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是由科技部、教育部於2001年5月正式掛牌成立的全國首批國家大學科技園之一,是四川大學社會服務功能的有機外延。川大科技園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川大學科技園運行幾年來,依託四川大學雄厚的科技人才、技術優勢,以及豐富的教育優勢,逐步實現了“三基地、一中心”(即技術創新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和創新創業人才培育中心),初步構建了創新創業服務體系、行政服務體系、投融資服務體系、中介服務體系、就業服務體系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

基本信息

科技園簡介

川大科技園川大科技園

四川大學科技園創辦於1999年12月,2001年5月經國家科技部教育部評估驗收後,正式批准為國家大學科技園並掛牌

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依託四川大學雄厚的科技、人才優勢,以及豐富的圖書和優良的設備條件,在四川省成都市政府大力支持和指導下,通過近幾年的努力,逐步實現了

四川大學科技園四川大學科技園

三基地、一中心”,即技術創新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和創新創業人才培育中心的目標。構建了創新創業服務體系、行政服務體系、投融資服務體系、中介服務體系和創新創業人才培育體系。

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作為四川大學社會服務功能的有機外延,致力於創業企業孵化,高新技術研發,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目標。採用“專業化、法人化”的機制,吸引各種社會資源,轉化科技成果,通過設立各種專業公司的方式來實現各種功能,努力打造一個特色鮮明、國內一流的國家大學科技園。
2005年12月科技部正式批准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為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

發展狀況

四川大學科技園經過巨大的努力,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已初步形成了有利於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和產業發展的園區環境。

引進社會資金,形成快速發展平台

科技園對四川大學資源與社會資源進行了整合,為四川大學科技園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四川大學與山東魯能集團公司等合作,引進社會資金6.05億元,共建四川大學科技園。現園內幾個功能區已分別啟動,初步形成了集成果孵化、企業孵化、科技產業、人才培訓、技術服務支撐為一體的快速發展平台。

四川大學科技園分布示意圖四川大學科技園分布示意圖

1)孵化區的建設已成功見效 孵化區規劃總建築面積為13萬餘平方米,包括孵化大樓、科技創新中心和川大魯能創業大廈。已有2.8萬平方米,在建6萬平方米

2)市場信息和人才培養的信息網站已初步建成。

3)位於成都市高新區的能士信息安全產業化基地已建成。

4)位於綿陽科技城的川大綿陽科技園也正在規劃建設中,其起步區206畝中的孵化中心已建成並投入使用,綿陽高新區川大金鐘公司生產廠房正在建設之中。

企業孵化初見成效

四川大學投入300萬元孵化基金,以一批科技成果作價5187.7萬元,引進社會資金,分別與天科股份、四川光耀、明欣藥業、四川全興等公司合作組建了41家科技企業,已進入科技園孵化,其中,有國家級工程中心2個,省部級工程中心4個,尚有幾十家高科技企業等待入駐,企業孵化已初見成效。

科技園孵化樓科技園孵化樓

例如:"川大智勝軟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川大能士信息安全有限公司"、"四川國佳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博奧生物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四川國納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銳思稀土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它們均在不長的時間裡得到了長足發展,其註冊資金已由最初的數十萬元發展到了如今的1000萬元以上,其中資金規模在5000萬元以上的有5家,5000-1000萬元的有8家。其產品如川大智勝空中交通管制產品、能士NESEC安全VPN系統、新型聚銨脂醫用材料及其保險套製品、新型鑭鐠鈰(LPC)材料、生物活性材料及人工種植牙技術等,均有廣闊的市場,並已產生相當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服務體系的建立

四川大學科技園建設注重管理體制和機制創新建設,學校組建的科技產業集團公司,主要負責科技園的建設工作,重在構建孵化平台,整合服務資源,建設技術服務體系,為入園創業企業提供全過程和全方位的優質、高效服務,努力提高企業的孵化成功率,注重孵化新的產業生長點和經濟成長點,重點培育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企業。
四川大學科技園已與四川管理諮詢公司、四川協力管理諮詢顧問有限公司等達成協定,為入園企業和科技人員提供商業計畫、市場策劃、信息諮詢等服務。

魯能集團和四川大學合作共建四川大學科技園簽字儀式魯能集團和四川大學合作共建四川大學科技園簽字儀式

四川大學科技園建立了科技信息網站,為入園企業和科技人員提供科技成果信息、企業需求信息等。大學科技園孵化高新技術企業的過程也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過程。為此,科技園建立了教育培訓中心,進行企業家等培訓,以培養出高素質企業家和工程技術人才。

科技園努力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的人文環境,弘揚創新創業精神,促進大學文化和企業文化的融合,營造標新立異、兼收並蓄、勇於創新、堅韌不拔、容忍失敗、尊重個性、團結協作和寬鬆自由的創新創業氛圍。

成都市武侯區科委以及成都市工商局、國稅局、地稅局等的武侯區分局分別在四川大學科技園設立了業務點,為入園的企業和科技人員提供工商、稅務一條龍服務。武侯區政府責成科技園所在地望江辦事處負責整治科技園周圍的環境,辦事處還積極協助科技園做好稅務以及新企業的註冊等工作。

四川大學科技園已吸引了一些諮詢公司、市場策劃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金融機構、資產評估公司、人才培訓中心、信息網路中心等服務機構入園,為園內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投融資服務

川大科技園川大科技園

科技園吸引了數家投資銀行風險投資公司、科技創業投資公司以及一些大型企業,提供了一定的投、融資服務。迄今為止,通過各種渠道引入資金6.05億元,具體情況如下:

吸引大型企業集團、投融資公司融入資金2.4億元。其中山東魯能集團等大公司投入2.13億元與我校組建相關公司;風險投資公司投入風險投資基金。成都高新西區等風險投資公司在科技園設立了0.26億元的風險投資基金,同時成都高新西區風險投資公司還投資46.24萬元參與四川大學華大製藥廠的股份制改造。承擔國家各類項目獲得經費2.67億元。其中川大智勝公司2.1億元,川大能士公司等0.4億元。學校投入資金0.63億元。

依託平台

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布局在中國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大學。學校現任黨委書記楊泉明教授、校長謝和平院士。

四川大學地處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國”的成都市區,有望江、華西和江安三個校區,占地面積7050畝,校舍建築面積308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

四川大學由原四川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三所全國重點大學經過兩次合併而成。原四川大學起始於1896年四川總督鹿傳霖光緒特旨創辦的四川中西學堂,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近代高等學校;原成都科技大學是新中國院系調整時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華西醫科大學源於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會組織在成都創辦的華西協合大學,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西式大學和國內最早培養研究生的大學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學和原成都科技大學合併為“四川聯合大學”,1998年更名為四川大學,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就兩校合併為學校題詞並寄予深切厚望。2000年,四川大學與原華西醫科大學合併,組建了新的四川大學。李嵐清同志在考察新四川大學時說:“四川大學是我們改革最早的大學,對我國高校的改革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可以說是高校體制改革的先鋒。”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期間,吳邦國溫家寶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到四川大學視察慰問。

四川大學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承文翁之教,聚群賢英才。百餘年來,學校先後匯聚了歷史學家顧頡剛、哲學家馮友蘭、文學家李劼人、美學家朱光潛、物理學家吳大猷、生物學家童第周、植物學家方文培、衛生學家陳志潛、數學家柯召等大師。歷史上,吳玉章張瀾曾執掌校務,共和國開國元勛朱德、共和國主席楊尚昆、文壇巨匠郭沫若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和毛英才等曾在川大求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有50餘位是川大校友;2001年評選的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有36人是川大校友。

四川大學學科門類齊全,覆蓋了文、理、工、醫、經、管、法、史、哲、農、教等11個門類,有30個學科型學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學院等學院。現有博、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22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346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3個,本科專業126個,博士後流動站28個,國家重點學科46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4個。設有4所衛生部直屬附屬醫院。

四川大學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大師雲集,名師薈萃。現有專任教師近4000人,其中具有正高級職稱的139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841人。學校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3人,“傑出教授”6人,國家“千人計畫”特聘專家3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8人和講座教授9人,“973”首席科學家6人,“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2人,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0人。

四川大學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蘊、紮實的辦學基礎和以校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校風“嚴謹、勤奮、求是、創新”為核心的川大精神。近年來,學校圍繞創建一流研究型綜合大學的奮鬥目標,確立了“以人為本,崇尚學術,追求卓越”的現代大學辦學理念,構建了“以院係為管理重心,以教師為辦學主體,以學生為育人中心”的管理運行新機制,提出了“精英教育、質量為本、科教結合、學科交叉”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確立了培養“具有深厚人文底蘊、紮實專業知識、強烈創新意識、寬廣國際視野的國家棟樑和社會精英”的人才培養目標。現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萬餘人,碩博士研究生2萬餘人,外國留學生及港澳台學生1000餘人。2003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11項、國家精品課程20門,獲得百篇優秀博士論文17篇。

四川大學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科研實力雄厚,標誌性成果不斷湧現。學校現有9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工程中心,1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9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有9個國家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及課程教學基地,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4個全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國家藥物臨床實驗機構,1個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2001年以來,學校共獲國家科技三大獎18項。2008年,學校科研經費突破10億元,發表國內科技論文總數列全國第5位,SCI收錄論文數列全國高校第6位。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學校先後編撰出版了《漢語大字典》、《全宋文》、《中國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設成果。近年來,2名教授的研究成果相繼入選《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第一、二批十大優秀成果,入選總數全國高校並列第一位。

四川大學積極主動服務於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社會的能力不斷增強。學校是全國高校6家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之一、全國10個智慧財產權保護試點大學之一。四川大學科技園是國家最早批准的15個國家大學科技園試點之一,已孵化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在內的科技企業50餘家。近年來,學校與江蘇、四川、西藏新疆等50多個省(自治區)、市和百餘家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建立了23個高水平校地企產學研平台。學校接受了全國上千家企業委託進行的技術開發、技術改造項目3068項,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已成為相關行業的主導技術。

四川大學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已與42個國家和地區的150餘所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與美、歐、澳等10多個國家的33所國際知名大學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學生聯合培養體系。學校與美國加州大學、華盛頓大學聯合建立了九寨溝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究中心,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共同組建了中美大學戰略規劃研究所,與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共同組建了中德能源研究中心,與國務院扶貧辦、國務院西部開發辦、UNDP和世界銀行共同組建了中國西部反貧困研究中心,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同組建了四川地震災後重建支援及研究中心

四川大學圖書館藏書700餘萬冊,人文博物館珍藏文物4萬餘件,自然博物館收藏動、植物標本60餘萬件(份),檔案館和校史展覽館珍藏歷史檔案9000餘卷。學校體育場館設施齊全、設備先進。學校還建有校園網、分析測試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國家外語考試與出國留學人員培訓機構以及成人教育網路教育學院等,主辦有42種面向國內外發行的學術刊物。

發展思路與發展規劃

發展思路

四川大學科技園發展思路是:貫徹中央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把四川大學科技園建設成為高新區的創新源,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立足四川,輻射西南,面向全國,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把科技園建設與學校的發展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根據我校的技術優勢和國家的需要,在電子、生物醫藥、新材料、環保及機電一體化等五大領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及產品,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或集團;依靠政府的巨觀指導和支持,面向社會,擴大開放,產學研結合,充分發揮我校的社會影響和信譽,推動同企業合作創業;建立風險投資基金,有針對性地選擇一批技術成熟度較好、有良好市場前景的項目進行孵化,使科技園擁有一批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拳頭產品;強化科技園的資本運作,利用證券市場為高科技企業提供的優良融資環境,與上市企業合作,利用其殼資源借殼上市,或運作園內企業在創業板或主機板上市,募集充裕的資金,以用於科技園建設和科技企業的孵化。

發展規劃

四川大學科技園按"統籌規劃、全面開放、以人為本、市場驅動"的原則,堅持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相結合、市場機制與企業運作相結合,引入社會資金和中介機構,構築完善的創新平台,使科技園真正成為高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企業孵化基地、人才培養基地、高新技術的輻射源。
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科技園按實體園區和虛擬園區建設。實體園區分主園區和分園區。
主園區按三區五村規劃建設,即科技成果孵化區、企業孵化區、科技產業區。科技產業區按產業群,分為五個產業村,即電子信息技術村、生物技術及製品村、新材料及精細化工村、環保技術及工程村和機電一體化村。
川大華西藥業、 川大魯能產業區將入駐成都高新區。
智勝軟體公司、力騰軟體公司等入駐武侯科技園。
川大科技園以分園區的方式向外輻射,以點帶面,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川大科技園第一個分園區在綿陽國家科技城高新區建設。川大綿陽科技園由新材料基地、生物醫藥基地和創新人才培訓基地組成。虛擬園區:不以地理邊界為紐帶,而以資源共享資格為紐帶,聯合周邊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形成項目源,為虛擬園區內的企業提供共享資源。

2008年8月19日上午,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南區)奠基儀式在成都高新區大源組團隆重舉行。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南區)項目是成都高新區天府新城的核心項目之一,建成後將成為我國西部地區新的具有標誌性的科技園區。為建設該項目,四川川大科技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成立了四川川大科技園(南區)開發有限公司作為項目建設平台公司,註冊資本金為3448.28萬元。按照規劃,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南區)將分別建成院士科技園、企業研發中心、創業中心以及孵化中心,總建築面積30.8萬平方米,總投資達12億元,容積率為3.81,停車位設定1682個,預計2011年12月前竣工。

功能與任務

大學科技園應成為技術創新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創新創業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

園區功能

四川大學科技園應具備以下功能:

川大科技園川大科技園

◇ 技術創新功能;

◇ 科技成果孵化功能;
◇ 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功能;
◇ 複合型人才培養功能;
◇ 資本運作功能;

主要任務

為實現以上功能,四川大學科技園的主要任務是:
◇ 將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 孵化出一批高科技企業,培育一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現代化管理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家;
◇ 吸引海外學子歸國創業,加強與國外的科技合作;
◇ 加快西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傳統產業改造,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1999-2004年)——建設起步期

科技園組織結構科技園組織結構

學校1999年12月創建川大科技園並積極探索發展戰略及業務策略,確立了科技園主要功能定位於“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中小企業孵化基地和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基地”。2004年完成了川大科技園主體園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園區環境優美,功能日趨完善,創新創業氛圍濃厚;2008年完成了科華北路第一孵化樓的裝修改造,入駐企業工作環境得以顯著提升。
川大科技園2001年5月通過科技部、教育部評估,成為全國首批國家大家科技園之一;2001年10月位於綿陽高新區的川大綿陽科技園正式建設,成為川大科技園第一個分園區;同期啟動了川大科技園科技成果孵化基金,資助學校重點科技成果;2004年9月設立成都川大技術轉移中心,與全國大學科技園聯合會、成都市技術產權交易所簽訂全面合作協定,共享全國數十家知名大學的科技成果資源。

第二階段(2005-2008年)——逐步成長期

期間川大科技園不斷推進建設各地分園區建設,園區功能不斷完善,外延輻射功能不斷顯現。同時,努力推進科技創新平台、企業孵化與成果轉化平台、園區服務體系和客戶關係體系建設,各項業務步入正軌。
川大科技園2005年12月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2006年5月成為四川省技術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服務機構;2007年7月成為首批建立企業專利交流工作站的國家大學科技園之一;2008年8月成為國家科技計畫先進服務機構。2006至2008年川大科技園組織的學生創業團隊在第五屆、第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畫大賽中分別榮獲銀獎銅獎和兩項金獎。

服務平台

1、行政公務服務

園內設有投資辦證綜合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服務。工商、稅務、銀行、保險、計畫、外經、城建、國土、環保、技監、法律等部門均在園內設有辦事機構,隨時為企業提供諮詢及服務。

投資銀行投資銀行

2、投資銀行服務

科技園吸引了多家投資銀行、風險投資公司、科技創業投資公司、投資擔保公司、商業銀行等,向園內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為園內企業海內外上市提供投資銀行服務。
3、中介服務

園內吸引了各種管理諮詢公司、市場策劃公司、法律、會計、審計、評估、專利、人才交流、技術轉讓、技術交易、市場推廣、廣告宣傳等機構,為企業發展提供低成本、高質量的專業化服務。
4、技術支持

為園內企業提供新技術、新產品研發、技術創新、技術改進、申請國家創新基金及對外技術輸出等各方面技術服務。
5、管理諮詢

提供企業管理、戰略設計、市場策劃、國際行銷等諮詢服務;為園內企業進行行業研究、項目投資分析,並撰寫商業計畫書。

網路信息化服務網路信息化服務

6、網路化信息服務

以科技園網站、內部刊物為載體,提供有關高科技產業、行業、項目以及市場動態信息,構建園內企業信息交流、全面合作的又一平台。
7、教育培訓

廣泛開展學歷及非學歷的各類培訓、各類技能培訓,定期舉辦各跨企業、跨領域講座、報告會、討論會等多種形式的學術及商務活動;同時,建立健全科技園人才庫,優先為園內企業輸送職業經理人、創新創業人才及各類所需人才。

專業孵化平台

國家(成都)中藥安全性評價中心

中心經國家科技部立項批准,於2002年設立,專門從事新藥毒理學與藥效學研究,是我國迄今唯一的國家級中藥安全性評價研究中心。
中心以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的技術、人才與學科優勢為重要支撐。配備了先進的儀器設備,組建了一支高素質的專業隊伍,其中博士3人、碩士5人,業務骨幹均有在國外接受GLP專業培訓的經歷。該中心的主要任務是開展包括中藥在內的各類新藥的安全性評價及藥效學研究,包括:一般毒性、遺傳毒性、生殖毒性、致癌性及刺激性等各項安全性試驗;藥代/毒代動力學試驗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神經系統等治療藥物的藥效學試驗;開展天然藥物、生物製品、保健食品及化妝品的研究開發;科技諮詢、產品監製、人才培訓;承接國際合作項目。
該中心成立以來,共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2項、國家“863”計畫項目1項,“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四川省“科技攻關”項目1項,項目總經費663萬元;培訓專業技術人才70餘人。

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國家科技部1999年底批准組建的我國第一個開放性國家級生物醫學材料研究開發機構;是高技術生物醫學材料和製品工程技術和人才孵化基地;也是生物醫學材料試驗與評價科學基礎研究和信息傳播與交流中心。“中心”集科、工、貿、產、學、研為一體,按市場經濟規律並結合研究工作特點新機制運作,是國家科技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體制改革試點的一個股份製法人實體。其技術依託四川大學,擁有實驗室7250平方米,總投資近4000萬元。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活性材料和醫用植入體;肌肉—骨骼系統組織工程;高技術生物醫學材料製造工藝和技術;以及生物醫學材料試驗評價方法及其科學基礎。中國生物材料界統一對外學術組織、中國科協領導的中國生物材料委員會掛靠於該中心。

基地分園

基地分園分布圖基地分園分布圖

川大科技園在過去近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嘗試性地做了一些分園區的建設,但以科技園為整體架構的輻射發展戰略並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公司未來輻射發展與分園業務指導方針為:立足四川、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科技園公司計畫建立專業化管理與研究團隊,提高公司的園區建設、經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為未來園區建設作好準備。同時,探索項目的獲取和項目運營模式,創新管理機制,加強與政府、業內企業的項目合作能力,形成公司未來園區特色。並在過去綿陽分園、武侯孵化園、什邡產業園等分園區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抓住時機,充分利用國家對大學科技園的優惠政策,向全國輻射,加緊孵化場地、分園區、產業園區的建設,實現科技園在全國的戰略布署。

綿陽分園

川大科技園(綿陽)川大科技園(綿陽)

川大綿陽科技園是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分園區之一。川大綿陽科技園是根據四川大學和綿陽市政府本著地校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簽訂的《四川大學與綿陽市人民政府校地合作協定》,為推動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和綿陽科技城建設而設立的,因而受到四川大學領導、綿陽市委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川大綿陽科技園建在綿陽科技城內,規劃建設面積1500畝,目前,200畝起步區建設已全面啟動。

綿陽川大科技園有限公司負責對川大綿陽科技園的規劃、建設、服務和管理。公司將致力於把川大綿陽科技園建設成綿陽科技城項目(企業)和人才基地,成為綿陽市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項目(企業)孵化 以項目(企業)輸出為目的,包括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孵化,最終產業化輸出。
人才培訓 以複合型人才輸出為目的,包括各類型人才培訓和引進。

川大科技園綿陽分園川大科技園綿陽分園

為實現以上功能,川大綿陽科技園為項目持有人或企業構築硬體平台,提供辦公、生產埸地,以及水、電、氣、通訊等基本設施;一體化服務體系提供智慧財產權交易、金融財會、工商、稅務、保險、城建、國土、法律、商業計畫等全方位服務的諮詢和中介服務;人才培訓中心為入園企業和社會提供人才培訓服務;投資體系對園內項目(企業)直接投入資金或其他資源,或為企業引入投資,促進項目(企業)的轉化、孵化。
根據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整體規劃和綿陽科技城的實際,川大綿陽科技園以新材料、生物醫藥、信息技術和環保技術為主導行業,以起步區為出發點,滾動式發展。
起步區設於永興鎮,占地200畝,建設孵化中心、新材料園、生物醫藥園
川大綿陽科技園孵化中心

一期建築面積5300平方米,是集園區管理、企業孵化、中介、服務、成果展示和教育培訓多項功能於一體,依託已有的項目資源和投資者資源,為綿陽科技城的建設提供完善的智慧財產權交易的平台。該中心已於2002年9月29日破土動工。

綿陽川大科技園遠景圖綿陽川大科技園遠景圖

創新人才培訓中心依託川大教育資源,為入園企業和社會提供教育培訓服務。
新材料園

建設1-2個專業孵化器,孵化培訓新材料項目(企業)5-10家,形成2-3家高科技產業化企業。
生物醫藥園:

建設1-2個專業孵化器,孵化培育生物醫藥項目(企業)5-10家,形成1-3家高科技產業化企業。

入園企業(部分)

川大科鴻新技術研究所

川大科鴻新技術研究所川大科鴻新技術研究所

成都川大科鴻新技術研究所以學校強大的教學、科研實力為後盾,是專業從事計算機系統集成、軟體研發、電子標籤及智慧卡讀寫設備研製的科研機構。研究所固定資產1500萬,自有辦公樓1800M2。研究所通過了CMMI3級國際認證、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計算機系統集成三級資質認證、ISO14000環保體系認證,取得了國家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辦公室頒發的IC卡讀寫機生產許可證書,是四川省高新技術企業、四川省軟體企業、中國電子標籤標準工作組成員單位、中國防偽技術協會常務理事單位、中國防偽行業協會理事單位、中國自動識別技術協會會員、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門票設計及查驗入圍企業。連續多年被評為成都市高新區納稅大戶。

川大科鴻新技術研究所川大科鴻新技術研究所

研究所管理制度健全,組織機構完善,先後在北京鄭州重慶廈門等地設立了分公司或分支機構。先後承擔了國家質檢總局公安部衛生部教育部鐵道部及省市級重要網路系統的建設和軟體開發,已獲得多項技術專利和計算機軟體著作權。

近年來,研究所一直致力於RFID和智慧卡讀寫設備的研發和生產,目前已有多款定型產品和解決方案。研究所緊緊抓住RFID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潮流,不斷加大在RFID產業方面的研發和生產投入,目前研究所在RFID和智慧卡讀寫設備方面的研發技術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在手機支付(NFC)方面的研發能力處於世界前沿水平。研究所成立了RFID專家委員會、RFID研發中心,同時還建成了RFID和智慧卡讀寫設備生產車間。研究所利用RFID技術為教育部、鐵道部、社會勞動保障部研發實施的“全國大中專學生購票優惠卡防偽系統”是2003年度亞洲最大的電子標籤套用項目,在證件證書防偽領域目前是我國除第二代身份證之外最大的電子標籤套用項目。同年,研究所又利用RFID技術成功實施了成都市組織機構代碼證電子副本項目,對整個成都市組織機構代碼證起到了數位化和防偽作用。另外,研究所還研製了RFID學生證、RFID校園一卡通、RFID智慧型巡檢系統、RFID固定資產管理系統、rfid電子門票等產品。

成都奔騰財會電算培訓中心

成都奔騰財會電算培訓成都奔騰財會電算培訓

成都奔騰財會電算培訓中心是經教育、財政、人事、勞動部門註冊登記的專門從事財會、學歷教育的專業性學校。中心位於科技園內,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施完善,具有先進的網路機房,是學員學習、實踐的理想基地。學校自成立以來,已為社會培養了數千名技術性人才。學員畢業後分布在各行各業,深受社會各界的好評。
師資力量
高素質的教育團隊,高層次的運作模式,高效率的管理體制將是我們事業不斷前進的保證。我校以“社會所需為導向,以市場需求為標準”設定專業和課程,以“教書育人”為中心,以“安置就業”為龍頭的辦學理念;秉承“厚基礎、重技能”的教學方針;全面形成育人有成效、就業有保障的良好局面。

成都奔騰財會電算培訓中心成都奔騰財會電算培訓中心

辦學宗旨
我校以“社會需為導向,以市場需求為標準“設定專業和課程,以教書育人為中心,以安置就業為龍頭的辦學理念,秉承厚基礎、薄理論、重技能、的教學方針,全面形成育人有成效、就業有保障的良好局面。
結業就業
學員畢業後,學校頒發由勞動部印製帶鋼印的《合格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考試合格證(OSTA)》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學員畢業後可另獲得由財政部門頒發的《會計從業資格證》《會計電算化合格證》

四川電子焊接設備

川焊川焊

四川電子焊接設備公司,1992年成立,位於成都市國道213線成仁段43km處,其前身是1986年創建的成都市電子焊接設備廠,國內第一家逆變焊機專業化規模生產企業。

公司產品充分滿足電建、化建、管道安裝、製造維修等行業客戶的焊接需要。先後被列為國家級星火計畫、國家級新產品、節能機電產品、質量可信產品,通過“CCC”安全認證,在歷年的國家或省級質量監督抽查中合格率100%。公司產品多次被指定為國家或各地區焊工比賽專用設備,今年NBC-500被確定為第二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比賽用焊機。

川焊川焊

公司2002年起連續被省工商局評為“守契約重信用企業”,2003年取得自營進出口權,質量管理體系獲得ISO9001:2000認證。“川焊”是“成都市著名商標”,獲得政府現金獎勵。公司在全國有健全的銷售、維修服務網路,就近為客戶提供“迅速、準確、有效”的優質服務。

公司的成就取決於先進技術、專業設計和精益生產,更有賴於客戶的信任和支持。

我們致力於企業長期發展,堅信質量見證一切,與四川大學合作建立產品研發機構,彰顯公司在推動逆變技術在焊接領域套用的信心和決心。

成都楊振之來也旅遊

成都來也成都來也

成都楊振之來也公司本著“創造獨特的遊客體驗與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為理念從事旅遊策劃規劃事業,在公司成長過程中,我們把這個理念滲透到所做的每一個項目中,以遊客需求為基礎來打造旅遊區軟硬體和發展計畫,在細節上體現人性化品質。堅持這一理念,使得我們完成的每個項目都具有市場競爭力和操作上的可行性。

來也旅遊雜誌來也旅遊雜誌

楊振之來也公司紮根於四川大學這所百年名校,站在科研技術的尖端,我們更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從實踐中提取營養以豐富理論,再以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隨著中國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我公司發揮自身對中國文化與社會資源的優勢,積極尋找國際戰略合作聯盟,與美國HHCP國際設計公司、法國零創設計公司達成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引進國際先進的規劃設計理念,力爭為中國旅遊業的高速發展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在公司成長的幾年時間裡,我們服務過的客戶有:聯合國開發署國家旅遊局海航集團、北京統一潤滑油安徽省旅遊集團昆鋼集團瀋陽旅遊集團等等。伴隨著這些大客戶在旅遊業開發中取得的累累碩果,我們也相應的在主題公園設計、景區規劃、城市設計、度假區開發等專業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國際化服務體系,我們希望把這一服務體系帶給下一個客戶,帶到世界各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