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基本介紹:
姓名:劉覺民
原名:劉錫智,為紀念好友林覺民而改名字。
夫人:何平秋(常州武進人、後遷居常熟、上海。)
性別:男
生卒:1884年—1939年
籍貫:河南鄭州鞏縣北山口
職業:民主革命家
劉覺民是中國近代早期民主革命的先驅人物之一,是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批同盟會會員,國民黨創始人之一。參加過推翻滿清帝制王朝的辛亥革命。
個人經歷 :
劉覺民公元1884年生於河南鞏縣(現在鞏義市),早年習醫並飽讀經史詩書,為人正直仗義。青少年時中國社會正值動盪不安,內憂外患,風雨飄零的多事之秋。內有腐朽沒落的晚清王朝奴役壓迫人民、外有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劉覺民在受到康有為、梁啓超、嚴復等變法維新人物影響後,逐步萌發濟世救國之志;康、梁等人改良失敗後,經過不斷地思索接受了孫中山、章炳麟、黃興、陳天華等民主進步的革命思想影響,積極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偉大革命鬥爭中。在加入了革命黨的組織後,遂利用行醫之便,徒步半年從中原到東北折轉往新疆宣傳革命並負責聯絡西北各方進步勢力,在身處異常嚴酷而又特殊的環境中,克服重重困難,不斷宣傳發展壯大組織,使革命的火種遍布整個東北西北的城市和鄉村。“其間結識了于右任,二人因相類似的坎坷、曲折生活經歷與共同對詩、書、畫愛好及投身革命理想的追求由此引為至交!”後偕同革命黨人王北方等人在日本東京會晤孫中山、黃興、田梓梁、景梅九、程中漁、胡漢民、汪精衛......諸同志後俱行入同盟會;從此更加堅定地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致力於推翻封建腐朽的滿清帝制王朝!
民國十一年陳炯明事變時劉覺民力勸樊鍾秀南下廣東救駕,並衝破各種危險率先頭部隊從江西趕到到廣東,謁中山總理於元帥府,陳述歷年革命經過及來此之意,總理大喜;待東江破陳炯明之後,總理及在粵諸同志無不器重樊鍾秀、劉覺民二人(摘自解放前中央日報刊登的文章“紀念民主革命家-劉覺民”);此後又親函致段祺瑞、張作霖,特委派劉覺民赴京作其信使並分赴北方各省與北洋軍閥及各黨派人物聯繫工作,如曹錕、吳佩孚、閻錫山、馮玉祥、胡景翼、鄧鍵侯、續範亭、李大釗、任應歧、吉鴻昌、鄧寶珊等等;之後又奉總理命協助樊鍾秀部隊為北伐前驅。
樊鍾秀部隊在北伐之前經劉覺民的努力策動而編入了于右任靖國軍第二路軍。劉覺民的才識和人品深得於公推崇及信賴,故由此作為黨代表任二路軍參謀長;也就是那一段艱苦卓絕的革命年代裡,劉覺民和于右任既是志同道合的生死患難兄弟也是書畫方面志趣相投的好友;劉覺民曾在上海任國民革命軍軍風紀稽查團團長時,就通過於右任等好友介紹與雲集滬上的名人墨客往來交流,後由於長期為革命事業奔走顛簸以致積勞成疾。再因轉任國民政府中央監察委員、冀魯豫三省監察使閒職時就在上海寓居休息養病;每日寫字讀書,訪友為樂;其中有黃賓虹、張繼、王纘續、劉山農、于右任、田桐、田恆、丁墨農、宗履谷、俞瘦石、吳昌碩、錢瘦鐵、周恩來、鄧穎超[當年二人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時是其隔壁鄰居,劉覺民及夫人早年就知道周、鄧的共產黨身份,不僅沒有因政見黨派不同而排斥,相反卻利用自己的身分幫助他們做了很多掩護工作]等大批文化及民主人士。
相關介紹 :
劉覺民兒子是中國當代書法第一人劉田依先生。劉田依先生,又名劉田一。1933年出生於上海,祖籍河南鞏義市,在河南洛陽、江蘇南京均生活學習過,曾經是中國第一支海軍文工團作曲。海內外著名的當代中國書法大家,早年參加國內外各種展覽並獲得大獎,多年來其書法作品被日本三菱株式會社、日本東京醫科大學、十一屆亞運會、美國東方藝術研究會、世紀華納、英美藝術投資研究院、花旗銀行、深圳發展銀行、華人英才雜誌社、洛陽白馬寺、新四軍紀念館、吳承恩紀念館等收藏。他擅長音樂、舞蹈、戲劇、繪畫,通曉中國國學、英語、法語、義大利語、日語、西班牙語、中醫、養生。在劉田依最終身難忘的幼年,儘管短暫但卻美好的那段時日,恰恰正是緣於其父劉覺民因為養病而少有了以往的繁忙公務困擾,而得以在寓居上海潛心鑽研書畫修身養性,因晚年得子的喜悅也使他幾十年來少有的心境去享受天倫之樂,又由於其夫人系出身於上海前清舉人家庭的大家閨秀,受其家庭良好的教育影響,學識淵博且詩書畫俱工。劉田依先生自幼習書有了非常優越的學習環境,家中大量的字畫碑帖及藏書,成了幼年的劉田依藝術的啟蒙。
在父母的影響與關愛下劉田依自那時起就養成了發自天然的學習興趣。但因時局動盪家庭變故,幼年的他不得不四處漂流。隨著抗戰時上海即將淪陷,因其父親身體狀況惡化,四歲時全家遷往劉覺民的老家河南鞏縣養病,1939年劉覺民在河南鞏義市北山口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