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面鄉

關面鄉

關面鄉位於重慶市開縣的東北部。東連白泉鄉、巫溪縣的原中鹿鄉,南接譚家鄉(原錦竹鄉)、河堰鎮(原岩水鄉),西交滿月鄉、大進鎮(原紅園鄉),北鄰城口縣的鹹宜鄉。幅園面積146.5平方公里。政府住地座落在關面村一組,海拔670米,距縣城84公里。全鄉轄7個村,31個村民小組,2386戶,8867人。其中農業人口8604人,非農業人口263人。關面鄉以關廟山諧音而得名,其地清嘉慶建有一個關帝廟,人稱關廟山。

基本信息

城鎮建設

關面鄉關面鄉
關面鄉黨委政府堅持“整村推進”任務落到哪,整合資金跟隨到哪,主要力量就投到哪。在“整村推進”過程中,堅持“用途不變,項目不變,整合使用,各記其功”的原則,實行重點投入,全方位推進,徹底改善了小園村的面貌。

在“整村推進”中,結合新農村建設,關面鄉堅持“突出特色和亮點,實施綜合開發”的建設思路,既考慮如何迅速解決小園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和提高他們的收入,又著眼於提高全村人民的生活質量,立足村情實際,突出特色,科學規劃,大力實施交通暢通、人飲解困、通信暢通、生存環境整治、貧困戶救助等工程。

關面鄉通過實施“四建設一改造”、培育“四大產業”、建設“一個陣地”、實現“五個覆蓋”等工程,破解了四大歷史難題,順利推進小園扶貧示範村建設。

抓交通暢通工程,全面整治村級主公路7.5公里,組級公路8公里,改善了民眾行路難、運輸難的問題。抓人飲解困工程,全面完成新建8口人飲池的任務,蓄水496立方米,安裝鋼管12.5公里,從根本上解決了112戶,452人的飲水難問題。抓通信暢通工程,完善了農業信息服務中心,落實專人在網上為農民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開通入戶大聯通電話30多門。抓生存環境整治工程,實施高山移民21戶,改造危房12戶,新建沼氣池20口並投入使用,使農民用上了清潔、環保的綠色燃料。抓貧困戶救助工程,為貧困戶和特困戶建立起“一幫一"救助隊,實施合作醫療,全村1105人全部參加合作醫療,對貧困戶實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為了讓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關面鄉還抓好了增收致富工程。圍繞魔芋、中藥材、畜牧良繁、勞務輸出四大骨幹增收項目,落實鄉機關幹部分戶規劃,跟蹤服務,動態管理,獎懲考核。2008全村已規模發展魔芋550畝、木香600畝、黃連750畝,實現了規模化、專業化種植中藥材。

據鄉黨委書記譚清華介紹,2006年,關面鄉通過內引外聯,引進浙江遠航水電公司投資9000萬元,新建關面雙河口電站,現已啟動;引進康百佳藥業,為實現農民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譚清華表示,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完善小園市級扶貧村的配套建設,投資50萬元,新建集中供水工程3處,解決600人生活用水,力爭整治公路40公里,徹底改變村民出行難。

經濟建設

關面鄉關面鄉
小園村是市級貧困村,位於關面鄉北部,海拔750-2500米,屬典型的高寒山區,山大、坡陡、谷深,土地貧瘠,自然條件十分惡劣。2006年小園村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為重慶市“整村推進”扶貧示範村之一,並由市委幫扶集團包村扶貧。

窮則思變!關面鄉黨委、政府牢牢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以實施新村扶貧工程為切入點,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依託,著眼於改善村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鄉黨委、政府從建立長效扶貧機制出發,把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基本素質三大建設作為項目建設的重點。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確立“基礎成網"建設目標,構建進出快捷、信息暢通、生活方便的路、水、電、訊四大網路體系;基礎產業建設方面,因地制宜,確立“產業成帶”,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種植建設目標;基本素質建設方面,確立“人力成材”建設目標,全面推進基層組織建設、人力素質建設、社會事業發展,提高人口素質,提升生活質量

在市委幫扶集團、縣委、縣政府和縣級各幫扶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共投入資金633.65萬元,經過兩年來的艱苦努力,小園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到2006年底,該村實現總產值32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00元。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村主幹道達到三重四級碎石路標準,通組公路達到65%,95%的農戶飲水問題得到解決。基礎產業發展壯大,產業構成比例更趨合理,形成魔芋、中藥材、畜牧良繁、勞務四大支柱產業,實現戶均有一項骨幹產業的目標。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教育條件進一步改善,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廣播電視入戶率達80%,電話入戶率達到30%.消除了岩洞戶、窩棚戶、無房戶和危房戶,貧困戶住房得到改善,95%以上的貧困戶實現了脫貧。

在扶貧開發整村推進中,關面鄉黨委、政府堅持“八步工作法”,通過“依靠民眾,充分調查;政府搭台,民眾唱戲;因地制宜、一戶一策”等措施,廣泛聽取民意,引導民眾全程參與扶貧開發,激發民眾內動力。並通過實施黨建扶貧工程,實現了黨員、幹部與經濟能人、種養業業主與貧困戶結“對子”,解決貧困戶最急需的問題。

特別是關面鄉因地致宜,因戶施策,有針對性地選擇脫貧路子,力求做到宜養則養,宜育則育,宜林則林,宜搬則搬等舉措,解決民眾迫切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做到組組有項目,戶戶有產業,人人有指標,為貧困村農民增收闖出了新路子。“以前扶貧,一年給一點,一戶給一點,像撒‘胡椒麵’,效果不好。”小園村村支書陳仁明說,“‘整村推進’扶貧政策好,錢多又集中,解決的都是住房、飲水、交通、看病等大問題。”據陳書記介紹,近兩年政府累計在全村投資300多萬元,改建了鄉通村主幹道7.5公里,建混凝土平橋1座,建居民新村1處,建居民集中供水工程1口,建池1口,完成農網改造,高壓線路7.6公里79桿,低壓線路28公里279桿,實現一戶一表,實現了城市和農村同網同價的預期目標,改建組級公路8公里,徹底改變了村民出行難。完成了小園村校改造、新建村支部活動室、衛生室,改善了貧困戶、邊遠戶、吊腳戶的居住條件。

在注重對貧困村進行“輸血”的同時,關面鄉強化科技支撐,大力興起“造血”運動,2007年至今,全鄉共開展各種技術培訓5400餘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900多份,轉崗及種養殖技能培訓551人,使小園村90%的農戶掌握了一至二門實用技術,向外地穩定輸出勞務近200人,基本上戶戶有人在外打工。2008,全村已形成種植、養畜和勞務輸出三大產業。到2007年年底,人均糧食產量512公斤,人均純收入達到1800元。

此外,鄉黨委、政府結合該村實際,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建立起生豬、藥材等10多個農業生產示範基地,培育特色產業,走生態扶貧之路,使一批農戶發起了牛財、豬財、雞財,錢袋子也逐漸鼓了起來。

鄉鎮衛生

關面鄉關面鄉
關面鄉地處溝壑縱橫、地廣人稀的開縣北部山區。1999年關面鄉衛生院只有200平方米的土坯房和4名醫生,幾個生了蛀蟲的藥櫥、不像樣的凳子是衛生院僅有的設備,鄉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根本得不到很好的治療。

2000年,陳雪平出任關面鄉衛生院長,面對眼前的困境,他帶領全院職工創新思路,齊心協力,建起了900多平方米的綜合樓,購進200毫米照光機B超機X光機等先進醫療設備。有了硬體設施,陳雪平著手強化內部管理制度,狠抓醫德醫風,施行符合單位實際情況的分配方案,把管理制度、榮譽與勞動績效掛鈎,增加職工的風險意識和競爭意識,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加大投入,山區艱苦工作的條件和微薄的收入給年輕職工的心裡帶來了困擾,為了留住這批年輕有為的山區醫療生力軍,陳雪平經常和他們談人生,講抱負,並分批安排到知名大醫院學習交流,同時鼓勵職工函授、進修。提高了職工的思想素質和業務技能,堅定了他們為山區醫療事業奉獻的決心。2001年,關面鄉衛生院率先推行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工作。2003年關面衛生院被開縣縣委縣府、衛生局選定為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單位。衛生院效益連年翻番,2006年突破100萬元大關,在全縣同類衛生院中名列前茅,陳雪平也多次被評為優秀衛生院長。

機構建設

關面鄉關面鄉
2006年,開縣關面鄉以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機關為目標,狠抓機關效能建設,在全鄉上下有力地營造出了“比、學、趕、超”良好的工作氛圍。

關面鄉從完善制度和強化監督入手,一方面針對機關效能建設運行特點,出台制定了《鄉機關幹部日常行為規範及細則》,從學習制度、財務、接待、公務用車、辦文辦會等方面重新建章立制,制定考核獎懲細則,保證了制度建設的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強化監督檢查,鎮人大、紀委、黨政辦經常性地開展督察活動,定時不定時對各項中心工作進行督促檢查,對落實工作不力的部門和個人進行通報批評。同時,強化服務軟環境建設,堅持把機關效能建設監督視窗推向社會,廣泛徵求民眾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為民眾解決熱點難點問題。關面鄉幹部作風明顯轉變,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明顯加強,受到了民眾的好評。

重慶鄉鎮(一)

主要是詳細介紹重慶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