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朱權墓

寧王朱權墓

朱權墓在夢山東邊緱嶺腳下,是江西明代最大的地下墓葬,現為江西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六十歲時即著手建造此生墳。古墓內外,構造雄偉,青磚砌成,仰頂呈卷棚狀。朱權是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十七個兒子,生於1378年,死於1448年,曾封為寧王,鎮守大寧(今錦州、承德一帶),後遷南昌,死後葬於此處。朱權死後謚“獻”,故又稱寧獻王。十三歲封藩於大寧,世稱寧王,永樂元年(1403年)改封南昌。神姿秀朗慧心聰悟,於書無所不讀,一生致力於研讀著述,並多有成就。其所著《太和正音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雜劇曲譜,是中國戲曲史上重要的理論著作。

簡介

寧王朱權墓寧王朱權墓
寧王朱權墓在西山緱嶺東麓源村,壟畝阡陌之間,一幢高約數丈的石柱,挺拔肅立。這石柱便是皇親宮殿前的華表。它後面是宮殿的遺址和明代寧王朱權的陵寢。這華表,關係到五百五十年前大明王朝一段驚魂的歷史,並伴隨著一位才氣非凡的親王的沉淪、韜晦與長眠。

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十三歲封藩於大寧,世稱寧王。永樂元年(1403)改封南昌。神姿秀朗,慧心聰悟,於書無所不讀,一生致力於研讀著述,並多有成就。
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朱權六十四歲時,在南極長生宮後為自己營造墳墓。墓前原有南極長生宮,前有南極殿,左有泰元殿沖霄樓,右有鏇璣殿凌江樓。宮前有醉仙亭和一對6.9米高的八棱形華表,上刻道家符篆。

(圖)華表華表寧王朱權墓
宮後墓室隱於山中,墓頂距封土堆表面五米。墓室系採用青磚砌成卷拱結構,全長31.7米,寬21.45米,高4.5米,由厚重的青石板製成的三道大門,分前室、次前室、中室和後室四部分。前室用自來石頂住,二門無自來石。中室之後,有券門通後室。後牆正中有一壁龕,兩旁用紅石作八稜柱,柱下有礎,礎上有正心坊,坊上有斗拱,以支持出檐。規模宏大,結構複雜,猶如一座“地下宮殿”。
由於朱權晚年學道,隨葬品不多。朱權的棺木停放在後室棺台上,開棺時朱權屍體腐而未潰,手足直伸,仰身而臥,頭戴漆制道冠,身穿金錢雲紋道袍,口內含一金錢,頭髮上插有金簪,肋部有銀挖耳器,右手扶一手杖,軀體下壓大小金錢二行,每行六枚。墓內出土之金錢、金簪、玉片、錫器、銅器、木牌匾、木俑、瓷罐等文物一百三十餘件。其他隨葬品,有金、銀、銅、錫、玉、瓷等器物,有些珍品已由中國故宮博物院收藏,余者藏江西省博物館內。

南極長生宮毀於1939年侵華日寇的炮火,現在地面尚殘存有牆基、柱礎和琉璃瓦片。朱權墓則於1958年由江西省文管會發掘。

朱家村

。

寧王朱權墓附近璜源朱家自然村為寧王朱權後裔於清初在些聚集而成,也成為清一代守墓者.寧王朱權墓附近百附近風景米內,還有寧靖王朱奠培和寧康王朱覲鈞墓葬。朱權明太祖朱元璋共生有26個兒子,寧王朱權是第十七子。焦竑《獻征錄》記:朱權“生而神姿秀朗,白皙,美須髯,慧心天悟。始能言,自稱大明奇士,好學博古,諸書無所不窺”,朱元璋“獨鍾愛之”。

1448年,明寧王朱權死後,清初明寧王朱權後裔在祖陵附近定居形成村落,守護著寧王墓,並繁衍生息,形成了墓地旁邊的一個村莊,即現在江西省新建縣石埠鄉璜源村。 這個老村盤,蘊藏著一個寧王家族三百多年的繁衍進程,等候世人的發掘。該村寧王朱權後裔於1958年考古者發掘寧王朱權墓進,向考古者獻出了寧王家族修編《朱氏八支宗譜》,現藏於江西省博物館。《朱氏八支宗譜》為歷史學者研究朱明後裔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同時也為1958年國家考古者提供了寧王朱權墓附近的寧王家族

(圖)寧王朱權墓寧王朱權墓寧王朱權墓

墓詳盡的資料。朱氏宗祠的附近,是一坍塌的殘牆,呈攀爬狀,牆上鑲嵌一門框;右邊空地上,躺著不少錯落有致的長石,長石旁,立有一堵破敗的青磚圍牆,與有門框的殘牆成“八”字,這就是現存最原始的村盤王府大門遺址。

被“王府”哺育大的新璜源村,現有1000多人、農田400多畝、青山500多畝。1958年,較為完好的朱權墓被發掘,並成江西省首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守墓的本身成為一種文化,文化遺產無論是有形還是無形的,都是稀缺不可再生的,破壞它,就是破壞文明的見證。 曾參與發掘朱權墓的“中國農業考古第一人”、中國政協委員、江西省社科院陳文華教授曾有構想,對寧王墓稍加修整,恢復南極長生殿等建築,對守墓人後裔進一步發掘,並修建明王府莊園,陳列寧王墓文物以及朱權字畫,這將是一條極好的“寧王旅遊線路”。

人物

(圖)寧王朱權墓附近寧王朱權後裔形成的村落寧王朱權墓附近寧王朱權後裔形成的村落朱權
明太祖朱元璋共生有26個兒子,寧王朱權是第十七子。焦竑《獻征錄》記:朱權“生而神姿秀朗,白皙,美須髯,慧心天悟。始能言,自稱大明奇士,好學博古,諸書無所不窺”,朱元璋“獨鍾愛之”。

洪武二十六年(1393),16歲的朱權奉命進駐藩國大寧府。《明史》載,大寧“東連遼左,西接宣府”,是軍事“巨鎮”。在大寧期間,朱權不但參加了針對元蒙殘餘勢力所展開的軍事行動,而且“儉約制國,辟圃種樹,廣令衛士疆理荒野,藝植土物之宜,國用饒裕”,使得大寧成為明朝北疆的重要屏障之一。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皇孫朱允即位,即建文帝。由於大批藩王控制著地方的軍政大權,建文帝時時感到來自皇叔們的威脅,於是採納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開始逐步削藩。作為強藩之首的燕王朱棣是削藩的主要目標。朱棣“素有謀略,極富野心”。建文元年(1399)朱棣以誅齊、黃“靖難”為名,舉兵反叛。建文四年(1402)朱棣攻陷都城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稱帝。
永樂元年(1403)十月,朱權開始在緱嶺東麓修建道宮兩年後道宮建成,內供南極仙翁老子莊子及鶴、鹿偶像。此宮因獲成祖恩準敕封,故建得頗為堂皇富麗。宮門前有朱棣的親筆御玉“南極長生宮”匾額。朱權居室前門額大書“神隱”二字。
面對不平與屈辱,朱權借“刊著”、“求道”來發泄。朱權一生的論著可以以封居南昌為界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作為位尊權重的皇子,以研究歷史上的政權更迭為主題,總結經驗及教訓以維護明王朝的統治;後期,緣於對現實的怨望,朱權不再研究歷史,完全脫離政治。1403年,在昌北的西山遐嶺峰巔構築了學道的精廬,多與文人學士往來,寄情於刊著與仙道。1408年,撰寫了《神隱志》進呈朱棣。《太和正音譜》、《瓊林雅韻》、《神奇秘譜》等是這一時期朱權純學術論著的代表。朱棣死後,仁宗朱高熾繼位,朱權不做他想,沉醉清虛,悉心茶道,並著成了一卷對中國茶文化貢獻頗深的《茶譜》。

正統十三年,朱權(1448)薨於南昌,諡號為獻。一生跌宕起伏:生於帝王之家,少年得志成為權重一方的藩王,風光無限;靖難之役中他協助朱棣贏得了勝利,人生卻到達了谷底,遭受猜忌、監控等種種不公待遇,諸多怨望不得舒,這多舛的命運,反使其潛心於著作。正如韓愈所言:“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誠哉斯言!

寧王朱權墓寧王朱權
朱權是明代道教學者、戲曲理論家劇作家。善古琴。字癯仙,號涵虛子丹丘先生。自號南極遐齡老人、大明奇士。與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友善,拜之為師,研習道典,弘揚道教義理。隱逸學道,托志沖舉。生平好宏裝風流,群書有秘本,莫不刊布之。著作有《漢唐秘史》等書數十種,自經子、九流、星曆、醫卜、黃老諸術皆具。並編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譜》和北曲譜及評論專者《太和正音譜》。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二種,現存有《大羅天》、《私奔相如》兩種。道教專著有《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八卷,成書於正統九年,收入《續道藏》。其生平作品和論著多表現道教思想。卒謚獻,又稱寧獻王。
寧獻王朱權所制“中和,是歷史上有所記載的曠世寶琴飛瀑連珠,被稱為明代第一琴。古琴飛瀑連珠為明代四王琴之首,為明寧獻王朱權親制,已有500多年。

附近朱家村——寧王朱權後裔

寧王朱權墓璜源村
1448年,明寧王朱權死後,清初明寧王朱權後裔在祖陵附近定居形成村落,守護著寧王墓,並繁衍生息,形成了墓地旁邊的一個村莊,即現在江西省新建縣石埠鄉璜源村

這個老村盤,蘊藏著一個寧王家族三百多年的繁衍進程,等候世人的發掘。該村寧王朱權後裔於1958年考古者發掘寧王朱權墓進,向考古者獻出了寧王家族修編《朱氏八支宗譜》,現藏於江西省博物館。《朱氏八支宗譜》為歷史學者研究朱明後裔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同時也為1958年國家考古者提供了寧王朱權墓附近的寧王家族墓詳盡的資料。朱氏宗祠的附近,是一坍塌的殘牆,呈攀爬狀,牆上鑲嵌一門框;右邊空地上,躺著不少錯落有致的長石,長石旁,立有一堵破敗的青磚圍牆,與有門框的殘牆成“八”字,這就是現存最原始的村盤王府大門遺址。

被“王府”哺育大的新璜源村,現有1000多人、農田400多畝、青山500多畝。1958年,較為完好的朱權墓被發掘,並成江西省首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守墓的本身成為一種文化,文化遺產無論是有形還是無形的,都是稀缺不可再生的,破壞它,就是破壞文明的見證。 曾參與發掘朱權墓的“中國農業考古第一人”、中國政協委員、江西省社科院陳文華教授曾有構想,對寧王墓稍加修整,恢復南極長生殿等建築,對守墓人後裔進一步發掘,並修建明王府莊園,陳列寧王墓文物以及朱權字畫,這將是一條極好的“寧王旅遊線路”。

後裔

寧王朱權墓八大山人書法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又名道朗,號良月八大山人是稍晚的文號。其生於天啟六年(1626年),卒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天享八十歲。寧王朱權的九世孫。寧王移封南昌後,其支派分化為八支,朱耷為弋陽王七世孫,祖父朱多炡是名詩人和畫家。父親朱謀長於山水畫。叔父朱謀垔著有《畫史會要》,是一部有名的著作。因此朱耷從小受到家庭文藝的良好薰陶,八歲能作詩,十一歲可畫青山綠水,少年時還能懸腕寫朱家小楷。

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女真侵中國,對明宗室採取嚴酷措施。當時朱耷才十九歲。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更改姓名。

朱耷與其弟弟將朱字拆開,一個叫八大山人,一個叫牛石慧(也是比較有名的畫家)。八大山人二十三歲出家。康熙初年(1662年),清朝對明宗室的態度有所緩和,朱耷三十六歲回到南昌,在南昌城郊創建青雲譜道院。也因此成為道士。與其弟弟在此隱居了二十多年,六十二歲後,隱居南昌城北的北蘭寺以及寤歌草堂等處。

其友葉丹也住在章江邊,曾作詩《八大山人》贊其曰:“一室寤歌處,蕭蕭滿席塵。蓬蒿藏暗戶,詩畫入禪真。遺世逃名老,殘山剩水身。青門舊業在,零落種瓜人。”

八大山人懷著國破家亡的痛苦為僧為道,有時裝瘋賣傻,不與家人來往,也不與家人談話。名字也很多,八大山人四字連寫的時候,如“哭之”

如“笑之”,大有“朱邸繁華成昔夢”的感慨。八大山人始終不變其反清立場,從不為清朝權貴畫一草一石,而農民寒士更容易得到作品。

康熙十七年(1678年)胡亦堂為臨川縣令,曾籠絡為清廷效力,假裝癲狂,撕毀僧服,走還省城。是個很有民族氣節的畫家

清初畫壇的“四大畫僧”中,八大山人以精練放縱的筆墨,表現了他傲岸倔強的性格,抒發了對清朝統治者的不滿和憤慨,大氣磅礴,感人心肺。

鄭板橋曾題詩讚曰:“橫塗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可見其“名滿天下”。

相關詞條

南昌旅遊景點

南昌是江西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昌風景秀麗,名勝古蹟眾多,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稱。通過以下詳細景點的介紹,可以讓大家更多的了解南昌,特別是對到南昌旅遊的朋友們更有幫助。  

南昌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