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縣

蕭縣

蕭縣位於安徽省最北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古為蕭國(東周時建蕭國),春秋附庸於宋,秦置蕭縣,由此而得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蕭縣
蕭縣歷史悠久。近從龍城鎮東南倒流河沿岸發掘了的花甲寺、金寨、大蔡莊、北泉、城陽等處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說明在原始社會末期,這裡已有很高文化和發達的經濟。夏、商、周三代,這裡是中原文化和東夷文化的交匯區,早在夏代這裡就是蕭國古邑。春秋時期屬宋國,曾復建蕭國為宋附庸。宋偃王47年(前286年)宋亡,屬楚國,為蕭邑。秦朝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置泗水郡(治沛,今江蘇沛縣境),設蕭縣(治蕭故城),屬之。
西漢
漢王元年(前206年)四月,蕭縣(仍治蕭故城)屬項羽西楚國(都彭城,今徐州市)泗水郡(仍治沛)。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泗水郡改屬韓信楚國(都下邳,今江蘇睢寧縣古邳鎮),蕭縣仍屬之。在今境內設杼秋縣(治今孫廟鄉老黃口),屬彭越梁國碭郡。六年春,蕭縣改屬漢沛郡(治相,今淮北市相山)。十一年三月丙寅,碭郡改屬劉恢梁國(都睢陽,今河南商丘南)。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碭郡改屬呂產呂國。八年八月,碭郡改屬梁國。後九月,碭郡歸漢。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碭郡改為劉楫梁國。十二年,改屬劉武梁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沛郡、梁國屬豫州刺史部。本始三年(前71年)六月甲辰,宣帝封丞相韋賢為扶陽侯(都今蕭縣西南30公里與淮北市交界的岱河東岸),侯國屬沛郡,自此境內分設3個縣、國,分屬2個郡、國,余仍之。
王莽篡政,改沛郡為”吾符郡”,又作”吾府郡”,改梁國為”陳定郡”,改扶陽侯國為縣,又改作”合洽縣”,改杼秋縣為”予秋縣”。更始元年(23年),劉秀封為蕭王。
東漢
乾隆聖旨碑乾隆聖旨碑
東漢初,恢復舊政區名,今縣境設蕭縣(仍治蕭故城)、杼秋縣(仍治孫廟鄉老黃口),屬沛郡(仍治相,今淮北市相山);扶陽縣(仍治故侯國邑)仍屬碭郡,2個郡仍屬豫州(治譙,今亳州市區)。建武十三年(37年),扶陽縣改為韓歆的扶陽侯國。十五年正月辛丑,扶陽侯國除為縣,不久廢。今縣境仍設蕭、杼秋2個縣,仍屬豫州沛郡。二十年六月乙未,改沛郡為劉輔沛國(仍都相)。
三國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漢,今縣境仍設蕭(仍治蕭故城)、杼秋(仍治故城)2個縣,仍屬豫州(初治譙,後多次改治)沛郡(初治相。太和三年,改治沛縣,今屬江蘇沛縣境)。黃初二年(221年),追封曹熊為蕭公。太和三年(229年),改蕭公國為蕭王國(仍都蕭故城)。六年,蕭王曹炳歿,無子,國除為縣,改屬沛國(都沛)。青龍二年(234年),蕭縣改屬豫州譙郡(均治譙,今亳州市區)。景初二年(238年),蕭縣(仍治蕭故城)改屬豫州汝陰郡(治汝陰,今阜陽市區)。嘉平五年(253年),蕭縣改屬譙郡(仍治譙);杼秋縣仍屬沛郡(治沛,故沛城)。
西晉
鹹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晉代魏,改元泰始,仍設蕭縣(仍治蕭故城,曾封司馬丙於此)、杼秋(仍治故城)2個縣。十二月丁卯,2個縣改屬司馬景沛國(都相),仍屬豫州(初治項,今河南沈丘縣城。後改治陳,今河南淮陽縣)。永嘉五年(311年),豫州沒於劉漢國石勒部,改沛國為沛郡。
東晉
,蕭縣
東晉初,曾收復。大興元年(318年),入石勒。二年,復入東晉。太寧初(約323年),入後趙。永和五年(349年),入冉閔。七年,冉閔豫州刺史冉遇降晉。光壽元年357年),地入前燕,屬前燕豫州(治潁川郡,今許昌東)沛國,余仍西晉舊制。太和五年(365年),前燕亡,入前秦,仍之。建元十六年(380年),沛國改屬東豫州(治許昌)。淝水戰後(383年),地屬東晉徐州。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北徐州(治彭城,今徐州市)。今縣境杼秋縣在東晉亂後廢,蕭縣(仍治蕭故城)僑置沛郡(又稱北沛郡,兼郡治),在城北僑置相縣,又稱在黃楊城、北辰集置沛郡,實為1個僑郡,領相、蕭、杼秋縣。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宋代晉,今縣境仍為北徐州(仍治彭城)僑置沛郡(治僑置相,今蕭故城或其北),領相、蕭縣。永初三年(422年),去”北”字,屬徐州(仍治彭城)。
北朝·北魏
和平六年(465年),占領蕭縣。泰始二年(466年),淮北地區漸入北魏。梁大通元年(527年),梁占領蕭縣。不久,復入北魏,今縣境設龍城縣(治今縣城龍城鎮東),屬徐州彭城郡(均治彭城);蕭縣(仍治蕭故城)屬沛郡(治蕭)。
南朝·梁
梁占領期間仍設蕭縣(治蕭故城),屬睢州(治頓丘僑縣,今宿州市老符離集)沛郡(改治淮陽,今宿州市解集)。
北朝·東魏
永熙三年(534年)十月,東魏承襲北魏東部地區,入東魏。武定五年(547年)正月,侯景叛東魏。二月,降梁,入梁。十一月,復入東魏,今縣境內設蕭縣(仍治蕭故城),屬徐州(治彭城,今徐州市)沛郡(仍治蕭縣)。
北朝·北齊
武定八年五月,北齊取代東魏,仍之。天保二年(551年),一說七年,改蕭縣為承高縣(仍治蕭故城),仍之。七年,撤銷沛郡,承高縣改屬徐州彭城郡(均治彭城,今徐州市)。
北朝·北周
建德六年(577年)二月,滅北齊,承高縣(仍治蕭故城)及復置龍城縣(仍治今龍城鎮東)屬徐州彭城郡(均治彭城,今徐州市)。
隋朝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改元開皇,今縣境仍設承高(初治蕭故城)、龍城縣(仍治今龍城鎮東),屬徐州彭城郡(均治彭城,今徐州市)。大定二年(583年)撤郡,直屬徐州。六年,撤銷龍城縣,併入承高縣(仍治蕭故城)。十八年,改承高
縣為臨沛縣(仍治故蕭城),仍屬徐州。大業二年(606年),改臨沛縣為蕭縣(仍治故蕭城),仍屬徐州。三年四月,改徐州為彭城郡,屬徐州刺史部。
唐朝
。蕭縣
大業十四年五月,唐代隋朝,改郡為州,今縣境設蕭縣(仍治蕭故城),屬徐州(仍治今徐州市)。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平王世充,仍之,屬徐州總管府(治徐州)。貞觀元年(627年),徐州屬河南道地理區。八年,改徐州總管府為都督府。十七年,罷徐州都督府。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徐州屬河南道(治汴州,今開封市)。天寶元年(742年),改徐州為彭城郡(仍治彭城)。至德元載,徐州改屬淮西鎮節度(治汝南,今河南汝南縣)。二載十二月,彭城郡復名徐州。貞元四年(788年),徐州改屬徐泗濠節鎮(治徐州)。大中二年(848年),徐州改屬武寧軍節鎮(仍治徐州)。鹹通三年,取消武寧軍號。十一年,改屬徐泗觀察使。十一月丁卯,更名感化軍節鎮(仍治徐州)。光化二年(898年),復為武寧軍節鎮(仍治徐州);不久,改為感化軍。天復二年(902年),罷感化軍,蕭縣仍屬徐州。
清朝
順治二年(1645年)正月,入清,蕭縣仍屬南直隸(仍治今南京市)直隸徐州。順治二年閏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蕭縣(仍治今龍城鎮)改屬江南省(治江寧,今南京市)直隸徐州(仍治今徐州市)。十八年,直隸徐州改屬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治江寧)。康熙五年(1666年),直隸徐州改屬江南右布政使司(治蘇州府,今為市)。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直隸徐州屬江蘇省(仍治蘇州府,今蘇州市)。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直隸徐州改屬江蘇省淮揚道(治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區,即2001年前的原縣級淮安市)。十五年,
直隸徐州改隸江蘇省淮徐道(治徐州)。雍正十年二月甲寅(1732年3月22日),淮徐道改治宿遷縣(今屬江蘇省)。十一年三月癸巳(1733年4月25日),升直隸徐州為府(治附郭銅山縣,今市區),屬淮徐海道。鹹豐十年(1860年),徐州府改屬江蘇省淮徐揚海道(治徐州府)。同治四年(1865年),徐州府改屬淮徐海道。光緒二年九月丁丑(1876年11月5日),徐州府改屬淮徐道。清代,江南省、江蘇省先後屬江南江西河南、江南、兩江總督(駐江寧,今南京市)。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
民國元年(1912年)1月,廢道、府,蕭縣(仍治今龍城鎮)屬江蘇省。3年6月2日,屬江蘇省徐海道(治今徐州市)。廢道後,蕭縣直屬江蘇省。
中華民國·南京政府
民國16年6月2日晨,國民革命軍第三路前敵總指揮王天培部占領徐州,經蕭城,進入南京國民政府江蘇省控制區。民國21年(1932年)10月10日,蕭縣屬江蘇省銅山專區又稱第九專區,專員駐銅山,今徐州市區)。民國27年(1938年)5月18日,蕭城淪陷,蕭縣政府解體,蕭縣政府為抗日民主政府取代。民國29年(1940年)3~5月,國民黨蕭縣流亡政府在七區迎風口一帶活動。5月14日,駐臨黃鎮(今管粥集),時稱”北政府”,後據蕭西地區。民國33年(1944年)11月25日,偽頑合流,在臨黃鎮及附近的親民村、勝利村、陸莊組建蕭銅豐沛四縣聯防政府,並以四村鎮為臨時流亡縣府駐地。蕭縣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存在期間,屬江蘇省第九專區。民國35年(1946年)7月18日,國民黨軍隊占領蕭城。24日,蕭縣政府從臨黃鎮遷往蕭城。民國37(1948年)年11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蕭城,蕭縣全境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建國後,1949年4月屬宿縣專區,1952年屬江蘇省,1955年屬宿縣專區,1956年屬蚌埠專區,1961年屬宿縣專區。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轄龍城、黃口、楊樓、劉套、新莊、閆集、杜樓、王寨、祖樓、丁里、白土、馬井、張莊寨、趙莊、永堌、青龍、大屯、官橋18個鎮和聖泉、酒店、石林、孫圩子、莊裡5個鄉,另設縣經濟開發區1個(,設有17個居民委員會,257個村民委員會,5271個村民(居民)小組。

地理環境

區位
蕭縣位於安徽東北部,淮北平原北部,黃淮海平原南端。行政區域介於北緯33°56′~34°29′與東經116°31′~117°12′之間。南北長60.4公里,東西寬56公里,面積1861.12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3%。該縣東、北部與江蘇銅山、豐縣接壤,西與碭山縣及河南永城縣為界,南同淮北市、濉溪縣為鄰,東南與宿州市相連。
鐵路交通
蕭縣北站是2012年12月26日開工建設的鄭徐客運專線在安徽省蕭縣所設站點。
車站位於蕭縣聖泉鄉農科所東側,距縣城5公里。建成之後,乘火車從蕭縣南下南京、上海分別只需要2小時和2.5小時;北上濟南、北京分別只需1小時和2.5小時;西去鄭州、西安分別只需1.5小時和3.5小時。
蕭縣北站預計於2015年底開工建設,預計將於2016年12月與鄭徐客運專線同步投入使用。
鄭徐高鐵的建設與蕭縣北站的設立,將拉近蕭縣與華東經濟發達地區的距離,極大地促進蕭縣的經濟發展與豐富旅遊資源的開發,對於蕭縣融入徐州城市圈以及泛長江三角洲經濟區都具有重大意義。
地質地貌
低山丘陵區分布於縣境中部和東南部,由震旦紀至奧陶紀碳酸鹽岩組成。嶺低谷寬,分布錯落,以水流侵蝕為主。山脈走向為北東向;山頂光禿,起伏不大,坡角15°—20°,少數達40°;海拔180—350米,最高峰為永堌境內的官山,海拔395米。丘陵幅度3—5華里,三列丘陵皆為北東南西向延伸,東西兩列各長32公里,中間一列長18.6公里,面積140.53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55%。
在低山丘陵周圍,由於地面流水的侵蝕作用,形成山麓緩坡和丘陵間的6個山間谷地,緩坡面向平原傾斜,一般寬0.02—2公里,坡度5°,海拔50米以上,面積272.25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4.63%。
平原區,由於黃河、大沙河的泛濫衝擊作用,在縣境北、西、西南和中部形成堆積平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傾,海拔32—50米,屬第四紀地層,面積1448.332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77.82%。
氣候條件
蕭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處於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度帶,兼有北方和南方的氣候特點,主要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回暖快,雨水漸增;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旱澇不均,或晴旱少雨,或多雨成災;冬季寒冷少雨雪。
資源
蕭縣為中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到2010年已探明煤炭儲量7.5億噸,現有17對礦井,年產能力120萬噸;探明石油儲量7億噸,煤層氣儲量1000億立方米,石灰岩儲量30億噸;鐵礦石、瓷石、高嶺土等儲量可觀。蕭縣南北分屬淮、黃河水系,地下水量為2.6億立方米,水質優良,生產、生活用水充足。電力供應屬華東電網,設施完善,境內有11萬伏以上變電所2個,生產生活供電充足。

經濟

農業
建國前,由於大部分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為地主、富農占有,廣大無地和少地的農民生活無著,只得憑租土地、當僱工和借高利貸過活。
民國34年(1945),張莊寨、壽樓等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把地主土地的50%左右交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誰種誰收,誰收誰有。大規模的土地改革在建國以後分兩批進行,第一批於1950年冬至1951年春,在黃口、新莊、楊樓3個區的42個鄉展開,9月結束,同年12月底頒發土地證;第二批1951年冬開始,有馬井、陶樓、大屯、祖樓、王寨、石林、朔里、丁里、龍城、皇藏10區的124個鄉,1952年3月結束。
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使許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得了土地。全縣分得土地的貧農、僱農、中農等計61946戶,270716人,共分到土地222300畝。
1952年7月黃口區徐窪鄉成立了全縣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這一年,又經試辦了兩個。初級農業合作化基本實現後,便組織農民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過渡。4月,開始接收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入社,不久,全縣農戶基本入社完畢。全縣的初級社和高級社處於並存狀態。
1956年冬至1957年,對農業社進行全面整頓。整社期間,對一些規模較大、管理沒經驗,民眾要求分開的社適當劃小;各社還普遍將大隊劃小隊。由於步子走得過快,生產力受到挫傷。1956—1957年,全縣糧食產量均比前3年減少2000多萬斤。
1958年8月27日至30日,全縣成立了5個人民公社。到9月20日,全縣共成立22個人民公社,實現了公社化,這期間,經營管理方式多種多樣。在生產計畫上,民眾有了明確奮鬥目標,積極性較高;在作物種植上,除了抓糧食外,不少生產隊注意抓棉花和其他多種經營,解決錢的問題。
1964年,全縣開始了農業學大寨運動,這期間,雖然糧食、棉花、生豬幾項農牧產品產量是上升的,但由於在不少方面違背了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限制了生產隊的多種經營和社員家庭副業收入,仗農業結構比例嚴重失調,生產成本高,出現一大批高產窮隊,社員從集體分配的收入很低。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1980年,全縣23個大公社,又分成70個小公社,恢復了區,1984年改人民公社為鄉、鎮組織。
截止2012年,蕭縣農業發展同2006年相比比小麥單產由403公斤提高到438公斤,糧食優質率由70%提高到90%。全縣39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85億元,利稅3.5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6.2倍和7.9倍。畜牧養殖業迅速發展,規模化比重從20%提高到54%。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不斷最佳化,以胡蘿蔔、葡萄、生豬、家禽為主的20個農產品規模化生產框架基本形成。水利工程紮實推進,累計投入資金6.2億元,加固水庫16座,興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76處,建設高標準農田11.5萬畝,農業生產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工業
蕭縣工業發展歷史久遠,歷經滄桑。公元9年,出現鑄造銀、銅質錢幣的造錢工廠;北宋年間,開始出現陶瓷生產,神宗元豐年間,開始出現小煤窯,蘇東坡曾作《石炭歌》贊之。
解放前,縣內工廠(場)、作坊都為前店後坊,自產自銷,產供銷均由業主安排。
解放初,縣內工業以手工業為主。1949年全縣工業產值666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15.2%。1952年上升為947萬元。是年起,通過對個體手工業進行改造,至1957年,共成立67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這些屬集體性質的企業被納入計畫經濟管理範圍,由手工業生產聯合社向所屬企業直接下達生產指標,企業沒有自主權,在下達指令性計畫的同時,統一安排產供銷活動。195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1249萬元。
1958年大辦工業。1959年,縣城集體所有制企業大都轉為地方國營工廠,並興建起10多家工廠。手工業計件工資制改為月薪制,生產只講計畫,不講經濟效益,產品只講數量,不講質量,管理制度鬆弛,浮誇和弄虛作假現象時有發生。
1961年起,調整國民經濟,對1958年盲目上馬的工業企業實行”關停並轉”,全縣地方國營企業只保留酒廠、農機廠、印刷廠。1959年,轉為地方國營的手工業企業大都恢復集體所有制。1965年工業總產值702萬元,其中全縣手工業系統的年產值和利潤分別由1963年的149萬元和9.39萬元,增至213萬元和15.17萬元,並上交稅金10.63萬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企業管理混亂,生產水平下降。196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由1966年701萬元下降到662萬元。1974年,本縣全民工業企業17個,虧損企業7個,虧損總額219萬元。1975年,工業總產值為3175萬元。
1978年,全縣工業生產迅速發展。企業內部各項規章制度重新恢復,產品產量、質量、勞動生產率、成本、利潤等項經濟指標逐步得到落實。企業實行企業效益與個人利益掛鈎的生產責任制,有效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1985年工業總產值為7324萬元。
至1988年6月,在全縣15個全民企業中,實行經濟責任制第一輪承包。至1990年,工業企業經過調整整頓,特別是在”治理整頓、深化改革”方針的推動下,經營管理基本走上正軌。是年,全縣工業總產值比1985年增長103.5%。
截止2012年底,蕭縣工業總產值完成158億元,增長23%;工業增加值完成34.2億元,增長20%。實施工業項目104個,建成41個,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82億元,增長20%。工業企業不斷壯大,新增規模企業23家。

名人

徐樹錚(1880—1925),字又錚,號鐵珊,江蘇省蕭縣醴泉村(今屬安徽省)人,北洋軍閥皖系名將,陸軍中將加上將銜、遠威將軍。因1919年派兵收復外蒙古而聲名遠揚。1925年12月11日徐考察結束回到上海,12月29日晚乘專車離開北京南下,途經京津間廊坊車站,被馮玉祥部張之江劫持,於12月30日凌晨被殺,時年45歲。著作有《建國銓真》、《視昔軒文稿》、《兜香閣詩集》、《碧夢庵詞》等。
蕭龍士(1889~1990),原名品一,字翰雲,齋名墨趣齋、堂號百壽堂劉套鎮蕭屯人。中國現當代傑出的書畫藝術家和美術教育家。生前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安徽分會名譽主席、安徽省書畫院名譽院長。一九二五年畢業於上海美專,四十年代師從藝術大師齊白石,與一代大家李可染、李苦禪、許麟廬先生情逾手足。上承徐青藤、陳白陽、朱雪個、揚州八怪、吳昌碩、齊白石諸先賢。下啟江淮寫意畫派,功勳卓著,成就斐然。1990年1月17日在安徽合肥逝世。
王仲廉(1903~1991),別字介人,又名介仁,抗日名將。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抗戰時任第八十五軍軍長,第三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蘇魯邊第二挺進軍總指揮,江蘇省保全處長,安徽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職。率部參加綏遠、南口、太原、徐州、武漢會戰、1939年冬季攻勢、隨棗、棗宜、豫南、豫湘桂會戰、豫西鄂北大捷,為民族獨立浴血奮戰。1947年因在山東與解放軍作戰失利被蔣介石撤職送交軍法審判,1949年赴台。
劉開渠(1904~1993),男,安徽蕭縣人(現安徽淮北人)。中國現代雕塑事業奠基人,中國美術館事業奠基人,著名美術教育家,傑出人民藝術家。
王肇民:中國著名美術家、美術教育家,他對於素描、水彩、國畫、油畫無不擅長,而且善作古體詩詞。以素描、水彩為專業。
王克(1931.08~),漢族。安徽蕭縣人。194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8月參加革命工作。大學學歷。上將軍銜。任蘭州軍區司令員、瀋陽軍區司令員、黨委副書記、書記。1995年9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總後勤部部長、黨委書記,2002年11月-2003年3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事委員會委員。中共14、15屆中央委員。獲解放獎章。1994年5月晉升為上將軍銜。

名勝古蹟

皇藏峪
皇藏峪位於縣城東南30公里。此地也是收復外蒙古將領徐樹錚的故里。這裡恬溫帶闊葉落葉林殘存地區,森林面積3100多畝,146種樹木,58種鳥類,基本上反映了淮北地區暖溫帶生物群落面貌。被省列為重點自然保護區。皇藏峪原名黃桑峪。早年因峪內長滿黃桑而得名。皇藏峪國家級森林公園是AAAA級旅遊風景區。
孔廟
又稱聖廟、文廟、學宮,俗稱黌學。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古時為祭祀孔子的地方,科舉時代是縣內的最高學府。因風雨剝蝕,戰火焚毀及”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今僅存孔廟大成殿。1980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蔡凹會議舊址
淮海戰役始於1948年11月、12月中旬,殲滅國民黨黃維兵團後,淮海戰役總前委全體成員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在蔡凹楊台子李春華家後院召開會議,研究渡江作戰部署和部隊整改方案。
會議休息時,五位首長在院內合影留念。在此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軍指揮部已遷入該村,到1949年元月,淮海戰役結束,華東野戰軍指揮部共在蔡凹工作28天。現該村華東野戰軍指揮部及總前委會議舊址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室內用具(老式床、桌椅、條幾等)保存完好。
聖泉寺
聖泉寺位於蕭縣城西北1.5公里的泉山北坡,有房舍30餘間,寺依山勢,殿庭門廊,頗為壯觀。因寺旁有一泉曰”聖泉”而得名。
聖泉是蕭縣最著名的一處泉水。涓涓細流,雖一勺之澤,卻常年不涸。水質清澈味甘,堪稱蕭縣第一泉。清人王維翰《題聖泉》詩讚云:”瀑布山腰老樹前,僧寮一簇鎖寒煙。不經陸羽煎茶過,誰定江南第幾泉?”
北泉,又名栲栳泉,在永堌寨北門外。大小泉眼10餘個。泉水湧出,常年不斷,形成一水塘和小溪。
霧豬泉,位於皇藏峪北部霧豬山下。泉水微溫,四季暢流。如適雨季,清水噴涌,頗為壯觀。傳說古時某人趕著一群豬經過此地,豬乾渴而拱地,一母豬竟拱出水來,成為一泉,遂得名”母豬泉”,後訛傳為霧豬泉。宋代時蘇東坡知徐州時,曾祈雪於此,作《祈雪霧豬泉文》。
螞蝦泉,位於永堌鎮鐃鈸山東麓。一石坯下泉水流出,水量不大,但四季不竭。水中常見螞蝦戲游,故名。
拔棗泉,位於永堌鎮鐃鈸山北,水庫西。是季節性山泉。雨季時水柱高達一、二米,旱時乾涸。泉名來源於一個民間故事:相傳趙匡胤和周世宗、魯鄭恩結拜為三兄弟,落泊時避難於永堌寨,住院在一家王姓客店。因付不起食宿費,與店傢伙計發生爭執,以至打了起來。趙匡胤等3人赤手空拳,不能敵眾,魯鄭恩一怒,拔起一棵棗樹,頓時泉水噴出,故名。
花甲寺古遺址
花甲寺古遺址,位於蕭縣城東南17公里花甲寺村南。倒流河把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西長120米,南北寬59米,文化層厚約5米。
該遺址先後出土有古生產工具石斧、石鑿、骨針、陶紡輪、陶瓶、刮削器、砸擊器和漁獵工具、網墜等。從出土器物的形狀,紋飾等分析認定,該遺址屬新石器晚期遺址,1961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門寺
天門寺位於白土鎮境內,周圍有千年以上的古樹,有些古木樹齡高達兩千六百年以上。這裡的古樹以青檀居多,造型怪異,其中懷中抱子是一顆樹心已經朽為空洞,僅靠皮乾支撐卻依然枝葉茂盛的古樹,在樹洞裡又長出一顆小樹,就像一個大人懷抱一個孩子一樣;樹抱石是古樹根順岩石向下攀延,經千百年生長後,一塊或幾塊石頭被樹緊緊纏繞在一起,已不可分離,再加上雨水沖洗造成水土流失,使樹根和石頭都裸露在地面上形成的獨特景觀。

榮譽

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中國防腐蝕業第一縣

全國農業科普示範縣
全國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樣板縣

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

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
全國體育先進縣

中國辣椒制種第一縣

全國重點產煤縣
安徽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先進縣

中國麵粉加工強縣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