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

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

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英文縮寫IFAC)成立於1957年,是一個以國家組織為其成員的國際性學術組織。現有42個會員國,總部設在奧地利的拉克森堡。聯合會的宗旨是通過國際合作促進自動控制理論和技術的發展,推動自動控制在各部門的套用。

簡介

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標識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標識
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各國自動控制學術團體聯合組成的非政府性學術組織,縮寫IFAC。1957年成立。現有42個會員國。總部設在奧地利的拉克森堡。

宗旨

聯合會的宗旨是通過國際合作促進自動控制理論和技術的發展,推動自動控制在各部門的套用。聯合會每三年舉行一次由成員國代表團組成的全體會議,選舉會長。首任會長為美國的H.切斯特納

機構設定

聯合會設有理事會,下設14個技術委員會:①套用委員會;②生物醫學工程委員會;③元件和儀表委員會;④計算機委員會;⑤開發中國家委員會;⑥經濟和管理系統委員會;⑦教育委員會;⑧製造工藝委員會;⑨控制數學委員會;⑩自動化的社會效果委員會;空間委員會;系統工程委員會;術語和標準委員會;理論委員會。中國是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的發起國之一,由中國自動化學會作為代表參加聯合會。

出版物

聯合會的出版物有:《自動學》、《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會刊》和《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通訊》。

成立歷程

1956年9月,德國工程師協會(VereinDeutscherIngenieure(VDI))和德國電氣工程師協會(VerbandDeutscherElectrotechniker(VDE))在德國Heidelberg舉辦了一次重要的控制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來自瑞士、美國等19個國家的代表。美國科學家R.Oldenburger應邀在這次會議上致開幕詞。當他到達Heidelberg後,從大會秘書G.Ruppel處獲悉,僅在1956年裡,歐洲國家就舉辦8次類似的會議。他認為在同一年中僅在歐洲就舉辦8次這樣的會議是得不償失的,這將使願意參加此類會議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們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時間上都難以承受。為此在大會的第二天,即9月26日,R.Oldenberger就向G.Ruppel提議應該有一個國際性的機構來負責組織定期地舉辦控制方面的國際會議,這樣不僅有利於控制領域的學者和工程師們更好地進行學術交流,而且也可大大地減少他們為保持對本領域的了解所必須參加的會議的次數。G.Ruppel對R.Oldenberger的建議包括:

(1)成立一個國際性的組織,名字可以叫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AutomaticControl”,簡稱IFAC。

(2)該聯合會應該像聯合國一樣,其成員應該以國家為單位,而不是直接以個人為成員。

(3)每個國家由一個國家委員會來代表,該委員會將成為IFAC的實際成員。

(4)IFAC的活動僅限於兩個方面,即:(1)定期組織國際會議;(2)作為一個服務性機構,將在一個或多個國家舉辦會議的信息及時地傳遞給其他國家和地區。

R.Oldenberger的建議得到了與會人士的一致贊同。為此,參加小型會議的19個國家的三十位代表共同簽署了一份決議,大家將共同來實現這一目標。上述建議後來就成為IFAC憲章的基本內容。1956年9月28日成立了一個臨時委員會來負責IFAC的籌建工作。

1957年4月25-27日,臨時委員會在德國的Dusseldorf召開會議。會議制定了IFAC的憲章,並正式決定將成立的國際組織的名稱定為“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AutomaticControl”,簡稱IFAC。同時決定由G.Ruppel擔任IFAC的秘書,並將秘書處暫時設在Dusseldorf。會議還決定,IFAC的正式成立大會定於同年9月11-12日在巴黎召開。屆時所有的參加國組織出席會議,並將正式通過IFAC憲章和選舉出IFAC的官員。

除此之外,這次會議期間還達成了如下協定:

第一屆IFAC主席由一位美國人擔任,即H.Chestnut

第一屆IFAC世界大會於1960年在莫斯科舉辦;

第二屆IFAC主席由俄國人A.M.Letov擔任。

1957年9月11-12日,在法國控制與自動化協會的支持下,IFAC成立大會和第一屆全體大會在巴黎召開。27個國家組織成為IFAC的正式成員。這次大會正式通過了IFAC 憲章,確定了IFAC是一個自動控制領域的國際性的、非政府的、非贏利的和非政治的組織。每個國家在IFAC中只能有一個代表組織。

大會選舉了IFAC的第一屆執行委員會(ExecutiveCouncil)。執委會委員有HaroldChestnut(美國),主席;A.M.Letov(蘇聯),第一副主席;VictorBroida(法國),第二副主席;GerhardRuppel(聯邦德國),秘書;Ed.Gerecke(瑞士),財務;MaxAjnbinder(比利時);J.F.Coales(英國);G.Evangelisti(義大利);P.Nowacki(波蘭);H.S.Tsien(錢學森,中國)。

中國派出鍾士模、楊嘉墀參加了此次會議,中國自動化學會成為IFAC的創始國之一。從1957年9月12日起,IFAC正式走上了國際舞台。

世界大會簡況

第一屆

IFAC世界大會於1960年6月27日-7月2日在莫斯科召開。大會主席為蘇聯科學院院士A.M.Letov。來自世界29個國家的大約1500名控制界的學者和專家出席了這次會議。此次會議共發表論文285篇。大會得到了當時蘇聯政府的大力支持,蘇聯第一副總理柯西金出席了大會開幕式。蘇聯郵政局為紀念這次大會的召開,專門發行了一枚特種郵票。

第一屆IFAC大會是一次極為成功的大會。控制界絕大多數著名的專家學者都出席了這次會議。其中Kalman和Bellman還因其卓越的成就,分別於1974年和1979年榮獲IEEE最高獎:IEEEMedalofHonor。會議發表的論文中包括許多具有重要意義的文章。如V.M.Popov的″CriteriononQualityforNon-linearControlledSystems″;Boltyanski,Gamkrelidze,Mishchenko,和Pontryagin的″TheMaximumPrincipleintheTheoryofOptimalProcessesofControl″;R.E.Kalman的″OntheGeneralTheoryofControlSystems″等。

依據1960年2月中國科協的有關精神,中國自動化學會籌委會的名稱改為中國自動化學會工作委員會,並由該工作委員會派出代表團出席了此次大會。代表團成員有鍾士模、楊嘉墀、屠善澄、郎世俊王傳善

中國有六篇論文在會上作了報告,他們是:

塗序彥:多變數協調控制問題;

金蘭、李偉:利用非線性半導體電阻的非線性運算部件;

王傳善、薩支天、吳繼顯:無觸點遠動綜合系統;

郎世俊、顧興源、田志芬:加快電力拖動系統過渡過程的新方法;

馬竹梧朱啟昌黃自如:熱反饋調節器在冶金企業中的套用;

秦元勛、劉永清、王聯:動態系統穩定性的時滯作用。

第二屆

IFAC世界大會1963年8月28日-9月4日在瑞士巴塞爾市召開。此屆IFAC主席為瑞士科學家E.Gerecke。共有1500名學者出席了此次大會,發表論文159篇,另有11篇綜述報告。瑞士聯邦總理H.P.Tschudi出席開幕式。箭加反饋環的圖示作為IFAC會標,被首次使用。

中國自動化學會派出代表團參加了會議,推薦代表加入了IFAC的理論、元件兩個技術委員會工作。

第三屆

IFAC世界大會1966年6月20日-25日在英國首都倫敦舉辦。此屆IFAC主席為劍橋大學教授J.F.Coale。共有1800人出席了此次大會,發表論文287篇,綜述報告10篇。英國菲力浦親王,愛丁堡公爵,出席了開幕式。英國首相威爾遜出席招待宴會並致歡迎詞。Pergaman公司的期刊Automatica成為IFAC的第一份期刊。

在此次大會上,貝爾實驗室Crowley的報告“ComputerAidedDesign”,以及Chestnut的論文“SurveyPaperonSystemsEngineeringinIndustry”等受到了廣泛的重視。

第四屆

IFAC世界大會1969年6月16日-21日在波蘭華沙舉行。IFAC主席是Nowacki。此次大會共有303篇論文和10篇大會報告。大約1800名學者和專家出席了會議。波蘭副總理Jaroszewicz出席了開幕式。

第五屆

IFAC世界大會1972年6月12日-16日在法國巴黎召開。IFAC主席為Broida。大會得到了法國總統蓬皮杜的支持,1300名學者出席了會議。法國工業發展部部長M.Ortoli出席開幕式並致辭。此次會議發表論文216篇,12篇大會報告。

第六屆

IFAC世界大會1975年8月24日-30日在美國波士頓的劍橋舉辦。此屆會議由美國自動控制委員會主辦,並由美國儀表學會具體承辦。此屆IFAC主席為J.C.Lozier。此次會議約有1350人出席,共舉行了63場報告會,報告論文347篇。在此次會議期間,Forrester的大會報告“DynamicsofSocio-EconomicSystems”引起了許多與會者的注意。中國自動化學會派出代表團與會。

第七屆

IFAC世界大會1978年6月12-16日在芬蘭的赫爾辛基舉行。IFAC主席為U.Luoto。來自45個國家的1100位學者出席了此次會議,報告論文294篇。芬蘭共和國總統U.K.Kekkonen出席了開幕式。

中國自動化學會派出以楊嘉墀、宋健等組成的代表團出席了大會,宣讀了陳翰馥研究員的“隨機能觀、能控性”論文。

此次會議決定:在奧地利的Laxenburg設立永久性的IFAC秘書處。

第八屆

IFAC世界大會1981年8月24-28日在日本京都舉行。這是IFAC世界大會首次在亞洲舉辦。IFAC主席為日本京都大學的Sawaragi教授。大會報告的論文數達到了600篇。

為了紀念已故的義大利著名電力控制專家Quazza,IFAC執委會設立了IFAC最高獎QuazzaMedal,授予對控制領域及IFAC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士。第一屆IFAC最高獎授予了英國劍橋大學名譽教授F.Coales。

此屆IFAC大會有兩篇傑出的大會報告受到人們的讚賞。一篇是J.Astrom的大會報告“TheoryandApplicationsofAdaptiveControl”;另一篇是何毓琦(Y.C.Ho)的大會報告“OptimizationandAnalysisofDiscreteEventStochasticSystemswithApplicationtoManufacturingTechnology”。這是何毓琦最早介紹DEDS理論的文章之一。

J.Astrom1993年榮獲IEEE最高獎:IEEEMedalofHonor。

中國自動化學會代表16人、教委系統6人、北京市屬高等院校及台灣省學者2人,總計25人,向此屆大會提交了16篇論文。論文數居參加國的第五位。

此次大會的口號是“自動控制科學技術為社會進步服務”。

在IFAC所屬的14個技術委員會中,中國自動化學會參加了理論、套用、元件、儀表、計算機、開發中國家和空間6個技術委員會,並派有專家、學者擔任這些委員會的委員,其中楊嘉墀先生還當選為空間技術委員會的副主席。

第九屆

IFAC世界大會1984年6月2-6日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IFAC主席為Vamos,他是匈牙利科學院第二大研究所計算機與自動化所所長。大會吸引了來自44個國家的1157人參加。報告論文544篇,大會報告6篇。此次大會,日本學者Yoshikawa的大會報告“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受到與會者的重視。

中國自動化學會組成了以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三屆理事長宋健為團長的代表團參加大會,中國代表共31人,宣讀論文34篇,與會人數和論文數量都大大超過以往任何一次大會,這一情況引起各國學者的注意,認為這是中國重視發展控制技術的結果。

此屆大會期間,我會常務理事嚴筱鈞先生在技術局的會議上被授予IFAC主席獎,以表彰他在1981至1984年擔任IFAC開發中國家技術委員會副主席時所做的工作。

在IFAC的14個技術委員會中,我國派代表參加的技術委員會已由7個擴大到12個。

在IFAC理事會上,宋健當選為IFAC理事會(即以前的執委會)的理事。此屆大會還同意由我會於1985年在北京主辦“開發中國家自動控制技術會議”。

第十屆

IFAC世界大會1987年7月27-31日在聯邦德國的慕尼黑舉行。IFAC主席是Thoma。大會吸引了46個國家的1432位來賓,報告論文583篇,中國43篇(列第四位)。中國有36位學者出席,並有十幾位中國學者從國外前往參加。在此次大會上,智慧型控制問題和控制的套用問題受到重視。中國自動化學會組成了楊嘉墀、呂勇哉、陳翰馥、陳振宇、鄭應平等五人的代表團參加會議。

此屆大會改選了新的理事會,中國呂勇哉教授被選為理事。在14個技術委員會中我國有5人被選為副主席,他們是:楊嘉墀(空間技術委員會副主席)、陳振宇(開發中國家委員會副主席)、顧繩谷(教育委員會副主席)、劉豹(系統工程技術委員會副主席)、陳翰馥(理論委員會副主席)。

大會首次設立了兩個獎項,即:一項是青年作者獎,另一項是控制工程教科書獎。我國青年作者裘鋼的論文這次被評為優秀文獎。

大會召開之前,宋健教授致信IFAC理事會和有關官員,代表中國正式申請1999年在中國北京舉辦第十四屆IFAC世界大會。1988年在北京舉辦了IFAC系統辨識和參數估計會議,與會人數超過400人。這次會議的成功向國際自動控制界顯示了中國同行組織大型國際學術會議的能力,有力地推動了申辦第十四屆IFAC世界大會的成功。

第十一屆

IFAC世界大會1990年8月13日-17日在前蘇聯的塔林舉行。IFAC主席為塔林技術大學校長Tomn。來自世界41個國家和地區的1300多人出席了大會,報告論文594篇、大會報告4篇。在此次會議上,非線性控制、離散事件動態系統及H無窮方法等引起人們廣泛的興趣。

會議的主題是“自動化為人類服務”,強調了自動控制的實際套用。

中國自動化學會派出了以理事長楊嘉墀胡啟恆、副理事長黃泰翼等組成的代表團參加會議,出席會議的中國代表53名。

會議期間召開了會員國組織(nmo)代表大會、14個技術委員會以及技術局、執行局和理事會的會議。我會副理事長呂勇哉當選為主管執行局的副主席。在技術委員會的會議上,我會推薦的五名學者擔任了有關委員會的副主席,他們是吳欽煒(元件與儀表委員會)、顧繩谷(開發中國家委員會)、李華天(計算機委員會)、劉豹(系統工程委員會)、陳翰馥(理論委員會副主席)。

會議期間及會員國組織代表大會上,我會就香港地區加入IFAC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堅持原則,期望得到圓滿解決。

在IFAC各專業委員會中任職的中國代表在此屆會議上表現了很大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除已向IFAC申請並得到確認在中國召開的4個學術會議外,又提出了5個會議的主辦申請,在8月13日召開的IFAC技術局會議上基本得到了通過。

這樣,1991年至1997年由我會主辦的IFAC會議將有9個,這不僅顯示了中國自動化學會在IFAC組織中發揮著越來越明顯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為1999年在我國北京辦好第14屆IFAC世界大會取得經驗,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十二屆

IFAC世界大會1993年7月18-23日在澳大利亞的悉尼召開。IFAC主席為著名控制理論家D.O.Anderson。大約1200名學者出席了大會,論文約1000篇,五篇大會報告。此次大會是第一次在南半球舉辦。

中國自動化學會組成了以楊嘉墀、胡啟恆、陳翰馥等學者組成的代表團與會,與會人數達55人,被錄取論文80篇。

此次會議呂勇哉教授當選為IFAC第一副主席,陳翰馥、鄭應平分別擔任技術局、政策局委員。一批中青年學者經中國自動化學會的推薦擔任了若干技術委員會的工作。會議期間,中國自動化學會組織了多種宣傳1999年在中國召開第14屆世界大會的活動。

在此屆大會上,中國中科院系統所的郭雷榮獲IFAC青年作者獎,這是我國學者首次獲得這一殊榮。

第十三屆

IFAC世界大會1996年6月30日-7月5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IFAC主席是Kahne。此次大會註冊代表1993人,會議共交流論文約1500篇,大會報告5篇。約5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出席了會議。

適應控制、非線性控制、H無窮控制和魯棒控制在會議上受到人們的重視。L.A.Zadeh的大會報告“模糊控制:問題,爭論和前景”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L.A.Zadeh於1995年榮獲IEEEMedalofHonor,成為自動控制學術界獲得這一殊榮的第五位學者。

中國自動化學會組成了以楊嘉墀、陳翰馥、胡啟恆、路甬祥等學者組成的代表團與會。華人代表總數(包括在國外學習、工作的中國人及少數華裔外籍學者)約130人左右。我國學者提交大會論文60餘篇(含牆報展)。

此次大會呂勇哉教授當選為IFAC主席,陳翰馥柴天佑當選為技術局委員。我國東北大學的劉曉平教授的論文獲此屆IFAC青年作者獎提名。

第十四屆

IFAC世界大會於1999年7月5-9日在中國北京召開。會議由中國自動化學會承辦。此屆IFAC主席為呂勇哉教授,大會主席和顧問委員會主席將由宋健擔任。國際程式委員會(IPC)主席為陳翰馥,國家組織委員會(NOC)主席為路甬祥,NOC執行主席(Co-Chair)為戴汝為和陳翰馥。

第十五屆

IFAC世界大會於2002年7月21日至25日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卡塔龍尼亞技術大學(UniversitatPolitècnicaCatalunya)舉行。來自中國、西班牙、法國、英國、義大利、德國、美國、俄羅斯、瑞典、加拿大、日本香港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0名代表參加了這次學術盛會。

中國自動化學會組成了以理事長陳翰馥院士,常務理事郭雷院士,控制理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張紀峰研究員,學會專職副秘書長李愛國等4人的代表團參加了會議。

國際性學術組織一覽

國際上地復墾家聯合會
國際科學傳媒協會
世界未來研究聯合會
國際體視學學會
國際物理與康復醫學學會
國際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國際運動心理學學會
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
國際醫學生物工程聯合會
國際生理科學聯合會
世界精神病學會
國際神經病理學會
東南亞太平洋地區抗風濕
國際內分泌學會
國際抗癌聯盟
國際植物病理學會
國際心臟研究學會
亞洲水產學會
國際照明委員會
國際穀物科技協會
國際木材化學與製漿化學
國際材料研究學會聯盟
國際煤氣聯盟
國際隧道協會
國際玻璃協會
國際輻射防護協會
亞太材料和腐蝕協會
國際字航科學院
國際重載運輸協會
國際地圖製圖協會
國際信息處理聯合會
國際模式識別協會
國際燃燒學會
國際水資源協會
國際土工織物學會
泛太平洋地區國際汽車工
國際機器理論與機構學聯
國際壓力容器技術理事會
太平洋地區焊接學會聯合會
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
國際運籌學會聯合會
國際模糊系統協會
國際影像科學委員會
國際測驗委員會
國際純粹與套用生物物理
亞洲大洋洲生物化學家與
國際昆蟲學會理事會
國際古生物協會
國際凍土學會
國際數學地質協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太平洋地區高分子聯合會
國際噪聲控制工程委員會
國際斷裂學會

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工程
國際博物館協會
國際科學哲學協會
世界公共衛生協會聯盟
亞洲毒理學會
亞洲運動醫學聯合會
國際體育科學和教育聯合會
國際藥理學聯合會國際病
國際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
國際腫瘤護士協會
亞洲皮膚科學會
國際腦電圖與臨床神經生
世界麻醉學會聯盟
國際病理學會
東南亞地區兒科學會
歐洲獸醫藥理學與毒理學
國際休克學會聯盟
國際土壤科學聯合會
世界義勇消防聯盟
亞洲印刷技術論壇
公共運輸國際聯會
國際上力學與基礎工程學會
亞洲建築師協會
國際泥炭學會
太平洋地區核理事會
國際腐蝕理事會
國際青少年太空人組織
國際航行學會聯合會
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
國際幾何學與圖學學會
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
國際吸氣式發動機學會
國際水文科學協會
國際大壩委員會
國際汽車工程學會聯合會
國際熱處理與表面工程聯
國際鑄造者組織
國際腦研究組織
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
國際環境誘變劑學會協會
國際系統研究聯合會
國際水質協會
亞非心理學會
國際植物生理學協會
國際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
國際原生動物學委員會
國際礦物學協會
國際地理聯合會
國際礦床成因協會
國際電化學學會
亞洲化學學會聯合會
國際顏色協會
亞洲流體力學委員會

國際繼續工程教育協會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
國際科學史和科學哲學聯盟
亞大地區免疫學會聯合會
國際毒理學聯合會
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
世界心理治療學會
國際人工器官學會
國際解剖學者協會聯合會
國際藥學聯合會
太平洋小兒外科學會
西太平洋地區醫學教育協會
世界高血壓聯盟
國際泌尿外科學會
國際野蠶學會
亞洲營養學會聯合會
世界畜產協會
國際楊樹委員會國際生物
菸草科學研究合作中心
世界印刷大會
水環境聯合會
國際結構混凝土協會
國際建築師協會
國際石油工程師學會
國際輻射研究協會
國際資金屬學會
國際宇航聯合會
國際測量師聯合會
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
國際計量測試聯合會
國際真空科學技術與套用
國際傳熱大會
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
亞太電動車協會
國際食品工程協會
亞太地區無損檢測委員會
國際焊接學會
亞洲遙感協會
國際晶體學聯合會
國際實驗動物科學理事會
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
國際生態學協會
國際心理科學聯盟
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細胞生
國際微生物學學會聯盟
太平洋海洋科學技術大會
國際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
國際沉積學家協會
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
國際催化學會聯合會
西太平洋地區聲學委員會
國際光學工程學會
國際計算力學協會

國際科學編輯聯合會
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盟
亞洲睡眠研究會
國際免疫學會聯合會
國際生物力學學會
亞洲—南太平洋體育運動
國際防癆和肺病聯合會
國際醫學物理組織
亞大地區生理學會聯合會
國際老年精神病學會
亞洲小兒外科學會
亞洲超聲醫學和生物學聯
國際糖尿病聯合會
國際外科學會
國際植物保護科學協會
國際營養科學聯合會
國際園藝科學學會
世界包裝組織
亞太地區職業安全衛生組織
國際非木材纖維製漿造紙
國際食品科學技術聯盟
國際橋樑及結構工程協會
國際晶體生長組織
世界核醫學與生物學聯盟
國際橡膠會議組織
國際礦業金屬材料學會聯
國際航空科學理事會
國際大地測量協會
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
國際展覽聯盟
國際製冷學會
國際內燃機委員會
國際水利工程與研究協會
國際農業工程學會
國際摩擦學理事會
國際無損檢測委員會
國際機械工程學會聯合會
國際海洋物理科學協會
亞太運籌學會聯合會
國際過程系統工程組織
國際岩石力學學會
國際套用心理學會
國際遺傳學聯合會
國際細胞生物學聯合會
亞太昆蟲學會常設理事會
國際古植物學協會
國際地貌學家協會
國際粘土研究協會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
國際熱分析及量熱學聯合會
國際聲學委員會
國際光學委員會
國際純粹與套用物理學聯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