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鸞鎮

包鸞鎮

包鸞鎮地處豐都縣城北,距主城區54公里,幅員面積57.5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46個農業社,有2880戶10261人,有耕地面積10873畝,其中田10317畝,土30241畝,平均海撥750米,以淺丘低山槽壩地形為主,氣候濕潤,適宜農作物生長,盛產水稻、玉米、、茶葉、山芋、蠶桑、蔬菜等經濟作物.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豐都縣轄鎮。1949年置包鸞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新台、雲台兩鄉併入建包鸞鎮。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25公里。面積184.3平方公里,人口3萬。涪(陵)石(柱)公路過境。轄包鸞、楊嶺、花地堡、亭子埡、文家壩、涼水井、飛仙洞、花溪、新溪、高溪、華坪、石崗坡、南埡丘、鴿子壩、彈子山、新花、菖蒲溪、月亮壩、新坪、紅花坡、埡口、胡家山、磴子口、青崗坪、大紅堡、楓香堡、日照壩、古佛洞、白果園、石盤龍、玉帶山31個村委會。有以釀酒、建材、建築、運輸、糧油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養殖業以生豬、羊、蠶桑為主。特產包鸞竹蓆、茶葉、桐油、五倍子、獼猴桃等。

鄉鎮工作

包鸞鎮 包鸞鎮

包鸞鎮現有7400餘名農民外出打工。為進一步推動勞務經濟發展,該鎮確立了“五項制度”,切實解決農民工“五難”。

包鸞鎮建立了“留守兒童代管”家長制,為留守兒童選擇“代管”家長,為他們提供食宿、洗衣、輔導和照管等服務。今年已為留守兒童找尋“代管”家長152人。建立“助耕促農”服務制。由鎮村幹部、農技人員、民兵搶險隊組建“助耕促農”服務隊,為勞力不足的農戶提供育秧、耕田、測土配方施肥、插秧、病蟲防治、收割服務。2008年組建 “助耕促農”服務隊22支,幫助農民耕作320人次,測土配方施肥2噸。建立“維權代理”制。鎮司法所、法律服務中心對外出農民工進行法律知識教育、法律援助,解決各類糾紛。今年已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4起,挽回損失65萬元,解決各類糾紛12起。建立“證件代辦”制。駐村幹部、村組幹部積極為農民工辦理身份證952件、流動人口婚育證231件,辦理流動黨員證25件,服務了外出務工人員。建立“技能培訓”制。廣泛開展科技培訓,依託縣農廣校、皇家絲綢有限公司、各職業中學等培訓陣地,開展一幫一培訓。目前,共舉辦磚工、鋼模工培訓班3期,培訓280人次,培養技術能手600人。

城鎮建設

包鸞鎮 包鸞鎮

2006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769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930萬元,農業總農民產值38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87元,完成本級財政收入11.98萬元。

自從04年來,包鸞鎮採取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征地動作、統一施工管理、統一配套設施建設的辦法,著力打造了兩個特色小集鎮,目前集鎮面積達1平方公里,配套設施齊全,管理措施規範,集鎮功能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農村電網改造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工程全面推進,95%以上的農戶飲上自來水;公路網路基本形成,率先油化了全市首條通鄉公路,打通了包鸞鎮至周邊鄉鎮的出境公路及至楠竹山的旅遊環線公路,95%的農戶通公路,鄉內主要村幹道已全部實施硬化。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文化、衛生、計畫生育、廣播電視等工作成績斐然,中國小危房得以全面消除,全面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農業科技推廣成效顯著,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75%以上,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通過國家複查;計畫生育村民自治通過國家、重慶驗收,計生率保持在98%以上;光纖電視、程控電話實現了社社通,入戶率達65%以上。

經濟建設

包鸞鎮 包鸞鎮

包鸞鎮離城區僅16公里,離工業園區10公里左右,是豐都縣城區的最佳輻射區之一。該鄉境內有楠竹山森林公園,生態資源好,森林覆蓋率近60%,因而常年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美,素有“天然氧吧”之稱,發展鄉村旅遊得天獨厚。08年,該鄉利用豐富的旅遊資源、秀美的田園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緊緊圍繞城市居民“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需求,巧打特色牌,全力打造鄉村旅遊產業。

打好“生態農業牌”。近年來,隨著城市居民閒暇時間的增多,鄉村旅遊已漸成熱點,到農家採摘桃、梨、西瓜等體驗式旅遊活動深受遊客青睞。為了把親身體驗和參與的體驗項目融入鄉村旅遊之中,該鄉從生態農業發展入手,在楠竹山沿線的鍋廠、謝壩、楊柳、水鴨等村社,規劃發展了4000畝辣椒、1000畝優質果園、8000畝筍竹,而且進行成片種植,打造現代農業展示片,豐富鄉村旅遊內容。

抓好特色景點建設。該鄉以“賞花、摘果、垂釣”為主題,以水果、菜園、魚塘為載體,充分利用農戶庭院空間以及周圍的魚塘、樹林、果園、菜地等農家資源,按照打造特色農家風情的思路,今年已引進了博賽集團、宏仁醫院等企業和10多位業主落戶包鸞鎮,著重對楠竹山森林公園、水鴨凼休閒山莊、宏仁度假村、鳳頂山避暑觀景台、黑溪河農莊等景點進行打造,並已基本成形。

“鄉村旅遊不但聚集了人氣,帶活了包鸞鎮經濟,而且在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提升農村精神文明程度等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包鸞鎮黨委書記劉長明告訴記者。目前,該鄉已有10多位業主落戶,形成了集高科技示範區、生產採摘區、休閒觀賞區和生活娛樂區為一體的“鄉村旅遊”發展格局。

黨政建設

共性問題

包鸞鎮 包鸞鎮

(1)現在鄉鎮有93%以上黨政一把手和大部分領導成員都住在縣城,為了來去方便,各鄉鎮都購了小汽車,且檔次越來越高,從吉普車發展到桑塔納轎車。(2)用公款大吃大喝。一般鄉鎮一年招待費4—5萬元,個別鄉鎮高達10多萬元。自去年中央禁止用公款吃喝玩樂以來,吃喝風雖已基本剎住,但難以持之以恆,易回潮和反覆。(3)計畫生育罰款管理使用混亂,被挪用買車、蓋樓、作招待費等等。(4)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仍然存在。(5)強訂、強銷報刊和各種宣傳品等問題屢見不鮮。

個性問題

(1)少數幹部借婚喪喜慶和子女升學、當兵及喬遷、工作變動之機大操大辦,藉機斂財。(2)少數鄉鎮長期占用農民款物,無償或低價使用農民勞力、車輛。(3)有些鄉鎮幹部利用職權,謀取私利,吃拿卡要。(4)利用職權托銷商品,從中謀利,等等。

解決方針

面對著這些問題,我們認為,首先,鄉鎮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黨風廉政建設並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堅持誰主管誰負責原則,並落實到位。

第二,完善制度,增強制度的針對性、系統性和可行性,逐步建立一些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較好地解決當前黨風廉政建設中的深層次問題。

第三,加強教育,是保證制度落實的重要一環。鄉鎮要經常不斷地對機關幹部進行紀律制度教育,使他們熟悉各種紀律制度,並能熟練地運用在工作生活實際中,杜絕“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的腐敗現象。

第四,加強制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檢查監督機制,使檢查能夠切實有效地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政務公開,是強化對執行各項廉政制度監督的有效途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約以權謀私等不正之風的發生,因此,必須大力推行,廣泛接受人民民眾和社會各界的監督。

第五,嚴肅查處,維護黨風廉政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不管是鄉鎮領導幹部,還是鄉鎮的一般幹部,只要違背了制度,都應當給予相應的處理,決不允許搞上下有別,互相有別。

社會建設

包鸞鎮 包鸞鎮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協調統一。要廣泛開展文明社區、和諧鎮村等形式多樣的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體系,樹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斷提高農民自身綜合素質,進而提升農村社會“搞經濟面向世界,學政策看中央檔案,用科技‘換腦子’,用文明育孩子”的文明程度。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農村千家萬戶小生產和千變萬化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成了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解決好這個問題,需要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鼓勵和引導農民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健全和完善各類公共服務組織;圍繞農產品生產、加工、儲備、運輸、銷售等環節,大力發展科技服務型、市場行銷型、綜合服務型的行業協會和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壯大經紀人隊伍,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民傳統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

鄉鎮活動

包鸞鎮 包鸞鎮

在“八一”建軍節到來之際,包鸞鎮結合新時期擁軍優屬工作、開展多項活動,慶祝“八一”建軍節。召開一次座談會。8月1日上午,在黨委會議室召開了復退軍人、軍烈屬座談會,大家回憶軍營生活和暢談支持家人服役情況,並對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積獻言獻策;進行一次走訪慰問。在八一前後,走訪慰問現役軍人、老復員軍人、傷殘軍人、烈屬8戶,為其送去慰問金和慰問品,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困難;同時,鎮黨委、政府慰問了縣人武部官兵,向官兵們送去了“八一”祝福和大米700斤;歌唱一次革命紅歌。組織復退軍人、軍烈屬、學生、幹部、民眾開展“頌歌獻給黨”歌唱革命歌曲比賽,提高民眾愛國愛黨擁軍熱情;組織一支民兵應急巡邏隊。組織復退軍人、民兵成立民兵應急隊,在奧運期間對包鸞治安進行巡邏,增強突發事件處理能力,確保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安置一次復轉軍人就業。積極組織轄區內冰島冷飲食品廠、花炮廠、鑫奔育肥場、磊鑫礦業公司、木板加工廠、雪玉洞風景區等企業安置復退軍人12名。 通過“五個一”活動,發揚了我鎮擁軍優屬的光榮傳統,進一步形成軍愛民、民擁軍的濃烈氛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