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疑中之疑。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注釋
疑中之疑:疑,懷疑。全句意為:疑陣中再布置疑陣。比之自內,不自失也:語出《易•比》。本卦為異卦相疊,即坤下坎上。比,親比,輔助,援助,勾結,利用。此句可以理解為利用敵人派來的間諜為我服務,可以有效地保全自己,攻破敵人。
譯文
在敵人懷疑、猶豫的情況下,再給敵布疑陣。利用敵方派來的間諜為我服務,可以收到保全自己,爭取勝利的好效果。
按語
間者,使敵自相疑忌也;反間者,因敵之間而間之也。如燕昭王薨,惠王自為太子時,不快於樂毅。田單乃縱反間曰:“樂毅與燕王有隙,畏誅,欲連兵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唯恐他將來,即墨殘矣。惠王聞之,即使騎劫代將,毅遂奔趙。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間諜,以間其將;陳平以金縱反間於楚軍,間范增,楚王疑而去之。亦疑中之疑之局也。
【注釋】
間:離間。反間:這裡是指反間計,即利用敵人派到我方的間諜為我方服務的一種計謀。薨:古時天子死亡叫崩,諸侯死亡叫薨。惠王:燕昭王的兒子。公元前269年即位,對樂毅有成見,曾因中田單的反間計,不用樂毅而敗給了田單。樂毅:戰國時燕國名將。燕昭王時受重用。因破齊有功,封於昌國(今山東淄川東北),號昌國君。後受迫害逃亡趙國。田單:齊國名將。臨淄(山東臨淄東北)人。公元前279年,用反間計使燕惠王派大將騎劫替代樂毅為主將,而後以火牛陣大破燕軍,收復七十多城,被封為相國。即墨:地名,今山東平度東南。騎劫:燕國將領。
【譯文】
離間,可以使敵人自相懷疑和猜忌。反間,就是利用敵人派來的間諜轉而離間敵方。如戰國時代燕昭王死後,繼位的惠王從當太子時,就不喜歡樂毅。田單于是派間諜到燕國製造謠言,說:“樂毅與燕惠王有隔閡,害怕被惠王所殺,想借攻齊為名,聯合齊國,然後自立為齊王。因為齊國還沒歸附於他,所以他不急於攻下即墨,以便等待時機,使自己的大事成功。齊國人擔心的是燕惠王派別的大將來打,那樣,即墨城早已被打下來了。”惠王聽到謠言,便派騎劫代替樂毅為大將。樂毅於是逃往趙國。三國時周瑜利用曹操派來的間諜去離間曹操的大將,也是在疑中再安排疑陣的謀略。
傳世典故
《孫子兵法》專門有一篇《用間篇》,指出間諜有五種。利用敵方鄉里的普通人作間諜,叫因間;收買敵方官吏作間諜,叫內間;收買或利用敵方派來的間諜為我所用,叫反間;故意製造和泄露假情況給敵方間諜,叫死間;派人去敵方偵察,再回來報告情況,叫生間。唐代社收解釋反間計特別清楚,他說:“敵有間來窺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賂誘之,反為我用;或佯為不覺,示以偽情而縱之,則敵人之間,反為我用也。
三國時期,赤壁大戰前夕,周瑜巧用計殺了曹營精通水戰的蔡瑁、張允,就是個有名例子。當時孫劉結盟,共同抗曹,雖然在兵力數量上孫劉兩家合起來,還是大大少於曹操,但孫劉聯軍發揮善於水戰的特長,在長江水域初戰告捷,挫了曹軍銳氣。曹操的北方軍隊本來不懂水戰,為一軍事上的短處,但令精通水戰的荊州降將蔡瑁、張允在長江中建立水寨,訓練水軍。而張、蔡兩人因久居荊州,深知水戰奧妙,所以,這兩個人也自然成為東吳的心腹之患。當時,在東吳主管軍事的是周瑜。周瑜精通兵法,足智多謀。在曹操眼裡,他是滅吳的一大障礙。一天,曹操派部下蔣乾,利用與周瑜舊時的交情,以訪友為名,前往長江對岸敵營,試圖勸說周瑜投降,順便刺探軍情。周瑜正為蔡瑁、張允能提高曹軍水戰能力而犯愁,得知蔣乾來訪,頓時計上心來。在款待蔣乾的宴席上,周瑜解下佩劍說道:“蔣兄是我的老同學、好朋友,我們今天只敘友情,不談打仗。如果有誰敢談論與交戰有關的事,就用此劍殺了他。”這一來,也堵住了蔣乾的嘴,隻字不敢提勸降一事。大家只管盡情歡笑飲酒,周瑜也喝得醉意朦朧。晚上,蔣乾與周瑜同床共寢,蔣乾翻來覆去睡不著,坐起身來,借著燈光看見案頭上放著一封信,是蔡瑁、張允陰謀反曹、投降東吳的密信。蔣乾回頭看看,周瑜正醉酒沉睡,蔣乾趕忙把信揣起來,連夜跑回曹營,把信交給曹操。曹操看了蔣乾帶來的信,頓時火起,斬殺了蔡瑁、張允。隨即,他又發現信是偽造的,中了周瑜的反間計了,曹軍中失去了熟知水戰的得力戰將。這也成了後來曹軍赤壁大敗的一個重要原因。用計錦囊
“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意思是所謂的反間,是誘使敵方間諜為我軍所利用。這是一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計謀。敵人派來的間諜是為了刺探我們的情報,給我們設下疑陣。我們則用敵人設下的疑陣反過來再迷惑敵人,這就是用敵人自己的人來迷惑敵人自己;借敵人自己的手,來打敵人自己的嘴巴。在發現敵人派來間諜時,為了藉機離間敵人,獲得情報,可以利用優厚的待遇收買他,也可以假裝沒有發覺而故意把假情報透露給他,這樣敵人派來的間諜就反為我所用,使我能在不受損失的情況下獲取敵人的利益或戰勝敵人。反間計被廣泛地套用在古今中外的戰爭中,並屢創奇蹟。比如“蔣乾中計”就是很有名的例子。套用反間計的關鍵在不聲不響中,引敵人上鉤,從而“以子之矛,擊子之盾”。其常用的手法就是分化離間,敵人勢力,破壞團結;使敵人自相殘殺等等。
含義
本計有如下兩種含義:
一、使用“反間”。就是要充分地利用“反間”來達到獲取情報,擾亂敵人的目的。敵人的間諜之所以有被我利用的可能,就是因為很多間諜都是為敵人所給的錢財所驅使,誰給他錢,他就為誰賣命。如果間諜覺得我們給他的錢比敵人給的優厚,那么他就會轉而為我們服務。所以收買敵人間諜的主要手段,就是“厚賂誘之”。
二、分化離間。就是在敵人之間或內部挑撥是非,引起糾紛,製造隔閡,破壞團結,使之反目為仇。敵人內部如果團結一致,就會形成強大力量,難以戰勝。分化離間要從心理上,即從根本上把敵人分散開來,這時無論是哪部分遇到危難,其他部分都只能袖手旁觀,甚至幸災樂禍。所以分化離間是一種徹底的分敵之法。
對策
防範反間計應注意採取如下對策:
一、信息要封鎖。凡屬重要信息,特別是關鍵時刻的重要信息,絕對不能隨便泄露出去,對所有的無關人員都要嚴加封鎖,特別是有可能接觸對方的人員更應該這樣。這樣即使我方的間諜被敵所收買利用,他也無法取得我方的重要情報。
二、間諜要可靠。凡我們派出的間諜,要進行全面審查,不但要求其具有做間諜的基本能力,更要有堅定的立場。所謂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與這裡所講的“慎用”是不同的。
三、情報要推敲。儘管我們派出的間諜不被收買,他所獲取的情報也不一定就是很可靠的。所以對間諜帶回來的情報一定要反覆推敲,在推敲驗證的時候,絕對不能以“自己認為應該如此”來推斷。
四、多方取證印證。同一事或同一地,可以多方位地派出若干間諜,讓他們從不同的側面獲取情報,這樣我們可以將各方面的信息相互印證。
用計範例
陳平離間項羽君臣公元前204年,劉邦被項羽包圍在滎陽城中已達一年之久,項羽斷絕了漢軍的外援和糧草通道。劉邦內外交困,無計可施,便去請教陳平。陳平獻計道:“項羽為人猜忌信讒,他所領先依賴的不過是亞父范增、鍾離昧等人。而且,每到賞賜功臣時,他又吝嗇爵位和封邑,因此士人不願意為他賣命。大王如能捨得幾萬金,可用反間計,離間其君臣關係,使之上下疑心,引起內訌,到那時我軍趁機反攻,定能擊敗楚軍。”劉邦交給陳平四萬金。陳平用重金收買楚軍中的將士,讓他們散布流言:“鍾離昧、周殷等將領功績卓著,但卻不能封王,他們將要與漢王聯合……”謠言傳到鍾離昧等人耳中,令他們哭笑不得。謠言傳到項羽耳中,項羽果然起了疑心,不再與鍾離昧等人商議軍機大事,甚至對亞父范增也懷疑起來。適逢劉邦派使者與項羽講和,項羽便派使者回訪,企圖探察謠言的真偽。陳平聽說項羽的使者到了,正中下懷,立刻指揮侍從抬出上等的餐具和十分豐盛的食物。待一見楚使之後,他們又佯裝驚訝,低聲議論道:“原以為是亞父范增的使者,卻是項王使者!”於是匆忙把原物送回,換上劣等食物及餐具。楚使受此大辱,回去後一五一十地報告給了項羽。項羽的疑心越發加大。亞父范增不知道項羽對他不再信任,依舊忠心耿耿為其出謀,幾次三番勸項羽速取滎陽,否則會夜長夢多,又生他變。項羽不理會他的建議,開始冷落他。范增對項羽忠心耿耿,見項羽竟然疑心自己,氣憤地說:“天下事成改已定,請君王好自為之,臣乞還這把老骨頭,退歸鄉里!”不料,項羽順水推舟,居然答應了他。范增又氣又恨,歸鄉途中,背生癰疽,未等回到故鄉彭城,一病死去。范增一死,項羽便如無頭蒼蠅一般,東碰西撞,爭霸事業開始走下坡路,沒多久就被劉邦逼得四面楚歌,烏江自刎。陳平施行反間計,除掉了項羽的得力輔佐范增和鍾離昧,使楚漢實力發生了巨大轉變,終於成就了劉邦統一天下的偉業。
趙匡胤收賄上繳破離間
五代末年,趙匡胤在後周世宗柴榮手下任殿前都點檢,掌握禁軍,兵權在握,勢力很大。加之趙匡胤有通有謀,又會籠絡部下,所以引起了南唐國主李璟的注意。李璟覺得,趙匡胤終究會成為自己的剋星,與其日後麻煩,倒
趙匡胤心中有了主意,便淡然一笑,說:“留下吧!回去代我謝謝你們國主。”使者見目的達到,忙起身告辭,心中琢磨著如何完成李璟交代的第二步任務——為趙匡胤製造私通南唐的輿論去了。暗探連夜回宮將這一切報告柴榮,柴榮聽後大驚,若趙匡胤真與南唐暗中交往,那可太危險了。但原先從沒聽說過他與南唐有來往。怎么會有這么一段事情呢?會不會是南唐搞得什麼鬼?思來想去,不得其解。最後打算還是看趙匡胤有什麼行動再說。第二天天剛亮,趙匡胤便來朝見柴榮,把李璟的親筆信呈上,並讓手下人抬來南唐賄賂的三千兩白銀。柴榮見趙匡胤此舉,心中猜疑頓消,自此君臣二人更加互相信任了。南唐使者聽到這一訊息,心中涼了半截,也顧不上再造什麼輿論,忙告辭回國匯報去了。李璟聽說了趙匡胤此舉,大叫:“此人果然厲害!亡我者必趙匡胤也!”就這樣,由於趙匡胤及時識破了敵人的陰謀,不為金錢利益所動,順勢為制,使南詔不但沒有達到離間柴榮與趙匡胤關係的目的,反而還賠上了三千兩白銀。
岳飛智用敵間除叛將
《孫子兵法》中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名言,知己就是要清楚自己的實力和任務,知彼就是要了解敵人的實力和企圖。了解自己的情況比較容易,要了解敵人的情況就很困難,除了從外圍調查外,其主要手段就是通過諜報人員來獲取。反間計是用間的一種,它是巧妙利用短文的間諜來為自己服務的一種計謀。“反間”之計也可以成為“借刀殺人”,達到分化離間敵人內部關係的目的。在敵人之間挑撥是非,引想糾紛,製造隔閡,使之反目成仇。南宋時抗金將領岳飛智用“反間計”,不費一兵一卒除掉了叛將劉豫(劉豫歷任北宋河北提刑等職,後降金)。
現代商戰套用
巧借第三者插足達到談判成功
當競爭雙方勢均力敵難解難分時;當一個弱者想與強者抗衡,企圖小魚吃大魚的時候;當談判雙方陷入僵局,毫無進展時,誰率先贏得第三者的協助,誰就把握取勝的機會。
假如在交易中,有中間人介紹,那么儘量爭取他們的合作,必然最後取得圓滿的結局。如有個公司所有人A先生經過銀行介紹想以200萬美元的代價把他的公司賣給B先生。A先生聲稱:他剛找到一家可以免稅的企業,準備全力經營那家企業,只好忍痛割愛把現在的企業賣給B先生或其它的人。又對B先生說,經營這家公司極為有利,前景又是如何如何好。
B先生經過仔細調查,發現這家企業已搖搖欲墜,他向銀行借了很多錢,如果公司賣不成,銀行勢必倒霉,所以B先生決定讓銀行做媒介給他施加壓力。B先生對銀行說:“依目前情況,這家公司頂多值50萬美元,但A先生不會接受這個價,所以你必須幫助我和他好好談談,否則公司破產,你也會跟著遭殃。”銀行認為50萬美元價格十分公平合理,於是從中撮和,最後生意談成。一般來說,中間人希望談判順利進行,否則他得不到分文佣金,利用這點,可設法從他那裡套取訊息,讓他替你打先鋒,使他成為你的同盟。要記住:這些人對整個交易舉足輕重,該給他們的佣金絕不要省。
賞析
《用間篇》是《孫子兵法》全書中的最後一篇,主要論述在戰爭活動中使用間諜以偵知、掌握敵情的重要性,以及間諜的種類劃分、基本特點、使用方式等等。它是孫子從理論上對前人豐富的用間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是中國古代用間思想體系基本形成的重要標誌。
孫子主張戰爭指導者必須做到“知彼知已”;而要“知彼”,即“知敵之情者”,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用間。孫子認為同戰爭的巨大耗費相比,用間實在是代價小而收效多的好辦法,必須充分運用。 孫子認為,要成為勝利的主宰者,關鍵是看是否能“遍知”(全面了解敵情),是否能“先知”(預先掌握敵情),有沒有真正做到“知彼知己”;而要“知彼”的關鍵,則在於“知敵之情實”,達到這一目的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便是巧妙使用間諜。在孫子的眼中,用間是投入較少而回報較多的合算買賣,具有戰略全局的意義。
用間有五
《孫子兵法•用間篇》說:“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 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 孫子將用間活動按其性質和特點分門別類劃分為五種。
用間原則
《孫子兵法•用間篇》說:“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
間諜活動既然直接關係著戰爭的勝負成敗,而要做好用間工作,真正發揮用間的作用,關鍵的關鍵,又在於在用間的過程中嚴格保密,滴水不漏““事莫密於間”,使得敵人根本無法了解我方用間的動態,掌握我方用間的規律。正因為需要高度保密,所以間諜的人選,不能不是將帥的最親近之心腹,使得為將者十分熟悉他們的性格、才能以及愛好,能夠牢牢地加以掌控;而同時他們也甘心於服從軍隊的整體利益,不計個人的安危得失,矢志不渝地效忠於將帥本人,因此,用間的定位也就只能是“三軍之事,莫親於間”了。
由於間諜工作帶有極大的風險性,隨時隨地有被捕乃至掉腦袋的可能性。為了鼓勵人們解除後顧之優,心甘情願去從事這個充滿危險的行當,有必要在物質上為他們提供最優厚的補償,以報答酬謝他們為國家、為軍隊所做出的重大貢獻,於是乎,便有了“賞莫厚於間”這一原則的確立。在孫子看來,用間如同從事其他軍事活動一樣,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和條件。這些素質與條件,概括起來,就是“聖智”、“仁義”和“微妙”。只有聰明睿智的統帥,才會把用間當做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來認真對待;也只有仁慈慷慨、素孚眾望的統帥,才能贏得間諜的由衷信賴和熱忱擁戴,願意前仆後繼,盡個人最大的努力去攫取敵方的情報。參考資料
[1] 國際線上 http://gb.cri.cn/1321/2008/04/16/[email protected]
[2] 《商戰三十六計》http://www.8nn8.com/zt/36j/040.htm
[3] 《三十六計經典故事》 北京出版社
三十六計簡介
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 |
中國《三十六計》略表
更多三國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001:三國百科。 | |
概述 | 瞞天過海、欲擒故縱、調虎離山、美人計、苦肉計、走為上……這些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兵法計策都出自我國古代的著名兵學著作— 《三十六計》,但《三十六計》的作者和成書年代卻一直是個謎。 |
第一套[勝戰計] | 第一計:瞞天過海| |第二計:圍魏救趙| |第三計:借刀殺人| |第四計:以逸待勞| |第五計:趁火打劫| |第六計:聲東擊西 |
第二套 [敵戰計] | 第七計:無中生有| |第八計:暗渡陳倉| |第九計:隔岸觀火| |第十計: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順手牽羊 |
第三套 [攻戰計] | 第十三計: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調虎離山 第十六計:欲擒故縱|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第十八計:擒賊擒王 |
第四套[混戰計] | 第十九計: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混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假途伐虢 |
第五套 [並戰計] | 第二十五計:偷梁換柱| |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假痴不顛| |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 |第三十計:反客為主 |
第六套[敗戰計] | 第三十一計:美人計| |第三十二計: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連環計|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