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勞動黨

朝鮮勞動黨

朝鮮勞動黨(朝鮮語:조선로동당,英語:Korean Workers Party),是朝鮮的執政黨,1945年10月10日朝鮮共產黨中央組織委員會在平壤成立,正式建黨,金日成任中央責任書記。1948年3月28日召開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金日成提出的爭取祖國自主統一的鬥爭方針。由於韓國的李承晚政府鎮壓,南韓勞動黨的大多數領導人轉移到朝鮮半島北部。1949年6月30日,朝鮮半島南北的勞動黨合併成統一的朝鮮勞動黨,並選舉金日成為委員長。建立紀念日為10月10日。創黨初期,朝鮮勞動黨的黨員人數僅為4530人,目前則約增加為300萬人。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兼任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體現了該政黨對武裝力量擁有絕對的控制權。該黨的指導思想是主體思想,倡導先軍政治。機關報為《勞動新聞》(日報),黨刊為《勤勞者》(月刊)。

基本信息

政黨性質

朝鮮勞動黨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執政黨,成立於1945年10月10日,是朝鮮已故國家主席金日成以1926年朝鮮第一個共產主義革命組織“打倒帝國主義同盟”為基礎創建的。

1949年6月,朝鮮半島南北的勞動黨合併成統一的朝鮮勞動黨,選舉金日成為委員長,並將朝鮮勞動黨建黨紀念日定為10月10日。

1980年通過的《朝鮮勞動黨章程》對黨的性質這樣規定:“朝鮮勞動黨是我國工人階級和勞動民眾的先鋒的和有組織的部隊,是在勞動民眾的的一切組織中最高形式的革命組織。”

朝鮮勞動黨黨章指出,勞動黨以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作為最高原則,初級目標是在朝鮮北部實現社會主義的完全勝利,在全國範圍內完成民族解放、人民民主革命的任務,最終目標是實現全社會主體思想化,建設共產主義社會。

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朝鮮國防委員會委員長為朝鮮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體現了朝鮮勞動黨對朝鮮武裝力量擁有最高級別的絕對控制權。

黨旗釋義

朝鮮勞動黨黨旗朝鮮勞動黨黨旗
朝鮮勞動黨黨旗上的錘子代表工人,鋤頭代表農民,中間是代表知識份子的毛筆。

歷史沿革

早期演變

1925年4月,朝鮮共產黨成立,領導人為金斗奉(又譯金枓奉)和朴憲永。1928年,因內部宗派鬥爭被共產國際下令解散。此後由於共產國際提出的“一國一黨”原則,流亡中國的朝鮮共產主義者未能再組建新的政黨。

朝鮮共產黨領導人金斗奉朝鮮共產黨領導人金斗奉

在日本占領時期,朝鮮還存在過高麗共產黨、工農總同盟、青年總同盟、韓人社會黨、火曜會、漢城青年會等共產主義組織。

1945年8月,蘇聯紅軍進入朝鮮半島北部,此時原朝鮮共產黨的大多數成員在朝鮮半島南部從事地下活動,因此蘇聯方面委託原東北抗日聯軍中級軍官金日成隨蘇聯紅軍一道返回朝鮮並在朝鮮半島北部重建朝鮮共產黨。

1945年10月10日,北韓共產黨中央組織委員會在平壤成立,金日成任中央責任書記。

1946年3月,原在中國延安、太行山地區活動的朝鮮獨立同盟改組成朝鮮新民黨,領導人為金斗奉。同年8月,北韓共產黨與朝鮮新民黨合併為北韓勞動黨。

1946年11月,南韓共產黨(1945年9月成立,領導人為朴憲永)、朝鮮人民黨(1946年11月成立)、南韓新民黨(1946年7月成立)也合併為南韓勞動黨。

1948年3月28日,北韓勞動黨召開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金日成提出的爭取祖國自主統一的鬥爭方針。

1949年6月30日,由於韓國的李承晚政府鎮壓,南韓勞動黨的大多數領導人轉移到朝鮮半島北部。朝鮮半島南北的勞動黨合併成統一的朝鮮勞動黨,並選舉金日成為委員長。並將朝鮮勞動黨建黨紀念日定為10月10日。

執政建設

1950年6月~1953年7月,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大力援助下,朝鮮勞動黨領導朝鮮軍民,取得韓戰的勝利。

1953年8月,召開朝鮮勞動黨的二屆六中全會,規定優先發展重工業,同時發展輕工業和農業的戰後經濟建設的基本路線,提出恢復和發展戰後國民經濟的任務。

1956年4月,召開朝鮮勞動黨的第三次代表大會,提出打下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基本解決人民衣食住問題的基本任務。

1958年3月召開的第一次黨代會對黨內反宗派鬥爭進行了總結,提出了加強黨的統一和團結問題。此次會議結束了勞動黨建黨以來長期存在於黨內的宗派集團之間的激烈鬥爭,並“樹立和鞏固了以金日成同志為首的正確的馬列主義領導核心”。

金日成金日成

1961年9月,召開朝鮮勞動黨的第四次代表大會,強調反對修正主義、宗派主義、地方單位主義、家族主義,維護黨的統一與團結,改善黨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

在1966年10月召開的第二次黨代會上,金日成發表了《目前形勢和我黨的任務》報告,分析了國際形勢,闡明了朝鮮勞動黨對社會主義國家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原則立場。該報告被認為是勞動黨綱領文獻,指明了朝鮮革命的光明前程。

1970年11月,召開朝鮮勞動黨的第五次代表大會,宣布朝鮮已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完成了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國的歷史任務。

1980年10月,召開朝鮮勞動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金日成提出建立高麗民主聯邦共和國、實現祖國統一的方案,並闡述了十大施政方針。在這次大會上,金正日當選為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和中央軍委委員,確立了接班人的地位。

1994年,金日成逝世後,金正日成為朝鮮勞動黨最高領導人。

2010年9月28日,朝鮮勞動黨召開黨代表會議,選舉朝鮮勞動黨最高指導機關。金正日獲得連任。朝鮮國防委員會第07號決定,授予李英浩朝鮮人民軍次帥稱號。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正日27日下達第0051號命令,任命金敬姬、金正恩、崔龍海等6人為大將。

2010年10月10日朝鮮勞動黨慶祝建黨65周年,在平壤金日成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式。

組織結構

創黨初期,朝鮮勞動黨的黨員人數僅為4530人,現增加為300萬人。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兼任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體現了該政黨對武裝力量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朝鮮勞動黨中央組織機構有中央委員會、政治局、書記局。地方組織機構是各道(直轄市)、市(區)、郡的黨委員會。

政治局

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
職務 姓名
政治局常務委員 金正恩 、 金永南 、 崔永林 、 崔龍海
政治局委員 金正恩 、 金永南 、 崔永林 、 崔龍海 、 金永春 、 全炳浩 、 金國泰 、 金己男 、 崔泰福 、 楊亨燮 、 姜錫柱 、 邊永立 、 李用茂 、朱霜成、 金敬姬

書記局

朝鮮勞動黨中央書記局
職務 姓名
第一書記 金正恩
書記局書記 金己男 、 崔泰福 、 崔龍海 、 文敬德 、 朴道春 、 金永日、 金養健 、 金平海 、泰宗秀、 洪錫亨

中央委員會

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
部門名稱 性質 成員
中央軍事委員會 領導 武裝力量 金正恩(委員長)、 金永春 、 金明國 、 金元鴻 、尹正璘、 朱奎昌 、 金正閣 、 崔富日 、鄭明道、 李炳哲 、禹東側、 崔相黎 、崔京城、 崔龍海(副委員長)、 張成澤 、 金慶玉 、金英徹
中央檢閱委員會 紀律檢查 金國泰(委員長)、 鄭明學(第一副委員長)、李得男(副委員長)、 車冠席、朴德萬、車順吉、金勇善
中央檢查委員會 財務審計 金世潤、金天弼、孟泰浩、申京植、 宋琴順、崔致善、韓英鎬、韓胤昌、韓泰容
組織指導部 黨建 朴正淳(第一副部長)
統一戰線部 統戰 金養健(部長)
宣傳鼓動部 宣傳 金基南(部長)
幹部部 幹部人事 金平海(部長)
國際部 外聯 金永日(部長)
人民防衛部 安全保衛 吳日正(部長)
軍需工業部 軍需生產 朱奎昌(部長)
科學教育部 科教 崔熙正(部長)
勞動團體部 工會 李英洙(部長)
財政經理部 財政管理 不詳
39號室 特別外匯 資金管理 金東雲(第一副部長)
計畫財政部 計畫財政 洪錫亨(部長)
黨史研究所 黨史研究 金正林(所長)
文書整理室 文獻研究 檔案管理 蔡熙正(室長)
申訴室 黨務監察 不詳
總務部 黨務管理 太鍾洙(部長)
行政部 黨務行政 張成澤(部長)
輕工業部 輕工業 金敬姬(部長)
金日成高級黨校 中央黨校 車勇明(校長)
金日成 社會主義 青年同盟 青年組織 李勇哲(第一書記)
《勞動新聞》報社 黨機關報 金基龍(責任編輯)

民眾團體

朝鮮勞動黨所領導的民眾團體
名 稱 性 質
祖國統一民主主義戰線 統戰組織
朝鮮職業總同盟 工人組織
朝鮮農業勞動者同盟 農民組織
朝鮮金日成社會主義青年同盟 青年組織
朝鮮民主婦女同盟 婦女組織

宗派鬥爭

由於朝鮮勞動黨是由許多不同派別的共產主義者和民主主義政黨合併組建而成,因此在其建黨之初存在許多派別。

朝鮮勞動黨黨內主要派別
派別名稱 構成成分 代表人物
蘇聯派 以在蘇聯出生和取得蘇聯國籍的朝鮮人為主 許嘉誼 、 朴昌玉
國內派 以日本占領時期在 朝鮮半島 秘密堅持地下活動的原 朝鮮共產黨 員為主 朴憲永
延安派 以參加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 八路軍 、 新四軍 、 第四野戰軍 ), 1945年至1950年回國的朝鮮人為主 武亭 、 金斗奉 、 崔昌益
游擊隊派 以在朝鮮半島北部和中國東北地區原 東北抗日聯軍 中級軍官 金日成 為核心 金日成

清洗蘇聯派

金日成1945年隨軍隊從蘇聯回國後,首先在蘇聯的支持下,清除了朝鮮北部共產主義者代表人物玄俊赫和民族主義者代表曹晚植。

為了擺脫蘇聯的控制,在韓戰中,他先以“修復水庫不力”為由將內閣副首相許嘉誼降職,隨後又指責其在吸收黨員的問題上搞“關門主義”,阻撓朝鮮勞動黨的擴大,於1951年11月撤消其一切職務。

清洗延安派

金日成隨後在1951年以“平壤失守”和“作戰不力”為由解除了延安派勢力最大的人物、民族保衛省副相兼朝鮮人民軍炮兵司令——武亭手中的權力,武亭被彭德懷接往中國。被認為是毛澤東個人代表的朝鮮內務相朴一禹也被解除職務。

清洗國內派

削弱了蘇聯派和延安派的力量之後,金日成轉而對付國內派。在1952年12月的中央委員會會議上,國內派受到攻擊和指責,認為他們應該對朝鮮人民軍在美軍仁川登入後的潰敗負責。

1953年初,開始散布“南勞派(即國內派)即將發動政變”的謠言,金日成隨即逮捕了朴憲永和李承燁,並將李承燁創辦的培訓游擊隊員的金剛學院師生全部逮捕。

1953年韓戰停戰之後,李承燁和另外11人以“美國間諜”的罪名被提交公審,其中包括朝鮮駐中國大使全五稷、第一屆最高人民議會議員金午星、南韓解放游擊第十支隊長孟種鎬、朝鮮勞動黨聯絡部長朴勝源、朝鮮勞動黨聯絡部長裴哲、朝鮮勞動黨社會部長姜文錫、內務省幹部白亨福等,在停戰一周后的7月30日全部被處決。

金日成隨後將矛頭轉向延安派和蘇聯派的殘餘力量,試圖將蘇聯派也牽入這一案件中來,許嘉誼聞訊後自殺。朴憲永於1955年12月被處決。至於何時對朴憲永執行了死刑,朝鮮官方從未正式公布過,唯一有據可查的是在朴憲永被判處死刑後的第三天即1955年12月18日晚蘇聯莫斯科廣播的新聞第一次報導了朴憲永的死訊。朝鮮勞動黨的國內派勢力經過這次打擊已經全部復滅。

建立個人權威

1956年蘇共二十大召開,金日成前往莫斯科列席會議。在他不在國內的期間,蘇聯派的新領袖朴昌玉和延安派的金斗奉、崔昌益試圖在下一屆中央委員會會議上聯合起來推翻金日成。這是朝鮮勞動黨權力鬥爭史中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推翻金日成的嘗試。金日成得到這一訊息後將中央委員會會議推遲一個月舉行,利用這段時間組織自己的力量進行反撲。

朝鮮勞動黨“延安派”代表人物朴一禹朝鮮勞動黨“延安派”代表人物朴一禹

在召開的中央委員會會議上,當崔昌益等人對金日成的領導方法提出批評時,金日成的支持者加以反擊,並給對手安上“反黨分子”的帽子。最後會議投票決定將朴昌玉和崔昌益開除出黨。

延安派的商業部長尹金欽、職業總同盟委員會委員長戌輝當天即逃亡中國。朝鮮勞動黨內的延安派在這次會議後為逃避清洗而紛紛流亡中國。這一事件的策劃者金斗奉於1958年消失,據信是在監禁中被秘密處決。

1956年9月,朝鮮勞動黨內僅存的一小部分未被清洗蘇聯派和延安派分子聯合要求金日成停止對他們的迫害,但這一抗議毫無效果。延安派於1958年被清洗完畢,蘇聯派於1961年被清洗完畢,這兩派的倖存成員大多數選擇了流亡中國或蘇聯。金日成完全控制了朝鮮勞動黨,並樹立起自己的個人權威。

延安派和蘇聯派在黨內鬥爭中失利的一個主要原因是1950年後加入朝鮮勞動黨的許多新黨員抱有民族主義觀念,認為延安派和蘇聯派屬於外國勢力,其成員是外國政黨的代理人,因此選擇支持金日成。

清洗國內派、蘇聯派、延安派後,朝鮮勞動黨領導層內組成人員基本上不再來自“五湖四海”,而是由金日成為主體的游擊隊派獨占領導地位。

清洗甲山派

20世紀60年代初期,金日成為首的游擊隊派在清洗其它派別之後,自身逐漸分化為兩派,一派是以朴金喆為代表的抗日時期由抗聯黨組織和祖國光復會派遣回國,在朝鮮半島北部從事地下革命工作的“甲山地下工作派”(簡稱“黨務派”或“甲山派”)。另一派是以金昌鳳大將為代表的一直追隨金日成在中國東北和蘇聯從事抗日武裝游擊鬥爭的軍事幹部,後來被稱為“軍事反對派”。

1962年12月在朝鮮勞動黨四屆五中全會上,金日成提出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並舉的方針。1966年10月舉行的朝鮮勞動黨四屆十四中全會又決定根據當時形勢的要求,改組社會主義建設的全盤工作,進一步加強國防建設,而將原計畫1967年完成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七年計畫延長三年。

金日成重軍事、輕經濟的政策轉換引起甲山派與軍事派的對立,軍事派主張繼續強化國防,而甲山派主張發展經濟優先。

金正日金正日
甲山派與金日成的對立主要是:甲山派提出經濟政策優先的主張,反對金日成的國防和經濟並重的政策;反對不切實際地歪曲黨史、軍史,誇大金日成個人作用,在全國到處大建紀念碑、史跡地;反對內定金正日為金日成的接班人,認為搞世襲繼承是社會主義制度中的一大忌諱。

1967年5月4日至8日,朝鮮勞動黨召開四屆十五中全會。以反對資產階級、修正主義,樹立金日成主體思想為朝鮮勞動黨的唯一思想為名,批判、清除“甲山派”。

朝鮮官方稱,這次全會徹底揭露了朴金喆等反黨修正主義分子的罪行,揭露了他們給黨的組織、思想工作、祖國統一和對外工作造成的極大危害,撤銷它們的黨內外職務並開除了他們的黨籍。對甲山派的肅清波及全國各地,至1968年,朝鮮地方黨政幹部約有三分之二受到牽連。

通過清洗甲山派,金日成終於實現了把自己的主體思想樹立為朝鮮勞動黨唯一思想體系的目的,並掃除了確定金正日為自己接班人的障礙。

清洗軍內反對派

肅清朴金喆等甲山派首領之後,確立了個人威望的金日成,在統一祖國的名義下,對韓國開始採取過激的軍事恐怖暴力行動。1967年起,軍事分界線非軍事區內朝韓衝突大增。蘇聯解體後的解密檔案記載,這些衝突大多是由朝鮮方面挑起的。

朝鮮曾精心策劃了“襲擊韓國總統府”的計畫。朝鮮軍方花9個月時間對2400名士兵進行了“地獄般的訓練”,然後在這群人中精挑細選出了31名校級陸軍軍官,組成特遣武裝小分隊,秘密滲透到韓國,任務是襲擊漢城的青瓦台,刺殺韓國總統的朴正熙。

1968年1月21日,這個31人組成的特遣武裝小分隊穿越“三八線”進入韓國,以全副武裝的韓國野戰部隊打扮,來到青瓦台附近,不巧遇上了下班路過的韓國鍾種警察派出所所長,他識別出野戰軍服的肩章屬於無法擅離的駐守前線部隊,在上前盤問時,導致雙方開火,這驚動了防守青瓦台的韓國軍隊,經過激烈槍戰,31名特遣小分隊隊員中27名死亡,1名被活捉,僅3名生還。當時生還的3人中有1人(他就是如今還健在的朝鮮人民軍大將朴在京)冒死逃回朝鮮,被活捉者後來歸順韓國。

“青瓦台事件”失敗後,朝鮮又派遣武裝間諜船載約120人入侵韓國東海岸地區登入再次遭到失敗。此外,朝鮮軍隊奉命在朝韓軍事分界線非軍事區內大量挖掘軍用隧道通向韓國方向,企圖利用隧道突襲韓國,但隧道也為韓國方面發現。

為此,金日成以“左傾盲動主義”、“軍閥主義”和不執行黨的軍事路線為由,追究軍方領導對這些失敗所負的責任。批判與處理了軍內反對派。

1969年1月,在金日成主持下舉行的朝鮮人民軍第四屆黨委會第四次(擴大)全會上,“揭露和粉碎了暗藏在黨內和軍內的反黨修正主義分子和軍閥官僚主義者的陰謀”,全面肅清了“軍內反對派”。

二十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朝鮮勞動黨通過清除甲山派、軍內反對派,以及後來通過落選、放逐等方式讓這些宗派成員徹底從政壇上消失,終於達到將金日成的主體思想樹立為全黨唯一思想體系的目的,也為1974年確定金正日的接班人地位掃除了政治障礙。

代表大會

黨代表會議是朝鮮勞動黨的一個獨特做法。朝鮮勞動黨在1980年舉行了第六次代表大會,但至今沒有舉行第七次代表大會。按照《朝鮮勞動黨章程》,黨中央委員會可以在全國代表大會和下次全國代表大會之間召開黨代表會議,討論決定黨的路線、政策及人事等重要事項。由此可見,這種代表會議具有“臨時黨全國代表會議”的性質,其意義和作用不亞於正式的全國代表大會。

在朝鮮勞動黨的歷史上,類似的代表會議過去只在1958年和1966年舉行過兩次。

朝鮮勞動黨第一次代表會議於1958年3月3日至7日舉行。此次代表會議總結了黨內反宗派主義鬥爭的問題,進一步加強了以“黨的唯一思想體系”為基礎的黨的統一和團結。此外,會議還討論了經濟五年計畫的基本方向,提出了國民經濟發展目標和具體措施,強調在繼續發展重工業的同時,發展輕工業和農業。會議結束後,朝鮮勞動黨內“樹立和鞏固了以金日成同志為首的正確的馬列主義領導核心”。

朝鮮勞動黨第二次代表會議於1966年10月5日至10日舉行。會議主要分析了當時的國際形勢,闡明了朝鮮勞動黨對社會主義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原則立場。會議提出了從政治、經濟、軍事上加速社會主義建設,強調要把加強國防力量、鞏固經濟基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抓起來,即: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並舉的戰略方針。

這兩次會議討論的問題雖不同,但都具有全局性、根本性。

朝鮮勞動黨2012年4月11日在平壤召開第四次代表會議,會議決定推舉金正恩為第一書記、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和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同時宣布擁戴已故最高領導人金正日為永遠的總書記。

朝中社報稱,永遠擁戴朝鮮黨和人民的偉大領導者金正日為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反映了全體黨員和人民的一致意願。

報導還稱,朝鮮勞動黨第四次代表會議決定,遵循金正日同志的遺訓,推舉朝鮮黨和人民的最高領導者金正恩為朝鮮勞動黨第一書記。

當日出版的朝鮮勞動黨機關報《勞動新聞》發表社論強調,金正恩是朝鮮黨、軍隊、人民的最高領導者。社論呼籲全體軍民擁護金正恩的領導,將黨代會的召開作為鼓舞朝鮮人民,開創復興強盛全盛期的重要契機。

朝鮮勞動黨中央2月下旬公布4月中旬召開勞動黨第四次代表會議的決定。金正恩當選朝鮮勞動黨代表會議代表。

這是朝鮮勞動黨歷史上第四次代表會議,第一次和第二次代表會議分別在1958年和1966年舉行。在2010年9月28日舉行的第三次代表會議上,金正日被推選為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恩當選朝鮮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會議還選舉產生了朝鮮勞動黨最高領導機構。

根據《朝鮮勞動黨章程》,黨中央委員會可在兩次全國代表大會之間召開黨代表會議,討論決定黨的路線、政策及人事等重要事項。參加黨代表會議的代表由下一級黨組織代表會選出。1980年朝鮮勞動黨舉行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後,迄今未舉行第七次代表大會。

朝鮮政黨列表

政黨名稱建立時間
朝鮮勞動黨1925年4月
朝鮮社會民主黨1945年11月3日成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