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元、明之際的作者董紀、亦董良史,於其文集中,提到一位出自“雍古部族”、而定居在“淞”亦治今上海市松江區的“松江府”的“馬”姓士人。《西郊笑端集》卷一《懷靜軒,並序》:“懷靜軒者,居延馬季子之所築於淞之吳會裡者也。季子之先,出自雍古部族,居靜州天山。五世祖實喇濟蘇,仕金,死節,謚忠愍,血食汴之褒忠廟。四世祖烏呼納,遭元憲皇,以白衣官斷事,歷事世皇,拜禮部尚書,謚忠懿。曾祖世昌,尚書省郎中。祖禮,宣政都事。季子隨都事公居於淞,淞去靜計萬餘里,而以懷靜名其軒,不忘本始也。家世天山烜德輝,兩朝閥閱古今稀。褒忠節義垂青史,禮部勛名起白衣。雪灑穹廬駝正乳,月明華表鶴應歸。相望萬里風塵隔,空羨年年雁北飛”。[1]相關人物的名字原文,可惜已為四庫館臣肆意篡改,以致難以卒認。好在這位名為“季子”的人,出自“名門”;因此,不難搜尋到其史、文各有所載的祖上。《中州名賢文表》卷一八《馬烏呼訥(月忽乃)神道碑》:“公諱烏呼訥,世本屬雍古部族,居靖州之天山。天山,古居延海也。曾祖諱特穆爾伊克,祖諱博索瑪伊埒蘓海,以財雄邊。父諱實喇濟蘇,當金遷汳都,尚書省闢為譯字掾曹,試開封判官,改鳳翔兵馬判官,死節,贈鎮國上將軍、柏州刺史。官名優瑪,因以立氏”。[2]
上引碑銘,也見於馬祖常《石田集》卷一三,文字為篡改前的“原狀”,作:“公諱月忽乃,世本屬雍古部,居靜州之天山。天山,古居延海也。曾祖諱怗帖穆爾越哥,祖諱把造馬野禮屬,皆以財雄邊。父諱錫禮吉思,當金遷浚都,尚書省闢為譯字掾曹,試開封判官,改鳯翔兵馬判官,死節,贈鎮國上將軍、恆州刺史,官名有馬,因以立氏”。“子十有一人:長諱世忠,常平倉都轉運使;次諱世昌,行尚書省左右司郎中,孫祖常,官忝第二品,推恩二代,贈嘉議大夫、吏部尚書、上輕車都尉、梁郡侯;次諱世顯,知通州事;次世榮,早卒,無子;次世靖,不仕;次世祿,中山府織染提舉;次世吉,承公廕、絳州判官;次審溫、嘉議大夫、歴台州、淮安、瑞州路總管;餘三人,早卒,不仕。女四人:三蚤卒,一嫁廣東道副都元帥闊里吉思。孫二十人:長諱潤,朝列大夫、同知漳州路,以子祖常備侍御史,贈中奉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梁郡公;次節,入王屋山為道士;次禮,下沙鹽司丞;次淵,不仕;次開,監在京倉;次遺、道,皆蚤卒;次遵、通、迪;次保六,賜提舉都成所;次未名,卒;次岳難,武略將軍、蘭溪州逹魯花赤;次雅古,處士,以孝聞;次必古男,奉訓大夫、同知興國路事;次祝饒,監富池茶場;餘四人,未仕”。[3]
兩相對照,可知:“烏呼納”、“烏呼訥”亦“月忽乃”,又作“月合乃”、“月合那”;“實喇濟蘇”亦“錫禮吉思”,又作“習禮吉思”;“博索瑪伊埒蘇海”亦“把造馬野禮屬”,又作“伯索麻也里束”;“特穆爾伊克”亦“怗帖穆爾越哥”、“帖莫爾越歌”。而任“宣政院都事”之“禮”,也就是任“下沙鹽司丞”之“禮”。宣政院之衙署,與樞密院、御史台同在大都。劉敏中《中庵集》卷七《皇慶改元歳奏議》:“至謂除樞密院、御史台、徽政院、宣政院各依舊制,其餘諸衙門及近侍人等敢有擅自奏啟中書政務者,以違制論”。[4]“下沙”,據《元史》卷九一《百官志》,為“兩浙都轉運鹽使司”下屬“鹽場三十四所”之一,[5]在今南匯區駐地惠南鎮西南。張內蘊、周大韶《三吳水考》卷四《上海縣水道考》:“鹹塘,自下沙場北流,絕沈莊、周浦、三林諸塘,通中新河、橫沔港,西入黃淄漊”。[6]該箇地方,當元之世,正是析自松江府附郭華亭縣的上海縣轄下。《大明一統志》卷九:“上海縣,在府城東北九十里。本華亭縣地,居海之上洋,舊曰華亭海”。“元至元中,置上海縣。本朝因之”。[7]《大清一統志》卷五八:“南滙縣,在府東一百二十里。東西距八十三里,南北距九十四里”。“本上海縣地,本朝雍正三年,析置屬松江府”。[8]也就是說,馬禮遷居的所在,正是當年任官的所在。
馬季子父親,別一同時人王逢曾經提到名字。《梧溪集》卷四《題馬季子懷靜軒,並序》:“一傳為習禮吉思,仕金,死節,諡惠愍,血食汴之褒忠廟。二傳為月忽那,北入見憲宗皇帝,以白衣官斷事從世皇南征,以勞拜禮部尚書,諡忠懿。三傳為世昌,尚書省郎中。四傳為禮,宣政都事。五傳為祖中,浙西監倉使。仲氏祖常,繇進士第二人官至翰林大學士。六傳為季子,隨都事公居於淞之竹崗軒,以懷靜名,不忘本也。敬題詩。爾家世德肇居延,忠義勛名兩代傳。碧血濺波歸九地,白衣扶日上中天。鳳毛麟角聯青紫,春雨秋霜隔隴阡。惟有終身誠孝切,祈連如見氣蒼然”。[9]根據所列官銜,這個馬祖中應該就是初任侍御史、後任御史中丞馬祖常的堂弟天合。《石田集》卷一三《馬月忽乃神道碑》:“曾孫三十一人:長祖常,由進士轉官侍御史;次祖義,郊祀法物庫使;次祖烈,汴梁等路管民總管府案牘官;次天合,監杭州鹽倉;次祖孝,管勾河垜鹽場;次易朔,南察院書吏;次祖謙,昭功萬戶都總使府知事;次祖元,信州路教授;次鹵合,知行唐縣;仕者九人,餘者學而未官也。玄孫若干人:長武子,中書省掾;次文子,國子生;次獻子、惠子,並國子生;餘皆幼。諸女孫,以多載於家傳,茲不重出”。[10]季子,當時屬於“皆幼”之列。
二
馬氏種族、譜系的追溯,自“馬季子”往上,可以追溯到前八世。見於董良史的文字:“出自雍古部族,居靜州天山”,而“月忽乃”為四世祖,“錫禮吉思”為五世祖;見於馬祖常的文字:“本屬雍古部,居靜州之天山”,而“把造馬野禮屬”為六世祖,“怗帖穆爾越哥”為七世祖。其八世祖,則見於黃溍的文字,作“西域聶思脫里貴族”之“和祿寀思”;而其所居“靜州之天山”,也在六世祖“把造馬野禮屬”之時。《金華集》卷四三《馬氏世譜》:“馬氏之先,出西域聶思脫里貴族,始來中國者和祿寀思,生而英邁,有識量,慨然以功業自期。嘗觀山川形勢,而樂臨洮土壤之豐厚。遼主道宗鹹雍間,奉大珠九以進。道宗欲官之,辭不就,但請臨洮之地以畜牧,許之,遂家臨洮之狄道。和祿寀思生帖莫爾越歌,以軍功累官馬步軍指揮使。為政廉平而有威望,人不敢斥其名,惟稱之曰馬元帥,因以為氏。帖莫爾越歌生伯索麻也里束,年十四而遼亡,失母所在,為金兵所掠,遷之遼東,久乃放還,居靜州之天山。瀝血求父母不得,遂隱居不出。業耕稼畜牧,資累巨萬。好施與,結交賢士大夫。金主熙宗聞其名,數遣使征之,辭曰:古者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吾不逮事親,何顏事君乎?終不起”。[11]
“聶思脫里”,其實只是基督教的派別名字,也就是“景教”。《金石萃編》卷一○二僧景淨《景教流行中國碑》:“於是,我三一分身,景尊彌訶說戢隱真威,同人出代,神天宣慶,室女誕聖於大秦,景宿告祥,波斯睹耀以來貢”。[12]暨,《遺山集》卷二七《馬慶祥神道碑》:“君諱慶祥,字瑞寧,姓馬氏,以小字習里吉思行。出於花門貴種。宣、政之季,與種人居臨洮之狄道,蓋已莫知所從來矣。金兵略地陝右,盡室遷遼東,因家焉。太宗嘗出獵,恍惚間見金人挾日而行,心悸不定,莫敢仰視,因罷獵而還。敕以所見者物色訪求。或言上所見殆佛陀變現,而遼東無塔廟,尊像不可得,唯回鶻人梵唄之所有之。因取畫像進之,真與上所見者合。上歡喜讚嘆,為作福田以應之。凡種人之在臧獲者,貰為平民,賜錢帛,縱遣之。君之祖諱迭不兒越哥,父把騷馬也里黜,又遷淨州之天山。天山占籍,今四世矣”。[13]“花門”,即唐回鶻,也就是金、元之際的畏兀。樓鑰《攻媿集》卷六六《答杜仲高旃書》:“杜甫《留花門詩》:連雲屯左輔,百里見積雪。以趙次公之詳且博,略不注釋。四明舊有卞倅養直圜,為注甚詳,竟不得其書。嘗與之論及此,亦止雲意其偶有積雪爾。蓋花門,即回鶻也。[樓]鑰嘗考回鶻之俗,衣冠皆白,故連屯左輔,而百里如積雪,然不既多乎”?[14]
“和祿寀思”始遷在臨洮,其時間,黃溍雲遼道宗“鹹雍間”,元好問雲宋徽宗“宣、政之季”,亦“宣和、政和之季”,二者相隔四十餘年。實際上,“臨洮”亦唐、宋“熙州”,金、元為府而“狄道”正是其附郭縣。《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卷一三《井、鬼秦分》:“宋熙寧五年,改為鎮洮軍。後改為熙州,復為熙河路。金為臨洮府。元仍其舊”。“宋熙寧六年,始置狄道縣,為熙州倚郭。九年,省。元豐二年,復置。金、元仍其舊”。[15]蘇軾《東坡集》卷二一《送蔣潁叔帥熙、河,並引》:“潁叔出使臨洮,軾與穆父仲至同餞之,各賦詩一篇,以今我來思為韻,致遄歸之意,軾得我字。西方猶宿師,論將不及我。茍無深入計,緩帶我亦可。承明正須君,文字粲藻火。自薦雖雲數,留行終不果。正坐喜論兵,臨老付邊瑣。新詩出談笑,僚友困掀簸。我欲歌杕杜,楊柳方婀娜。邊風事首虜,所得蓋么麽。願為魯連書,一射聊城笴。陰功在不殺,結草酬魏顆”。[16]而怗帖穆爾越哥所任的“馬歩軍指揮使”,也是趙氏的官名,而非耶律氏、完顏氏的建制。《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一四:“自鹹平逮今,二邊所增馬歩軍指揮使百六十。計騎兵一指揮,所給嵗約費緡錢四萬三千,歩兵,所給嵗約費緡錢三萬二千,他給賜不預。合新、舊兵,所費不啻千萬緡”。[17]
馬氏於遷遼東後又遷靜州天山,乃在把造馬野禮屬之時。靜州亦淨州,《金史》卷二四《地理志》:“淨州。下。刺史。大定十八年,以天山縣升為豐州支郡,刺史兼權機察。北至界八十里。縣一:天山。舊為榷場,大定十八年,置為倚郭”。[18]其契機,“太宗嘗出獵,恍惚間見金人挾日而行,心悸不定,莫敢仰視,因罷獵而還。敕以所見者物色訪求。或言上所見殆佛陀變現,而遼東無塔、廟,尊像不可得,唯回鶻人梵唄之所有之。因取畫像進之,真與上所見者合。上歡喜讚嘆,為作福田以應之。凡種人之在臧獲者,貰為平民,賜錢帛,縱遣之”。在這裏,將景教和“遼東”並不缺“塔、廟”的佛教混為一談。所謂梵唄,本為佛教所用樂器。《樂書》卷一三六《樂圖論》:“貝之為物,其大可容數升,蠡之大者也。南蠻之國,取而吹之,所以節樂也。今之梵樂用之,以和銅鈸。釋氏所謂法螺,赤土國吹螺,以迎隋使是也。梁武帝之樂,有童子伎,倚歌梵唄,豈不幾夏變於夷乎?故孟子曰:吾聞用夏變夷,未聞變於夷者也”。[19]《樂全集》卷三八《皇第八女追封韓國公主石記文》:“公主以癸未季冬十日,實啟禓衣之慶,生而明秀,自然溫浄。每省中建道場,聞梵唄、鐃磬之音,輒有悅色,以故嘗依浮圖,法號為保慈崇祐大師”。[20]
三
馬氏自“錫禮吉思”亦“慶祥”起有了漢名,其本人,入仕並“盡忠”於金。《遺山集》卷二七《馬慶祥神道碑》:“君之父生三子,其二蚤卒,獨君資稟聰悟,氣量宏博,儕輩無出其右。年未二十,已能通六國語,並與其字書識之。泰和中,試補尚書省譯史,使者報聘麗、夏,君率在行中”。“以勞遷鳳翔府路都總管判官。元光二年秋,大兵有深入之耗,行台檄君與治中胥某分道清野,去城不三四里,猝為游騎所馳。君與其子三達,俱為所執,兵人慾降君,擁迫而行,言語相往復,競不屈而死,得年四十有六,實十一月之二十二日也。三達以是夜亡還,主帥惡於坐視而不能捄也,出騎兵千人,輿屍而歸,三軍之士,為之慟哭,官吏士庶,旦夕臨者三日,葬之”。“立像褒忠廟,歲時致祭,且徴一子入侍,皆異恩也”。“女弟適安氏甥天合,父沒後,躬自教督,逾於所生,習諸國語洎字書授之,為它日起家之地”。[21]安天合,《元文類》卷五七宋子貞《耶律楚材神道碑》:“而回鶻譯史安天合至自汴梁,倒身事公,以求進用。公雖加獎借,終不能滿望,即奔詣鎮海,百計行間,首引回鶻奧都剌合蠻撲買課稅,増至四萬四千定”。[22]王惲《秋澗集》卷八一《中堂事記》:“三十日辛酉,前相臣安天合授西京路宣撫大使,仍錫金虎符,特寵異焉”。[23]
“馬慶祥”一家,金末曾經遷在南京開封府,蒙古初年,又遷往哈剌和林。“錫禮吉思”亦“慶祥”的子女,《金華集》卷四三《馬氏世譜》:“貞祐末,挈家從金主宣宗南遷汴”。“金亡,時其公族近臣之家,皆覊於汴之青城。太宗皇帝聞其忠義,遣內臣撒吉思不花持黃旗撫問其家,得其三子,俾入覲於和林。憲宗皇帝嘉之,使備宿衛”。“三子:曰三達;曰天民;曰月忽難,一名貞,字正臣”。[24]《遺山集》卷二七《馬慶祥神道碑》:“君娶馬氏,子男三人:長即三達,次鐸剌,次福海。女一人,適楊氏”。[25]由此,“天民”即“鐸剌”,“貞”即“福海”、“月忽難”。“三達”、“鐸剌”亦“天民”二支,《金華集》卷四三《馬氏世譜》:“三達性倜儻、多謀略,累有戰功,終於中書左司郎中。三子:天下閭,滅都失剌,約實謀,並居天山”。“天民,山東諸路榷鹽使,從伐宋,以功佩金符為太平、江州等路達魯花赤。二子:奧剌罕,揚子縣達魯花赤;保祿賜,魁偉沈毅,語言辨給,嘗為湘陰州達魯花赤,單騎往說左江反者,悉降,遷同知南安路總管府事,其文學、政事,有傳存焉。奧剌罕子闕里奚斯,易縣達魯花赤;保祿賜子世德,以國子生擢進士第,今由監察御史遷中書省檢校官;闕里奚斯子祖仁,國子生、靈壁縣主簿”。“祖仁子伯嘉訥”。[26]
“月忽難”,又在上都安置“邸第”、大都安置“墓地”。《石田集》卷一三《馬月合乃神道碑銘》:“父死節時,公年甫十七,壯其父之忠義,奮而投冠於地,誓曰:吾父死於國難,吾紓家難可也。遂侍太夫人王氏,艱關鋒鏑跋涉,星夜出汴絕河,而北見憲宗皇帝於和寧”。“明年(中統二年),拜禮部尚書,佩金虎符。四年八月二十一日,薨於上都之邸第。訃聞,內外文武之屬,縉紳之士,鹹嗟悼衋傷,形諸文字之間,迄今傳而不泯也。嗚呼!公之薨年,甫四十有八,即以某年某月日葬於大都宛平縣清水河之陰之原太夫人王氏墓後,梁郡夫人白氏祔”。[27]其子、孫,《金華集》卷四三《馬氏世譜》:“月忽難十一子:世忠,常平倉轉運使;世昌,行尚書省左右司郎中,贈吏部尚書;世敬,通州達魯花赤;斡沙納、世靖,皆不仕;世祿,中山府織染提舉;失吉,絳州判官;世榮,瑞州路總管;世臣,大都平凖庫提領;餘三人,皆早卒”。[28]比較前引,“世敬”即“世顯”,“斡沙納”即“世榮”,“失吉”即“世吉”,“世臣”即“審溫”。自“世昌”始的一支,改從景入儒。袁桷《清容集》卷二六《馬潤神道碑》:“植德秉志,贖士人之為奴者,後皆為達官,而子孫更業儒術,卒致光顯焉。禮部子諱世昌,為尚書省左右司郎中,傾貲粟結雋彥家,日困落,子孫益用儒自振”。[29]
“月忽難”之孫,《金華集》卷四三《馬氏世譜》:“世昌四子:潤,同知漳州路總管府事,贈河南行中書省參知政事;節,入道於王屋山;禮,下沙場鹽司令,贈淅東道宣慰司都事;淵,贈江浙行中書省左右司都事。世敬子開,在京倉某官。世靖子岳難,蘭溪州達魯花赤。世祿三子:失里哈,河南行中書省左右司都事;継祖,大都宣課提舉;也里哈,不仕。失吉子雅古。世榮子必胡南,同知興國路總管府事;祝饒,富池茶監”。[30]“潤”,曾將家遷在真州儀真縣、光州。《清容集》卷二六《馬潤神道碑》:“諱潤,字仲澤父。即以文墨入官,初署荊湖道宣慰司令史,遷吉州路經歴,升兩淮轉運司經歴,改太平路當塗縣長官,再調常州路武進縣長官,進奉訓大夫、知光州,改漳州路同知”。“當塗時,居儀真幾十年”。[31]許有壬《至正集》卷四六《馬祖常神道碑》:“有錫里吉思者,高祖也。金季,為鳳翔兵馬判官,死節,贈恆州刺史,廟賜褒忠,子孫因官以馬為氏。曾祖月合乃,從世皇征宋,留汴,掌饋饟,累官禮部尚書,贈推忠宣力翊運功臣、僉樞密院事,諡忠懿。祖世昌,行尚書省左右司郎中,贈嘉議大夫、吏部尚書。父潤,朝列大夫、同知漳州路總管府事,贈中奉大夫、河南行省參知政事,追封梁郡公。妣楊氏,追封梁郡夫人。梁公官浮光,因家焉”。[32]
四
“月合難”之曾孫,《金華集》卷四三《馬氏世譜》:“潤七子:祖常,進士第一人,卒官御史中丞,仕最顯,其行能勞烈,後之秉史筆者,當為立傳,茲亦弗序;祖義,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祖烈,汝寕府知事;祖孝,祖常同年進士,今為某官;祖信,某場某官;祖謙,國子進士、昭功萬戶府知事;祖恭,國子生。禮四子:祖中,某副使;祖周,鄉貢進士、廣西廉訪司知事;祖善,進士、河東宣慰司經歴;祖良。淵三子:祖元,鄉貢進士、市舶某提舉:祖某,某路儒學教授:叔清。開子某。失里哈二子:某;祖憲,國子進士、吳縣達魯花赤。也里哈子蘇剌哈,棗陽縣主簿。雅古四子:某,某,某,某。祝饒子某”。[33]“潤”子女,《清容集》卷二六《馬潤神道碑》:“長子祖常,皇慶初,桷得交於京師,其為文詞深湛有師法,嘗默器而期之,科舉行,祖常試汴梁、南省,皆第一,於廷對,以尊國氏族為第二;祖義,鄉貢進士;祖烈,江浙行省宣慰使;祖孝,與祖常同登進士第,將仕郎、陳州判官;祖信;[祖謙,]國子生試中,承事郎、同知冀寜路保德州事;[祖恭]。女二:長適金雲,次適劉某”。[34]祖常有一早卒之兄,別本《石田集》卷一三《楊氏墓志銘》:“有子三人:長未名,卒;次祖常,始九嵗;次祖義,四嵗;一女,五嵗”。[35]
令人刮目相看,“潤”七子中,有三個考科舉中進士,並由之出仕。“祖常”、“祖孝”、“祖謙”,《至正集》卷四六《馬祖常神道碑》:“七嵗,知學,得錢即以市書。十歲,見燭欹燒屋,解衣沃水滅之,人嘆其異。蜀儒張公(須立)講經儀真,公未冠,質以疑義數十,張公奇之”。[36]《滋溪稿》卷九《馬祖常墓志銘》、卷一九《馬祖謙墓碣銘》:“延祐元年,詔開貢舉,網羅賢才,公偕其弟祖孝,俱薦於鄉,公擢第一。明年,會試禮部,又俱中選,公仍第一,廷試則以國人居其首,公居第二甲第一人,隱然名動京師。授應奉翰林文字、承事郎、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君(馬祖謙)賦質清美,異於常兒。少入鄉校,日記數百言。逾冠,從文貞公(祖常)來京師,補國子員。是時,朝廷方尚文學,太史齊公履謙入為司業,請改學制,以積分法試諸生,庶幾士知向學,而人材出矣。詔從其請。久之,君試中選,授承事郎、同知保德州事”。[37]“祖常”曾在常州路讀書,楊維楨《東維子集》卷九《陶氏菊逸序》:“毗陵陶氏,前朝文獻家也。在宣和間,有為翰林檢閱者某,扈駕南渡。其五世孫為(土詹)圃君某,仕常郡教授,因家毗陵。國初,以宋遺老徴,不起,家延頋師竹山蔣公教子弟。時石田馬中丞公,實從學其家,與其孫靖為同窗友”。[38]
“月合難”之玄孫,數量眾多。《金華集》卷四三《馬氏世譜》:“祖常二子:武子,奎章閣學士院典籖;文子,秘書監著作郎。祖義子獻子,國子進士、含山縣達魯花赤。祖烈子惠子,高郵府知事。祖中子帖木爾,鄉貢進士。祖周子明安沓爾,某稅使。開孫猶子,鄉貢進士”。[39]《石田集》卷一三《楊氏墓志銘》:“孫十人:長武子,中書省掾;次文子,獻子,並國子生;餘未名。曾孫男一人:狗狗。曾孫女四人”。[40]《滋溪文稿》卷九《馬祖常墓志銘》、卷一九《馬祖謙墓碣銘》:“公(祖常)娶索氏,常州錄事判官某之女;次怯烈氏,河南鎮守千戸和尚之女。索氏封梁郡夫人,婦德母儀,宗黨范之。子男二人:武子,太常太祝、中書省掾、奎章閣典籖,兼經筵參贊官,今承務郎、湖廣行中書省檢校官;文子,徴事郎、秘書監著作郎。孫男三人,女二人,俱幼”。“君(祖謙)生母李氏,贈開封郡君。娶童氏,封開封縣君。無子,一女適某,以兄祖烈之子惠子為後,今濠州鍾離尉”。“公(祖常)自先世皆事華學,號稱衣冠聞族。至公位益光顯,文學政術,為時名臣。尤篤友義,昆季子孫及宗族孤寒者,悉收而教養之。舉進士釋褐上庠者,凡數十人。公上言:本朝及諸國人,既肄業國學,講誦孔孟遺書,當革易故俗,敬事諸母,以厚彝倫。天下高其議”。[41]
特別有趣,“祖常”本人著籍在汴梁路,陳旅《安雅堂集》卷六《馬中丞文集序》:“浚儀馬公伯庸,褒然以古文擢上第,聲光煜如”。[42]其又在光州安置永久性的住所,即“石田山房”、“賜金莊”。《清容集》卷二《石田山房辭》:“大梁馬伯庸寓居光州,作石田山房,為作辭”。“世芬兮日起,百稔兮無斁。石田兮有秋,累胼胝兮吾奚以愁?謹樹藝以自朂兮,植先德兮無媮。雝本兮頴豐,導泉兮澮通。夫豈不知有善歲兮,吾曷敢燕遨以幸逢?望八公兮巖巖,王孫悄兮莫還。積荒幻以自迷兮,舍息土而弗芟。眾芳婉其披離兮,秋霜慘不能以實。謝紫芝之療飢兮,治精鑿以煉質”。[43]張雨《句曲外史集》卷上《馬伯庸御史石田山房》:“監州遺愛地,御史讀書堂。弦誦猶懷魯,田園獨在光”。[44]宋褧《燕石集》卷五《馬伯庸淮南別業,號石田山房,指韻求詩,仍依次用》:“窈曲愚公谷,縈鏇戴氏池。人從西掖召,文任北山移。畦稻收新粒,巖花艶故枝。地因人愈勝,心共景相宜”。王沂《伊濱集》卷一九《賜金莊義學記》:“御史中丞馬公既謝事歸浮光,葺其先公之遺田廬以居,又以其祿賜之,入置負郭常稔之田畝一百五十,號曰賜金莊。公捐館之明年,公子觀國(武子),相公之祠東,得亢爽之地,築學舍其上,堂室庖湢,各以序為”。[45]
五
綜合前所考述:“天山”馬氏之先,系遼道宗在位日,東來的奉信“景教”的“回鶻”人。當北宋徽宗君臨之際,定居於“熙州”亦“臨洮府”屬“狄道縣”境內。進入金太宗統治之時,被擄至“遼東”,又遷在“靜州”亦“淨州”。從此以後,東來的“貴族”成了真正的“天山”馬氏。族屬的認同,也應在這個時候,因為位於黃河北岸的“淨州”連同附近的“沙井”等路,正是同樣信奉景教“雍古”亦“汪古”部落首領“趙王”的封國所在。《安雅堂集》卷四《贈沙井徐判官詩序》:“天山之北,臯陸衍迤,聮亘乎大漠,趙王之封國在焉。王得選吏治其人,豐州徐君善卿,起家為沙井路總管府判官。善卿嘗事王於邸,王愛其俶儻而有學,欲薦諸朝而大用之。善卿獨曰:沙井獨不足行吾志乎?乃條其所宜施於民者行之,不以激為亷,不以察為智,苛除繞觧,有西漢循吏之風焉。民舊業畜牧,少耕種,善卿始勸民力穡,而生民滋厚,又設學校以教之,而民俗日殷”[46]。《滋溪稿》卷九《馬祖常墓志銘》:“公諱祖常,字伯庸,世本{永}[雍]古{特}部族,居靜州之天山”。[47]《梧溪集》卷四《題馬季子懷靜軒,並序》:“懷靜軒,居延馬季子所創也。季子之先,曰月哥,曰理術,自雍古部族,居靜州天山”。[48]
天山馬氏由單傳變為分派,乃在“錫里吉思”的兒子一代。之所以能夠這樣,正在於“錫里吉思”的“盡忠殉國”得到了無論金、蒙古皇帝的高度讚賞。《石田集》卷一《飲酒》:“昔我七世上,飬馬洮河西。六世徙天山,日月聞鼓鼙。金室狩河表,我祖先群黎。詩書百年澤,濡翼豈梁鵜”?[49]《金華集》卷四三《馬氏世譜》:“中統元年,丞相線真、內侍蒙速速引見,世祖皇帝於白馬甸上諭旨曰:此也而添圖古捏之子,乃父忠於主,朕今官其子,安有不盡力如其父乎”?[50]家族人口的增殖,還在於頻繁的別枝遷徙,不斷的將新的地方諸如上都、光州、華亭府等當作自己的故里,亦所稱的“桐鄉”。[51]虞集《道園類稿》卷四五《桐鄉阡碑》:“故贈某官封馬公某以大德五年守光州,有惠政。後官閩中,以皇慶二年卒。囑家人曰:光,吾桐鄉也,我死必葬諸。其子祖常奉喪北歸,至於光葬焉,表之曰桐鄉阡雲”。[52]《滋溪稿》卷九《馬祖常墓志銘》:“至元四年戊寅三月丙午,資德大夫、御史中丞、知經筵事馬公薨於光州居第正寢”。“其年四月壬申,葬郡城之北平原鄉西樊里”。[53]而別枝遷徙的契機,則是不同出身門徑、涵薦舉、門蔭和科舉的“遊宦”。到了這時候,也就很少人知道他們原來是“西裔”了。[54]
迄於元朝末年,“天山”馬氏,僅“月合乃”一支,業已擁有六十餘人,其中不乏入學出仕者,成為所稱的衣冠聞族。《滋溪文稿》卷二九《題馬氏蘭蕙同芳圖》:“江左好事者,慕馬氏昆季之賢,繪蘭蕙同芳圖以貺之。館閣名流,復為詩以美之。傳曰: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馬氏本雍古族,自鳯翔兵馬府君,始以官名為氏。尚書忠懿侯,當中統初,轉漕給邊餉有功,請令編民通一經者復其家,以詩書、禮義訓其子孫。卒,贈推忠宣力翊運功臣。三傳至中丞文貞公,以文學政事致位光顯。初,尚書有子十一人,孫二十人,曾孫三十餘人,或執業成均,擢進士第,皆清謹文雅,不隕其家聲,遂為海內衣冠聞族。天爵辱荷中丞深知,又與元博共事憲府,故知其族世之懿。嘗讀中丞述尚書墓銘,有曰:世多王公,亦多華靡。惟不革俗,而忽其圯。繩繩子孫,思馬有氏。鹹宜習禮,以續廟祀”。[55]《安雅堂集》卷一三《跋蘭蕙同芳圖》:“昔之君子,托滋蘭樹蕙以自潔,而其同姓之親,有曰蘭者,與為薰蕕,不但化而為茅苴、為蕭艾而已矣。讀離騷者,至於今傷之。石田馬氏,實眾芳之所在。中丞公既著芳烈於當世矣,元博又能自植於顏行,而流清芬於薦紳之間。是圖所寫,蓋寓其並芳之心焉。同居曠林而不相能者,亦可以少愧於此矣”。[56]
最後,《全唐詩》卷二一七、卷二二七杜甫《留花門》、《遣憤》:“北門天驕子,飽肉氣勇決。高秋馬肥健,挾矢射漢月”。“中原有驅除,隱忍受此物。公主歌黃鵠,君王指白日。連營屯左輔,百里見積雪。長戟鳥休飛,哀笳曉幽咽。田家最恐懼,麥倒桑枝折。沙苑臨清渭,泉香草豐潔。渡河不用船,千騎常撇烈。胡塵逾太行,雜種抵京室。花門既須留,原野轉蕭瑟”。“聞道花門將,論功未盡歸。自從收帝里,誰復總戎機?蜂蠆終懐毒,雷霆可震威。莫令鞭血地,再濕漢臣衣”。[57]花門一詞的由來,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六《花門》:“按唐志:甘州有花門山堡,東北千里至回鶻衙帳”。“楊巨源亦有《送太和公主和番詩》云:北路古來難,年光獨忍寒。朔風侵鬢起,邊月向眉殘。蘆井尋沙到,花門度磧看。薰風一萬里,來處是長安。岑參《送封常清西征序》曰:天寳中,匈奴、回紇冦邊逾花門”。[58]不過,漠北回鶻牙帳附近也有“花門”。《冊府元龜》卷六五二《奉使部逹王命》:“胡證為金吾大將軍,穆宗長慶二年,送太和公主入蕃,去回鶻牙帳尚可汗信宿。可汗遣數百騎來,請與公主先從他道去。證曰:不可。虜使曰:前鹹安主來時,去花門數百里,即先去。今何獨拒我?證曰:我奉天子詔送公主以授可汗,今未見可汗,豈宜先徃?虜使乃止”。[59]
相關詞條
-
胡翼烜
胡翼烜,字炳文,清光緒33年、民國前5年(1907年)生,江西南康縣內北鄉橫市井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第6期畢業,時年23歲。
胡翼烜將軍 主要事跡 -
王銘烜
阜天德宮道院擔任“太平法會”高功法師。王銘烜師傅 ...王銘烜師傅王元本名:王銘烜國際易學堪輿文化新秀,中華周易聯合會會員...,【奇門遁甲】文化學術研究員,玄學文化講師,廣東省惠州市黃阜天德宮道院高功...
-
穆烜
1924年生於南通姚港一個小商人的家庭。 1944年畢業於日偽統治下的南通中學。 1972年調南通博物苑工作,直到退休。
-
張烜搏
簡歷 張烜搏, 廣州朴石諮詢有限公司創始人,銷售訓練師, 電話銷售...、SONY、 富士施樂、蘋果電腦、 林德叉車、阿里巴巴、慧聰網、中國服裝網...項目。 (張烜搏老師幫助客戶明確了組織架構及電話行銷的定位、理順了電話...
-
赤德松贊陵
赤德松贊陵,位於山南瓊結宗山西南方向,現屬瓊結縣瓊果區,是西藏保存下來最大規模的王陵。墓群背靠丕惹山,前臨雅礱河,說明吐蕃當時已很注重“背山面水”的“風水”了。
簡介 古墓歷史 赤德松贊 旅遊指南 -
呂德申先生紀念文集
《呂德申先生紀念文集》是200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
具德弘禮
具德和尚先湛和尚到了金粟寺掛單,等在那裡聽湛和尚講經。 元漢和尚見他法相軒昂,便帶他到了蘇州的三峰寺。 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守師喪畢,具德和尚...
人物簡介 -
《擬九頌·通德門》
《擬九頌·通德門》是宋代詩人程公許所作詩詞之一。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連雲港德烜石英製品銷售有限公司
企業名稱連雲港德烜石英製品銷售有限公司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320707072778428P企業詳情企業名稱連雲港德烜石英製品銷售有限公司註冊號320721000095444機構代碼072778428股票代碼暫無數據...
企業名稱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