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鐵色茶

安化鐵色茶

亦稱潭州鐵色茶 ,湘潭茶,即安化黑茶。

安化鐵色茶安化鐵色茶文字

由來

 乾隆年間《湘潭竹枝詞》有“上湘廣貨下湘鹽,舟到湘潭把貨添”,反映了各地州船載土貨而來添百貨而返的盛況。因轉口貿易大盛,清乾隆年間,湘潭又發展成為湖南最大的茶葉外銷集散市場,茶莊崛起,省內包括最大的茶產區安化茶葉多來此裝箱外運,以致清代《茶譜》作者將安化茶葉極品——鐵色茶,誤作“潭州鐵色茶”。清人江昱瀟湘聽雨錄》對此進行糾正,說“湘中產茶,不一其地,安化售茶湘潭,即名湘潭(京師稱為湘潭茶),極為行遠”,指出極為行遠的“潭州特色茶”為安化所產。乾隆《湘潭縣誌》亦有記載:安化茶製成後,色深如鐵,茗香撲鼻,“今京師皆稱湘潭茶”,故“湘潭(茶)名久重京華”。

分類

安化鐵色茶即黑茶分三系:磚、卷、尖

“花捲”(“百兩茶”“千兩茶”):
為了解決包裝和運輸問題,清朝道光年間,安化茶農將黑茶踩捆製作成圓柱形,每柱重100兩(老秤,16兩為1斤,下同),稱為“百兩茶”。到清朝同治年間,由於安化黑茶邊銷運輸量越來越大,茶農按照“百兩茶”模式,製作出了每柱重1000兩的“千兩花捲茶”。 “千兩茶”製作,不僅勞動強度很大,而且茶葉用新鮮篾片製成花格篾簍箍嚴,包裝與成型同步進行,前後有30多道工序。茶農製作“千兩茶”時,還要合唱具有濃郁民俗風情的“踩茶號子”。因此,“千兩茶”製作被視為緊壓黑茶最高技術。 上品“千兩茶”,能在水中浸泡多年而茶心不濕。存放很久的“千兩茶”,茶味濃烈醇香,很耐沖泡。在海內外茶市,一支50年以上的陳品“花捲”,被視為稀世珍寶。

“三磚”:

就是指安化黑茶中的茯磚黑磚花磚。茯磚茶做工精細,技術複雜,非一般黑茶可比。尤其是茯磚發酵後有機物產生的“金花”(即“冠突麴黴”),能繁衍許多對人體有益的特殊微生物。目前,益陽茶廠所掌握的茯磚茶生產技術,屬於商業機密。

“三尖”:

天尖生尖貢尖。“三尖”黑茶是採用穀雨時節的鮮茶加工而成,葉嫩茶淨,色澤純黑,為黑茶中的精品。“三尖”茶曾經是典型的貴族茶。在清朝道光年間,“天尖”和“貢尖”為朝廷專享,列為貢品,民間很難見到。陳年“天尖”“貢尖”,是業界追逐的珍貴藏品。

歷史

一唐以前 ----從荼到茶

荼字首見於《六經》,西周初期著作《詩經》的《豳風七月篇》 說:“采荼薪樗,食我農夫”,初次表示茶的含義。《爾雅》說:“, 苦荼”;《廣雅》說:“荊巴間炙粳苦荼之葉,加入菽、姜、橘子等為茗而飲之。”茶的含義明確了。
神農本草》說:“神農嘗百草以療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另文解釋),得荼而解之”。茶的含義和用途完全明白了。神農是仰韶文化時代母系氏族公社(大約距今六七千年)的帝王之一, 是部落首領,教民種植,為民眾造福,民眾稱為“天神”。《神農本草》是戰國時代雜家的著作,西漢增補為《神農本經》,東漢再增廣為《神農本草》。這三本藥物書是三個朝代的著作,作者都是著名醫藥家。歷代《本草》中的荼字就是指茶。
爾雅》說:“,苦荼”。西晉郭璞《爾雅注》:“樹小如梔子, 冬生葉,可煮作羹飲。”《爾雅)、《經典釋文》以《釋詁》一篇為周公所作,其它或說是孔子所增,子夏所足,叔孫通所益,梁文所補。 東漢鄭玄說是孔子門人所作,以釋六藝之言;後人說是始於周公,成於孔子,增益於漢儒。不論周公、孔子比盂軻早幾百年,孔子門人子夏也比孟軻早得多。孟軻所說,當然是指《爾雅》的 “,苦荼也”,並不是朱熹、李炳英註解梓。東漢鄭玄、宋邢咼《爾雅疏》、清郝懿行《爾雅註疏》、邵晉涵 《爾雅正義》都沒有與郭璞《爾雅注》的相反注釋,可見郭璞注釋是正確的,朱熹、李炳英的注釋是錯誤的。
孟軻宗孔子之學,共稱為孔孟之道。所說的應該是<爾 雅)中的粳。孟子生於以荼為治病良藥的戰國,當然知道是貴重藥物之一,所說舍其梧,則為賤場師也。
秦代時間不長,史籍也沒有留下多少茶葉資料,可以約略不談。

兩漢時,在我國古代文獻中,不只《爾雅》和《說文解字》等一類字書中,在一些醫藥著作和筆記小說中,也都出現了茶的專門介紹和記述,是我國也是世界有茶的可靠和直接記載的最早時代。自此以後,我國茶葉便進入了有文字可據或信史的時代。西漢初建置的茶陵縣(今茶陵、炎陵縣)。據《衡州圖經》記載,茶陵縣的命名是因為“陵谷生茗焉”,即山谷之間遍布茶樹。傳說發現茶葉的神農也就是炎帝,就安葬在茶山之尾,現今的炎帝縣炎帝陵。

晉《荊州土地記》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

唐初發明蒸青團茶,飲茶很普遍,廣大民眾,對茶的認識顯 著提高,茶是木本植物,就把“禾”改為“木”,從荼字去掉一划而為茶字。茶字首見於蘇恭的《本草》。《唐本草》是唐高宗李詒永徽中 (公元650至655年)李劫等修編,顯慶中(公元656至661年)蘇恭、長孫無忌等22人重加詳註。自後不再寫荼字,而都是寫茶 字。唐代宗李豫前至德宗李适年間,所有寫在唐碑上的茶字都寫為荼。如天寶九年(公元750年)聖善寺沙門某寫靈運禪師碑 上的荼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徐浩寫不空和尚碑的荼毗,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吳通微寫楚金禪師碑上的的荼毗等,都是寫荼字。至文宗李昂(公元827至840年)、武宗李炎(公元 841至846年)、宣宗李忱(公元847年至859年)時所立的唐碑上,荼字都變為茶字。如會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權玄秘塔碑,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寫來峰慧禪師及令狐楚撰文、鄭綱寫的百岩太師懷暉碑的茶毗,都是改變的顯著明證。改荼為 茶的原因,則與陸羽《茶經》、盧仝《茶歌》的影響有關。中唐以後,所有茶字意義的荼字都變為茶字。同時廢用所有的別名、代名,統一為茶字。除茗字至今偶然沿用外,其它所有代用字都已不用。

唐楊曄(856)《膳夫經手錄》載有“渠江薄片茶”,“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說明緊壓茶的製作,

五代(公元936年)毛文錫《茶譜》云:“譚郡之間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烹之無滓也,又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其色如鐵”。這其中的“渠江”,指的是現在的安化縣渠江鎮一帶,“鐵色”應理解為黑色,“渠江薄片茶”應屬於安化黑茶。莊晚芳著的《中國茶史散論》中列有湖南歷史名茶,“唐有灉湖含膏、渠江薄片等4個”。渠江薄片安化茶,為唐時中國的四大名茶之一.

 二 宋

據《宋史·食貨志》、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和宋代趙汝礪《北苑別錄》等記載,宋代名茶有90餘種。宋代名茶仍以蒸青團餅茶為主,各種名目翻新的龍鳳團茶是宋代貢茶的主體。當時“鬥茶”之風盛,也促進了各產茶地不斷創造出新的名茶,散芽茶種類也不少。

建茶 又稱北苑茶、建安茶,產於建州,宋代貢茶主產地。著名的貢茶有龍鳳茶、京鋌、石乳、的乳、白乳、龍團勝雪、白茶、貢新銙、試新銙、北苑先春等40餘種。

顧渚紫筍 產於湖州(現浙江長興)。

陽羨茶 產於常州義興(現江蘇宜興)。

日鑄茶 又名日注茶,產於浙江紹興。

瑞龍茶 產於浙江紹興。

謝源茶 產於歙州婺源(現江西婺源)。

雙井茶 又名洪州雙井、黃隆雙井、雙井白芽等,產於分寧(現江西修水)、洪州(現江西南昌)。
屬芽茶(即散茶)。

雅安露芽、蒙頂茶 產於四川蒙山頂(現四川雅安)。

臨江玉津 產於江西清江。

哀州金片 又名金觀音茶,產於江西宜春。

青鳳髓 產於建安(現福建建甌)。

納溪 產於瀘州(現四川瀘縣)。

梅嶺壓磚  (現湖南安化)。

巴東真香 產於湖北巴東。

龍芽 產於安徽六安。

方山露芽 產於福州。

五果茶 產於雲南昆明。

普洱茶 又稱普茶,產於雲南西雙版納。集散地在普洱縣。

鳩坑茶 產於浙江淳安。

瀑布嶺茶、五龍茶、真如茶、紫岩茶、胡山茶、鹿苑茶、大昆茶、小昆茶、焙坑茶、細坑茶 產於浙江嵊 縣。

徑山茶 產於浙江餘杭。

天台茶 產於浙江天台。

天尊岩貢茶 產於浙江分水(現桐廬)。

西庵茶 產於浙江富陽。

石筧嶺茶 產於浙江諸暨。

雅山茶、鳥嘴茶 又名明月峽茶,產於蜀州橫源(現四川溫江一帶)。

寶雲茶 產於浙江杭州。

白雲茶 又名龍湫茗,產於浙江樂清雁盪山。

月兔茶 產於四川涪州。

花塢茶 產于越州蘭亭(現浙江紹興)。

仙人掌茶 產於湖北當陽。

紫陽茶 產於陝西紫陽。

信陽茶 產於河南信陽市南。

黃嶺山茶 產於浙江臨安。

龍井茶 產於浙江杭州。

虎丘茶 又名白雲茶,產於江蘇蘇州虎丘山。

洞庭山茶 產於江蘇蘇州。

靈山茶 產於浙江寧波部縣。

沙坪茶 產於四川青城。

鄧州茶 產於四川溫江地區鄧縣。

蛾眉白芽茶 又名雪芽,產於四川蛾眉山,屬散芽茶。

武夷茶 產於福建武夷山。

臥龍山茶 產于越州(現浙江紹興)。

修仁茶 產於修仁(現廣西荔浦)。

在宋人黃庭堅(1045-1105)<煎茶賦> 有梅嶺夷陵之壓磚即已著於世.可見安化磚茶於宋即已有之.夷陵在湖北,梅嶺在何處?當在安化梅山地域.《安化縣誌》載:“當北宋啟疆(建縣)之初,茶猶力而求諸野……,山崖水畔,不種自生,崖谷間生殖無幾,唯茶甲諸州縣,不僅茶多,且質優。” 安化自古以來就有採用煙燻方法保存食品的習俗,不僅茶葉,而且熏魚、燻肉,製成腊味後色美、味香、可口。山區農民每戶有一個火坑,燒水、煮飯、炒菜等都在火坑內進行,炊具就掛在火坑中央能升降有鉤的梭筒上,其上端掛著一個篾簍,常飲用的茶葉(成熟度較高)就放在篾簍內,有的一放就是10年、20年以上,叫“陳茶”,或叫梭筒篾簍茶。通過高溫火焙,其色澤變得黑褐油潤,故稱“黑茶”。(黃山谷《煎茶賦》:梅嶺。夷陵之壓磚。。。。。。不得已而去於三,則六者亦可酌兔褐之甌,瀹魚眼之鼎者也。或者又曰:寒中瘠氣,莫甚於茶。或濟之鹽,句賊破家。滑竅走水,又況雞蘇之與胡麻!涪翁於是酌岐雷之醪醴,參伊聖之湯液。斮附子如博投,以熬葛仙之堊。去藙而用鹽,去橘而用姜。不奪茗味,而佐以草石之良。所以固太倉而堅作強。於是有胡桃、松實、庵摩、鴨腳、勃賀、糜蕪、水蘇、甘菊。既加臭味,亦厚賓客。前四後四,各用其一。少則美,多則惡。發揮其精神,又益於咀嚼。蓋大匠無可棄之材,太平非一士之略。厥初貪味雋永,速化湯餅。乃至中夜,不眠耿耿。既作溫齊,殊可屢歃。如以六經濟三尺法。雖有除治,與人安樂。賓至則煎,去則就榻。不游軒後之華胥,則化莊周之蝴蝶。)洶洶松風。更浮雲皓皓,輕度春空。精神新發越,賓主少從容。犀箸厭,滌昏懵。茗碗珂策奇功。待試與,平章甲乙,為問涪翁。建溪日鑄爭雄。笑羅山梅嶺,不數嚴邛。胡桃添味永,甘菊助香濃。投美劑,與和同。雪滿兔甌溶。便一枕,莊周蝶夢,安樂窩中。

由此可知,安化黑茶至少產生於北宋建縣之前.並列於宋代90餘種名茶之一,北宋時就有安化磚茶產生。

三 元代

元史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三 ○茶法

天曆二年,始罷榷司而歸諸州縣,其歲征之數,蓋與延祐同。至順之後,無籍可考。他如范殿帥茶西番大葉茶建寧胯茶,亦無從知其始末,故皆不著。○商稅 湖廣行省,六萬八千八百四十四錠九兩九錢。元朝忽思慧撰《飲膳正要》則有:“西番茶,出本土,味苦澀,煎用酥油”的記載。 當時西藏不產茶,西藏喇嘛常至京師禮佛朝貢,邀請賞賜。回藏時,明朝廷賞給許多禮物,其中茶葉是大宗,指定由四川官倉撥給,但喇嘛們卻繞道湖廣收賣私茶。湖廣黑茶最合他們的口味,而黑茶主產於安化一帶。

四 明

明 黃一正《事物紺珠》記, 明時較著名的就有雅州雷鳴茶,荊州的仙人掌茶,蘇州的虎丘茶、天池茶,長興和宜興的羅茶,以及西山茶、渠江茶、紹興茶、界橋茶、白露茶、牛扼嶺茶、舉岩茶、龍井茶、鶴嶺茶、鳩茶、潭州鐵色茶、衡山茶、丹稜茶、昌合茶、青陽茶、廣德茶、萊陽茶、海州茶、羅山茶、西鄉茶、城固茶、石泉茶、長興茶、顧渚茶、龍坡山子茶、方山茶、嚴州茶、台州茶、紫青茶、香城茶、饒州茶、南康茶、九江茶、吉安茶、崇陽茶、嘉魚茶、蒲圻茶、沙溪茶、蘄州、荊州茶、施州茶、橫紋茶、嫩綠茶、納溪茶、新添茶、北苑茶、平越茶、朝鮮茶、巴條茶、南川茶、黔江茶、彭水茶、武隆茶、酆都茶、感通茶、峨嵋茶、瀘州茶、烏蒙茶、芒部茶、播州茶、永寧茶、天全茶、建始茶、開茶、武夷茶、南平茶、泰寧茶、陽宗茶、廣西茶,金齒茶、灣甸茶、賓化茶、白馬茶、涪陵茶、毛茶、火井思安茶、真香、都濡高株、香山茶、南木茶、騫林茶、建寧探春、先春、次春、三貢茶等共96種。

  《事物紺珠》成書於萬曆初年,上錄茶葉,其地南從雲南的金齒(治位今保山縣)、灣甸(治位今鎮康縣北),北至山東的萊陽,包括今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湖北、陝西、河南、安徽、江西、福
建、浙江、江蘇和山東等15個省區。上錄這些茶葉中的渠江茶潭州鐵色茶即安化縣茶。明時全國著名96種茶,安化縣茶占其二

杜貴墀等清光緒《巴陵縣誌》卷七第2頁載:“明萬曆年間,安化黑茶之稱蘭芽鍋青,用火焙之,統呼黑茶雲。” 

《明史茶法》載,1524年卸使陳講奏稱:“商茶低偽,悉征黑茶,地產有限…令商人書烙篾上。”《甘肅邊志》認為所指的就是安化黑茶。

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御史李楠認為湖南茶行銷西北,妨礙茶法和馬政,請求朝庭禁運。另一叫徐喬的御史認為需因勢利導,奏稱:“漢(漢中)川茶少而值高,湖茶多而值下,湖南之行,無妨漢中。漢茶味甘而簿,湖茶味苦,於酥酪為宜”,認為湖南茶味苦(濃),適宜西北少數民族所需,不宜禁止。經戶部批准,自後運西北的茶葉,漢中、四川和湖南都有。此後湖南黑茶因為量多、質好、價平、為西北少數民族所喜愛,逐步占領了西北市場。

五 清朝
初期沿襲明朝茶法,由於四川邊銷茶需要供應康藏和阿埧地區,陝西茶又產量不足,西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所需茶葉,十之八、九靠湖南供應。

康熙年間,規定每年由陝西發給引票224000引(約合正附茶1542噸),由茶商納稅領取引票,來湖南採購,運至陝西涇陽加工成茯磚茶,再運到甘肅蘭州集中,轉銷西北各省。以後改為蘭州發給票引。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每引除正茶10O斤外,附茶由每引14斤增加至28斤,茶商利潤率提高,銷售逐年增加。

乾隆年間《湘潭竹枝詞》有“上湘廣貨下湘鹽,舟到湘潭把貨添”,反映了各地州船載土貨而來添百貨而返的盛況。因轉口貿易大盛,清乾隆年間,湘潭又發展成為湖南最大的茶葉外銷集散市場,茶莊崛起,省內包括最大的茶產區安化茶葉多來此裝箱外運,以致清代《茶譜》作者將安化茶葉極品——鐵色茶,誤作“潭州鐵色茶”。清人江昱《瀟湘聽雨錄》對此進行糾正,說“湘中產茶,不一其地,安化售茶湘潭,即名湘潭(京師稱為湘潭茶),極為行遠”,指出極為行遠的“潭州鐵色茶”為安化所產。乾隆《湘潭縣誌》亦有記載:安化茶製成後,色深如鐵,茗香撲鼻,“今京師皆稱湘潭茶”,故“湘潭(茶)名久重京華”。乾隆年間,每年從湖南運銷的引額達到28760引(正附茶約2226噸)

道光元年(公元1820年)以前,山西商人來湖南安化就地加工花捲茶、芽尖、白毛尖、天尖、貢尖、鄉尖、生尖、捆尖等茶葉。每年約三萬老擔(合1720噸)左右,主銷山西、陝西等省。當時湖南安化茶園遍布,茶行林立,經濟繁榮,來往商人絡繹不絕,洞市座子坳碑刻反映了當時茶葉貿易的盛況。

鹹豐同治間,陝甘回民起義反清,由此造成戰火十餘年,兩櫃茶商紛紛逃離,以至無人交納茶稅,西北茶葉奇缺,僅由少數私商偷運,根本於事無補。省甘總督左宗棠平定回民反清之後,於1873年奏請朝庭,改變引茶辦法,以票代引,每票為40引,計茶6411斤( 3205.5公斤),因為東、西兩櫃屢催未歸,乃添設南,準許南方各省茶商經營,選派長沙人朱昌琳為南櫃總管,打破了西北茶商把持黑茶經營的歷史。朱昌琳在長沙設有朱乾升茶莊,並在安化設有朱益升茶號,每年採購大批黑茶運往甘肅、青海、新疆、陝西等省(區),並進入俄羅斯所屬中亞銷售,1875年就運銷了100票(合320.55噸)。

安化茶業情況
[安化]至湖南茶對外貿易,……當清道光二十年前後,英人之在粵南之對華貿易,已有相當進展,時輸出品以茶為大宗。兩粵茶產不多,爰由粵商赴湘示範,使安化茶農改制紅茶(國內以前所產者多為綠茶,不知製造紅茶)。因價高利厚,於是各縣競相仿製,產額日多,此為紅茶製造之創始,亦即湖南茶對外貿易發展之確矢。,五口通商,始行創辦紅茶。其買賣規則,每百斤不論有無灰末,扣茶四斤,作為拋灰攙末,計淨九十六斤。經茶工焙篩車揀,只能成米茶七十六斤,即以九十六斤作為八折扣算,得七六八,又只以七六扣算。紅茶正稱將八尾抹去,作為樣茶,其八尾合正秤十二兩八錢。至今買茶,猶另取樣,或三四五斤不等,甚或高懸短喊,任意暹退,漫無規則。茶價內,商人應給行用錢,照例三十文,今於產戶茶價內,每串扣錢五十文,以給行戶。行戶又瞞商人,於茶價內,每串多取背手錢五十文,共一百零七文,只得九七錢八百九十三文。又以地方向用九七制錢,再以九七折算,止得足錢八六六兌帳。最後事機敗露,此五十文之背手錢,商人不準行戶收取,亦不歸於產戶,轉歸商人照常收去,仍作八六六兌十足錢。奸商惡行,變易成規,侵漁鄉民,深堪痛恨![湖南調查局: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附錄一,安化黑茶條規]
[安化]產茶之家,半屬窮民,每歲鋤茶樹需工,摘茶需工,踹茶需工,揀茶需工,黑茶尤需柴炭烘焙,每每入不敷出。小民之生計有限,層層剝削,其何以堪?[同上]

紀昀:“閩海迢迢道路難,西人誰識小龍團?向來只說官茶暖,消得山泉沁骨寒。”詩中所說官茶,就是
用湖南安化茶原料所製成的茯磚茶。
  陶澍與朝鮮 權永佐 洪羲錫 洪羲瑾 韓致應 申在明 韓永元 韓永獻 李晚用 南尚中 許櫟

啜安化茶唱和詩

陶澍茱萸江竹枝詞:“才交穀雨見旗槍,安排火坑打包廂,芙蓉山頂多女伴,採得仙茶帶露香。”

 [巴陵即岳陽]邑茶盛稱於唐,……舊傳產澭湖諸山,今則推君山矣。然君山所產無多,正貢之外,山僧所貨貢余茶(貢尖下有貢兜,隨辦者炒成色黑而無白毫,價率千六百),閒以北港茶參之。北港地皆平岡,出茶頗多,味甘香亦勝他處。道光二十三年,與外洋通商後,每挾重金來制紅茶,土人頗享其利,日曬色微紅,故名紅茶。昔之稱蘭芽鍋青,用火焙者,統呼黑茶雲。[杜貴墀等:光緒巴陵縣誌,卷之七,頁二]
承示茶販多系大商,現又多領洋人本錢。[鹹豐十年,胡林翼:復李香雪都轉,胡文忠公遺集,卷八三,頁五]
鹹豐八年以後,楚境漸次肅清,[湖南]茶運稍暢。而九年、

七 現代

在安化茶人看來,在安化茶的家族中,“安化紅茶”、“安化綠茶”,完全可以和“千兩茶”媲美,同樣彌足珍貴。

“安化紅茶”在二十世紀初一舉奪得國際金獎後,又經近百年的探索、研製,茶質愈益優良,現已在國際市場形成了霸主之勢。美、英、法、德、加拿大諸國,更是宣稱紅茶“無安化字號不買”。

而“安化綠茶”,更是源遠流長,根基厚實。單說新中國誕生後出產的“安化松針”,就是“當驚世界殊”的極品綠茶。“安化松針”外形細直秀麗、翠綠蔥嫩,婉若松針。它獨有的玉顏一出世便在綠茶領域獨領風騷。上世紀50年代初,安化茶場就曾攜“安化松針”晉京獻毛澤東主席品飲。一代偉人品嘗後十分滿意,即囑秘書給安化寫信,要安化生產出更多的好茶支援國家建設。半個多世紀來,“安化松針”在與各種名茶的博弈中一直穩居魁首,先後獲得“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烏蘭巴托國際商工貿博覽會金獎”等十餘項國際國內大獎。而“雲台春芽”、“安化銀毫”、“銀幣茶”等安化綠茶的後起之秀,也是中國綠茶中的佼佼者,始終在國內外市場大行其道。

再就“安化黑茶”而言,也非“千兩茶”在獨步而行。“安化黑茶”中的“三磚”、“三尖”,其品質、其聲望,也可與“千兩茶”同行天下。所謂“三磚”,就是指茯磚、黑磚、花磚茶(其中茯磚有安化茯磚、益陽茯磚之分,各有其妙)。茯磚茶做工精細,技術複雜,非一般黑茶可比。尤其是茯磚發酵後有機物產生的“金花”(即“冠突麴黴”),能繁衍許多對人體有益的特殊微生物,這種現象成為世界的不解之謎。日本每年都要從益陽、安化進口200多噸茯磚茶,並把茯磚茶里的“金花”內含物對人體的有益作用,列為了一項重大的科研課題。所謂“三尖”,是指天尖、生尖、貢尖。“三尖”黑茶是採用穀雨時節的鮮茶加工而成,葉嫩茶淨,色澤純黑,為黑茶里的精品。“三尖”茶曾經只有官僚階層和富庶人家才能飲用,是典型的貴族茶。清道光年間(1825年前後),“天尖”和“貢尖”就被朝廷獨攬,列為貢品,因產量稀少,民間難得一見。2005年2月14日,一簍由安化白沙溪茶廠53年前生產的50公斤“天尖”,在中央電視台鑒寶欄目現身。專家們對“天尖”茶的貴族身世進行了詳細評說,給這簍茶評估出了48萬元的天價,一時震撼了茶葉界和收藏界。
浙江農業大學教授莊晚芳吟詩曰:“芳叢產安化,雲露凝清華。且見雪山客,露止摘靈芽。細炒塑成針,翠綠呈秀霞。毫茸纖纖現,潔白無疵瑕,敬奉外賓客,眾口皆稱佳。”對安化松針推崇倍至。 楊第甫先生1985年視察安化時,品飲安化松針茶後,即興賦詩曰:“磁蓋輕移薄霧騰,碧螺龍井色相同。三巡飲過猶餘味,口齒留芳數比盅。清泉煮得沸騰騰,斟道三巡香味濃。寄語東流說茶道,有誰能及此針。”

原料

原料主要產於安化資江南岸的高馬二溪及六洞茶為代表的安化地道的黑毛茶,高馬二溪指文溪鄉的高家溪馬家溪二處;六洞系思賢溪之火燒洞、竹林溪之條魚洞、大酉溪之漂水洞、檀香洞、黃沙溪之深水洞、竹坪溪之仙缸洞。

文化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其它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