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作用
通用名稱:匹美西林
英文名:Pivmecillinam
其他中文名:氮卓咪青黴素雙酯、氮卓脒青黴素雙酯、氮脒青黴素雙酯
其他英文名:Pivamdinocillin
本藥簡稱為sbpc,其分子式為C16H16N2Na2O7S2,分子量為458.42。融點:195-198℃(分解點)。外觀呈白-淡黃白色粉末,無臭,微有鹹味,極易溶於水,易溶於甲醇,難溶於乙醇,幾乎不溶於乙醚。本藥屬新型合成青黴素製劑。通過阻礙細菌細胞壁的合成,而起到殺菌作用,既便在最低抑菌濃度時也顯示殺菌作用。
動力學
血藥濃度呈劑量依賴性,並能向臟器良好地轉運。微生物學本藥對以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為首的革蘭氏陰性菌和陽性菌都有抗菌活性,如綠膿桿菌、變形桿菌、雷特格氏桿菌屬、克雷白氏桿菌屬、腸道菌、大腸桿菌、枸櫞酸桿菌、陰溝桿菌、流感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及類桿菌屬。對厭氧菌的類桿菌屬也有抗菌活性。對青黴素G耐藥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產生的青黴素酶比羥苄青黴素、氨苄青黴素都穩定。
適應症
敏感菌所致敗血症,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表淺性化膿性疾病:毛囊炎、癤腫、癰、膿腫、蜂窩織炎、丹毒、眼內炎、眼緣炎、角膜潰瘍、淚囊炎、麥粒腫、手術切口感染、外傷性或燒傷性感染。呼吸系統感染:扁桃體炎、扁桃體周圍炎、扁桃體周圍膿腫、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支氣管肺炎、肺炎、肺化膿症。腹膜炎。膽系感染:膽囊炎、膽管炎。尿路感染:腎盂腎炎、腎盂炎、膿腎、膀胱炎、尿道炎。婦產科感染:宮內感染、附屬檔案炎、盆腔感染、前庭大腺炎。耳鼻科感染:中耳炎、副鼻竇炎、腮腺炎、頜下腺炎。
用法用量
成人2-4g/日,對難治性或重症感染,劑量可增至13g/日,靜脈注射。綠膿桿菌,變形桿菌所致的重症或難治性感染劑量可增至20g/日。因白血病所致感染防禦功能減弱病人的敗血症或肺炎藥量可增至30g/日,靜脈注射。兒童40-80mg/kg體重/日,分2-4次靜脈注射。對難治性或重症感染,劑量可增至180mg/kg體重/日,靜脈注射。綠膿桿菌,變形桿菌所致的重症或難治性感染可增量至400mg/kg體重/日,靜脈注射。靜脈注射時,通常每1g需用20mL注射用水或葡萄糖溶液溶解後使用,1次用量超過5g時,應將其加至100-500mL輸液中用1-2hr靜脈滴注。
不良反應
偶見休克症狀,因而給藥後應注意觀察,若出現感覺不適,口內感覺異常,喘鳴、眩暈、排便感,耳鳴等症狀時立即停藥。若出現皮疹、蕁麻疹、發燒等過敏症狀時,應停止給藥並進行適當處置。偶爾出現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症、貧血、嗜酸性細胞增多等。注意監測皮下或黏膜出血傾向或出血。有時出現S-GOT,S-GPT,AL-P增高。大劑量給藥偶可出現低鉀血症。對腎功能不全患者大劑量給藥時,有時可引起痙攣等神經系統症狀。罕見偽膜性結腸炎,表現為伴隨發熱、腹痛,以及以粘液和血便為特徵的重症腹瀉,內窺鏡檢查可看到有偽膜形成。故當出現腹痛或多次腹瀉時應立即停藥,並給予適當處置。此外偶見噁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瀉等。偶爾出現維生素K缺乏症(低凝血酶原血症、出血傾向等),維生素B族缺乏症(舌炎、口腔炎、食欲不振、神經炎等)。
禁忌
對本藥有休克既往史者。給藥前應詳細問診,做皮膚敏感試驗。下列患者慎用:對青黴素類或頭孢類抗生素有過敏既往史者,本人或父母兄弟有過敏體質者,嚴重腎功能障礙者(因血藥濃度可持續較長時間,故應調整給藥量和給藥間隔時間),有出血素質者,經口攝取不良者、非經口營養者、高齡者、全身狀態不佳者(有時可能出現維生素K缺乏症),需要限制鈉攝取量的心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高血壓等病人。用藥期間應定期做肝功能、腎功能、血象檢查。對妊娠和哺乳的影響妊娠婦女用藥的安全性尚未確定,因而對孕婦或可能妊娠的婦女,只有在治療益處大於危險性時才可給藥。
針劑製品
藥理作用
參閱青黴素鈉。匹美西林的抗菌譜與苯唑西林相仿,但對金葡菌的抗菌活性較後者為弱。對產β-醯胺酶的革蘭陽性菌感染,有人以本品與匹美西林合用,因認為本品為酶抑制劑,能保護匹美西林不被β-內醯胺酶破壞,但本品的抑酶活性較差,臨床套用的劑量難以在體液(除尿外)中達到有效濃度,所以此種臨床套用價值不能肯定。
動力學
肌內注射本品0.5g,半小時血藥濃度達峰值,血藥峰濃度為15μg/ml。每小時靜脈滴注本品250mg,連續滴注3小時,滴注結束時和滴注後3小時的血藥濃度分別為15和0.6μg/ml。匹美西林對胃酸穩定,口服後自胃腸道吸收,但其吸收可受食物的影響。空腹口服本品500mg,血藥峰濃度於l小時到達,為9.1μg/ml。匹美西林能滲入急性骨髓炎病人的骨組織、膿液和關節腔中,在胸腔積液中也有較高濃度。本品亦能透過胎盤進入胎兒,但難以透過正常的血腦屏障。蛋白結合率很高,可達95%。T1/2為0.5~l.l小時。500mg劑量的匹美西林中約有9~22%在體內代謝。本品主要通過腎小球濾過和腎小管分泌,自尿中排出。口服匹美西林後約40~50%的攝入量於6小時經尿排出。肌內注射者尿中排泄量與口服者相仿。靜脈滴注62%經尿排出。口服給藥後,約10%的給藥量經膽汁排泄。同時口服丙磺舒可增加匹美西林的血藥濃度。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皆不能將匹美西林自體內清除。
適應症
本品的適應證與苯唑西林同。由於本品不易透過血腦屏障,所以很少用以治療腦膜炎。
用法用量
1、肌內注射成人每日4~6g,分4次;小兒每日按體重50~100mg/kg,分4次。肌注時可加0.5%利多卡因以減少疼痛。
2、靜脈注射或滴注成人每日4~8g,分2~4次;小兒每日按體重50~150mg/kg,分2~4次。靜注速度宜緩慢,一般為5分鐘。
3、口服劑量與肌注劑量同,空腹服用。
4、14天以內新生兒體重低於2kg者,每12小時按體重25mg/kg;體重超過2kg者,每8小時給藥一次,3~4周的嬰兒給藥間期為6小時。參閱青黴素鈉和苯唑西林。(1)腎功能嚴重減退時,本品的劑量應適當減少,大劑量靜脈給藥不宜使用。(2)2.5~20%匹美西林溶液冷藏保存7天后將丟失活力5%。同樣溶液在室溫中放置4天后活性降低15%,以後藥物分解速度將加速。緩衝劑亦不能加強其穩定性。肌內注射、靜脈注射和靜脈滴注溶液配製方法與苯唑西林鈉同。
不良反應
參閱青黴素鈉。套用本品後也有個別病例發生粒細胞缺乏症或淤膽型黃疸者。青黴素過敏者忌用。鄰氯青黴素毒性極低,故臨床套用過程中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口服後部份病人(約20%)出現輕度胃腸道反應,如輕度噁心、腹脹、腸鳴、腹瀉等。個別病人可有嘔吐,但不影響繼續給藥。套用臨床常用劑量時,未發現對肝、腎及造血系統有明顯傷害,個別病人偶可出現氨基轉移酶升高。靜脈注射極大劑量時可造成神經損害。個別病人出現繼發口腔或腸道念珠菌的二重感染。過敏反應仍多見,多為皮疹,偶亦有發生過敏性休克者。嚴重過量時可引起抽搐.
禁忌
青黴素過敏者忌用.本品能降低膽紅質結合能力,因此在有黃疸的新生兒應慎用本品。腎功能嚴重減退時,本品的劑量應適當減少。
相互作用
參閱青黴素鈉。在靜脈注射液中本品與琥乙紅黴素、鹽酸土黴素、鹽酸四環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硫酸多粘菌素B、粘菌素甲磺酸鈉、維生素C和鹽酸氯丙嗪有配伍禁忌。1%匹美西林與琥珀酸氫化可的松(0.02%)在氯化鈉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中於25℃可穩定24小時。阿司匹林、磺胺藥在體內和體外皆可抑制本品與血清蛋白的結合。
製劑
按匹美西林計。注射用匹美西林0.5g註:匹美西林1.09g相當於匹美西林1g。肌肉注射,一日2-4g,分3-4次用;靜脈滴注,一日4-8g,分2-4次用.兒童一日30-50mg/kg,分次給予。口服劑量相同。
藥物治療案例
目的:觀察匹美西林療效。方法:選用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38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196例,給予匹美西林注射液4.5~12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靜脈滴注,療程7~14d;對照組190例,用頭孢拉定注射液6~12g/d,稀釋後靜脈滴注。用藥前均作皮試。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2.80%,對照組81.05%,兩組總有效率、細菌清除率經t檢驗,P均<0.05。結論:匹美西林治療急性呼吸道感染療效高、耐受性佳,價格便宜,副作用小。
材料與方法
病例選擇急性呼吸道細菌感染患者386例,均為住院病人,經臨床X線胸片、細菌學檢查確診。隨機分為匹美西林治療組(A)和頭孢拉定對照組(B),A組196例,男108例,女88例,年齡16~84歲,平均(44±2.78)歲。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95例,肺炎46例,急性支氣管炎23例,支氣管哮喘並感染11例,支氣管擴張並感染14例,肺囊腫並感染7例。B組190例,男113例,女77例,年齡14~83歲,平均(42±3.1)歲,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92例,肺炎39例,急性支氣管炎21例,支氣管哮喘並感染15例,支氣管擴張並感染17例,肺囊腫並感染6例。
方法所有病例治療前後進行血、尿常規、肝腎功能,X線胸片檢查和痰培養,細菌作紙片藥敏實驗。觀察臨床症狀體徵,記錄體溫及不良反應。A組選用深圳海濱製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匹美西林注射液4.5~12g/d,加入5%葡萄糖鹽水或0.9%氯化鈉溶液中靜脈滴注,bid,療程7~14天,平均8.9天。對照組用頭孢拉定注射劑6~12g/d,稀釋後靜脈滴注。全部患者用藥前均先作青黴素皮試。
療效評定標準治癒:感染症狀消失,胸部X線檢查炎症性病變完全吸收,痰菌轉陰,體溫及肺部呼吸音正常,白細胞及中性細胞降至正常。顯效:感染症狀基本消失,胸部X線檢查炎症性病變明顯吸收,痰菌好轉。好轉:感染症狀減輕,痰菌轉陰或陽性。無效:病情無改變或加重。以治癒及顯效為有效,據此計算有效率。
結果
臨床療效A組病例治癒141例(71.90%),顯效41例(20.90%),好轉8例(4.08%),無效6例(3.06%)。總有效率92.80%(182/196)。B組治癒89例(46.80%),顯效65(34.21%)例,好轉21例(11.05%),無效15例(7.89%),總有效率為81.05%(154/190)。
細菌清除情況A組196例病人痰中分離出病原菌162株,其中G 球菌49株,G-桿菌113株,藥敏測定對匹美西林高度敏感112株,中度敏感31株,輕度敏感14株,耐藥5株。治療後清除菌株144株,細菌清除率為88.80%。除綠膿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鏈球菌各3例,大腸桿菌、陰溝腸桿菌、表皮葡萄球菌各1例。金黃色葡萄球菌4例,變形桿菌2例,總計18例8種菌株未被清除外,其餘全部轉陰。B組共檢測出病原菌138株,對頭孢拉定敏感者92株,中度敏感者10株,輕度敏感者16株,耐藥20株,敏感率為66.60%。兩組細菌清除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
不良反應A組196例中出現皮疹4例,經服抗組胺藥治療後消失。胃腸道反應5例,但不影響治療,兩者合計4.60%。未見與此藥有關的肝腎功能損害。B組出現胃腸道反應6例,皮疹3例,兩者合計4.73%。
案例總結
廣譜青黴素匹美西林在20年前廣泛套用於臨床,治療流感菌等G-菌所致的常見感染具有良好療效。近10多年來,隨著呼吸道病原菌的變遷,尤其是產β-內醯胺酶菌株的增多,匹美西林可為酶水解失去活性,院內感染機會增加,其耐藥性迅猛增長。匹美西林是一種新型β-內醯胺酶抑制劑,對G 和G-菌具有廣譜、高效抗菌活性,可抑制β-內醯胺酶對青黴素、頭孢菌素類的破壞,與匹美西林聯合套用可使葡萄球菌、卡他球菌、奈瑟球菌、大腸桿菌、克雷伯桿菌、部分變形桿菌及擬桿菌等微生物對匹美西林的最低抑菌濃度下降而增效,並可使產酶菌株對匹美西林敏感。本研究用於G-及G 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細菌性感染196例,有效率為92.80%,療效滿意。對照組190例,有效率為81.03%,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細菌清除率分別為88.80%和66.60%。套用中未發現血、尿常規變化,亦未見肝、腎功能變化。這與國內報導相一致,與國內報導該藥同進口的優立新相比的療效和安全性相仿。提示匹美西林6.0~7.5g/d靜脈滴注治療中、重度呼吸道感染有效率高,耐受性佳,且價格便宜。對呼吸道急性感染的治療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抗生素,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藥物反應分析
臨床資料13例中男5例,女8例,年齡7~66歲。其中急性化膿性膽管炎4例、急性闌尾炎並腹膜炎1例、膽囊炎2例、膽石症3例、呼吸道感染3例。給藥方法:以靜脈滴注10例,每日用量2~8g,分2次給藥;口服3例,每日用量2g,分4次給藥。用藥前除10例靜脈滴注者經做青黴素皮試外,其餘3例未做皮試,全部病例均為首次套用匹美西林。均於用藥後5~17d出現皮疹。從面頸部開始向軀幹及四肢發生針尖或米粒大小、瀰漫性猩紅色的斑疹、斑丘疹或丘疹,按之退色,密結對稱分布,部分可融合成片,可伴有面部腫脹滲液。並伴不同程度的瘙癢。重者1~2d內皮疹布滿全身,輕者皮疹僅發生於軀幹,經治療逐漸好轉,皮疹顏色逐漸變淡,並有糠秕脫屑或片狀脫屑。
治療方法全部病例給予氫可的松或地塞米松10~20mg、維生素C2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小兒酌減,qd;口服抗組胺藥馬來那敏(撲爾敏)、賽庚啶等,同時外搽1%爐甘石洗劑。經治療,皮疹多在3~6d消退。
藥效總結
本組13例均為停用匹美西林5~17d後出現麻疹樣皮疹,屬Ⅳ型變態反應,即遲發性反應。有人認為,其藥疹的發生機制與匹美西林在水溶液中,特別是在葡萄糖溶液中易發生聚合反應,生成高分子聚合物有關。因此,匹美西林(注射液)最好選用0.9%氯化鈉溶液或複方氯化鈉溶液稀釋後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