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鐵橋鎮東連臨江鎮,南接南門鎮、岳溪鎮,西鄰巫山鎮,北交南雅鎮,距開州城區32千米。省道渝巫公路橫穿境域,是開州區出境的西大門,鐵(橋)講(治)公路北通開江、達州,全鎮村村社社通公路,開達高速公路橫穿境內。
開達高速開州服務區設定在該鎮的張家坪村。
歷史沿革
清末民初為江里鐵鎖橋甲,1930年置鐵鎖橋鄉,1932年設鐵橋鎮。
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85年復建鎮。
1997年,面積103平方千米,人口5.1萬,轄萬塘、岳龍、五福、玉河、鐵橋、三台、花橋、花山、高坪、白臘、黃龍、永寧、玉蘭、金沙、西彎、龍泉、泉水、馬鹿、窯坪、龍王橋、復明、雄獅、金盆、靈通、山泉、新南、碧綠、億世、天安、河溪、吉安、磨盤32個行政村和鐵鎖橋1個居委會。
2004年,行政村調整為金沙、王橋、龍泉、黃龍、萬塘、岳龍、三台、靈通、張家坪、天安、億世、新南、鐵橋、玉河、五福15個行政村。全鎮面積115平方千米,人口56969人,鎮政府駐溫家壩。
行政區劃
轄鐵鎖橋、銀橋、花橋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金沙、龍王橋、龍泉、黃龍、萬塘、岳龍、五福、玉河、鐵橋、三台、靈通、天安、張家坪、億世、新南等15個村民委員會。
幅員面積達115平方公里,有6.1萬多人口。城鎮建成區面積3平方公里,城鎮常住人口3萬人。
地形氣候
鐵橋鎮地處澎溪河中游,屬淺丘河谷地形,海拔180—1200米之間,最高點在新南村望神嘴,最低處在張家坪村河畔。立體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20℃左右,年降雨在1000毫米以上,土壤肥沃。
城鎮建設
建設休閒宜居城鎮,既為當地百姓改善生活環境,又為接納外地遊客提供良好感觀,主要在城鎮規劃、風貌特色、環境保護上做足文章。
一是在城鎮規劃上,復建渝巫路場鎮幹線,使過境車輛從南山下經過,形成循環互通式交通網路;增大城鎮建設規模,使城鎮由現有的一平方公里增至三平方公里,形成趙家壩、張家壩、玉河壩、溫家壩、高坪壩五壩相連、七橋相通、以河為軸的建設形態。
二是在風貌特色上突出兩點:一要對梨花街進行復古式改造,在建築風格、裝飾特色上體現川渝東部地區明清民居特色。二要突出水鄉特色。興修小型水利,梯級提升河流水位;疏浚河道,形成1—2米深的小型人工湖面;興修休閒觀賞河堤和濱河林蔭,使人猶入“小橋、流水、人家”之意景。
經濟發展
2014年末,全鎮經濟總量達18億元,同比增長15.6%,其中農業總產值4.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00萬元,糧食總產量達2.4萬噸。農業形成“萬畝梨子萬畝姜,萬畝雙椒香四方,萬頭活豬供香港”的產業格局,優質翠冠梨和生薑獲得“重慶市無公害農產品”稱號。鎮內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重慶錢江食品集團,十萬頭生豬養殖基地,大型肉牛養殖基地。
鐵橋鎮農民2014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1066元,比2013年增加13.5%。2014年新建規模化生豬養殖場7個、山羊養殖場19個,年出欄生豬5.8萬頭,山羊2.6萬隻,肉牛1300頭,家禽78萬隻,年產商品魚5萬餘尾,全年全鎮肉類總產量達到6013噸。在萬塘、五福等村打造市級農業生態觀光園區和高山休閒避暑農業觀光園區。
2014年鐵橋鎮中小企業267戶,2014年新增56戶;個體工商戶1188戶,2014年新增166戶,從業人員7059人,營業收入72276.20萬元,利潤總額9154.99萬元,稅收365.26萬元,全年營業收入合計12億元。
2014年招商引資1.88億元落地。
基礎設施
城鎮功能完善,基礎條件好。鎮內建有萬門程控電話機站,移通、聯通、電信網路覆蓋全鎮,重慶市加密電視光纖直達各村,日產5000噸淨水廠能滿足城鎮生產、生活需要,集鎮普及了天然氣,村村通電話、通電視、通公路。
鎮內有高完中1所,單設國中1所,中心國小3所,村校18所,中心衛生醫院1所,村衛生室33個,福利院2所,幼稚園5所,教育醫療設施完善。鎮內有3所中心完全國小,兩所初高中學,教學質量較高,師資力量雄厚。
小城鎮建設全面啟支,規劃發展的溫家壩小區建設,已初具雛形。小區內南北東西大道已成形,由私人業主投資開發的農貿市場、綜合性停車場、工業品批發市場已修建在即。
當地名人
陳仕俊(1914-1960)靈通鄉茶園村人,1961年2月四川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授予以烈士稱號。
唐宗堯(1877-1963)金沙鄉龍橋村人,革命先驅。
朱世君(1920-1949 )鐵橋鄉丁寬溝人,紅岩烈士,渣滓洞殉難。
蔡文彬,繪畫家。
重慶鄉鎮(一)
主要是詳細介紹重慶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