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各依斯

勾各依斯侗語即是牛腿琴,琴用杉木製成瓢狀,因琴體細長形似牛大腿而得名,是一種侗族弓拉弦鳴樂器。

概述

侗語,即牛腿琴。

牛腿琴,是侗族弓拉弦鳴樂器。因琴體細長形似牛大腿而得名。侗語稱各給給以給寧勾各依斯。各給、給以均為兩條空弦發音之諧音。又稱牛巴腿。歷史悠久,規格多樣,音色柔細,主要用於侗族民歌和侗戲伴奏。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從江、黎平、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等黔、桂、湘三省、區接壤的廣大侗族地區。

牛腿琴侗語稱“果吉”。琴用杉木製成狀,面上裝薄板構成共鳴箱。兩根弦,五度定音,琴弓一般用二胡弓。因其形似牛腿,琴端二角似羊角,又稱“牛巴腿”、“羊角弦”。演奏時琴身放在左手腕上,左右來迴轉動,演奏方法和姿態略似小提琴。或自拉自唱,或男拉女唱。多用於走時彈唱愛情歌曲,低音演奏,柔聲歌唱,別具韻味。婚禮上用此琴與琵琶合奏,傳達出熱烈喜慶的氣氛。

來歷

關於牛腿琴的來歷,民間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很早很早以前,在黔東南的一個侗族山寨里,住著窮、富兩家人。富人依仗財勢經常放狗去咬窮人,窮人也不示弱,奮起反抗將狗打死,從此兩家仇恨日深。一次,窮人養的牛見主人被欺,衝上相助,富人見勢不妙,也放出自己的牛來。此後,人與人打,牛同牛斗,鬧得整個山寨不得安寧。有個神仙下凡來調解,送給每人一支蘆笙,讓他們吹著走鄉串寨,忘記爭鬥。而牛卻不聽召喚,越斗越凶。神仙擔心牛的角斗再挑起人的舊仇,氣急之下便把兩頭牛的後腿給砍斷了。兩牛再也無法爭鬥,矛盾雖然得到解決,可窮人卻永遠失去了耕牛,他傷心地抱著牛腿痛哭不已。待牛腿腐爛了,他就做了一個木頭的牛腿,仍抱著它一邊撫摸,一邊訴說自己的苦衷。於是,後來就逐漸形成了在民間流傳的牛腿琴和牛腿琴歌。

歷史雖較悠久,但其初始年代史籍未見記載。牛腿琴既是侗族古老的、又是唯一的拉弦樂器。到了明代,田汝成《行邊記聞·蠻夷》中載有:“侗人,一曰峒蠻,散處於 牂牁舞溪之界,在辰、沅者尤多。……男子科頭,徒跣,或趿木履,以鏢弩自隨;暇則吹蘆笙、木葉,彈二弦、琵琶,臂鷹逐犬為樂。”其中所記“二弦”,即今日之牛腿琴。

傳統的牛腿琴,琴體用一整段木料製成。民間多為自製自用,不僅使用的材料有別,琴的規格尺寸也大小不同,尚無統一標準,一般全長50厘米~85厘米,多使用當地所產杉木、桐木松木椿木楊木或雜木製作,以選用紋理順直、無疤節的杉木為佳。共鳴箱系在半邊原木一端挖鑿出長瓢形腹腔,其上蒙以桐木薄板為面,琴背呈船底形,琴箱長22厘米~36厘米、寬8厘米~12厘米、厚5厘米~6厘米,面板中部右側(或左側)開有一個圓形出音孔,可插入音柱。琴頭方柱形,平頂無飾,長7厘米~12厘米、寬4厘米~6厘米,弦槽後開,兩側各設一個硬木弦軸(左上右下)或兩軸同設右側,琴頭正面下方開有兩個弦孔以穿弦。琴頸前平後圓、上窄下寬,長22厘米~38厘米,上與琴頭相接,下與琴箱相連並渾為一體,正面用於按弦,不設指板和品位。在面板下方2/3處置竹或木製橋形琴馬,下端設有牛皮縛弦用以系弦。張兩條琴弦,最初用細棕繩,後改為絲弦,現多用鋼絲弦。琴弓用細竹為弓桿,兩端系以棕絲馬尾而成,弓長55厘米~65厘米。此外,還有一種小巧玲瓏的小牛腿琴,琴體全長只有18厘米~20厘米,流行於貴州省榕江縣樂里一帶。

存世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里,珍藏著兩支牛腿琴,琴體都用一整塊杉木製成,琴形完全相同,全長分別為49厘米和52厘米。共鳴箱呈長瓢形,蒙桐木面板。其中一支琴箱長22厘米、最寬處8.2厘米、最厚處5厘米,面板中部右側開一圓形音孔,直徑1厘米。琴頭方柱形,平頂無飾,弦槽後開,左右兩側各設一軸。弦軸硬木製,圓錐形,軸長10厘米,軸柄刻有直條瓣紋。琴頸窄而長,前平後圓,上窄下寬,下部與琴箱接為一體。面板中間置竹製橋形琴馬。張兩條絲弦,琴弦由琴頭正面弦孔穿出,下端繫於皮製縛弦上。細竹系以馬尾為弓。此琴通體髹以蘭色油漆,制於1958年,出自貴州黎平民間藝人之手,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演奏

演奏時,可採用坐姿或立姿。坐姿多使用稍大的牛腿琴,將琴箱下端夾於兩膝之間,琴面朝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弓在弦外拉奏;立姿多使用稍小的牛腿琴,將琴的尾端頂在左肩與左胸之間,琴面朝上,左手托持琴頸,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按弦,右手執弓在弦上拉奏。這種奏法在我國各族民間拉弦樂器中極為少見,它和演奏小提琴的姿勢有些相似。牛腿琴還可邊走邊奏。它的定弦因地域和用途不同而有異,多以五度關係定弦,也可按四度、小三度音程定弦,一般常定弦為:g、d1、c1、g1;d1、a1;d1、g1或e1、g1。只用一個把位演奏,音域只有一個八度。牛腿琴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就是它使用棕絲弓毛摩擦棕繩弦,所以它的發音纖柔而略帶嘶聲,音色柔細,音量較小,並能與人聲、歌聲十分密切地結合,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地方風格。演奏時常在音孔中插入一根直徑稍細的圓木釘作為音柱,通過推進、拉出或鏇轉木釘,可以調節琴的音量和音色。經常同時用雙弦奏出五度和音。牛腿琴主要用於各種體裁的侗歌和侗戲伴奏,也可獨奏或合奏,還常常自拉自唱。

在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牛腿琴占有重要地位,是牛腿琴歌、侗族大歌和敘事歌離不開的伴奏樂器,套用十分廣泛。牛腿琴歌侗族稱作嘎各給嘎給以嘎臘(拉嗓子歌)或嘎昂(室內歌)等,曲調較短,結構簡單,速度悠緩,是侗族未婚男女青年“行歌坐妹”、傾吐愛情的一種主要方式。敘事歌侗語稱嘎窘,多為民間歌手自拉自唱,伴奏隨歌進行,不時夾有間奏,曲調優美,節奏平穩,有如小河淌水潺流不息、娓娓動聽,真可謂歌者入神,聽者有興。較著名的牛腿琴民間藝人有:貴州黎平的石國興、廣西三江的羅勝金等。

每當夜幕降臨侗族的美麗家鄉,在月明風清之時,就會從村寨傳出縷縷輕盈悅耳的牛腿琴聲,這是哪位羅漢(未婚小伙子)在向姑娘傾吐愛情?聽,姑娘那抒情的牛腿琴情歌也伴著樂聲飛向遠方。在侗族,未婚青年專門用於求愛的樂器,要算是那種小巧玲瓏的牛腿琴了,在榕江樂里一帶,幾乎每個羅漢都有一支。當青年男女初戀時,小伙子要在半夜登著獨木樓梯,爬到意中人住的閣樓窗外,拉起小牛腿琴向姑娘求愛,這琴聲既不能驚醒父母,又要喚醒戀人。在這種特定的場合下,小牛腿琴的演奏,締結了許多美滿姻緣

改革

改革牛腿琴,侗族弓拉弦鳴樂器。流行於貴州省榕江、從江、黎平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融水等地。

20世紀50年代以來,侗族民間藝人和音樂工作者,在繼承牛腿琴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針對音量小、音質差等缺陷,進行了不斷的改革。首先擴大共鳴箱,面板由平面改為拱形,面板上的音孔也相應擴大;將活動音柱改為圓形木製固定音柱,支於面、背板之間,並擇以最佳位置;增設了指板,便於換把按弦;先後採用絲弦和鋼絲弦,提高了音質;改用長馬尾弓演奏等。擴大了音量音域,使琴聲清脆鏗鏘,音色明亮動聽。有的還在牛腿琴的尾部置以彎形金屬架,演奏時可挾於奏者腋下,使琴身得以固定,既減輕了左手負擔,又豐富和發展了演奏技巧。

貴州省榕江縣文化館廖群全製作的改革牛腿琴,選用“倒立木”為制琴木料,除進行上述改革外,將琴背中心厚度定為2.5厘米,琴頭由長方形改為牛蹄形,弦槽由前面開改為後開,弦軸柄端增加牛角裝飾,便於調弦,音孔由圓形改為牛尾形,使牛腿琴“牛”的特點更為突出,音量顯著增大,音色更加圓潤優美。適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受到侗族人民的歡迎和好評,已在附近幾個縣文工團採用。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裡,陳列著一支改革牛腿琴,全長57厘米。共鳴箱呈半個長梨形,系在一塊核桃木上挖出腹腔,其上蒙以桐木薄板為面,琴箱長32厘米、最寬12.6厘米、最厚6.5厘米。面板中上部開有一個鏤空音窗,直徑3.6厘米。琴頭呈半弧形彎曲,頂端刻以牛頭為飾,中間開透空弦槽,兩側設有四個弦軸(左右各二)。弦軸色木製,軸長8.8厘米,軸柄為扁菱形。琴頸較短,前平後圓,上窄下寬,上端設有弦枕,正面膠有紅木弧形指板,指板長26厘米。在面板音窗下方置木製琴馬,張四條鋼絲弦,琴弦拴於系弦板,用長馬尾弓在弦外拉奏。其琴馬琴弦系弦板琴弓以及定弦和演奏技法,均與小提琴相同。此琴為北京民族樂器廠1962年製作。

如今,牛腿琴已成為侗族人民的密友良伴,幾乎男青年每人都有一支心愛的牛腿琴。每逢民族節日或農閒之時,他們常常拉起牛腿琴,邊走邊唱,到親戚或朋友家去做客;平日的侗鄉山寨,只要牛腿琴聲一響,人們就會循聲而至,歡聚一堂,拉琴唱歌,有時甚至通宵達旦,盡興方休。

低音牛腿琴

低音牛腿琴,侗族新型弓拉弦鳴樂器。我國音樂工作者設計研製,已用於北京、廣西等地專業音樂團體和音樂演出中。

20世紀60年代初,中央民族歌舞團李寄民與北京樂器廠合作,在侗族民間拉弦樂器牛腿琴的原形基礎上,共同設計製作出低音牛腿琴,成為我國民族樂隊中的低音拉弦樂器。其特點是:共鳴箱碩大,設四軸、四弦,並有按音指板,琴弓於弦外運弓演奏,除琴的外觀具有民族樂器形式外,琴弦、琴馬,琴弓均與低音提琴相同,除可拉奏外,也可撥弦彈奏。這種低音拉弦樂器,有著良好的音響效果,已用於中央民族歌舞團樂隊中。

90年代初,廣西藝術學院孔憲釗在李海生老師的協助下,研製成功的低音牛腿琴頗富民族特色。它除了有效弦長、琴箱空氣容積借鑑了低音提琴的設計以外,琴的外形與民間牛腿琴極相似。琴身用一整段木料先挖鑿出腹腔,即側板、背板連為一體,其上再蒙以拱形雲杉面板(較低音提琴面板稍薄)而成,面板中部兩側開有兩個對稱的砍刀形音孔。琴頭雕刻以牛頭為飾,正面下方開弦槽,兩側設有四個弦軸(左右各二),採用低音提琴金屬螺鏇軸。琴頸較短,上端設有弦枕,正面膠有硬木按弦指板,採用低音提琴弦,琴馬形狀為廣西花山崖畫圖案,系弦板呈葫蘆形,使用與二胡弓相仿的竹桿馬尾弓在弦外拉奏,也可撥弦彈奏。其定弦和奏法均與低音提琴相同。此琴首次參加1993年3月在廣西南寧舉行的“93廣西國際民歌節”的演出,它作為伴奏民族風情樂舞的低音拉弦樂器獲得好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