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歷史記載
寶洪茶的歷史,始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武夷茶罷貢後,到鹹豐年間(1851-1861)貢茶制度終結。歷經兩個朝代幾十位皇帝。是歷史上十餘處貢茶中最長的。“唐、宋史志,皆雲壽州產茶,蓋以其時盛唐、霍山隸壽州、隸安豐軍也”。今土人云:壽州向亦產茶,名雲霧者最佳,可以消融積滯,滌除沉菏,可見寶洪茶是唐代以來就為人所知的名茶之—。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其著《農政全書》中稱“寶洪之片茶,為茶之極品”。明代陳霆其著《雨山默談·卷九》(1539)稱:“寶洪茶為天下第一。有司包貢之餘,例饋權貴與朝士之故舊者”。明代大學者李東陽、簫顯、李士實三名士玉堂聯句《詠寶洪茶》:“七碗清風自裡邊,每隨佳興入詩壇。纖芽出土春雷動,活火當爐夜雪殘。陸羽舊經遺上品,高陽醉客避清歡。何時一酌中霖水?重試君漠小風團!”其外,明代名著《金瓶梅》、清代名著《紅樓夢》均有寶洪茶記述。
坊間傳說
傳說一
1905年前後,茶行一評茶師,從收購的綠大茶中揀取嫩葉,剔除梗枝,作為新產品應市,獲得成功。訊息不脛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聞風而動,雇用茶工,如法採制,並起名“蜂翅”(意為蜂翅)。此舉又啟發了當地一家茶行,在齊頭山的後沖,把採回的鮮葉剔除梗芽,並將嫩葉、老葉分開炒制,結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見絀。於是附近茶農競相學習,紛紛仿製。傳說二
麻埠附近的祝家樓財主,與袁世凱是親戚。祝家常以土產孝敬。袁飲茶成癖,茶葉自是不可缺少的禮物。但其時當地所產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滿意。1905年前後,祝家為取悅於袁,不惜工本,在後沖雇用當地有經驗的茶工,專揀春茶的第1—2片嫩葉,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質俱佳,獲得袁的讚賞。當地茶行也懸高價收買,以促茶農仿製。新茶登市後,連峰翅亦遜色多矣。峰翅品質雖優於大茶,但其採制技術均與大茶相同。而瓜片卻脫穎而出,色、香、味、形別具一格,故日益博得飲品者的喜嗜,逐漸發展為全國名茶。自然地理
產地分布
寶洪茶產於雲南省宜良縣城西北5公里外的寶洪寺,茶樹多分布在寶洪寺四周的寶洪山上。
生長環境
氣溫
寶洪山海拔1000米,常年平均氣溫16℃,海拔1000米以上,低於14℃,7月份平均氣溫20.2℃,1月份平均氣溫221℃,春秋氣溫涼爽溫和,4月和10月平均氣溫分別為15.4℃、16.7℃。年平均無霜期210-220天,平均初霜日為11月5日,終霜日為3月29日,穩定通過10℃的初日為4月15日,終止於11月4-9日;≥0℃積溫為5085-5500℃;≥10℃積溫為4384-4750℃。
光照
寶洪山年太陽輻射總量為506.18千焦/平方厘米,日平均氣溫≥0℃期間的太陽輻射為369.69千焦/平方厘米,占全年總量射量73%。年日照時數為2000-2230小時,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資源比較豐富。
降水
寶洪山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間,據統計,25年平均年降水中,春季占28.9%,夏季占41.1%,秋季占19.4%,冬季占10.6%。年平均降水天數為125.6天,常年相對濕度80%,乾燥度0.8以下,屬濕潤地帶。
土壤
土壤類型比較複雜。中山區(內山區)主要是黃棕壤,即普通黃棕壤與山地黃棕壤,母質多為花崗岩、花崗片麻岩、角閃片麻岩,土壤深厚達1.5米以上,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崗地區(外山區)屬下蜀系成土母質分化而成的黃棕壤為主,土層雖厚,但耕作層淺薄,質地黏重,底層常有不透水粘盤層,肥力和通透性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兩岸及谷地,多為沖積土類,即沙質壤土(烏沙土),土層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為高產茶園區。
採摘製作
春分後至清明後10天,採摘雲南高香型中葉茶良種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採用曬青工藝製造。
1938年引進炒青製法,試製成炒青龍井。1946年仿照“西湖龍井”製法批量生產,改名宜良龍井。1976年改今名。
品質特徵
分一至三級。扁直尚勻,勻整青綠,湯色黃綠明亮,香氣鮮嫩清高,滋味鮮嫩爽口,葉底細嫩多芽,黃綠勻亮。沖泡在茶杯里,芽頭向上微開似魚頭,兩個金黃葉片展開似魚鰭,有如金魚戲水。
價值功能
主要成分
寶洪茶中主要含有蛋白質19.1%、胺基酸4.7%、茶多酚25.04%、咖啡鹼4.75%、維生素0.82%。保健功能
寶洪茶性寒,貯藏1~2年後的陳寶洪茶有清火解熱明目、清熱、治頭痛、治感冒、去毒瘡、消除緊張等的藥理功能。
獲得榮譽
寶洪茶於2011年7月25日選送茶樣參加2011年8月上旬在日本舉辦的第三屆“2011世界綠茶評比大會”。經過大賽評審,寶洪茶獲得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