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綢緞
1. 一種薄而軟的絲織品:~子,紡~,~緞。
2. 束縛,纏繞:~繆(a.纏繞捆縛,如“迨天之未陰雨,徹波桑土,~~牖戶”,意思是沒下雨之前,就要把門窗捆綁牢固,後遂用“未雨綢繆”喻事前做好準備工作;b.纏綿,如“情意~~”)。
詳細介紹
絲綢起源於中國。綢出
現於西漢,當時寫作“?”,專指利用粗絲亂絲紡紗織成的平紋織品。兩晉南北朝時期,綢開始有粗、細之分。漢唐時期,中國絲綢即已通過絲綢之路,遠銷中亞、歐、非各國。明清以來綢成為絲織品的泛稱。綢按原料分,除採用桑蠶長絲的以外,還有用絹紡落棉的棉綢,使用柞蠶絲的鴨江綢,用雙宮絲的雙宮綢,用化學纖維長絲的滌纖綢等。綢可分為生(白)織和熟(色)織,又可分為不提花的素綢和提花的花綢。綢屬中厚型絲織物,其中較輕薄的品種可做襯衣和裙;較厚重的可做外套和褲。近代以來,習慣把緊密結實的經向支持面平紋絲織物稱作綢,如塔夫綢。具有上述特點的棉織物也常被稱作綢,如府綢。
相關信息
習慣還把綢和起緞紋效應的緞聯起來作為 絲織物的總稱── 綢緞;有時也用“絲綢”作為絲織物的代稱。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13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我們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名產地:杭州
綢洗滌方法
1. 洗滌時在30度以下手洗,而且要把衣服翻過來洗,如果用滴了幾滴香醋的水浸泡一下這樣洗出來的衣服柔軟又光滑.
2. 洗滌時不宜用鹼性洗滌劑和肥皂洗滌,洗後應選擇通風處涼乾,避免破損絲質衣服的手感及色澤;
3. 汗濕後的絲綢衣服要馬上洗滌;
4. 不要將衣服掛在堅硬的金屬鉤上防止綢面損傷;
5. 不穿時,不宜放樟腦丸,否則容易脆化;
6. 熨燙溫度以100度為宜,最好墊上襯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