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Asian--South Pacific Association of Sports Psychology (ASPASP)
成立時間:1989年在新加坡成立
性質:是一個獨立的大洲學術組織
會員:主要會員國有澳大利亞、紐西蘭、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印度、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等,香港與台灣地區也是該組織的成員。
組織機構:學術活動由學會常任理事會領導,理事會現任主席是澳大利亞墨爾本科技大學的Tony. Morris教授。
組織成員: 設個人會員(Individual Member)、團體會員(Group Member)和會士(Fellow)。所有會員都有投票權。團體會員應是會員10人以上的國家學術團體,如全國性學會、研究機構或全國性團體的分會(Section of National Society)。團體會員應是該國運動心理學科的代表,並繳納相應的會費。 目前主要團體會員來自澳大利亞、紐西蘭、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印度、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等;中國香港與台灣地區也是該組織的成員。
它的主要實踐是在競技領域對優秀運動員進行心理特徵的評定和對青少年運動員進行心理選材,針對訓練和競賽中的問題開展心理訓練和心理諮詢,以及對教練員進行培訓。今後,中國運動心理學需要擴展自己的研究領域,發展適合中國體育運動特點的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並注意汲取其它學科如認知心理學發展的新成果。
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使人們有了更多的休閒時間和更大的活動空間。體育運動活動不僅是保持人們身心健康的必要手段,而且正在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種基本需要。研究體育運動活動的各種科學也隨之應運而生,運動心理學是其中一門年輕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新學科。
在中國的發展
文獻
中國古代就已開始萌發了一些同體育運動活動有關的心理學思想,這些思想散見於《禮記》、《莊子》、《史記》、《呂氏春秋》、《夢溪筆談》等名著中,包含運動發展心理、運動保健心理、技能形成心理、運動競賽心理、運動戰術心理、心理訓練等方面的論述,閃爍著中國運動心理學史前時期的火花,對中國運動心理學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我國著名體育教育家馬約翰先生早在1926年就撰寫了題為《運動的遷移價值》的論文,這是作者所能了解到的中國現代運動心理學最早的專論。1942年,全國武術和體育研究院的吳文忠、肖忠國先生編譯出版了我國第一部《體育心理學》。1957年,前蘇聯運動心理學家魯吉克(Rudik)的《心理學》被介紹到中國;1958年,前蘇聯運動心理學家切爾尼柯娃(Chernikova)的《運動心理學》被譯為中文。各體育院系逐漸開設運動心理學的課程,而這兩部著作也成為該課程的主要依據
1979年,中國心理學會體育運動心理專業委員會成立;1980年,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心理學會成立。兩會的主任委員均為馬啟偉博士,現有會員400多人,主要為大、中、國小老師、科研人員和教練員。兩會的建立,標誌著中國運動心理學開始走上了迅速發展的道路。自此以後,全國有16個省市相繼建立了本地區的體育運動心理學專業委員會。1986年,中國運動心理學會作為團體會員加入國際運動心理學會;1991年,中國運動心理學會作為發起國之一,組織建立了亞洲及南太平洋地區運動心理學會。
自中國運動心理學會建立以來,共組織了11次全國學術會議,其中有些是作為全國體育科學大會的分科學術會議組織的。最近的一次運動心理學學術論文報告會於1993年12月在廣州舉行,會議研討的主要問題有:運動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問題,運動員的心理諮詢和心理訓練問題,體育教學和心理學教學中的心理學問題,運動技能學習問題,認知心理學和生理心理學在競技體育中的套用問題。儘管中國運動心理學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且有著一個光明的未來。
中國運動心理學目前的主要工作領域
運動員心理特徵評定
運動員心理特徵評定是心理訓練和心理選材的第一步。通過對運動員心理特徵的評定,可以了解不同運動項目之間的心理差異,了解不同運動員之間的心理差異,這既有利於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訓練,同時,也可以為運動員的心理選材提供參照。1980年至1982年,武漢體育學院承擔了國家體委重點科研課題(優秀運動員心理特徵研究),在這一課題的研究過程中,他們開發了一批適用於體育運動要求的專門儀器和測試方法,通過對2719人的測試,蒐集了短跑、體操、游泳、排球運動員心理特徵的大量資料,為更好地理解運動員的心理特徵奠定了研究基礎。自此以後,有關運動員心理特徵的研究層出不窮。從近幾年在學術刊物上發表和科學會議上交流的論文來看,此類問題的論文占了最大的比重。
運動員心理訓練和心理諮詢
中國運動員的心理訓練和心理諮詢工作是從八十年代初開始的。起初,有幾位運動心理學家應中國射擊隊和中國射箭隊的邀請,開始對幾名運動員進行心理訓練和心理諮詢的大膽嘗試,其中一名雙向飛碟運動員在調整心理狀態之後參加比賽,創造了世界記錄。於是,更多的運動隊(如中國跳水、游泳、體操、田徑等隊)也相繼要求接受心理學家的幫助,優秀運動員的心理訓練進一步廣泛開展起來。
在第24屆奧運會之前,像桌球運動員韋晴光等堅持進行系統心理訓練的運動員取得了理想的成績。而不少失利者則從失利中認識到心理因素對比賽勝負的重要性。因此,在準備第11屆亞運會和第25屆奧運會期間,不少項目的教練員(如田徑、射擊、羽毛球、桌球、擊劍、射箭等)都把心理訓練列入了運動員整體訓練計畫之中。由於他們與心理學家密切配合,堅持系統訓練並加強了賽前的心理準備,大多數運動員都能以積極的心態參加比賽,這是他們在亞運會和奧運會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中國運動心理學家還針對某些單項運動的世界錦標賽、世界盃賽等,為運動員進行了心理訓練和心理諮詢。如接受心理訓練幫助的桌球運動員何智麗、耿麗娟,跳水運動員童輝、李藝花、羽毛球運動員關渭貞、農群華等,都多次奪取世界冠軍。初步統計,十幾年來,在接受心理訓練和心理諮詢的運動員中,有35名世界冠軍和20名亞洲冠軍。總之,近些年來,優秀運動員的心理訓練其範圍正在由小到大,其方法也正在由單一到多樣,一步一步深入發展起來,心理訓練的效果正在日益明顯地體現出來,並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承認。
1987年,中國運動心理學會承擔了國家體委的重點科研課題(我國優秀運動員心理諮詢和心理品質的調查研究),根據課題的計畫,在第六屆全國運動會的比賽場地設立了心理諮詢中心。諮詢服務過程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認知調節、按摩放鬆、音樂放鬆、表象訓練等。這種臨場的運動心理諮詢服務受到運動員和教練員的普遍歡迎,共有15個省市的288名運動員在臨比賽前和比賽期間前往心理諮詢中尋求運動心理學的幫助,並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對運動員進行心理訓練和心理諮詢的過程中,研究人員更多地採取了小樣本研究(包括個案研究)和縱向研究的方法[3-5],這首先是為了適應運動實踐的需要,同時,從整個心理學的發展來看,小樣本研究也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使用和承認,因為此法允許對個體特徵做更精確更細微的考察如縱向追蹤式考察,特別是對於套用問題和臨床問題,此法往往更為可行,更為適用。
運動員心理選材
許多教練員都相信這樣一句話:選材選好了等於成功了一半。選材問題成為制約運動成績的重要因素,普遍受到高度重視。今天在選材上多費一份力,將來在訓練上就可少費十份力。國家體委長期以來都將選材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從1980年開始,即組織了大型綜合性科研課題(優秀青少年運動員科學選材)的研究,其中的心理選材是整個課題的重要組成部分。
心理選材和形態選材、身體選材、機能選材、技術選材相比,有些特殊性,主要表現在
有些心理指標不能用“好 ――壞、高――低”的方式評價,如氣質,粗分有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除抑鬱質一般不適合從事競技運動外,其它三種及其亞型、混合型在許多項目中均有分布,常常難以判斷孰優孰劣。
有些心理指標為非連續型變數,不如身高、體重、血壓、肺活量等連續型變數那么精確,如神經類型,動機水平、焦慮程度等。
許多心理指標相關性小,獨立性強,進行綜合評判會遇到困難,如一個人的神經類型比較理想,但智力發展水平中等,肌肉感知覺能力較差,使教練員在做出取捨判斷時進退維谷。
一般來說,心理選材需要解決以下問題:首先要確定出某個專項的關鍵性心理特徵,方法有專家評判、多元回歸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然後再確定出關鍵性心理特徵中受遺傳因素影響較大的選材性心理特徵;進而以高水平運動員為參照體,制定選材模式,包括少年運動員的常模;最後,對於根據以上模式選擇出的運動員進行跟蹤研究,以證實這一模式的有效性並發現問題,進一步完善選材模式。
解決“傳輸系統”問題,培訓教練員
在運動訓練中,教練員是主帥。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社會不可能培養出大批運動心理學家到運動隊長期地工作。在許多情況下,解決運動員的心理問題,主要靠教練員。教練員同運動員朝夕相處,對運動員的身體、技術、心理等各方面的情況了解全面,這是指導心理訓練很有利的條件。因此,對教練員的培訓工作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美國運動心理學家馬藤斯曾專為教練員編寫了一套培訓教材,取名為《教練員運動心理學指南》,他在前言中寫道:“蘇聯和東歐國家在如何使運動員做好心理準備方面至少落後北美10年,他們目前掌握的大部分知識我們10年前就已掌握。但是,在通過精心建立的傳輸系統來普及已掌握的運動心理學知識方面,蘇聯和東歐國家至少領先我們10年。”[6]為了縮小與蘇聯及東歐國家在“傳輸系統”方面的差距,美國已實施對教練員的體育科學知識的系統培訓,全國、各州和地方一級的體育組織和教育機構在廣泛採用這一“美國教練員培訓計畫”。這一措施抓住了培養運動員這個問題的關鍵。
中國現已積極開展了教練員的崗位培訓工作,主要形式是各個體育院校實施,分項分級進行培訓,目前已有田徑、體操、足球、籃球、排球、游泳等項目開始了初、中、高級的定期培訓班,運動心理學是各期培訓班的必修內容。
除了培訓規劃以外,在一些重大的國際國內比賽之前,也經常舉辦運動心理學的講座,向教練員介紹競賽心理的基本知識。如1984年的洛山磯奧運會和1992年的巴塞隆納奧運會之前,都曾為國家隊的教練員專門舉辦過運動心理學的講座,這些講座受到了教練員的普遍歡迎。
中國運動心理學發展的幾個問題
擴展研究領域
在研究內容的廣度方面,前蘇聯運動心理學的人力、物力偏重於競技運動心理學方面,強調運動心理學為運動實踐服務的社會效益,著重研究高水平運動員的心理選材、心理特徵和心理訓練等等問題[7]。
中國運動心理學的科研方向與前蘇聯相似,也是偏重於高水平運動員的心理特徵、心理選材和心理訓練等問題。八十年代以來,國家體委委管研究課題共有十項之多。這種對科研工作的行政支持,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保證了科研工作的方向與人力、物力的集中,對我國運動心理學的發展起到了定向作用和推動作用,也體現了我國運動心理學的一個優勢的特點。
相比之下,美國運動心理學儘管缺乏國家行政支持,研究課題多為各大學教授自選,但研究範圍十分廣泛。前國際運動心理學會主席辛格認為[8],運動心理學不僅應關注競技體育運動,也應關注民眾體育運動,對於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水平、不同身體狀態(正常人和殘疾人)的人,都應有所關注,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美國運動心理學的研究方向除優秀運動員的競技心理學問題之外,還涉及到我國運動心理學較少涉及的體育運動中的鍛鍊動機、婦女、性別差異和性別角色、殘疾人、觀眾、兒童、群體凝聚力、進攻性、適於體育運動的標準化心理測驗等多方面、多層次的問題。應當說,這種研究,不但有利於社會的發展,也有利於運動心理學自身的發展。中國運動心理學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也有必要拓寬其研究範圍,走多元化的發展道路。
中國體育運動特點的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
迄今為止,中國運動心理學實踐中的絕大多數測量工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借用普通心理學的常用測量工具,二是借用國外的常用測量工具。這兩個特點有直接聯繫,因為我國普通心理學領域也大量借用了國外的測量工具。這就自然而然地帶來了適用性問題。
借用心理測量工具的適用性直接同研究目的有關。如果研究者從普適性出發,希望了解運動員和一般人在某項心理特徵上的異同,那么,借用為一般人制定的測量工具就比較合適,這時,我們可以參照正常人的常模,對運動員做出恰當的估價。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均以正常人的平均水平為基準來考慮運動員的成績。但是,如果研究者從獨特性出發,希望研究運動訓練對運動員某些心理特徵的影響這類問題,似乎就是有必要考慮採用較為特殊的評價手段。比如,欲了解“幼兒基本體操訓練對幼兒心理發展的影響”,與其利用瑞文標準推理測驗這類普適性測量工具,不如自行設計想像力,模仿力、表現力、自信、勇敢、內外向等方面的測量手段,因為後者更有針對性,更符合研究主題。
目前,許多運動心理學家正在致力於設計、發展和完善適用於體育運動特點的測量工具,如馬藤斯的“運動競賽焦慮測驗”和“競賽狀態焦慮問卷”,奈特弗的“注意方式與人際交往方式問卷”以及“體育成就動機量表”,“運動歸因方式問卷”等。王文英、張卿華1980年制定,以後又多次修定的“80.8神經類型測試表”,在中國運動心理學界也得到廣泛套用並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有關體育運動特殊量具的研究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特別是從1985年到1989年間,這種上升趨勢表現得更為明顯,其主要涉及的領域有動機、態度、自信心、焦慮以及身體形象等。
應該說,引進國外的測量工具到國內,引進普通心理學的測量工具到運動心理學,是發展中國運動心理學的一條捷徑,常有事半功倍之效,今後還應堅持這種“拿來主義”。另一方面,我們在使用過程中也確實發現有些測量工具對於解決運動心理學的問題並非十分有效,在實踐中解決某些問題時還時常發現沒有現成的測量工具可以利用,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動手研製和發展適用的測量工具和測量手段。這樣做常常要花很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一項標準化的心理測驗在解決諸如項目篩選、信度、效度、區分度、常模等測量學問題時會遇到許多困難,這是眾所周知的。
借鑑認知運動心理學的發展成果
受認知心理學的影響,運動心理學也開始注意對運動員的特殊認知過程加強探討。在運動情境中,運動員如何知覺事物?如何獲得運動知識?如何解決訓練和比賽問題?如何在記憶中貯存運動信息?這都是運動心理學家們所關心的問題。
斯特拉和威廉認為,認知運動心理學是“對運動員心理過程和記憶結構的科學研究,目的是理解並最佳化運動員的個人和集體行為。按照這一定義,運動員被看作是活躍的有機體,他們在積極地尋找、過濾、有選擇地處理、重新組織並創造著信息”。認知運動心理學注重對運動員技能表現的“軟體”成分的分析,即研究與技能的認知成分有關的各類問題,比如:技能水平高的運動員對比賽信息的編碼和提取同一般運動員有什麼不同嗎?速度更快嗎?運動員對環境的視覺搜尋和一般人不同嗎?和一般人相比,運動員在比賽環境中是否選擇不同的信息加以注意?高水平運動員做出複雜的比賽決策時,其速度和一般人有什麼不同嗎?比賽中的知覺預測有什麼特徵?等等。這些研究課題明顯地受到了認知心理學經典性研究在方向上和方法上兩個方面的啟示。
一些運動心理學家按照以上研究模式在體育運動領域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振奮人心的結果,給運動心理學的發展帶來了活力和生機。除了一些實際研究以外,認知心理學對運動心理學的影響還表現在一些運動心理學家正在試圖構建運動心理學的新模式。1984年,美國斯特拉和威廉合編了一本取名為《認知運動心理學》的書,書名本身就很能說明問題了。該書以認知為主題、主線來探討範圍十分廣泛的運動心理學問題,作為探索運動心理學發展新方向的大膽嘗試,使讀者強烈地感受到心理學發展潮流中的“時代精神”,啟發人們嚴肅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認知運動心理學不是一門學科的流派,而是一種帶有“元理論”性質的認識、方法或導向,它將深入運動心理學曾經涉及的一切領域並推動其向縱深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它還將開闢研究的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