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26個科學聯合會成員之一。英文名為International Union of Microbiology Societies,前身為國際微生物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簡稱IAMS),1927年4月成立於法國帕斯特(Pasteur),有15個國家34位代表;1980年改為現名。主要負責人 John S Mackenzie(秘書長),總部在Australia,銀行資本來源為會費。宗旨是促進國際間微生物學科研究的發展和協作;出版有關學科刊物和建立獎學金;持續地組織國際微生物學大會、會議和專題討論會;加強國際微生物學學會聯盟與其他國際組織之間的聯繫。組織結構
設國家學會會員(National Member Society)、副學會會員(AssociateMember Society)和支持會員。有106個國家的微生物學學會會員以及96個國家約10萬名個人會員,還有一定數量的支持會員。會員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每4年舉行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15人的執行局,由主席、副主席2人、秘書長、司庫、前任主席、2個委員和下屬分部的主任和副主任組成。1970年執委會決定成立真菌、細菌和病毒3個分部,自主地開展相關的學術活動、組織國際大會和管理內部事務。各分部下設若干專業委員會、分專業委員會以及工作組等。出版物為《The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Intervir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Journal of Medical and Veterinary mycology》以及會議文集、報告和通訊等。會議制度
每4年舉行一次全體大會,規模為4000-5000人。同時舉行改選工作會議,從1930年至1999年共17屆。1987年後改選工作在各分部會議上舉行;各分部每3年舉行一次大會;每年由IUMS主辦或資助協辦若干個國際學術討論會。
與中國關係
根據IAMS資料,中國微生物學者參加了IAMS第1屆(1930)、第3屆(1939)、第4屆(1947)以及第6屆(1953)大會。1980年經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國家科委和外交部以(80)科發外字68號文上報國務院,由中國微生物學會參加該組織。經批准於同年正式加入I-AMS。台灣“中國微生物學會”(Chinese Society of Microbiology)於1969年參加IAMS,並於1970年和1973年參加了兩次大會。1982年中國科協以國家會員進入國際科聯,位於中國台北的研究院被保留了在ICSU的席位和投票權。同年I-UMS成為國際科聯成員。1986年2月在英國曼徹斯特舉辦第14屆國際微生物大會,同時舉辦IUMS的全體大會等行政會議,均涉及投票問題。按IUMS會章規定:一個國家可有若干學會會員參加IUMS的活動,但是關於學術和行政的表決權,則由一個國家(按IUMS會章定義,nation或country一詞無政治含義)的有關學會組成國家代表團(National delegstion)行使一票。1980年以來中國參加了第13屆(1982)、第14屆國際微生物學會議(1986),1990和1999年國際微生物學聯合會全體大會;第8屆國際病毒學會議(1990),第10屆病毒學大會(1996)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