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會議

大公會議

大公會議(或稱公會議、普世公會議、普教會議)是傳統基督教中有普遍代表意義的的世界性主教會議,咨審表決重要教務和教理爭端而召開的會議。現已經召開21詞。

大公會議(或稱公會議、普世公會議、普教會議)是傳統基督教中有普遍代表意義的的世界性主教會議,咨審表決重要教務和教理爭端。公會議英文是源自希臘文 ,意思是“普世性的”。而其中對基督教教義有深遠影響的基督教早期會議是尼西亞會議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以弗所公會議和造成後日東西分裂的卡爾西頓會議。在公元1054年,東西方教會大分裂。自此之後,東正教(即希臘正教)只信守首七次大公會議所確立之大公會議信條。雖然第四次君士坦丁堡會議是在教會大分裂之前舉行,卻不獲東正教承認。故此,今天的東正教只承認7次大公會議,而羅馬天主教則認為是8次。而教會大分裂之後的大公會議由羅馬天主教單方面舉行,所以內容不為東正教承認。
天主教和東正教公認的會議如下:
第一次: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公元325) 在位教宗:聖思維一世
第二次: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公元381) 在位教宗:聖達瑪馬蘇一世
第三次:以弗所公會議(公元431) 在位教宗:采來丁一世
第四次:迦克墩公會議(或稱卡爾西頓會議)(公元451) 在位教宗:聖良一世
第五次: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公元553) 在位教宗:維吉利
第六次:第三次君土坦丁堡公會議(公元680-681) 在位教宗:聖雅加多
第七次: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公元787) 在位教宗:阿德連一世
其後只由天主教舉行會議如下:
第八次:第四次君士坦丁堡會議(公元869-870) 在位教宗:阿德連二世
第九次:第一次拉特蘭會議(公元1123) 在位教宗:嘉理多二世
第十次:第二次拉特蘭會議(公元1139) 在位教宗:依諾法爵二世
第十一次:第三次拉特蘭會議(公元1179) 在位教宗:亞歷山大三世
第十二次:第四次拉特蘭會議(公元1215) 在位教宗:依諾法爵三世
第十三次:第一次里昂會議(公元1245) 在位教宗:依諾法爵四世
第十四次:第二次里昂會議(公元1274) 在位教宗:額我略十世
第十五次:維埃納會議(公元1311-1313) 在位教宗:克肋孟5世
第十六次:康斯坦茨會議(公元1414-1418) 在位教宗:瑪爾定五世
第十七次:費拉拉-佛羅倫斯會議(公元1438-1445前後) 在位教宗:歐仁四世
第十八次:第五次拉特蘭會議(公元1512-1517) 在位教宗:良十世
第十九次:特倫多會議(公元1545-1563) 在位教宗:保祿三世&比約四世
第二十次:第一次梵諦岡會議(公元1869-1870) 在位教宗:比約九世
第二十一次:第二次梵諦岡會議(公元1962-1965) 在位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保祿六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