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鄉

天和鄉

和鄉位於重慶市開縣西部,取“天生堂”、“河堰壩”首字得名“天河”後衍為今名。北與高橋正壩鎮相鄰,東南與天白鄉相連,西與三匯口鄉、宣漢縣接壤,面積67平方公里,轄18個村(天和、里仁、白岩、桐樹、筆山、甘溪、安靜、柏坪、松壽、銀峰、明陽、跳蹬、京祝、白樂、三壩、高興、水磨、中壩村)。201個社,總人口16000人。鄉政府駐天和村河堰壩,距縣城53公里。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天和鄉天和鄉
天和鄉位於開縣西部,西與四川省宣漢縣接壤。幅員面積67平方公里。總戶數5358戶,總人口18417人,其中農業人口17311。在村組規模調整中,保留1個社區,將18個村調整為9個村,將172個社調整為47個村民小組。全鄉實現工業總產值2950萬元,農業總收入2800萬元,人平純收入1200元,糧食總產量7200噸;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5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85.5萬元,轄區內儲蓄存款餘額突破2200萬元。投入支農貸款1100萬元,引進縣內外資金565萬元。

天和鄉主要為淺丘地貌,以紫色、黃土壤為主,海拔高度為320――1348米,年平均氣溫11.4―17.8℃,年均降雨量1150―1404毫米,無霜期235―301天,氣候特點:四季分明,日照較足,夏季多伏旱,氣候溫和。農業以水稻、玉米小麥紅苕等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和經濟林木主要有油桐、花生、油菜、生薑、菸葉。境內主要礦產有煤、石灰石高嶺土、少量鐵,其中煤、石灰石貯量最大。

區位優勢

天和鄉天和鄉
天和鄉資源優勢明顯,交通四條幹線通暢,年產10萬噸原煤的國有筆山煤礦屬開縣第一大礦。
天和鄉視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視結構調整為最大的機遇,視開發資源為擺脫貧困的最佳選擇。白肋煙已開始落腳,重點種植700畝,收成15萬斤,總收入30萬斤;長毛兔已開始落戶,重點發展1200戶,圈存總數6萬隻,收入180萬元,生薑已開始擴張,重點推廣1000畝,效益60萬元。財政總收入達140萬元。
天和鄉可供開發資源豐富。40000畝成片連界荒山資源,海拔最高1348米,最低380米,常年降雨最1500毫米,全年平均氣溫12℃;總長7.5公里的桃白公路,常年通車載貨量50萬噸,倘若投資硬化,回報較高;筆山村南山煤礦,總儲量近400萬噸,2006年已掘井800米,已見三脈原煤,經濟價值較高;甘溪水庫小二型,總儲水量160萬方,緊靠筆山煤礦,可建遊樂、休閒、開發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農業生產

天和鄉天和鄉
2005年上半年,全鄉完成糧食播種面積28500畝,預計產量可達7350噸;在境內沿河兩岸發展優質水稻示範片3000畝,中山片發展優質油菜基地4240畝。獎勵發展生薑大戶450戶,種植面積達2000畝,產量600萬斤,同時,鄉政府協助,與四川省萬源縣飲食有限公司簽定了800萬斤的生薑銷售契約。建山羊圈250個,山羊發展達1.85萬隻;以禽、兔為主體,培育壯大鮮銷鮮供肉食產業,半年生豬出欄0.8萬頭、雞8萬隻、鴨6萬隻、兔2.1萬隻。
黨委政府採取行之效的措施,派專人在新縣城、重慶市主城區、廣東省北京市等地設立勞動服務視窗,加強對內對外聯繫,建立勞動力資源檔案,搭建勞務輸出信息平台。據統計,半年來,完成260名勞動力技能人員培訓,實現勞動力轉移5820人,勞務收入達785萬元。
天和鄉修復、整治、新建各類水利工程326處,修復水毀渠堰13000米,整治水毀河堤84處,技改山平塘13口,新修微型水利工程8口,新增容水量6萬方,修復改善灌面2130畝,改造低產田130畝。新修人飲工程118處、人飲池168口,解決了近4821人吃水困難,新建沼氣池13口。投資210萬元對全鄉82公里村級公路進行了全面整治,實現了村村社社公路通車目標。半年造林1850畝,完成植樹造林34.4萬株,全鄉5000畝退耕還林經上級主管部門驗收達標。全鄉完成高山移民13戶,集中種植中藥材120畝。
對全鄉礦山企業和非煤礦山企業進行了經常性的安全檢查和整治。發揚“三鐵”、“三光”政策,出動車輛40台次,出動人力400人次,撥專項資金5萬元,對全鄉46口非法小煤窯實施了毀滅性整治打擊,共收繳礦車1輛,花軌車20輛,角鋼3噸,電線300米,柴油機5台,風壓機3台,鑽機、電動機、礦燈等設施10套;拆除洗澡池10個,拆除電桿5根,拆除工棚10間、300平方米;沒收原煤51噸,對遏制非法小煤窯的死灰復燃起到了振攝作用。

城鎮建設

天和鄉天和鄉
天和鄉投資160多萬元硬化天和場過境街道2.16公里;新建大橋小區和柏樹小區正在按照集鎮規划進行施工。

1.盤強畜牧產業。立足鄉情,充分發揮林草資源豐富的優勢,不斷增加投入,完善政策,起動大戶,積極培育發展畜牧產業。計畫發展菜牛2000頭、山羊10000隻、毛兔10000隻、生豬10000頭、家禽40000隻,力爭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000萬元。

2.盤強優質生薑產業。天和鄉種植生薑歷史悠久,常年種植面積在2000畝左右,單產在3000斤左右,年總產可達400萬公斤以上,產值在400萬元左右。全鄉組建生薑專業合作社6個,基地示範村8個,擴大天和生薑銷售有限責任公司經營規模,使種植面積達到2000畝,實現創收400萬元。

3.盤強優質豆類產業。突出以優質綠豆為主,帶動其它豆類小雜糧。運用公司載體,嚴格產品篩選,盤強做大“天和綠豆”這一品牌。力爭種植優質綠豆1000畝,帶動紅豆黃豆、大小白碗豆等小雜品種的種植規模,創收80萬元。

4.盤強蔬菜產業。大力發展優質、可販運、可貯藏的綠色蔬菜。在中壩、高興、天和大力發展密本南瓜200畝;在里仁、柏坪、安靜發展優質大蒜200畝;在水磨、白樂、明陽發展朝天椒200畝;在松壽、銀峰、白岩、桐術發展胡蘿蔔200畝;其餘村大力發展綠色瓜類蔬菜600畝,力爭連線山外大市場,創收100萬元。

5.盤強果品產業。著眼市場,抓住三峽匯源集團總公司落戶萬州的契機,大力管好全鄉現有各類水果面積3000畝,特別是明陽的李子、跳蹬栗棗、高興油桃、天和、里仁等村的板栗,甘溪、銀峰、安靜等黑桃,力爭快速投產,使這些產品成為三峽匯源集團總公司的首選項目。

6.盤強勞務產業。把盤強做大天和勞務產業作為增強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骨幹項目來抓,努力把全鄉富餘勞動力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通過積極組織引導和加強教育培訓,造就一批技術型、管理型勞務輸出人才,不斷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綜合素質,增強勞動就業本領,使全鄉勞務收入突破1000萬元。
狠抓四大建設

7.狠抓水利建設。水利是優質、高效、安全農業的保障。計畫年內新修山平塘4口、防旱池20口;整治清水大堰2條2400米,改善灌面1600畝;新修人飲集中供水工程58處,解決2800人的飲水困難問題。

8.狠抓公路建設。按照“一事一議”的要求和“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學習推廣麻柳鄉“八步工作法”的成功經驗,引導全鄉幹部民眾發揚求真務實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克服“等、靠、要”的依賴思想,進一步加快村級公路建設步伐,提高村級公路養護質量,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9.狠抓集鎮建設。堅持建管並重的原則,在加快集鎮街道硬化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不斷增強邊貿集鎮對非農人口的“吸納”功能和推動農村發展的“帶動”能力,建立健全產業發展、人口聚集、市場擴大的良性互動機制,使邊貿集鎮經濟更加繁榮。

10.狠抓生態建設。在加強對已退耕還林區域管護的同時,繼續加大退耕還林力度,在筆山、桐術等村增加退耕還林面積5000畝,認真搞好銀池山至桃溪界橋、甘溪溝至雙叉河兩條河流的污水治理,強化場鎮垃圾處理,改善農村陰溝污水治理,加大水保治理的執法力度,逐步使生態建設走向良性循環。

社會事業

天和鄉天和鄉
通過縣婦聯、重慶市婦聯爭取到北京吉事多公司捐贈20萬元的“春蕾計畫”專項資金,新建了一所天和鄉吉事多春蕾國小,該校擁有教學樓700平方米,6間教室,3間辦公室,解決了400多個孩子讀書的問題。天和初級中學實行封閉式教學管理收效良好,在中考中升入開中校的新生12名,臨中28名,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人口與計畫生育:出生人口80人,人口出生率4.3‰,死亡人數50人,死亡率2.68‰,人口自然增長率3.21‰
。嬰兒男女出生性別比為150:100,半年無違法生育的有5個村。徵收社會撫養費8.6萬元。文化體育:組建了仁和街腰鼓隊,豐富了場鎮社區文化生活。對婦女和兒童無償進行醫療保健服務一次。黨委政府主辦了天和鄉第一屆“和諧杯”籃球賽,得到副縣長張重新、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明、縣團委副書記熊朝霞等領導的肯定,也收到了民眾滿意、凝聚人心、社會反映良好的效果

重慶鄉鎮(一)

主要是詳細介紹重慶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