內。以、水生昆蟲、水藻等為主要食物。3~4月為繁殖盛期。水溫4~10℃時,少數個體延至5月產卵。體外受精。卵大,色乳白,一般5~16粒單行排列在卵鞘袋內。卵鞘袋長65~125毫米、直徑8~19毫米,有的長達200毫米以上,表面有細縱縊紋。一端貼附在流溪石塊下,另一端懸於水中。幼體在溪水中生長發育,完成變態。可食用,味美而有營養,四川稱為杉木魚或羌活魚,可以入藥。

有尾目百科

有尾目(學名Caudata)是終身有尾的兩棲動物,一共有8科60屬300多種,幼體與成體形態上差別不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