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北路壯戲是桂西壯族人民創造的一種戲劇形式,是操北路壯話深受桂西壯族民眾喜愛的地方戲曲。“北路壯戲,主要流傳於田林、
壯戲分類
壯劇,又稱壯戲,是在壯族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和雜耍技藝的基礎上形成的舞台表演藝術,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主要流行於左江、右江流域。按表演風格的不同大體可分為南路壯戲、北路壯戲和壯師戲(即壯族師公戲,又稱壯師劇)三種類型;按流行地區方言土語、音樂唱腔和戲劇種類的不同又可分為7種戲劇:即流行於靖西、德保的德靖木偶劇;流行於靖西、德保、那坡的馬隘壯戲;流傳於田林、凌雲、樂業、百色等桂西一帶的田林壯戲;流傳於隆林的隆林壯戲;流傳於雲南文山富寧縣的富寧壯戲(即富寧壯劇,又稱富寧土戲)和廣南壯戲;流傳於武鳴、河池、宜山、邕寧、來賓、貴縣等地的師公戲(即壯師戲)。歷史沿革
北路壯戲在發展的歷史當中,大致經歷了“孕育期”、“改革完善期”、“全盛期”、“定型期”等四個階段。孕育期
北路壯戲主要流行於桂西一帶,它是在民歌、唱“西”和民間雜耍——板凳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北路壯戲是從老百姓的自娛自樂開始的,最初是用壯語講故事、唱山歌。經過幾代優秀藝人的發展和加工,最終形成了完整的戲劇形式。北路壯戲最早稱為“板凳戲”,起源於民歌、唱詩和曲藝,原是壯族民間說唱的一種坐唱形式。勞動之餘,由二三人坐在板凳上唱故事。清康熙二十年(1681)手抄唱本央白平調《太平春》即是此類唱本。

明末清初,田林縣舊州鎮已是通聯滇、黔、桂的交通要道,成了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貿易集散地。北路壯劇在此進入了孕育期。據相關資料記載,北路壯戲俗稱“土戲”。從清朝順治(公元1644年)至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是北路壯戲的孕育期。在這100多年的時間裡,經歷了“八音坐唱”、“板凳戲”、“門口戲”、“游院戲”、“地台戲”等幾個階段。
“八音坐唱”是集體演唱,形式單一,內容多是祝賀之類的唱詞。“板凳戲”是1至2人坐在高條凳上演唱,有簡單的動作和表情,因室內滿足不了民眾需要,便移到屋檐下表演,故改稱“門口戲”。“門口戲”已初分角色,演唱者相互問答,表演者增加到4人,後來除了過年過節為本村的民眾演出之外,戲班開始走村串寨,外村辦喜事、蓋新房等都來邀請去唱,出這個院子進那個院子,民眾又稱為“游院戲”。戲角開始穿華貴的戲服,在臉上擦紅粉化妝,其內容仍是各種祝賀的唱詞,沒有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為滿足越來越多的民眾看戲,便搬到村鎮空曠的場地表演,故稱為“地台戲”。“地台戲”已是一種載歌載舞的演唱,節目如《目連經》、《八仙過海》、《唐皇游陰府》等。
改革完善期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田林舊州鎮那渡村歌手楊六練到四川做生意,因蝕本無顏面回家,便在四川邊打工邊學藝,兩年後返回那渡。在他的倡導下,那渡和舊州兩個戲班組成了“龍城班”。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他們在舊州搭起二丈寬的戲台,上演了由楊六練編導並主演的北路壯劇的第一齣戲《農家寶鐵》(又名《好寶鐵》)。這個戲主要人物有6個,生、旦、淨、醜都有,而且每個行當都有一定的表演程式,念、唱都用北路壯話。“搭台戲”的上演,標誌著北路壯戲的正式誕生。
清嘉慶二十年(1815)成立半職業性的土戲班。當時土戲藝人已傳了七代。第七代班主黃永貴曾參加過南寧的粵劇班社,抄了六十多個粵劇劇本,回鄉後與第五代班主廖法侖合作將劇本譯成壯語,並以土語形式演出。他還組成螺陽劇社,成為北路壯戲的代表。黃永貴根據章回小說《五虎平南》的故事情節編演了讚頌壯族民族英雄的大戲《儂智高》,最多時有六十四個演員同台演出,從此奠定了北路壯戲的基礎。
從嘉慶到道光(公元1796年至1821年)年間,舊州央白屯的北路壯戲藝人黃從善將“平調”加工整理,改名“正調”,奠定了北路壯戲主調音樂的基礎。鹹豐、同治年間,藝人廖法倫再將其主要曲調(即“大過場”、“正調”、“梳妝調”、“殺雞調”、“卜牙調”、“八仙調”、“升堂調”、“山歌調”)予以定型,樂器伴奏從只拉“正線”發展為“正反線”合弦。此時北路壯劇開始向附近省、縣流傳,隆林、西林等縣、鄉、村紛紛成立戲班,其中田林板堅戲班繪有天、地、人三界的底幕布及自製戲服和盔甲,使北路壯劇的藝術更趨完美。

從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至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北路壯戲經過幾代藝人的改革,已逐步完善。
全盛時期
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年-1910年),是北路壯戲蓬勃發展的全盛時期。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田林舊州鎮央白村人黃永貴赴南寧應考,為邕劇所迷,置功名不顧,天天看戲,被邕劇藝人雷喜彩發現,收為弟子。回到田林後,黃永貴組建戲班,並吸收邕劇的表演技巧(武打、台步等),使藝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唱腔方面也借鑑邕劇,創造了“喊板”、“怒調”、“大王調”,伴奏樂器恢復使用嗩吶,加進了揚琴、大鼓、大鑼,藝術效果甚佳。由於黃永貴武打出色,被稱為“土飛猴”,各地紛紛請他去教戲,使北路壯劇得到更廣泛傳播。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黃永貴帶領戲班“土漢班”應邀到梧州演出,轟動一時。
定型時期
至光緒末年,北路壯戲唱腔和表演程式基本定型。這個時期最突出的北路壯戲藝人是田林八桂鄉平六屯黃福祥(1896-1964年),他是黃永貴的第三子,自小受過武術訓練,十六歲開始跟隨父親演戲,生、旦、文、武全能,唱、做、念、打俱佳,尤其擅長旦角。除了鑽研表演藝術外,他在唱腔和伴奏方面進行了不少改革,創造了“正調慢板”和“丑角調”,馬骨胡原是奏半反線,他為了加強表現力改為大反線。1914年,他帶領“螺陽劇社”到貴州省的巴結、央壩等地演出,很受當地人歡迎。此時的北路壯劇已定型,行當齊全,演技精純,特點突出,包括隆林、西林等縣共有戲班五十多個,劇目二百多個,唱腔也發展有十五個。解放前夕,由於社會動亂不安,各地的戲班大都處於奄奄一息的狀態。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北路壯戲這朵瀕臨枯萎的藝術之花又重新開放。特別是“文革”之後,各地的業餘劇團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建立起來,傳統歌圩恢復,演出活動頻繁,業餘文藝團體逐年增加。據不完全統計,田林、凌雲、隆林、西林等縣已有劇團二百零二個,其中僅田林就有九十多個。
傳承
從清代康熙年間的第一代“台師”楊六練開始,北路壯戲到今天已傳了十代藝師。每一代藝師都有自己的名號,比如第一代楊六練是“台師”,
傳播
北路壯戲形成之後,迅速傳播於桂西北的壯族人民內部,並向南傳入了雲南東南部的壯族聚居區,對雲南壯劇(主要是廣南沙劇、富寧土戲)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至今雲南壯劇的許多唱腔和表演都有深刻的北路壯劇痕跡。北路壯戲向北傳播的範圍則更加廣泛,影響更加深遠。北路壯劇跨過南盤江北岸傳入與壯族骨肉相、唇齒相依的布依族地區後,由此形成了布依劇。布依劇由壯族地區傳入,這是有著特殊的原因的。從地理上看,布依族與壯族的居住地區是緊密相連的。從族別上看,有人認為,“‘仲家’(今布依族)與‘僮家’(今壯族)的起源是一樣的。”(參見《布依族簡史》討論稿)實際上,所謂壯族、布依族,不過是一個民族的兩種稱謂方式。從自稱的“布雅伊”、“布越”、“補夷”、“布依”,他稱的所謂“仲家”,“僮家”,音都相近,這些都證明了布依族和壯族完全是一個民族。這一原因使壯劇能夠傳入布依族地區,並為布依族人民所喜聞樂見。因而可以說,布依劇是壯劇在一個民族內的流行地域上自然擴散的結果。藝術特點
北路壯戲在一代又一代藝師、藝人的傳承、創新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深刻的思想性特徵,演出內容多伴隨著民族的活動而產生和發展,
表演形式
北路壯戲有著獨特的唱腔和表演程式。它的主要唱腔有正調、過場調,是由田林縣當地民間山歌基調發展而成,其調式穩固明朗,旋律恬靜優美,吸收了當地古老山歌中的成份,而又優於當地山歌,具有濃郁的壯族田園風味,唱腔上素來男女通用。在北路壯戲的主要樂器中,馬骨胡琴最具特色,是壯劇藝師一種獨創的伴奏樂器,“琴筒”是用馬的大腿筒骨製作的,它音色高亢嘹亮,聲音清脆,餘韻悠遠,是其他劇種所沒有的。北路壯戲的服裝,則是用土棉布為面料,用牛膠調配顏料繪製,圖案多具民族風格,有獅、龍、鳳、花、壯錦等,戲帽用黃牛皮雕花上色而成。北路壯戲每逢重大演出,都有一套嚴格的儀式,比如啟動鑼鼓、開台、踩台、出八仙、跳加官等,舉手投足都是有講究的,這是代代相傳下來的,必須嚴格遵守,有著豐富的寓意。寓教於樂
北路壯戲通過一個個故事來演戲,台上台下互動,演至歡樂處時觀眾都笑的合不攏嘴,到了悲情處淚如雨下,演到英雄蒙難,觀眾都為之宛惜,
民族特色
北路壯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集中體現了壯族人民的智慧結晶,在數百年的傳承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北路壯戲是伴隨著民族的活動產生和發展的,大多在婚嫁喜慶期間或節日、歌圩才登台演出。北路壯劇具有濃烈的民俗韻味,多採用“乖呀咧”唱腔,“乖呀咧”即壯語“聰明”的意思,藝師們獨具匠心,把壯族人民的“聰明”溶入戲曲音樂,且每句唱詞都用它來開頭和收尾,這是其它劇種所不具有的民族特色。北路壯劇的音樂風格古樸,洗鍊素雅,意味濃烈,曲調方面調式穩固明朗,旋律甜靜優美,伴奏樂器馬骨胡音色高亢響亮,音色清脆,餘韻悠遠。演出時,念、唱都用壯語,聲腔全部用壯腔,成功地運用壯族的諺語、俚語、格言,修辭上以比喻為主,對仗工整,辭彙豐富,語言生動,押韻自然,在戲劇民族語言藝術方面獨樹一幟。獲獎
北路壯戲起源於廣西田林縣舊州鎮,流傳於廣西的西林縣、隆林縣、田林縣、樂業縣、凌雲縣、貴州省的興義市、冊亭縣,雲南省文山州、富寧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