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
公益組織孵化器的使命是專門培育新的有創新性的公益組織,發現和支持有潛力的社會人才。特別是對初創和中小型社會組織提供關鍵性的支持,包括辦公場地、辦公設備、能力建設、小額補貼、註冊協助等。給被孵化機構提供專業的指導,減少它們在後勤、辦公方面的困難。讓優秀的項目贏得時間和機會去成長,探索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
正孵化機構
國風扶老中心
簡介: 致力於改善養老機構中老人的生活質量,關注老人的生存環境、健康保健等,引導和鼓勵老人主動尋找自身的社會價值,創造生活樂趣,讓生活在養老機構中的老人重現生活希望,增添生命活力,擁有幸福充實的晚年。
模式: 聯合本地養老機構,籌建區域性養老機構聯盟,建立老年服務站,組建老年服務隊,幫扶養老機構自身的完善與發展,直接對老人服務,組辦各類針對老人及親屬的參與性活動,在各個機構中開展聯絡,合作互助。
養老機構聯盟——作為養老機構的宣傳展示平台,統籌面向社會的宣傳及觀念倡導,採取機構間相互幫扶以及社會幫扶的方式,引導社會資源流向,提高養老機構的管理水平及軟服務質量,推動制定行業管理制度與規範,開展管理人才及護理人才的培訓與培養,通過推動養老機構自身的發展,促進老人在機構中的生活質量的提高;
老年服務站——設立保健康復、影視戲曲、書報書法等硬體、軟體設施,組織志願者參與,保護老年身心健康,豐富娛樂生活;
老年服務隊——集合各類志願者以及老年專家,有計畫有秩序地到各聯盟機構中開展營養飲食、疾病預防以及康復、戲曲書畫、圍棋太極等活動,倡導健康參與、主動生活。
創新: 通過促進養老服務機構的能力提升,整合社會力量共同關注養老事業,推動養老事業和產業的發展,讓老年人擁有幸福充實的晚年。
團隊: 養老機構負責人老齡化傾向嚴重,帶來機構創新能力和發展能力的不足,國風扶老中心由年輕的養老院院長於濤與原貿促會項目官員袁曉源發起,帶領原工作團隊部分成員,協同志同道合之士,讓團隊充滿活力。
潛力: 發展成為非政府的關注老年養老的支持型組織,形成一個有力的養老機構聯盟,連線老年相關產業,建立連鎖的老年服務站,推動行業發展,援助社會老人養老,成為推動四川乃至西部養老事業發展的平台。
網址: 暫無
成長快樂俱樂部
簡介: 成長快樂俱樂部專注於為幼兒教師、準父母和年輕父母提供先進的育兒理論、方法與資訊,通過設計和組織一系列影響孩子和家庭的公益活動,為年輕父母們創造一個國內外父母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專業人士與父母之間、專業人士與孩子之間的直接溝通交流平台,讓年輕父母更多的重視和參與孩子的教育,讓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父母正確的引導和陪伴。同時,讓參與活動的幼兒教師志願者有一個專業提升以及實施自己教育理想的平台,以此共同促進“0—6”歲寶寶和父母共同健康、快樂地成長。
模式: 有計畫有步驟地在中國各城市,發現有愛心,有毅力的成長快樂小組成員進行前期項目培訓。在有小組成員的城市舉辦國際、國內論壇,主題親子活動,沙龍,父母聚會、家庭聯歡等各種活動以豐富當地父母和孩子的業餘文化生活,從而達到促進家庭成員共同成長的目的。
在各地區開展“鄉村圖書館”、“環保小衛士”、“ 快樂幼師俱樂部”三個項目相互結合、互為輔助的活動。
鄉村圖書館項目—在省會城市建立省級培訓站,在鄉村幼稚園或者國小建立兒童圖書館,以及提供如何利用好圖書的管理系統,以創造良好的鄉村兒童早期閱讀環境。
環保小衛士項目—以幼兒(3-6歲為主)在社區推廣環保小常識等活動,將環保的種子植入孩子的心靈,將生態家園的觀念推廣至家庭。
快樂幼師俱樂部項目—以關懷幼兒教師生命狀態,促進幼師提高專業水平,為幼師提供高品質、有計畫、系統的培訓課程,以及跨區域交流平台的俱樂部。通過我們的培訓喚醒教師內在潛力,提升幼師愛的能力。同時,在這些幼師和家庭之間搭建起交流的平台,讓幼師對教育的思考在各種公益活動中得到實踐,也讓家庭享受到優質的早期教育培訓。
創新: 通過活動影響父母及教師,讓更多父母和教師發現自我後,再去影響更多身邊的父母和教師。
團隊: 一夫(周翀)和《育兒周刊》主編張曄是成長快樂俱樂部的兩位主要發起人。一夫有著5年相關公益活動的組織和策劃經驗,並已經聚合了一定優良的合作資源。張曄依託專業媒體資源,對機構實施的所有公益活動提供紮實的技術支持。
潛力: 規劃在2009年度,每月在成都、惠州、武漢各組織一場親子活動(已建立活動點),每次影響30個家庭,累計影響1080個家庭;每季度在這三地各組織一場大型演講,每次影響200個家庭,累計影響2400個家庭。在成都、蘇州、惠州、昆明、武漢五城市,建立15個故事會活動點和五個父母及志願者培訓點,給予資源支持和專業能力培訓幫助,協助其自我發展,構建成長快樂俱樂部服務網路。
青神縣婦女兒童合作發展促進會
簡介: 青神縣鄉村婦女兒童合作發展促進會是青神縣各界婦女和兒童代表自願組成的非營利、公益慈善性社會團體。以鄉村婦女兒童為服務對象,反映鄉村婦女兒童的發展願望,協調和推動社會各界改善、解決鄉村婦女兒童的生存發展問題,促進鄉村婦女兒童的互助合作。
模式: 促進會將採取“政府支持,婦聯合作,企業籌資,專業團隊管理,政府和公眾監督,婦女兒童受益”的管理運作方式,開展“貧困母親互助脫貧”、“留守兒童教育保護”項目和活動。
貧困母親互助脫貧—通過幫助貧困母親組建互助組織,提供資金、技術扶持,幫助鄉村貧困母親脫貧;
留守兒童教育保護—通過監護人培訓,改善學校、社區環境,開展社會關愛行動等解決留守兒童面臨的困難。
創新: 突出互助合作和自我發展。強調組織內部、組織與政府、組織與企業(基金會)的合作,以及受益群體貧困母親、留守兒童的互助合作;通過提高組織自身和受益群體的能力,促進自我發展。
團隊: 以婦女幹部和關心婦女兒童發展的女性為主要成員,組建“巾幗志願者”隊伍,形成一支“有愛心,有能力”的團隊。
潛力: 通過1-2年的時間,完善章程和組織、管理制度,提高領導者、員工、志願者的能力,形成專業團隊。努力實現“讓每一個母親心懷希望,讓每一個孩子實現夢想”的願景和貧困母親互助脫貧、留守兒童教育保護的使命。
瓷娃娃關懷協會
簡介: 瓷娃娃關懷協會由成骨不全症(脆骨病)患者自發成立,是一個從事公益性、非盈利性社會工作的民間組織,致力於促進社會和公眾對於成骨不全症等其他罕見疾病患者的了解和尊重,消除對於他們的歧視,維護該群體在醫療、教育、就業等領域的平等權益,推動有利於成骨不全症等罕見疾病脆弱群體的社會保障相關政策出台。
宗旨:建立成骨不全症等罕見疾病群體獲得尊重、平等的社會環境。
口號:還好,我們的愛不脆弱。
模式: 通過開展宣傳教育、關懷服務、調查研究、政策法律的工作,以成骨不全症為突破口,解決罕見病群體在醫療、教育、就業、關懷等方面遇到的問題,最終為該群體建立起平等、受尊重的社會環境
宣傳教育——通過高校及社區宣講、瓷娃娃畫展、義賣、講座、媒體參與等形式廣泛普及疾病知識及群體狀況,累計開展20餘場活動,發放資料近萬份。2009年,作為世界罕見病日中國推廣夥伴,在2月份對罕見病進行了廣泛、多樣的宣傳活動。
關懷服務——通過瓷娃娃熱線、網站、論壇、QQ群、期刊等形式,與醫學專家聯合向病人群體提供醫療諮詢、心理支持、接收處理求助信息,對貧困家庭提供一對一資助等關懷服務工作,並形成良好的病人互助網路。直接覆蓋全國各地近500個脆骨病家庭。
調查研究——開展針對成骨不全等罕見病患者生存狀況的調查研究,以及罕見病群體在醫學、政策、法律方面的研究,08年完成了中國第一份《成骨不全症患者的生活狀況調查報告》,翻譯編輯多部醫學文獻,並印刷出版《成骨不全症指南》。
政策法律——通過與學校協調、召開法律研討會、兩會提案、媒體參與等形式開展工作。2009年的罕見病兩會提案引起廣泛關注。
創新: 中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為成骨不全症患者提供關懷服務的公益機構;中國第一家推動罕見病群體政策的公益機構。
團隊: 王奕鷗 發起人、負責人 成骨不全症患者
黃如方 發起人、項目主管 罕見疾病患者
一百餘人的志願者團隊,分八個小組為瓷娃娃提供志願服務
潛力: 計畫在接下來的一年中開展如下工作:
1、加大公眾層面罕見疾病知識宣講
通過畫展、媒體、星期八電影公社、網路等途徑擴大宣傳力度,提高罕見疾病知識的普及率。
2、為病人及家屬開展更多關懷服務工作
瓷娃娃自立中心、病人聯誼會、媽媽沙龍等。
3、推動病人的教育、就業的可及性
法律援助、網路課堂等方式保障患者的受教育權;技能培訓、電子商務、反歧視、就業諮詢、法律援助等途徑儘可能保障其就業權……
4、擴展政策法律層面的諮詢和倡導工作
聯合更多的力量積極推動罕見疾病政策的倡導工作,比如兩會提案,罕見疾病政策法律研討會,《殘疾人保障法》等法律的普及等。
已出殼機構
簡介: 由專業人士發起成立的致力於社區公共健康促進的民間機構。通過參與式培訓和開展健康促進項目,推動社區健康合作機構的能力建設,提高合作機構在開展疾病預防、疾病治療和康復促進方面的能力,促進個人、家庭和社區的健康與發展,實現“人人享有健康與發展權利”的使命。
模式: 運用項目、研究、培訓、諮詢、建導等手段,提高合作機構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開展有效的參與式培訓,提倡個人、家庭、社區和社會組織的共同參與。
創新: 通過提高社區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提高衛生服務的可及性,促進個人、家庭和社區的健康與發展,尤其是弱勢人群的健康與發展。服務對象主要為中小型衛生機構、與社區健康相關的公益機構與康復機構。以社區為基礎的、根據實際需求、運用適合策略、開展疾病預防、治療和康復的綜合干預項目,促進三類社區人群的健康。
團隊: 具備一支專業、高效的工作團隊,並且掌握了一套運作成熟的開展社區疾控的服務模式。
成果: 已開展多個項目,涉及城市流動女性生產保健、偏遠地區婦幼保健和愛滋病項目FSW高危行為干預能力建設等多項工作內容。為參與人員提供健康保健培訓,制定培訓內容,開發了相關的教材和方案,並參與了教材和宣傳材料的編寫工作,獲得了廣泛地認可。5.12地震後,緊急啟動了“都江堰市災民過渡安置區健康”項目,為滿足社區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實現社會的公平與平等、促進社區的和諧與社會的進步而努力。
神經肌肉疾病協會
簡介: 俗稱“漸凍人協會”,2002年由朱常青教授創辦,旨在團結神經肌肉疾病患者、家屬和社會各界的力量,幫助患者樹立勇敢直面命運的信心,提高生存質量,讓患者樂觀、充實的生活。
模式: 通過各種活動和國內外學術交流,推動神經肌肉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研究、康復、護理、保障等工作。
創新: 是國內第一個致力於為幾百萬漸凍人及其家屬提供諮詢和服務的專業機構,也是中國大陸唯一加入國際MDA聯盟、國際IGA、國際IPA的公益組織。
團隊: 創始人朱常青老師,為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電子與電器工程學院副教授,創辦網站和常青基金,當選上海市三八紅旗手,榮獲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入圍獎,2008年殘奧會火炬手。
成果: 2002年發起中國肌病網,主要通過網站形式進行肌無力疾病醫學方面的知識庫匯集和交流,是國內唯一一家此方面的專業網站;定期組織專家,醫患等各方進行全國範圍的懇談會,達到信息溝通和提高各方關注度的作用;積極進行國際交流,得到美,法,日本等各國肌無力組織的支持和認可;組織上海7所大學的志願者為患者提供上門服務;全國媒體的廣泛報導,“給無力者力量” 和 “假若我能行走三天”等引起廣泛反響;參加全球漸凍人日,組織“真情融化漸凍”大型公益活動。
孵化流程模式
孵化流程圖:
NPI能力建設服務模組:
戰略規劃 領導力 志願者管理 內部治理 項目管理 項目設計
財務管理 籌款 組織評估 人力資源 信息管理
孵化模式圖:
申請指南
公益組織孵化器項目是由NPI公益組織發展中心2006年設計成型,2007年4月正式運行,旨在為初創期的民間公益組織提供關鍵性支持的公益項目。具體來說就是設立董事會領導下的執行機構負責日常管理;向社會各界募集運作經費;與資助型組織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由NPO專家組成顧問團並藉助管理諮詢、會計、法律、宣傳行銷等專業機構的志願力量向被孵化的NPO提供一流的諮詢服務;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並以購買服務的方式給與一定補貼;受益方為創業和發展期的民間公益組織。
NPI探索中國特色的NPO支持型組織發展模式,為被孵化機構提供包括場地設備、能力建設、信息共享、創業基金等基本孵化服務,同時也為被孵化機構提供資源拓展、財務託管、協助註冊、管理諮詢、成長評估等拓展孵化服務,不遺餘力的發掘、培育有志於投身公益領域的“社會企業家”和公益“職業經理人”。
孵化申請
NPI公益組織孵化器從2008年起常年接收公益項目的申請。申請機構必須先填寫孵化申請表,提交至NPI項目評審小組。由項目NPI評審小組和理事會共同審核並確定最終孵化項目。每年8月統一入駐,孵化期原則上為一年。
我們將會對申請機構的優勢和劣勢進行明確的分析,通過全面的評估標準和專業的評估工具來篩選最具代表性和最具潛力的社會組織入駐孵化器。評估的標準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社會影響力、運作模式、組織力量、契合度。
社會影響力 主要考察入駐機構對社會需求和社會問題的把握,現在已經或者未來可能產生的社會推動作用,是否符合政府的扶植政策或者會影響扶植政策的制定。 運作模式 主要考察入駐機構的運作模式是否具有創新性、可複製性和可持續性以及社會對其的認同度等。 組織能力 主要考察入駐機構創始人的使命感、意願和能力,管理團隊的能力,理事會的組成與作用。 契合度 主要考察入駐機構的專業化程度和需求以及政府和NPI團隊對其的認同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