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潛

陳志潛

陳志潛(1903年9月10日—2000年9月27日)出生於四川華陽,祖籍江蘇武進,公共衛生學家。 他提倡公醫制度,積極開展健康教育,先後參與陶知行和晏陽初分別在南京郊區和河北省定縣平民教育促進會的農村衛生實驗區建設。在定縣創立了他構想多年的農村三級保健網,開展保健服務和健康教育。抗日戰爭期間,他除組織領導戰傷救護外,在四川省建立市縣公共衛生機構80餘處,並創辦了重慶大學醫學院。 他為我國的衛生事業,尤其是農村社區保健和公共衛生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基本信息

歷任職務

陳志潛歷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衛生學會委員、名譽顧問,《中華衛生雜誌》編委,中華預防醫學會名譽理事。

1954年,陳志潛參加了九三學社;

1984年,任學社中央顧問;

1988年,任學社中央參議委員會委員。

1974—1986年,他連續三屆任四川省政協委員。

1987年,被聘為華西醫科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

人物生平

書香門第

陳志潛 陳志潛

1903年9月10日出生於四川華陽(今成都市雙流縣)。祖籍江蘇武進,祖父輩早年入川經營小生意,遂在華定居。

陳志潛4歲時喪母,所幸繼母馬氏待如己出。父親陳可大是清代的秀才,書法家,長期在仕宦人家教家館。外祖父也是位老塾師,並為陳志潛的啟蒙老師。從陳志潛記事起,家裡就沒斷過重病病人。長年累月的藥香也未能挽救他生母的性命,姐姐、弟弟、姑姑也長期患病相繼夭折。與他感情篤厚的繼母在支持他轉入教會辦的新式中學讀書後不久,也患了重病,雖不斷請中醫切脈處方,病情卻有增無減。萬般無奈,最後由14歲的陳志潛陪著繼母到當時法國駐成都領事館附設的診所,請西醫診治。診所內精巧的器械,整潔的環境,醫生細心的檢查,顯著的療效,給他以深刻的印象,使他暗暗立下了學習這種新醫療技術,用以治病救人、濟世助人的志願。

刻苦學習

陳志潛誕辰紀念 陳志潛誕辰紀念

這時,上海《申報》有一篇評述中西醫的文章,這位14歲的少年居然寫信給作者——湘雅醫學專門學校的李振翩,請求到長沙拜他為師,李振翩熱情地回了信,建議陳志潛報考新成立的北京協和醫學院。陳志潛遂即給協和醫學院寫了信。不久,他收到一封全是用英文寫的回信。他翻查著字典勉強把信讀懂,信中寫道:“協和醫學院的教師大部分是外籍教授,課程全用英文課本,並一律用英語授課。入學考試也全用英語,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英文口語。”讀完信,他下決心要投考協和醫學院。他的決心感動了家人,為了使他攻克英語關,繼母拿出私房錢,托人到上海買來英文原版數學、物理、化學教科書,由粗通英文的舅舅每天來家輔導,還請來英文老師每周為他補習三個晚上,每星期天還要到一位英國傳教士家強化英文口語。

經過三年寒窗的艱苦拼搏,17歲的陳志潛中學畢業了。1921年夏天,他隨親戚來到北京,投考協和醫學院。

入學考試發榜了,自學成才的四川娃子竟名列榜首,和沿海城市的同學們一道邁入了遠東醫學最高學府的大門。在學習期間,他連續三年爭得醫預科獎學金,於1924年順利升入北京協和醫學院本科。他的同班好友有朱章賡、鍾惠瀾、林巧稚、榮獨山、施錫恩等。入了醫學院本科,他繼續享受獎學金,免交學費。他在課餘兼任學生宿舍管理員併到院部會計室幫助工作,所掙之錢用於補充一伙食和零用,直到1929年畢業。

志向遠大

陳志潛(左二) 陳志潛(左二)

北京協和醫學院是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按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標準建立的。各科教授都是國際知名的權威。對陳志潛影響最大的是公共衛生學主任教授J.B.蘭安生(J.B.Grant)。這位被譽為社區保健及社會醫學的先驅和公共衛生學的思想家與實踐家,出生在中國,對中國勞動人民缺醫少藥的情況十分了解。正是蘭安生在教學中對中國農村保健問題的分析以及對中國實行公醫制度的構想,使陳志潛產生了獻身我國農村保健事業的志願。

1925年的五卅運動給了一心埋頭學習的學生們以極大的震動。在楊濟時、賈魁、陳志潛、諸福棠等平時比較關心國家大事的同學的帶動下,學生會迫使學校當局同意提前結束課程,允許學生們參加北京市學生聯合會組織的愛國活動。

嶄露頭角

哈佛大學 哈佛大學

1929年夏,經過了8年的苦讀,陳志潛臨近了畢業。他對自己將來的道路早已作了抉擇。他不留戀城市舒適的生活及優厚的待遇,在蘭安生的支持和陶知行(後改名陶行知)先生的感召下,毅然與新婚的妻子王文瑾一道到南京郊區曉莊師範學校,擔任了鄉村衛生實驗區主任。他在余兒崗開設了一個“夫妻衛生所”,自己當醫生,妻子當護士,為農民防病治病。他自編了《農民衛生知識講義》,給參加夜校的男女農民上衛生課,還帶領並指導曉莊師範學校的學生實習,他為師範學校編寫出版了一本《衛生教育講義》,這對當時的農村衛生工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930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勒令解散了曉莊師範學校。這年夏天,陳志潛經蘭安生推薦到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從師於著名的公共衛生學家M.羅森?(M.Rosenau)教授。同時,他還在麻省理工學院C.E.端納(C.E.Turner)教授的指導下,進修健康教育學,於1931年獲公共衛生學碩士學位。此後,他又到德國德勒斯登市健康教育中心,進修健康教育技術及方法學,直到九一八事變後才趕回來報效祖國。

1932年,陳志潛經蘭安生介紹,接受晏陽初的邀請,到河北定縣平民教育促進會農村建設實驗區任衛生教育部主任,同時還成為北平協和醫學院僅有的兩名中國董事之一,並任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講師,負責輔導本科醫學生和護理專業學生進行農村衛生的實習。

救死扶傷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大舉侵華,定縣衛生實驗區被迫全部停頓。陳志潛當時還兼任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副教授及北平市第一衛生事務所城市與鄉村衛生教育區主任,所以暫時回到北平。翌年,經滬、港,隻身到長沙、貴陽參加戰時救護工作。

1939年5月,他受命出任四川省衛生實驗處(1942年改稱四川省衛生處)處長。回到闊別18年的故鄉,他看到成都依然只有教會辦的少數醫院和診所,國民黨政府多年來沒有為人民搞任何衛生建設。當時,侵華日軍正對成渝和平居民區進行狂轟濫炸,他到成都的第一件事就是為數以百計的傷員組織救護、安置工作。

他得到教會醫院、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和自淪陷區遷來的齊魯大學醫學院、中央大學醫學院師生的大力支持和合作,挽救了不少傷員的生命。

建立醫院

陳志潛在日本投降前的幾年中,為四川省的衛生建設工作作出了較大的貢獻。他利用擔任四川省衛生實驗處處長、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教授和戰時救濟工作負責人的身份和機會,為四川省從無到有建立起綜合醫院,傳染病院,婦嬰保健機構,護士、助產士和公共衛生人員培訓中心以及供醫學生和護校學生實習用的溫江農村衛生實驗區。他還爭取到當時省政府領導的支持,為四川省大部分市、縣,建立起市、縣公立公共衛生機構80餘處,這在當時全國各省中是絕無僅有的。

1945年,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北平協和醫學院決定復校,聘請陳志潛為醫學院董事,同時派他赴美國考察戰後的公共衛生教育。1947年初,陳志潛回到四川,四川省政府決定要陳志潛為本省籌建一所由中國人自辦的醫學院。他便立即全力投入到重慶大學醫學院的籌建工作中。當時,物價飛漲,時局動盪,課室、宿舍都需租借,這些都沒有難倒他。他作為院長帶領大家邊籌建邊上課,在克服重重困難中站穩了腳跟,並迎來了重慶的解放。

後期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二年,陳志潛應邀參加了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參與制訂了中國衛生工作的三大方針。會議通過了在全國普遍進行農村衛生建設的決定。當他看到自己多年構想的農村保健事業即將逐步實現,感到十分振奮。為了農村的防病、治病工作,他爬山涉水實地考察,就地防治疾病,做了大量工作。他曾帶領自己親手創建的重慶大學醫學院的第一批公共衛生專業的學生深入雲南省西部芒市地區防治惡性瘧疾和腺型鼠疫;到四川省廣元地區防治麻風和梅毒病,並為當地中醫舉辦學習班,用麻風病人實例講授該?目蒲?診斷,破除了人們的迷信觀念;到四川省安岳縣調查棉農農藥中毒的情況。

1952年,重慶大學醫學院在院系調整中被撤銷,併入四川醫學院,陳志潛任該院衛生學教授。1955年,他又被任命為四川醫學院衛生系代理主任。

1957年,陳志潛在“反右派鬥爭”中被錯誤地劃為右派,不再兼任衛生系代理主任,只保留衛生學教授職稱。1958年,在“上山下鄉除害滅病”的活動中,他與學生一起到川北山區劍閣縣農村進行工作。

從1970年起他開始進行塵肺調查研究工作,1974年被任命為塵肺研究室主任。

1979年,他應邀參加全國醫學及公共衛生教育座談會,其後,赴加拿大、美國考察醫學及公共衛生教育。

1981年,他受聘任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

1986年4月,82歲高齡的陳志潛還到四川省衛生模範縣——什邡縣作農村衛生調查,對農村各級衛生組織的建制、管理、醫療條件以及衛生保健、衛生防疫、衛生宣傳等方面的情況進行了考察,對農村各級衛生組織的發展方向、醫務人員的技術培訓、計畫生育、藥品管理等一系列問題提出了積極的建議。

1986年7月,他在煙臺市召開的中國農村衛生協會成立大會上作了報告,受到與會代表的好評,且被推選為該協會的名譽理事,同年,任四川省農村衛生協會名譽理事。

創建保健網

《中華醫學雜誌》 《中華醫學雜誌》

30年代,晏陽初在多年平民教育的實踐中,總結出當時中國農村存在的四大病症:愚、貧、弱、私,並針對性地提出:以識字教育治愚,以生計教育治貧;以衛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採取家庭、夜校、社會三大教育方式,提高農民的知識、生產、健康和團結力的“四大水平”。

附圖定縣農村三級保健網教學基地組織機構圖 附圖定縣農村三級保健網教學基地組織機構圖

陳志潛到定縣平民教育促進會後,為摸清基本情況,他們先做社會調查。定縣全縣有40萬人口,6個區,472個村莊。每戶農民年均收入銀元50元,平均每人每年醫藥費約0.30元。全縣只有縣城內有兩位沒有受過正規醫學訓練的開業醫生。約有一半的村子有半農半醫的草醫和識字不多的中醫看病。當時定縣的人口死亡率高達32.1‰,出生率為40.1‰。新生嬰兒死亡率為199‰,死因主要是: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痢疾、嬰兒腹瀉、肺結核、黑熱病、白喉、傷寒、天花等。他們對2032例死亡原因的分析中得出:傳染病患者占半數以上,有37%可以預防不發病,另有32%如經早治可以痊癒,恢復健康。所以,當時定縣的衛生工作應採取以紮根基層,面向農村,保證廣大農民享受現代醫學科學進步的好處,而不能走過去那種由傳教士醫生在城市開設醫院,等病人上門,光治不防的舊路。陳志潛採用了1929年在南京曉莊師範學校培訓農村國小教師,為農民種痘、急救的經驗,選了兩個區13個村莊作試點,開始把醞釀了多年的農村保健網的構想付諸實施。他認為發展農村保健事業必須要由下而上,先在農村培訓保健員。保健員的任務主要是從事預防疾病的宣傳,種痘,井水消毒,用保健箱裡的幾種藥品治療沙眼、頭癬,急救傷員,改良自家的水井、廁所,並向鄉鄰示範,還要對村里死亡、出生情況進行登記,對需要醫生診治的病人及時介紹轉診到區保健所。區保健所有醫學院畢業的醫生,除了主持每天的門診外,還兼管全區的預防工作和對村保健員的輔導管理。區以上設縣保健院,院內的醫護人員都受過現代醫學訓練。縣保健院設有50張床位的醫院,收治區保健所轉診的危重病人。縣保健院主持全縣的預防工作,培訓所需要的各種保健人員,並與平民教育促進會的學校教育及成人教育密切合作,開展衛生教育。定縣農村三級保健網教學基地組織機構,如附圖所示。

為減少產婦和嬰兒的死亡率,他們開展了婦嬰衛生工作,分批為各村培訓舊接生員,先讓她們懂得發生新生兒破傷風和產褥熱的原因,並學會在接生前剪指甲、洗手,用消毒敷料包蓋臍帶等。還要她們到村子裡組織年青的母親學習婦嬰保健知識。

定縣農村保健網到1935年已發展到6個區,有220名村保健員,約覆蓋半數的村莊,這一年,縣保健院收治住院病人600多人,共住院1萬多天,做手術260例;6個區的保健所共治療患者6.5萬人次;220名村保健員做急救、治療小病計14萬人次,還給14萬人種了牛痘。農民的衛生知識有了明顯提高,很多人家改良了水井和廁所。不過幾年的時間,這裡的輕、重病人都得到及時而科學的診治。農民們不再受新生兒破傷風、產褥熱、天花、黑熱病等病的威脅,各種腸道傳染病也大大減少。他們還經受住了1934年華北霍亂特大流行的考驗,全縣只發生少數幾例,無一人死亡。特別難能可貴的是,整個保健網的經費平均每人每年僅為0.10元(約折合0.05美元)左右,即使是比較窮的社區也能承受得起。

陳志潛早在30年代初就創造性地為極端貧困的華北農村社區找到了一個享受現代醫療保健服務可行的模式,避免了當時著名於世的蘇聯、南斯拉夫、印度等國模式在試圖解決同一問題中出現的種種缺點或不足之處。他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和對國外類似實驗的觀察,提出了一些帶普遍意義的、根本性的指導原則:(1)首先,必須通過調查了解並解決大多數民眾的醫療保健需求,才能迅速得到最廣泛的積極支持。(2)必須是用現代科學醫學為指導的、防治並重的醫療保健系統,但不排斥、不否定民眾對傳統醫學的選擇和套用。民眾經過慎重比較會作出最優選擇。(3)要有適合當地的組織形式,如定縣三級保健網。一切模式,特別是引入的外來模式,不可冒然大面積推廣,必須先經試點嚴密實驗,經改進調整,確實適合當地具體情況後,經過示範穩步推廣。(4)在經濟上應為當地農民所承受得起的。象定縣的保健網人均僅0.05美元費用,雖為數甚微,若能集中起來有計畫、有重點地使用,就能為全縣農民辦起一個有現代醫學作後盾的醫療保健網。(5)要有一批對農村保健事業有認識、有適當技術、有事業心和一定組織管理能力的公共衛生人員擔任骨幹和領導。(6)在最基層直接為農民服務的衛生人員,最好是受過短期訓練的,經過掃盲,志願為農民服務的本村不脫產的農村青年。他們在區保健所醫師的監督輔導下,從事種痘、處理外傷、井水消毒、改良水井和廁所等有限的簡單防治工作。(7)保健網的各個層次,都要有社區相應層次權威人士的贊助、支持和監督,以保證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服務質量。(8)農村的衛生建設最好配合社會發展同步進行,如上述定縣的平民教育的四大教育同時並舉,可以收到相互促進的效果。特別是要配合進行有關的健康教育,啟發農民自己起來講究衛生,預防疾病,向危害自己健康的因素作鬥爭。民眾有要求,有行動,事情就好辦了。

定縣農村保健網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的注意。許多衛生專家前來作實地考察,如國際聯盟衛生處處長、南斯拉夫衛生部長斯坦帕,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國際衛生部的岡恩和該會駐遠東代表鮑爾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端納教授,維也納大學的坦德勒教授,以及著名的記者斯諾夫婦等,他們對定縣農村保健實驗都有很高的評介。南京國民政府衛生署也在1934年底決定在全國推廣定縣的模式。

陳志潛對基層衛生保健的認識比1977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計畫早40多年。他所創立的定縣農村衛生保健網,已作為一種模式,在全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普遍推廣。陳志潛執著地追求,默默地奉獻,在自己專業領域內,為祖國贏得了榮譽,為一切愛國知識分子作出了榜樣。他的成就受到國際衛生界的高度重視。198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請他撰寫了《中國農村的醫學——我的回憶錄》一書。該書已用英文出版,由中華醫學會推薦給第三世界國家作參考。

衛生教育

陳志潛 陳志潛

陳志潛早在20年代作學生時,就注意並從事社會健康教育工作。1926年(歲次丙寅)在五卅運動的激勵下,協和醫學院一些青年醫生和學生,發起成立了“丙寅醫學社”,創辦了《丙寅醫學》周刊,以提倡新醫、公醫制度,普及衛生科學知識,增進民族健康為宗旨。參加的主要成員有諸福棠、胡傳揆、朱章賡、賈魁、陳志潛等,由陳志潛擔任周刊主編。周刊很快就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和歡迎,在全國也頗有影響,在中國健康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5年中,陳志潛為周刊撰稿100餘篇。以後他不論在什麼地方都帶領醫務人員、學生積極向民眾作宣傳,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陳志潛不僅是中國最早出國學習健康教育的專家,也是中國最早從事農民健康教育的前驅。他編寫了中國最早的農民衛生知識讀本,翻譯出版了中國最早的一本《健康教育原理》 。陳志潛是中國健康教育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陳志潛先後在北京協和醫學院、重慶大學醫學院、四川醫學院(今華西醫科大學)任教期間,一直教授公共衛生學,並竭盡全力發展公共衛生教育。他在從事多年的公共衛生教育中體會到:(1)公共衛生專業學制過短及過早分化,造成衛生預防人員缺乏必要的醫學科學基礎,影響他們日後在工作中的決策能力和學術水平,從長遠看是不可取的。(2)培訓衛生預防人員必須要象培訓臨床學科醫務人員有實習醫院一樣,有城鄉社區保健的實習教學基地,才能培養出既有理論知識,又能動手實幹的公共衛生人員來。(3)衛生預防人員的工作對象是社會,是人群,因而在課程安排上應當有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管理科學的課程。(4)要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和對國家衛生事業全局及長遠策略的教育,培養學生關心民族健康,不貪圖名利享受的獻身精神。(5)不鼓勵脫離實際的純試驗室“科研”,反對學習蘇聯或東歐和歐美一些國家,把公共衛生學院辦成科研機構,引導學生只關心發表科研論文,一心想成名成家的偏頗的傾向。

人物評價

陳志潛治學嚴謹,工作認真,為人耿直,心胸豁達,勇於開拓,善於採集各方面的優點和建議。他一貫堅持科學的態度,從不隨聲附和。他熱愛祖國,熱愛勞動人民。為了廣大農民能享有現代衛生保健,他長年深入基層,在實踐中學,向人民學習,向實踐學習,終於創立了適合中國農村的三級保健網模式。

陳志潛對中國農村社區保健和醫學教育特別是公共衛生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中外評價

1、Dr. James P. Grant—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前主席 格蘭特博士

“陳志潛教授致力於衛生工作50多年,對世界衛生工作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這些貢獻至今仍在促進著中國人民的健康和幸福,同樣也在相當程度地改善著世界其他開發中國家人民的健康和幸福。”

2、Prof F.p.Lisowski—澳大利亞塔斯馬利亞大學 利索夫斯基教授

陳教授是真正卓越和有遠見的公共衛生工作者之一,他的事業對中國的衛生保健是一重要貢獻。如有可能,華西公共衛生學院應重新命名為“陳志潛公共衛生學院”,這是他應得的榮譽。

3、賽珍珠—美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這是一個宏偉而永恆的事業,這個事業的無比正確和晏陽初、陳志潛制定的實用的計畫的確令人信服,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像一個已經成熟的思想觀念那樣有力量,平民教育和鄉村改造的時刻已經來臨,我們必須以更大的熱情和決心向前邁進。

4、Kerr L.whrite—原洛氏基金會健康部主任 卡爾·懷特

60多年前陳志潛教授就提出了高瞻遠矚的醫學領導體系,這確實是一個世界紀錄。他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向全球的醫學專業人員展示了如何組織衛生服務才能夠正確地適應個體和群體的醫學服務需求。

5、Henrik and Marion Blum—亨利和瑪利安.布隆門

最令人驚嘆的是您遠遠領先於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初級衛生保健”和“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在您40年前所展示的最初的實驗之後,已經沒有什麼內容可增加的了。

6、Dr. M. Roy Schwarz—紐約中華醫學基金會(CMB)主席 席瓦茲

自1929年起,陳志潛教授創造性地探尋解決中國農村衛生困境的途徑。他所面對的問題促使他所建設的農村衛生組織圍繞一個新的引人注目的概念:“初級衛生保健”。他提出的這個概念今天已經被全世界所接受。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初級衛生保健是全球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主要基礎。

個人作品

Chen c c.The Tinghsienexorunent in medical relief and health protection.Chinesse Mass EducationMovemont,1933

Chen c c.Sickness:an important cause ofabsenteeism in rural school.Chin Med J,1933,47(6):594—596

Chen c c.A Practical surveyof rural health.Chin Med J,1933,47(6),680688.

.Chen c c.Scientific medicineas applied in Tinghsien.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1933,11(5):370—378

Chen c c.An experimentinhealth education Chinese country schools.MilbankMemorial Fund Quarterly,1934,12(3):237247

Chen c c.Public health inrural reconstruction atTinghsien.Milbank Memorial FundQuarterly1934,12(4):370378

Chen c c.State medicine andmedical education.Chin Med J,1935,49(9):951—954

Chen c c.Therural publichealth experiment in Tinghsien.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1936,14(1):66—80

Chen c c.The development ofsystematic training in rural public health work in china.Milbank Memorial FundQuarterly,1936,14(4):370—387

Chen c c.Some problems ofmedical 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Chin MedJ,1937,51(6):803—3814

陳志潛.什邡縣基層衛生情況考察.中國農村衛生協會成立大會文獻彙編,1988:60—64

Chen c c.BungeFM..Modernmedic ne in rural China:a personal account.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1.

Chen c c.The Tinghsienexorunent in medical relief and health protection.Chinesse Mass EducationMovemont,1933

2.

Chen c c.Sickness:an important cause ofabsenteeism in rural school.Chin Med J,1933,47(6):594—596

3.

Chen c c.A Practical surveyof rural health.Chin Med J,1933,47(6),680688.

4.

.Chen c c.Scientific medicineas applied in Tinghsien.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1933,11(5):370—378

5.

Chen c c.An experimentinhealth education Chinese country schools.MilbankMemorial Fund Quarterly,1934,12(3):237247

6.

Chen c c.Public health inrural reconstruction atTinghsien.Milbank Memorial FundQuarterly1934,12(4):370378

7.

Chen c c.State medicine andmedical education.Chin Med J,1935,49(9):951—954

8.

Chen c c.Therural publichealth experiment in Tinghsien.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1936,14(1):66—80

9.

Chen c c.The development ofsystematic training in rural public health work in china.Milbank Memorial FundQuarterly,1936,14(4):370—387

10.

Chen c c.Some problems ofmedical 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Chin MedJ,1937,51(6):803—3814

11.

陳志潛.什邡縣基層衛生情況考察.中國農村衛生協會成立大會文獻彙編,1988:60—64

12.

Chen c c.BungeFM..Modernmedic ne in rural China:a personal account.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