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DHS與DLMPS現在是成立於1956年的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合會(IUHPS)的兩大分支,而IUHPS又是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科學聯合會(ICSU)的29個分支協會之一。DHS和DLMPS各自每隔4年但互相間隔2年舉行正式國際大會(例如DHS第21屆大會於2001年在墨西哥召開,DLMPS第12屆大會將於2003年在西班牙舉行)。這兩個協會又在其中輪空的偶數年,即每兩年根據不同主題舉行聯合大會。本屆大會非正式表述為第14屆,議題為:“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正朝向一個新聯盟?”本次大會發起人為ICSU、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法國研究部和法國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學會。主辦者為巴黎四大、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所(屬CNRS和巴黎一大),法蘭西學院和巴黎高師(同時也是承辦者人)。大會聯合委員會分別由法蘭西學院的A.Fagot-Largeault(女)院士(主席),DLMPS主席、以色列Hebrew大學教授M.Rabin,和DHS主席、土耳其伊士坦布爾大學的E.Ihsanoglu教授等8人組成。項目委員會由A.Fagot-Largeault院士、巴黎四大和巴黎高師的D.Andler教授等5人擔任。D.Ahdler教授還與CNRS和巴黎高師的A.Barberouse主任研究員等6人組成本地委員會。大會秘書是L.Cartron小姐。
會議舉行
2002年10月3日至5日,國際科學史協會(DHS)和國際邏輯學、方法論和科學哲學協會(DLMPS)聯合大會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舉行。
大會於10月3日下午14時正式開始,5日下午17時圓滿結束,組織安排周到而緊湊。學術報告最早於上午9時開始,最晚至晚上近10時結束(每天中午僅休息1個半小時)。由於討論十分熱烈,以致於10月3日晚8時舉行的雞尾酒會和5日晚19時舉行的閉幕宴會又成為學術爭論的延續。大會始終在巴黎高師舉行,沒有安排任何旅遊觀光或購物項目。大會共有預先登記成員118人,另有臨時參加成員約60人,分別來自法、英、德、意、荷、美、加拿大、希臘、奧地利、瑞士、丹麥、挪威、南斯拉夫、澳大利亞、墨西哥、巴西、阿根廷、象牙海岸、土耳其、以色列、韓國和中國等國家。大會安排特邀代表報告12場,小組發言論文48篇。大會使用正式語言為英語和法語。
本次大會的宗旨
是:檢驗過去15年內科學史與科學哲學領域內發生的新變化,即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們不再被限制於許多老的界限和傳統,而致力於歷史研究與哲學研究的相互作用的新方式。因此,本次大會就是為了對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新關係進行估量、對照和批評性反思,圍繞著澄清某些爭論並且可能提議未來研究的新視角的一些問題而召開的,會議的12場報告是:
1.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德高望重的M.Grene(女)教授(海德哥爾的學生和密友)“朝向一個歷史性的和生態學的科學哲學”。Grene教授認為,當代科學哲學有兩個主要轉向:一個是從重分析的一般科學方法論研究向重歷史的分科研究的轉向,另一個是從以物質科學為主要模型向以生命科學為主要模型的轉向。她的報告主要論述第二個轉向,她提出的根據是:(1)允許科學哲學基於一個徹底的實在論,因為生命研究的對象是基因與人的行為,它們是實在的;(2)哲學是對人類知識的研究,以生物心理學的方式研究,我們不僅能注意到感覺問題,而且可注意到更多經大腦加工的知識。科學哲學應該研究科學實踐或活動的科學,也即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正是生態學研究的主題。
在休息期間,本文作者與Grene教授交換了不同意見:(1)如果Grene教授所論述的這兩個轉向存在,那么它們是相互矛盾的。第一個轉向表示過去的以物理學為主要模型的一元化科學哲學正在被分科的多元化趨勢所替代,而Grene教授所說的第二個轉向卻是以生態學為主要模型的新的一元化科學哲學替代舊的一元化科學哲學。(2)Grene教授論述的第二個轉向的3點論據在物理學及其哲學中也同樣存在:物理學的研究對象如微觀粒子也是徹底實在論的,不過不是樸素實在而是建構的或表征的實在論的;物理學當然研究知性知識,而對量子測量問題尋求答案正是對這種知識的研究;量子力學哲學不僅是對量子力學進行解釋,而且正向前沿科學如場論、弦論和前沿技術如置於通訊延伸,因此它的研究對象也是活的科學。不過,雖然生態學模型尚不能替代物理學模型,但的確存在著重分科研究的多元化趨勢。
2.以色列TelAviv大學的M.Dascal教授:“在科學史與科學哲學中的是與應該的二分及其論戰角色”。他認為,在20世紀後半期,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二分是因為過於注重了休漠的在“是”與“應該”間的範疇區分,。而對科學論戰的重視,可在科學的描述性和規範性之間提供一個理想的和真實的中間基地,從而粉碎“是”與“應該”的二分,達到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新的聯合。
3.DHS前任主席、印度班加羅爾世界文化研究所的B.V.Subbarayappa教授:“科學教育與印度社會階層”。他的報告詳細介紹了印度現代教育尤其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開創、設定、發展和組成等問題,以及它們在當今印度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針對“為什麼印度的工科博士每年僅有區區300名左右”的提問,他批駁了美國等國流水線式製造工科博士的方法,堅持高學位人才必須精益求精,並讚揚了法國工科博士的精英培養方式。
4.美國聖母大學的E.McMulin教授:“科學哲學也有一個歷史”。他的報告主要介紹了最近20年國際學術界對科學哲學的歷史的研究的情況,尤其是國際科學哲學史協會(HOPOS)每兩年一次所舉行的大型國際會議的盛況,讓人們了解到科學哲學與科學史的研究正從一個重要方面走向融合。
5.法國CNRS阿拉伯和中世紀科學哲學與科學史中心的R.Roshdi教授:“分析方法:在數學史與數學哲學之間”。他列舉了9世紀到12世紀數學史中的幾個實例,讓人們從另一個方面認識到科學哲學的邏輯分析方法是如何滲入科學史研究的。
6.丹麥Aarhus大學的H.Kragh教授:“科學相對主義的相對性”。他基於對近現代物理科學的歷史性研究,認為科學的歷時性進步和統一性仍存在,科學革命概念應該被’‘保守性革命”概念替代。因此,科學相對主義哲學本身也是相對的。
7.牛津大學現代史學院的R.Fox教授:“我們過去的生活方式與現在的生活方式”。他基於對幾乎已存在了~個世紀的科學哲學家和科學史家之間的方法論爭論,認為一方面自然主義哲學方法存在著去歷文化即ahistorical的特徵,另~方面歷史學派中又存在著削弱(de-emphasized)對當代科學進行概念分析的分科研究趨向。因此,我們必須謹慎地對待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新聯盟。對此,美國《科學哲學》編委、杜克大學的A.Rosenberg教授批駁了自然主義科學哲學的去歷史化觀點,他認為在自然主義方法論的背後,實際蘊含著一個歷史性的形上學標準。
8.法國CNRS的D.Leconrt主任研究員和巴黎四大的人M.Derthelot博士介紹了“法國的科學史與科學教育,以及它們在法國科學研究中的地位”。該報告強調了在法國總體上而言,科學哲學的歷史性定向是始終存在的。
9.由國際著名科學哲學家、實驗哲學創立人之一的I.Hacking(法蘭西學院院士和多倫多大學教授)主持的兩場大會報告中,巴西里約熱內盧大學的A.C.K.P.Regnor教授在他的“修辭性的和科學性的合理性、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一個交叉點”的報告中,通過對達爾文《物種起源》的文本分析,認為一方面在科學史研究中增加科學分析的方法使得對科學理論的描述性解釋更具哲學味,另一方面在科學哲學研究中增加修辭性方法使得對科學理論的語境說明更具歷史性。因此,通過對這兩方面的關係研究來理解科學實踐的合理性就成為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一個交叉點。Regnor教授的報告引起了在生命科學中有關科學實踐模式的熱烈爭論。在小組討論中,美國科學哲學協會執委、杜克大學的R.Brandon教授提出:在套用性科學哲學中存在的主要實踐模式是假說——演繹模式(H——D),而在科學哲學史上,主要存在兩種對H——D模式的表述:即波普爾的和R.Bernard的,而在處理實驗生物哲學時,後者比前者更適用。
10.挪威大學的F.Ragnar教授的報告是“作為科學解讀的科學哲學”。他認為,科學哲學家對科學文本的解讀不僅是為了科學教育與科學傳播的目的而使自己成為科學的公關代理,而且必須對現代科學給予批判性洞見。這在後現代思潮中表現為對科學主義的解構。在由此引發的關於後現代解構主義的小組討論中,CNRS暨多科技術學院套用認識論中心的M.Bitbol。l主任研究員指出:目前在學術界有一種片面的理解傾向,即認為後現代思潮的最主要特徵就是解構。其實,後現代性包括對現代科學主義的解構和後現代的表征主義重構。
11.阿根廷國立南大學的J.M.Torres:“生物科學中方法論的有效性:一個關於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合問題的主題”。他首先列出這兩個事實:即國際一流生物學期刊中:作為生物學家的作者經常將科學哲學家的著作引人參考文獻;科學哲學家直接發表文章。然後他總結了至少在下述兩方面科學方法論在生物科學中有重要作用:(1)基本概念,例如基因概念的形成;(2)大眾對一項新科學理論如進化論的解讀和最終接受。
12.哈佛大學科學史研究中心的M.Everett教授:“科學史研究的成果和令人不滿意之處:氣氛和措施。”
本次大會小組討論的12個主題是
1.科學、人文與社會;2.庫恩之前與之後;3.科學推理與合理性;4.(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聯盟問題;5.進化論的前景;6.生命科學;7.生命起源;8.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在法國;9.透視規範;10.科學史、科學哲學和思想史;11.知識實踐的歷史與哲學;12.專題報告。詳情可見http://www.Cavailles.ens.fr
綜合大會的各項學術活動,我們可以看到,在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研究中,出現了如下3個動向:
1.歷史性轉向的深入發展:一方面,科學哲學的歷史性轉向不僅在重分析傳統的英語國家,而且在歐洲及其他地區達到了一個更寬廣的程度;另一方面,實在論或自然化的處理方法又被套用於科學史研究。
2.分科性研究的轉向:對歷史問題的重視加強了科學哲學的分科研究傾向,同時又減弱了對當代科學的一般概念分析,而認為基於學科分支的研究可能更具豐富的結果。
3.整體化研究的傾向。即視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為一個整體,在更寬廣的語境中,既在科學共同體中,也在社會實踐中進行統一研究的傾向。當然,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是否正在發展成為一個統一的學科,對此還存在著廣泛而激烈的爭論,但無疑這種爭論加強和激勵了這兩個學科間的進一步聯合。
發起本次大會的另一個重要意圖是鼓勵與會者的非西方性。它一方面鼓勵西方學者對西方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非傳統問題與方法的研究,以及對其他非西方國家與地區的認識論與哲學傳統的研究;另一方面是直接鼓勵非西方學者的參與,大會還為此專門提供了一些資助。大會組織者較好地實現了上述期望。但本文作者在大會日程表上和會議期間均未見其他中國學者。因此,如何利用國際學術界的有利條件增加參與性並進而提高我們的研究水平,可能是我國學者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資料
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Division of History of Science)
組成成員
該聯盟分為科學史(DHS)與邏輯學、方法學和科學哲學(DLMPS)兩大分會。IUHP/DHS聯盟科學史分會由國家會員(NationalMember)、專業委員會、與國際科聯相關科學聯合會委員會(Inter-UnionCommissfon)、獨立科學分部組成。各國該領域學術權威機構作為國家代表。現有44個國家(合地區)的成員,19個專業委員會,來自:阿根廷、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巴西、保加利亞、加拿大、智利、中國、克羅地亞、捷克、丹麥、印度、芬蘭、法國、德國、匈牙利、印度、伊朗、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吉爾吉斯、韓國、墨西哥、摩納哥、荷蘭、挪威、巴基斯坦、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敘利亞、中國台灣、土耳其、烏克蘭、英國、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