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縣

東至縣

東至縣,隸屬於安徽省池州市,位於安徽省南部,長江下游南岸,皖、贛兩省交匯處,是八百里皖江的起點;西部和北部瀕臨江岸,平原、崗地與湖泊交錯分布,中部及南部地形屬中低山區、丘陵;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截至2017年末,全縣下轄12個鎮、3個鄉,總面積3261平方千米,縣政府駐堯渡鎮。

唐至德二年(757年),分秋浦、鄱陽兩縣置至德縣,以年號為縣名;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升東流場為東流縣;1959年,東流、至德兩縣合併組建成立,各取其首字命名為東至縣。

東至縣境內有堯渡之河、舜耕之山,自古享有“堯舜之鄉”的美譽。 考古學家在縣郊的華龍洞遺址發現了中國第五處重要的包含有頭骨化石的猿人化石地點,頭骨化石被命名“東至人”,由此佐證了距今約30萬-50萬年前此地便有古人類活動。 2015年末,縣境北部的升金湖入圍《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是安徽首個列入國際級的濕地自然保護區。

2018年,東至縣常住人口48.9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7.8億元,同比增長5.7%;其中第一產業28.3億元,第二產業64.4億元,第三產業75.1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6.9:38.4:44.7。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唐設縣以來,先後沿用至德、建德、秋浦、東流、東至5個縣名,上述縣名的來歷、含義考述如下。

東至映像 東至映像

至德:始建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 太平寰宇記》云:“以年號為名”。

建德:《方輿紀要》:五代楊吳順義二年(922)“改至德為建德縣”。其含義,據《建德縣誌》載:“益其地勢物象與浙東相類也”(即同浙江省建德縣山水面貌相似),故名。

秋浦:民國3年(1914)因建德與浙江省建德縣同名,隨以境內秋浦河定名,改建德縣為秋浦縣。

東流: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取大江東流之意。北宋黃庭堅《丙申泊東流》詩云:“滄江百折來,及此時東流”。《明一統治》:東流縣,以大江自湓城而下,透迤東注,故名”。

東至:建於1959年,縣名由東流、至德兩縣合併各取首字合成。  

建制沿革

據《東流縣誌》、《建德縣誌》記載:虞、夏、商、周屬揚州地,秦屬九江郡、鄣郡。西漢分屬豫章郡彭澤、鄱陽縣和丹陽郡石城縣地。東漢不變。

東至航拍 東至航拍

三國時屬吳國彭澤、丹陽、鄱陽三郡地。晉分屬豫章郡彭澤縣、鄱陽 郡鄱陽縣、宣城郡石城縣地。南朝宋、齊,分屬揚州宣城郡石城、歷陵縣地和江州鄱陽郡鄱陽、潯陽郡彭澤縣地,梁、陳二代在今縣境設南太原郡,置和城(今東流鎮)、晉陽(今張溪一帶)兩縣,屬南豫州。隋平陳後,太原郡及和城、晉陽兩縣並廢,地分屬潯陽郡龍城縣、九江郡彭澤縣和宣州郡秋浦縣、饒州鄱陽郡鄱陽縣。

唐至德二年(757),分秋浦、鄱陽兩縣地在梅城置至德縣,以年號為縣名,屬江南西道潯陽郡。乾元元年(758)屬饒州,永泰元年(765)改屬池州。會昌初(841-846),在原和城縣舊址建東流場,屬江州彭澤縣。《方輿紀要》載,五代楊吳順義二年(922)改至德為建德縣,仍屬池州,歷南唐不變。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東流場為東流縣,屬江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屬池州池陽郡,並割貴池之晉陽鄉益東流。兩宋時東流、建德兩縣均屬江南東路池州池陽郡。元初屬江淮行省,元二十一年(1284)改屬江浙行省,元二十三年屬江浙行省池州路。

明和清初屬池州府。明洪武初,池州路為九華府、華陽府,後仍改為池州府,直隸南京。清順治二年(1645)屬江南省,康熙十五年(1676)屬安徽省。雍正元年(1723)隸兩江總督,雍正十一年屬安徽省寧池太道。

堯渡老街 堯渡老街

民國元年(1912)東流、建德兩縣直屬安徽省。3年元月,建德縣因與浙江省建德縣重名改為秋浦縣,3年6月至17年8月底屬安徽省蕪湖道。21年10月秋浦縣復名至德縣,同月改屬安徽省第八專區。1949年4月22、23日兩縣先後解放,同年5月13日同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兩縣仍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1953年2月24日改屬安徽省安慶專區,1959年5月15日,兩縣合併為東至縣,以堯渡鎮為縣城,仍屬安慶專區,1965年7月14日東至縣改屬池州專區,1971年3月29日專區改地區,隸屬不變,1980年元月29日改屬安慶行署,1988年9月2日,池州行署恢復,東至縣復屬池州行署。

1988年,全縣轄9區(堯渡、東流、大渡口、香隅、昭潭、官港、勝利、張溪、葛公),3鎮(堯渡、東流、大渡口),41鄉(張溪、官港、昭潭、洋湖、泥溪、高山、建新、坦埠、白笏、勝利、瓦壟、木塔、利安、鐵爐、花園裡、西灣、馬坑、青山、東勝、徐村、良田、長安、長嶺、七里湖、楊橋、新庭、八都湖、新豐、慶豐、永豐、石城、汪坡、五豐、合鎮、臨江、香口、姜壩、查橋、馬田、平原、洪方)。

東至新區夜景 東至新區夜景

1992年,撤銷徐村、良田2鄉,併入堯渡鎮;撤銷長安、長嶺、七里湖3鄉,併入東流鎮;撤銷楊橋、新庭、八都湖、新豐、慶豐5鄉,併入大渡口鎮;撤銷合鎮、臨江、香口3鄉,合併設立香隅鎮;撤銷昭潭、永豐2鄉,合併設立昭潭鎮;撤銷官港、石城2鄉,合併設立官港鎮;撤銷勝利、姜壩2鄉,合併設立勝利鎮;撤銷張溪、汪坡、五豐3鄉,合併設立張溪鎮;撤銷洋湖鄉,設立洋湖鎮;撤銷洪方鄉,併入平原鄉;撤銷馬田鄉,併入查橋鄉。

1992年行政區劃調整後,全縣轄9鎮(堯渡、東流、大渡口、香隅、昭潭、官港、勝利、張溪、洋湖)、16鄉(平原、查橋、泥溪、高山、建新、坦埠、白笏、瓦壟、木塔、利安、鐵爐、花園裡、西灣、馬坑、青山、東勝)。

1993年,撤銷平原鄉,設立葛公鎮。1994年,撤銷東勝鄉,設立龍泉鎮,鎮政府由黃荊港遷至龍泉。

1995年,從堯渡鎮析出良田鄉;從大渡口鎮析出楊橋鄉、慶豐鄉;從葛公鎮析出洪方鄉;從張溪鎮析出汪坡鄉;從東流鎮析出七里湖鄉;從官港鎮析出石城鄉。行政區劃調整後,全縣轄11鎮(堯渡、東流、大渡口、香隅、昭潭、龍泉、官港、勝利、張溪、洋湖、葛公)、21鄉(查橋、泥溪、高山、建新、坦埠、白笏、瓦壟、木塔、利安、鐵爐、花園裡、西灣、馬坑、青山、良田、楊橋、慶豐、洪方、汪坡、七里湖、石城)。

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池州地區和縣級貴池市,設立地級池州市,東至縣屬池州市。  

2001年,撤銷良田鄉,併入堯渡鎮;撤銷楊橋鄉、慶豐鄉,併入大渡口鎮。

2004年底,東至縣轄11個鎮(堯渡、東流、大渡口、勝利、張溪、洋湖、葛公、香隅、官港、昭潭、龍泉)、18個鄉(瓦壟、白笏、坦埠、汪坡、高山、洪方、查橋、七里湖、建新、花園裡、馬坑、利安、木塔、石城、泥溪、西灣、青山、鐵爐)。

2007年2月1日,省、市政府正式批准東至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將原有11個鎮、18個鄉調整為12個鎮、3個鄉。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東至縣在其中   。

行政區劃

東至縣行政區劃圖 東至縣行政區劃圖

截至2015年,東至縣轄12個鎮、3個鄉: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香隅鎮、龍泉鎮、勝利鎮、張溪鎮、洋湖鎮、葛公鎮、官港鎮、昭潭鎮、泥溪鎮、花園鄉、木塔鄉、青山鄉。東至縣人民政府駐堯渡鎮政務新區至德路。    

行政區名稱面積郵政編碼居(村)委會數量
堯渡鎮 388.32平方千米 247200 38個
東流鎮 147平方千米 247230 15個
大渡口鎮 108平方千米 247210 15個
香隅鎮 215.45平方千米 247260 16個
龍泉鎮193平方千米24728015個
官港鎮 243.54平方千米 247270 16個
張溪鎮 273平方千米 247250 26個
勝利鎮 145平方千米 247220 21個
昭潭鎮 147平方千米 247282 8個
洋湖鎮180.7平方千米24724114個
葛公鎮251平方千米24724016個
泥溪鎮 183.3平方千米 247281 13個
木塔鄉 239.75平方千米 247272 13個
花園鄉 249.25平方千米 247271 14個
青山鄉 101.65平方千米 247280 8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東至縣為安徽省西南門戶,地處長江皖江段南岸之首,地跨北緯29°34—30°30′,東經116°39—117°18′。東與貴池區、石台縣、祁門縣接壤,南及西南與景德鎮市、浮梁縣、鄱陽縣、彭澤縣毗鄰,西北與安慶市迎江區、望江縣隔長江相望。

東至縣境南北長125千米,東西寬82千米,長江傍境東流,長江岸線85千米。縣城距省會合肥市245千米。全縣國土面積為3261平方千米,為安徽省最大的縣域之一,占安徽省總面積的2.3%。  

地質地貌

堯渡河大壩 堯渡河大壩

東至縣內地質構造單元屬長期隆起的揚子準地台區(Ⅰ級地質構造單元),橫跨下揚子台與江南台隆兩個Ⅱ級地質構造單元。在地殼運動影響下形成一系列褶皺與斷裂(層)。

東至縣地處長江南岸,跨長江平原區與皖南山區兩個一級地貌區。縣境西北瀕臨江岸,屬長江平原區(Ⅰ級區)之望江、東至崗地湖泊平原區(Ⅱ級區,又稱長江西段湖泊平原區);中部及南部屬皖南山區(Ⅰ級區)之西北部低山丘陵區(Ⅱ級區)。

全縣山巒迭起,湖泊河流縱橫。縣境中部東陲與鄰具交界處最高,有低中山蜿蜒起伏,最高峰仙寓山海拔1375.7米。500米以上低山也多集中此區。南部高度次之,均為低山丘陵區,一般在200—500米之間,河系發育。北部、西北部地勢最低,丘陵、崗地與湖泊交錯分布,高則200—300米,沿江濱湖50—100米,甚至在20米以下。

水文

黃泥湖 黃泥湖

東至縣有境內7條獨立河流(堯渡河、黃湓河、龍泉河、香隅河、鷹山河、香口河、白泥河)大小支流440條,河流總長1982.45千米,總集水面積3069.17平方千米。10千米以上支流29條、總長450.75千米,10千米以下支流411條、總長1226.6千米,世界第三條長河長江流入境內85千米。  

氣候

東至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雨熱同期,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東至氣候溫和濕潤,極端最高氣溫40.2℃,極端最低氣溫-10.2℃ 。春秋較短,冬夏較長。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東至礦產資源種類較多,共發現礦產19種(含亞種)。金屬礦產地主要有花山銻金礦、黃柏金礦、花山鐵礦等,礦體規模較小。優勢礦產主要為石灰岩、白雲岩、大理岩、礦泉水等,其中熔劑用石灰岩、水泥用灰岩、冶金白雲岩、建築石料用灰岩、建築石料用白雲岩資源儲量較大。石灰岩預測資源量1億萬噸,氧化鈣平均55%,主要分布在葛公、洋湖等地。

動物資源

龍源度假村 龍源度假村

東至境內珍稀鳥類主要有細嘴濱鷸、扇尾沙雛、天鵝、白頭鶴、白枕鶴、丹頂鶴、灰鶴、紅隼、紅嘴鷗、白鸛、劍鴴 、白鶺鴒、小翠鳥、金光、白腰、大鴇、鸕鶿、黑鸛、金眶鴴、白腰草鷸、紅尾白勞、金翅鶴、紅尾斑鳩等。

植物資源

東至縣活立木總蓄積量7962560立方米,其中林地蓄積7790019立方米(喬木林蓄積7744773立方米、疏林地蓄積9326立方米、散生木蓄積35920立方米),四旁樹蓄積172541立方米。  

東至綠肺-堯渡大壩 東至綠肺-堯渡大壩

人口

截至2016年末,東至縣戶籍人口55.0萬人,比2015年增加0.2萬人;常住人口47.8萬人,增加0.2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1.51‰,死亡率4.49‰,自然增長率7.02‰。  

截至2017年末,東至縣戶籍人口55.0萬人,與2016年持平;常住人口48.1萬人,增加0.3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1.74‰,死亡率5.19‰,自然增長率6.54‰。  

東至縣少數民族多為回族,集中於勝利鎮。此外縣域內還有滿族、朝鮮族、畲族、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

政治

縣委書記:李明月

縣長:盛國星

常務副縣長:張宗發

副縣長(掛職):張艷樓

副縣長(掛職):胡兵

副縣長:朱文明

副縣長:周美超

副縣長:朱立揚

副縣長(掛職):鞏興業

副縣長:喻輝  

(截至2018年底)

經濟

綜述

2018年預計實現生產總值167.8億元、增長5.7%,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服務業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分別增長16%和15%。財政收入實現15.7億元、增長6.4%。  

2017年,東至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7.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6.5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64.3億元,增長3.4%;第三產業增加值66.6億元,增長7.1%。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8.1:40.8:41.4的調整為16.8:40.9:42.3,其中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5.2%。全員勞動生產率42508元/人。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計算)32708元,比上年增加2792元。  

2017年,東至縣財政收入14.8億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1億元,下降6.3%。全部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11.2億元,增長5.1%。財政支出30.1億元,增長3.6%。從重點支出項目看,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增長3.9%,醫療衛生支出增長25.3%,農林水事務支出下降24.2%,教育支出增長0.1%。

2017年,東至縣固定資產投資157.8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8.9億元,增長119.3%,第二產業88.2億元,增長14.6 %,第三產業60.7億元,增長4.1%。

2017年,東至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30元,增長8.1%,人均消費性支出19703元,增長5.4%,其中食品菸酒支出增長5.1%、衣著增長0.8%、居住增長7.9%、生活用品及服務下降6.9%、交通和通信增長1.2%、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增長7.5%、醫療保健增長4.9%。

2017年,東至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83元,比上年增長8.5%。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745元,增長6.0%。其中,食品菸酒支出增長2.3%,衣著增長9.4%,居住增長3.9%,生活用品及服務下降5.5%,交通和通信增長6.6%,教育文化娛樂增長12.7%,醫療保健下降8.7%。  

第一產業

2017年,東至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76364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42041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5587公頃,棉花種植面積9749公頃,蔬菜種植面積6996公頃。糧食產量23.3萬噸,增長2.5%,油料產量3.4萬噸,下降1.3%,棉花產量1.4萬噸,下降26.0%。年末全縣生豬存欄13.0萬頭,比上年下降1.2%;全年生豬出欄30.2萬頭,增長2.0%。肉類總產量3.6萬噸,增長3.7%。禽蛋產量1.2萬噸,增長3.4%。水產品產量5.9萬噸,增長3.1%。年末全年農業機械總動力48.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農用拖拉機1.3萬台,增長1.1%。    

第二產業

2017年末,東至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1戶,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13戶,高新技術產業39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5%。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79.0億元,營業利潤7.9億元。全年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總產值17.5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30.8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房地產投資

2017年,東至縣房地產開發投資19億元,比上年增長49.9%。商品房銷售面積32.2萬平方米,增長39.47%;商品房銷售額14.2億元,增長34.2%,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13.8萬平方米,下降6.6%。  

國內貿易、對外經濟和旅遊

2017年,東至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6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其中,限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7億元,增長10.6%。

2017年,東至縣進出口總額9035萬美元,下降9.8%。其中,出口6467美元,增長27.9%;進口2568萬美元,下降48.3%。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280萬美元,增長10.0%。

2017年,東至縣旅遊總收入93.9億元,增長13.4%。  

金融

2017年末,東至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26.8億元,比上年增加17.1億元,增長8.1%。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65.3億元,比上年增加15.3億元,增長10.2%。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07.5億元,比上年增加13.2億元,增長14.0%。  

交通運輸

綜述

皖南明珠-東至 皖南明珠-東至

東至區位明顯,交通便捷。長江黃金水道流經縣內 85千米,到2007年底,已擁有香口、東流、大渡口3個港口,境內縱貫南北的206國道和橫穿東西的318國道與安慶長江大橋相連,4條省道縱橫交錯,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東至已建成通車的沿江高速、安景高速和銅九鐵路穿越全境,加上望東長江大橋、東九高速公路,東至日益成為皖西南交通樞紐,沿江達海,承東接西,具有較明顯的區位優勢。

水運

境內主要碼頭
東流一號碼頭 東流二號碼頭 大渡口一號碼頭 大渡口二號碼頭
大渡口三號碼頭 香口碼頭 金雞村碼頭 華泰碼頭
過江設施
安慶長江大橋(東至-安慶)望東長江大橋(東至-望江)

公路

東至縣境內共有國道線2條,省道線8條,國家高速5條。

國道
318國道 206國道
省道
S325 S222 S321 S327
S103 S219 S229 S221
國家高速
G318安東高速 G3高速 G50滬渝高速 G35濟廣高速 東九高速

鐵路

東至縣火車站 東至縣火車站

東至火車站是銅九線上的一個客運車站,位於堯渡鎮查橋村,規劃面積4平方千米,區域內設定物流區、生活住宅區、商貿區和客車站等。該站占地面積304畝,隸屬於上海鐵路局蕪湖車務段,為四等客貨運站,火車站有4條股道,站內設2個旅客站台,同時附有貨運站台,腳踏車道設計,並預留了複線和電氣化鐵路建設條件,設計通車客運時速為120千米,最高時速160千米。  

香隅站,建於2008年,是銅九鐵路上的車站。站址在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香隅鎮,郵政編碼:247260。隸屬於上海鐵路局蕪湖車務段管轄,現為五等站。

高鐵

宿松-望江-東至-涇縣-宣城城際鐵路(規劃中)

池州-九江城際鐵路(規劃中)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東至縣普通高中9所(含民辦3所),在校生10332人。國中22所,在校生13745人。國小80所,在校生26895人,幼稚園43所,在園生11250人。  

綠化事業

林家咀公園 林家咀公園

截至2015年,公共綠地中建成的城市級公園6個(烈士陵園、建德公園、林家咀公園、城南公園、堯渡公園、栗橋公園),居住區級公園按標準配建。城市綠地總面積134.5公頃,占城市建設總用地的8.4%,人均綠地面積9.0平方米;其中公共綠地121.2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1平方米。

東至縣規劃濱水綠地形成“一帶、兩支、兩環”的綠化結構。“一帶”為堯渡新河濱水綠化帶;“兩支”為兩條堯渡河的兩條支流溝渠,位於站前區;“兩環”為堯城區內堯渡老河道和站前區的老河道分別於堯渡新河形成兩個濱水綠環,濱水綠帶控制寬度15-30米。  

醫療事業

截至2017年末,東至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86個,其中醫院5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62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4個,其他衛生機構15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衛生院1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3個,村衛生室234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專科疾病防治院1個,計畫生育服務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個。全縣衛生技術人員1991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796人,註冊護士746人。藥師96人,技師(含檢驗師)129人,其他(含見習醫師)224人。全縣鄉村醫生和衛生員477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1598張。

科技事業

截至2016年末,東至縣有高新技術企業11家,授權申請專利232件,授權發明專利44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市級35家。  

截至2017年末,東至縣有高新技術企業11家,全年專利申請量1133件,授權量269件,其中,發明授權21件。  

民生事業

截至2017年末,東至縣參加城鎮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分別為22840人和34460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15000人,全年累計為311名失業人員發放了2003月人次的失業保險金。全縣參加工傷、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19734人和17909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14215人。參加城鄉居民合作醫療485204人。

截至2017年末,東至縣1945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6626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3524人。    

開發區

省級開發區 東至經濟開發區 大渡口經濟開發區
其他開發區 勝利工業園區 龍泉工業園區 建東工業園區
東流經濟開發區
參考資料來源 

功能區

城南新區政務新區站前區
堯城區濱湖區河西區
參考資料來源 

文化藝術

歷史文化

根據華龍洞遺址和棗林灣遺址的考古發現,距今30-50萬年前,這塊土地上就有人類和動物的生存,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漁人、獵人的生產活動,到了三皇五帝時期,先民們開始重視農耕。

春秋戰國時期,楚、越、吳相爭不息,邑境內的東流始為吳楚境,後為越地,戰國時並為楚境,至德為吳之西境,楚之東境,地處吳頭楚尾。所以這塊土地是中原文化與吳楚文化夾帶巴蜀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地方。

到了唐宋以後,特別是明清時期,由於邑境毗鄰徽州,又與安慶對江,深受徽學文化和古皖文化的影響,故逐漸形成了南徽北皖的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的物質表現是稻米種植和漁獵活動,其精神文化的表現是崇尚鬼神和膜拜自然,所以古時東至的文化土壤基本上是農耕文化,邑境內象徵圖騰的儺戲、目蓮戲和鬧花燈等民間文娛活動,以及唐宋以後盛行茶文化、佛教文化就是一個明證。  

東至境內的主要文化為皖江文化,此外還有徽州文化等文化,東至也是堯鄉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之地。早在明代,便享有“皖江南岸第一繁盛處”的美譽。

方言

【主詞條:東至方言】

東至是多方言分布區,贛語是當地主體方言。通過6個方言點的語音比較,可以看出東至方言從北到南,江心回民村話→禾豐話→城關話→烏竹話→南溪古寨話→龍泉話是從江淮官話到贛語再到徽語漸次過渡,江淮官話的特色逐漸減弱,徽語的特色逐漸增強,而城關贛語兼有徽語和江淮官話的特色。

南溪古寨 南溪古寨

縣境內崇山峻岭,小丘綿延,河湖縱橫。地形態勢是南部山區、北部圩湖地區、中間是丘陵地帶。歷史上按地形和人口分布為上鄉、中鄉和下鄉。上鄉一帶的居民多是清末民初、太平天國時期流入的江西、河南移民;中鄉多是本地人和流入的徽州人;下鄉,100年前還是大江灘涂,地稱“雁汊”,出沒者多系漁民。今楊套一帶舊屬懷寧縣,“雁汊漁火”為舊懷寧十景之一。清末“桐懷”紳士合股圈圩,自此大量江北移民接踵而至。今大渡口沿江一帶為懷寧移民區,腹部直抵八都山多半是樅陽、桐城移民區,東南部是廬江移民區。上中下鄉的方言有很大區別,上鄉說的是贛語,中鄉說的是徽語,下鄉說的是江淮官話。因此,外地人都說東至方言是“九幫十三腔”   。

飲食

舌尖上的東至 舌尖上的東至

東至小吃講究質樸、酥脆,鹹鮮、爽口的特色。烹調上長於燒、炸、餾等技法,善用芫荽、辣椒配色佐味。其代表小吃有煎餅、餛飩、燒賣、湯包、肉絲麵、油條、豆絲、梅乾菜燒餅、東至米餃   、東至炒麵等。

東至縣飲食文化悠久、經典,東至菜秉承安徽菜系風格,匯聚東西南北精華,菜品豐富多樣,又自成特色,是著名的“皖南美食之都”。其代表菜餚有麥魚蒸蛋、茄夾、山粉圓子、素炒犁蒿、紅燒鯽魚、紅燒汪丫魚等。

東至是魚米之鄉,水產極為豐富,周邊地區淡水魚鮮大多出產於境內的國際重要濕地升金湖。

宗教

雲峰寺 雲峰寺

主要佛教建築 :萬佛寺、雲峰寺、玉峰寺、梅山寺、觀音寺、法門寺、集賢寺、法音寺、安海寺、南門寺、蓮花寺、遍照寺、玉山寺

主要基督教建築:田園新村教堂、業埠教堂、大渡口中央教堂、東流聖地閣教堂、天恩堂、福音堂、珍珠堂、向玉堂、耶穌教堂

主要道教建築:五莊觀、青龍觀

民俗

【主詞條:東至民俗】

東至花燈

東至花燈 東至花燈

明清以來一直傳承至今,舞長龍、耍獅子、跑旱船、敲腰鼓、折子戲。東至花燈的歷史可上溯到唐代後期,它由“六獸燈”、“磨盤燈”、“八仙過海燈”、“五猖太平燈”、“龍燈”、“獅子燈”、“蚌殼燈”等十餘種形式各異的花燈組成,主要燈種根植於本鄉本土,有的異地流入,表演形式各異,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內容涉及到民間舞蹈、音樂、手工技藝和宗教信仰等諸多領域。

福主廟會

福主廟會是集祭祀、歌舞、文娛、商貿於一體的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主要流傳於安徽省東至縣的泥溪、龍泉、堯渡和外省等地。泥溪的福主廟會主要流傳於泥溪鎮元潘村元甲山自然組及周邊村莊。根據建德縣誌(東至縣)記載,福主廟會是為了紀念在建德縣(東至縣)為官的陳杲仁、明萬曆皇帝封其為“福主余公”神號,後鄉間百姓均稱其為余公,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菊花節

時間:每年11月15日

縣政府請表演者搭台唱戲、跳舞、唱歌、雜技、小品、朗誦陶淵明詩集、賞菊花,懷念陶淵明。地點:東流陶公祠。東流鎮是著名詩人陶淵明曾經居住的地方,留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年佳句。為期一周的東至縣東流菊花節由東流鎮主辦,旨在通過舉辦菊花節,打好陶公牌,唱響菊花戲。  

藝術

文南詞

文南詞 文南詞

文南詞又稱文詞戲、文詞腔,是一種流行於安徽池州市、安慶市等地的古老的戲曲劇種。2006年,文南詞被列為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類項目。發展中曾受“饒河調”影響,吸收並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鑼鼓。從地攤走上舞台,有近百年的歷史。唱腔有南詞、文詞、正板、平板、四板,快板等幾十種,故取“南詞、文詞”合二為一,統稱為“文南詞”。伴奏以四胡為主。無專業劇團,東至、宿松兩縣黃梅戲團兼演文南詞。劇目有《煙花女子告狀》、《蘇文表借衣》等三十多個。

雞公調

雞公調錶演豐富多彩,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內容涉及到舞蹈、唱聲、音樂、手工技藝、服飾美術等。它是以劇團為載體,以劇本為依託,以輕便自由為形式,蘊含著諸多要素的民間文化。演出時男女老幼演員根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進行表演。時唱時舞,伴有獨白,舞唱結合。演出時分角色著裝,並繪畫各式臉譜,主色調為紅、白、黑。演出時鼓、琴、胡、鑼、梆、吶從旁托唱與幫腔,增入了柔和優美的旋律。

黃梅戲

東至因是黃梅戲之鄉安慶的近鄰,所以黃梅戲在縣域內也頗為流傳。

(更多東至的民間藝術請參閱下方二級目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表格)

茶文化

【主詞條:東至茶文化】

東至縣植茶歷史悠久,茶文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據馮勝祥《東至茶說》一書的記載和考證,“建德當天下水陸之會,又吳楚皖浙之交”,地理區位優越,是安徽皖南的主要茶區。飲茶史約始於公元前三百年,距今2200年;植茶史至少始於三世紀,即晉代以前,距今1600餘年;商品茶生產始於中唐,距今1200年。東至名茶,唐有“至德茶”、宋元有“饒池仙芝”、明清有“千兩朱蘭茶”;清及當代有“祁門紅茶”、“東至雲尖”等。其中“千兩朱蘭茶”和“祁門紅茶”,遠銷國外,“惟西洋人日所必需”。在長期的植茶、制茶、販茶、飲茶過程中,東至茶人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茶文化都做出過重大貢獻。葛洪留山植茶。

據史料記載,晉代葛洪曾在東至縣葛公鎮西的留山修道煉丹。道教徒為便於煉丹修心,離不開飲茶,葛洪不僅繼承了師祖葛玄的飲食習慣,而且還在留山遍植茶葉,還作了一篇詠茶文——《圓茗》。  

據東至縣誌記載,東至也是著名紅茶品種祁門紅茶的發源地。

考古發現

2015年,考古學家在東至縣郊的華龍洞遺址發現了中國第五處重要的包含有頭骨化石的猿人化石地點,頭骨化石被命名“東至人”,由此佐證了距今約30萬-50萬年前此地便有古人類活動。    

此次考古人員在華龍洞洞穴口28平方米的發掘面積內,除了發掘出土包含古人類完整頭骨在內的20多件古人類化石外,還發現大量動物的骨骼化石。考古人員在清理中發現,這些骨頭有大量人為破壞的痕跡。有的上面有砍砸痕跡、有的則完全被砸碎。而且它們一堆堆,層層堆積,保存著最初的原始面貌,而且在發現的部分石器上,還殘留著切割肉類留下的殘渣。吳秀傑表示,從現場的種種跡象表明:這裡是當時古人類的生活區域,他們在這裡敲骨吸髓肆意捕獵著各種野生動物。

非物質文化遺產

【主詞條:東至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類 序號名稱分布地區
民間舞蹈
Ⅰ-1 六獸燈 官港鎮
Ⅰ-2 磨盤燈 張溪鎮
Ⅰ-3 五猖太平燈 官港鎮、洋湖鎮
Ⅰ-4 八仙過海燈 張溪鎮
Ⅰ-5 平安草龍燈 木塔鄉
Ⅰ-6 龍燈 勝利鎮、東流鎮、洋湖鎮、 堯渡鎮、張溪鎮、泥溪鎮
Ⅰ-7 獅子燈 葛公鎮
Ⅰ-8 昭潭彩船燈 昭潭鎮
Ⅰ-9 東流龍船燈 東流鎮
Ⅰ-10 十番九子燈 張溪鎮
Ⅰ-11 蚌燈 勝利鎮、洋湖鎮、張溪鎮
Ⅰ-12 斗笠舞 官港鎮
民間戲曲
Ⅱ-1 文南詞 青山鄉、東流鎮、官港鎮、 堯渡鎮
Ⅱ-2 目連戲 東流鎮、官港鎮、張溪鎮、 泥溪鎮
Ⅱ-3 雞公調 木塔鄉
Ⅱ-4 黃梅戲 東至縣境內各地
民間手工技藝
Ⅲ-1 葛公豆腐製作 葛公鎮
Ⅲ-2 紅茶製作 葛公鎮、堯渡鎮
Ⅲ-3 昭潭土菜 昭潭鎮
Ⅲ-4 麥魚製作 張溪鎮
Ⅲ-5 木塔土菜 木塔鄉
Ⅲ-6 蛇傷藥採制 官港鎮、泥溪鎮
生產商貿習俗 Ⅳ-1 龍網捕魚 張溪鎮
民間信仰
Ⅴ-1 福主廟會 泥溪鎮、堯渡鎮、龍泉鎮
Ⅴ-2 天官賜福 葛公鎮
Ⅴ-3 堯鄉燈會 東至縣文化館(全縣參與)
Ⅴ-4 婚嫁習俗 東至縣境內各地
Ⅴ-5 喪葬習俗 東至縣境內各地
民間音樂
Ⅵ-1 勝利民歌 勝利鎮
Ⅵ-2 張溪民歌 張溪鎮
Ⅵ-3 官港民歌 官港鎮
Ⅵ-4 十番鑼鼓 香隅鎮、青山鄉、勝利鎮
Ⅵ-5 打夯號子 勝利鎮、大渡口鎮、張溪鎮
民間文學
Ⅶ-1 大曆山的傳說 堯渡鎮、東流鎮
Ⅶ-2 海公德政碑的傳說 昭潭鎮
Ⅶ-3 南溪古寨的傳說 花園鄉
民間曲藝 Ⅷ-1 江南大鼓 葛公鎮、官港鎮、泥溪鎮
民間美術
Ⅸ-1 剪紙 張溪鎮、堯渡鎮
Ⅸ-2 蘆桿紙紮 勝利鎮、東流鎮、張溪鎮
Ⅸ-3 竹畫 堯渡鎮
IX-4竹書堯渡鎮

旅遊

概況

【主詞條:東至旅遊】

東至縣擁有眾多歷史遺蹟和人文景觀。境內歷山,又名舜耕山,相傳舜帝躬耕於此,堯聞其賢,千里來訪。存有堯渡之河、舜耕之地,素有“堯舜之鄉”之美譽。最為有名的景點有九天仙寓景區、大曆山、升金湖自然保護區、南溪古寨、東流古文化區、龍源旅遊度假村等景點。  

旅遊景點

東至旅遊景點
.相關景點代表圖片
風景區 升金湖、大曆山、九天仙寓、天台山、東塢山瀑布群、黃湖秋風、四角尖、玉峰霽石、黃泥湖水上觀光旅遊區 國際濕地公園-升金湖 國際濕地公園-升金湖
度假區 香口溫泉、八都湖、堯渡河漂流、七里湖垂釣中心、金雞窠漂流、梅山度假村、清水湖畔度假村、黃泥湖、乃灘、龍源旅遊度假村(江南農業科技園)、馬坑森林浴場、紫石塔自然保護區 避暑消遣勝地-龍源旅遊度假村 避暑消遣勝地-龍源旅遊度假村
公園 東至文化公園、金字牌森林公園、永正森林公園、市民公園、天台山森林公園、張家灘賽馬場、赤頭森林公園、滴水崖公園、城南公園(規劃)、河西情人壩、赤頭公園 東至城區生態綠肺-金字牌森林公園 東至城區生態綠肺-金字牌森林公園
歷史遺蹟 吳氏家族墓祠、皖南事變紀念碑、華龍洞遺址、南門嶺烈士陵園、櫸根關古徽道、吳太夫人墓、周馥墓、周氏宗祠、梅源山舊石器遺址、玉峰山壽字岩摩崖石刻、雲峰寺、大渡口鎮基督教堂、中共皖贛特委秋浦縣委會舊址、風林寺、梅城古城牆、木塔革命烈士紀念碑、紅軍樓、屈原紀念館、秋浦紅軍局第一次會議舊址、余公廟、將軍廟、東至古控海水軍基地、海公德政碑、許公祠 東至猿人發現地-華龍洞遺址 東至猿人發現地-華龍洞遺址
歷史建築 大河裡峽谷堆石奇觀、陶公祠、龍泉觀音亭橋、回族古村落、棗林灣遺址、二橋風月、東流古城、天然塔、秀峰塔、張溪老街、三十里、江心洲、歷山牌坊、堯渡老街、南溪古寨、匈奴古寨村落舊址、高山革命根據地、東流古街、葛洪煉丹遺址、梅公亭、梅山寺、東至文廟大成殿、朱元璋水軍營地、許世英故居、東至漢代古墓群、孤山寺、東流老閘 陶潛種菊賦詩地-陶公祠 陶潛種菊賦詩地-陶公祠
地標 東至玩具工業城、匯金商業廣場、東至商業步行街、鑫林河畔商業街、金字牌電視塔、東流路、東至美食街、新天地廣場 東至新區商圈-新天地廣場 東至新區商圈-新天地廣場
黃昏時的升金湖 黃昏時的升金湖
九天仙寓景區全景 九天仙寓景區全景

特色產品

東至縣特產
東至雲尖(國家地理標誌) 仙聚蘭翠茶 紫石塔毛尖茶 馬坑香茗
祁紅茶葉 陶公菊茶 葛公豆腐 東至麥魚(國家地理標誌)
蕨菜 菜糕 官港香菇 官港木耳 高山麻餅
香口大米 龍溪麻油 升金湖青蝦 升金湖大閘蟹 七里湖鯽魚
建新珍珠 八都湖銀魚 堯渡棗糕 江南絲綢 梅乾菜燒餅
八都湖鯿魚 劉氏豆腐乳 劉氏蘿蔔乾 玉米糖 紅心山芋
生漆 桐油 杉樹腦 大理岩 石灰岩

著名人物

年代姓名
古代
唐周系 周繁 宋李植元祐 周文質
陶淵明 江杏 應達 朱熹
周繇
近代
許世英 周學熙 周叔弢 倪南山
周叔韞 謝宗安 周仲錚 周一良
汪漢卿 周驥良 李宗 馬飛
檀武臣孔貞運胡璋周馥
周志俊章韞胎周熙良周鈺良
周明泰章大光鄭三俊江之翰
朱富潤宋文奎汪回思
現代丁常青王恆馮永利沈傑松
管其兵朱峰王志高

城市榮譽

榮譽時間
中國金融生態縣  2010年
安徽省發明專利授權量“十強縣”  2014年
安徽省文明縣(市)  2015年
安徽省級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  2017年
第三屆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  2017年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
合肥市廬陽區 | 瑤海區 | 蜀山區 | 包河區 | 長豐縣 | 肥東縣 | 肥西縣 | 巢湖市 | 廬江縣
蕪湖市鏡湖區 | 弋江區 | 鳩江區 | 三山區 | 蕪湖縣 | 南陵縣 | 繁昌縣 | 無為縣
蚌埠市蚌山區 | 龍子湖區 | 禹會區 | 淮上區 | 懷遠縣 | 固鎮縣 | 五河縣
淮南市田家庵區 | 大通區 | 謝家集區 | 八公山區 | 潘集區 | 鳳台縣
馬鞍山市雨山區 | 花山區 | 金家莊區 | 當塗縣 | 含山縣 | 和縣
淮北市相山區 | 杜集區 | 烈山區 | 濉溪縣
銅陵市銅官山區 | 獅子山區 | 銅陵縣
安慶市迎江區 | 大觀區 | 宜秀區 | 桐城市 | 宿松縣 | 樅陽縣 | 太湖縣 | 懷寧縣 | 岳西縣 | 望江縣 | 潛山縣
黃山市屯溪區 | 黃山區 | 徽州區 | 休寧縣 | 歙縣 | 祁門縣 | 黟縣
滁州市琅琊區 | 南譙區 | 天長市 | 明光市 | 全椒縣 | 來安縣 | 定遠縣 | 鳳陽縣
阜陽市潁州區 | 潁東區 | 潁泉區 | 界首市 | 臨泉縣 | 潁上縣 | 阜南縣 | 太和縣
宿州市埇橋區 | 蕭縣 | 泗縣 | 碭山縣 | 靈璧縣
六安市金安區 | 裕安區 | 壽縣 | 霍山縣 | 霍邱縣 | 舒城縣 | 金寨縣
亳州市譙城區 | 利辛縣 | 渦陽縣 | 蒙城縣
池州市貴池區 | 東至縣 | 石台縣 | 青陽縣
宣城市宣州區 | 寧國市 | 廣德縣 | 郎溪縣 | 涇縣 | 旌德縣 | 績溪縣 
(參見:安徽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