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

內蒙古是清朝內扎克蒙古的簡稱。

《內蒙古》1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位於中國北部邊疆,西北緊鄰蒙古和俄羅斯。面積118萬平方公里;人口2386.1萬(2005年11月1日零時統計);以蒙古族和漢族數量最多,此外,還有朝鮮、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全區分設9個轄地級市,3個盟;其下又轄12縣級市、17縣、49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市。包頭、赤峰、烏蘭察布、烏海、呼倫貝爾市、通遼、鄂爾多斯等為自治區內主要城市。

全境以高原為主,多數地區在海拔1000米以上,通稱內蒙古高原。主要山脈有大興安嶺、賀蘭山、烏拉山和大青山。東部草原遼闊,西部沙漠廣布。有呼倫湖、貝爾湖等著名湖泊,黃河流經本區西南部。本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因地域遼闊,各地差異較大;多數地區四季分明;夏短冬長,較為乾冷。年均氣溫一1~10攝氏度;全年降水量約50~450毫米。已探明礦藏60餘種,稀土、煤、銀等儲量巨大。草原面積居全國前列,大興安嶺林區木材蓄積量較大。

內蒙古工業在建國後發展較快,以採礦、冶金和稀土工業為骨幹,毛紡、森工、機械、食品、建材、化工全面發展。本區為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之一,牧區草場肥美,三河馬、三河牛和內蒙古細毛羊均為著名畜種。農區集中於河套平原與東南部丘陵谷地,出產小麥、蒞麥、馬鈴薯等糧食作物和胡麻、甜菜等經濟作物。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疆域遼闊,地跨中國東北、西北地區,東起東經126度29分,西北東經97度10分,是我國跨經度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東西直線距離為400多公里。內蒙古東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毗鄰,南部、西南部與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四省區接壤,西部與甘肅省相連,北部與蒙古國為鄰,東北部與俄羅斯交界,國界線長達4221公里。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12.3%。

地質地貌

《內蒙古》2
內蒙古的地形以高原為主,高原從東北向西南延伸3000公里,地勢由南向北、西向東緩緩傾斜。一般地區海拔1000米--1500米。內蒙古高原可劃分為呼倫貝爾高原、錫林郭勒高原、烏蘭察布高原和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高原四部分。高原上分布著遼闊的草原,是我國著名的天然牧場,還分布著一部分沙漠。高原邊緣的山巒,主要有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等。這些山脈的位置和走向,構成一條牧業區與農業區的分界線。高原的外沿,分布著河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和遼嫩平原。這三個地區,除鄂爾多斯高原土質較差和比較乾旱以外,其他兩個地區均為肥土沃野,是自治區的主要農耕地帶。

氣候特點

內蒙古屬典型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勻、寒暑變化劇烈的顯著特點。冬季漫長而寒冷,多數地區冷季長達5個月到半年之久。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從南向北由零下10℃遞減到零下32攝氏度,夏季溫熱而短暫,多數地區僅有一至兩個月,部分地區無夏季。最熱月份在7月,月平均氣溫在16℃--27℃之間,最高氣溫為36℃--43℃。氣溫變化劇烈,冷暖懸殊甚大。降水量受地形和海洋遠近的影響,自東向西由500毫米遞減為50毫米左右。蒸發量則相反,自西向東由3000毫米遞減到1000毫米左右。與之相應的氣候帶呈帶狀分布,從東向西由濕潤、半濕潤區逐步過渡到半乾旱、乾旱區。這裡晴天多,陰天少,日照時數普遍都在2700小時以上,長時達3400小時。冬春季多風大,年平均風速在3米/秒以上,蘊藏著豐富的光熱、風能資源。其中位於巴彥淖爾盟的烏拉特中旗全年有風日在272天以上,為全國風能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土壤特點

內蒙古地域遼闊而寬廣,土壤種類較多。根據土壤屬性的不同,內蒙古土壤可分為9個土綱、22個土類。全區土地帶由東北向西南排列,依次為黑土地帶、暗棕壤地帶、黑鈣土地帶、栗鈣土地帶、棕壤地帶、黑壚土地帶、灰鈣土地帶、風沙土地帶和灰棕漠土地帶。目前,全區總面積中,耕地占7.32%,未利用土地13.85%,林地占16.40%,草地占59.86%,水域及沼澤地占1.43%,城鎮村及工礦園地占0.84%,交通用地占0.269%。

首府資料

首府:呼和浩特(蒙語意為“青城”)

成立日: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於1947年5月1日,是我國成立最早的少數民族自治區。

總面積:108.3萬平方千米全國第3位僅次於新疆和西藏

總人口:(2004年底)2384.35萬

由蒙古族、漢族、滿族、回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朝鮮族等49個民族組成,其中蒙古族397.26萬人,漢族1874.65萬人,其他少數民族90.01萬人。在總人口中鄉村人口1378萬人,其中,農村1187萬人,牧區191萬人。

歷史沿革

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後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召開,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民族區域自治在全國第一個得以實現,時轄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盟,計32個旗、1個縣、3個縣級市,面積54萬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駐王爺廟。1949年11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自治政府遷址張家口。1949年9月19日,以國民黨高級將領、綏遠省代省長董其武為首的19人率部舉行起義,其後,成立綏遠省人民政府。1954年3月5日,內蒙古人民政府、綏遠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綏遠軍政委員會、綏遠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在歸綏市(呼和浩特市)聯合召開擴大會議,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命令,從3月6日起,綏遠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時撤銷,原綏遠省轄區併入內蒙古自治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呼和浩特市。1955年7月30日,將熱河省敖漢、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寧城、烏丹縣劃歸自治區昭烏達盟。1956年4月3日,將甘肅省巴彥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額濟納蒙古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增設巴彥淖爾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區域為盟的行政區域。1969年7月5日,將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分別劃歸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將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分別劃歸寧夏和甘肅,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全區現設呼和浩特、包頭、烏海、赤峰、通遼、鄂爾多斯、呼倫貝爾、烏蘭察布、巴彥淖爾9個市;興安、阿拉善、錫林郭勒3個盟;另外有滿洲里、二連浩特2個計畫單列市;下轄12個縣級市、17個縣,52個旗,其中包括鄂倫春、鄂溫克、莫力達瓦達斡爾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

建國後主要領導人

區委書記:烏蘭夫解學恭尤太忠周惠張曙光王群劉明祖儲波

主席:烏蘭夫滕海清尤太忠孔飛布赫烏力吉雲布龍烏雲其木格楊晶巴特爾(代)

行政區劃

呼和浩特市 回民區 新城區 玉泉區 賽罕區 土默特左旗 托克托縣 和林格爾縣 武川縣清水河縣
包 頭 市 昆都侖區 東河區 青山區 石拐區 白雲礦區 九原區 土默特右旗 固陽縣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烏 海 市 海勃灣區 海南區 烏達區
赤 峰 市 新城區紅山區 元寶山區 松山區 阿魯科爾沁旗 巴林左旗 巴林右旗 林西縣 克什克騰旗 翁牛特旗 
喀喇沁旗寧城縣敖漢旗
通 遼 市 科爾沁區 霍林郭勒市 科爾沁左翼中旗 科爾沁左翼後旗 開魯縣 庫倫旗 奈曼旗 扎魯特旗
鄂爾多斯市 東勝區 達拉特旗 準格爾旗 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旗 杭錦旗 烏審旗 伊金霍洛旗
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滿洲里市牙克石市扎蘭屯市額爾古納市根河市阿榮旗鄂倫春自治旗
鄂溫克族自治旗陳巴爾虎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
巴彥淖爾市 臨河區 五原縣 磴口縣 烏拉特前旗 烏拉特中旗 烏拉特後旗 杭錦後旗
烏蘭察布市 集寧區 豐鎮市 卓資縣 化德縣 商都縣 興和縣 涼城縣 察哈爾右翼前旗 察哈爾右翼中旗 
察哈爾右翼後旗 四子王旗
興 安 盟 烏蘭浩特市 阿爾山市 科爾沁右翼前旗 科爾沁右翼中旗 扎賚特旗 突泉縣
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二連浩特市阿巴嘎旗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太僕寺旗鑲黃旗
正鑲白旗正藍旗多倫
阿拉善盟 阿拉善左旗 阿拉善右旗 額濟納旗

人口

人口統計
200511月1日零時統計:全年出生人口24.04萬人,人口出生率10.08‰;死亡人口13.02萬人,人口死亡率5.46‰;年末全區總人口2386.40萬人,比上年增加2.05萬人。

人口增長率
200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4.62‰,比上年上升1.07個千分點。

民族及人口
由蒙古、漢、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朝鮮等49個民族組成,其中蒙古族人口421.12萬人。

文化程度
2005年末全區共有普通高等學校33所,比上年增加2所;全年招收學生7.09萬人,比上年增長1.1%;年末在校學生23.09萬人,比上年末增長16.2%,其中,少數民族在校學生6.29萬人。全年招收研究生2965人,比上年增長23.4%;年末有中等職業學校236所,招收學生8.45萬人,比上年增長25%;年末有普通高中359所,全年招收學生19.84萬人,比上年增長10.8%;年末有普通國中1346所,全年招收學生32.77萬人,比上年下降6.4%;全年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99.44%,國小學生輟學率0.22%。

資源寶藏

在內蒙古遼闊富饒的土地上,有茂密的森林、豐美的草場、肥沃的農田、廣闊的水面、眾多的野生動植物和無窮無盡的礦藏資源。據估算,全區近300個大小城鎮國有土地資源產量在2000億元以上,全區礦產儲量潛在價值(不含石油、天然氣)達13萬億元,居全國第三位。

·農業資源

內蒙古現有耕地549萬公頃,人均占有耕地0.24公頃,是全國人均耕地的3倍,實際可利用的耕地面積超過800萬公頃,人均耕地面積居全國首位。內蒙古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區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以東和以南。河套、土默川、西遼河、嫩江西岸平原和廣大的丘陵地區,有適於農作物生長的黑土、黑鈣土、栗鈣土等多樣性土壤地帶和可利用的地上地下資源,從而形成自治區乃至我國北方的重要糧倉。內蒙古農作務多達25類10266個品種,主要品種有小麥、玉米、水稻、穀子、莜麥、高粱、大豆、馬鈴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許多獨具內蒙古特色的品種,其中莜麥、蕎麥、華萊士瓜頗具盛名。還有發展蘋果、梨、杏、山楂、海棠、海紅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條件。

·畜牧業資源

內蒙古天然草場遼闊而寬廣,總面積位居全國五大草原之首,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草原總面積達8666.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達6800萬公頃,占全國草場總面積的1/4。內蒙古現有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和烏拉特6個著名大草原,生長有1000多種飼用植物,飼用價值高、適口性強的有100多種,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披鹼草、野燕麥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適於飼養牲畜。從類型上看,內蒙古東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質肥沃,降水充裕,牧草種類繁多,具有優質高產的特點,適宜於飼養大畜,特別是養牛;中部和南部的乾旱草原降水較為充足,牧草種類、密度和產量雖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營養,適於飼養馬、牛、羊等各種牲畜,特別宜於養羊;陰山北部和鄂爾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氣候乾燥,牧草種類貧乏,產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高,是小畜的優良放牧場地;西部的荒漠草場很適合發展駱駝。著名的三河馬、三河牛、草原紅牛、烏珠穆沁肥尾羊、敖漢細毛羊、鄂爾多斯細毛羊、阿爾巴斯絨山羊等優良畜種在區內外聞名遐邇。

·森林資源

內蒙古森林總面積約1406.6萬公頃,占全國森林總面積的11%,居全國第二位,是國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森林覆蓋率達13.8%,高於全國13.4%的平均水平。森林總蓄積量11.2億立方米,居全國第四位。樹木種類繁多,全區喬灌樹種達350多種。內蒙古森林資源大部分集中在大興安嶺北部山地,林木蓄積量占全區林地活立木蓄積量的3/4以上,被譽為“祖國的綠色寶庫”。這裡盛產的興安落葉松、白樺、黑樺等,均為著名的的優質林木。此外,在罕山、陰山、賀蘭山等山地也生長著成片的天然次生林。罕地區的雲杉、油松、柞木、山楊林;大青山、烏拉山、蠻漢山的山楊、白樺林;賀蘭山的雲杉、松樹林以及大青溝闊葉林等,都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科學研究價值。人工林也是內蒙古森林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全區人工林保存面積達237萬公頃,比解放前人工林面積增長52倍。

1978年開始進行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被譽為“綠色萬里長城”和“世界生態工程之最”,使全區平原農業一半左右的農田實現林網化,牧區草原建設也得到林木保護。

-水資源

內蒙古水資源總量為515.5億立方米,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58條,較大的湖泊有295個,全年平均降水量為50毫米--500毫米。全區淡水面積85.7萬公頃,可利用水面為51.1萬公頃,已利用的水面有49.5萬公頃。發展淡水養殖前景廣闊。飼養的主要魚種有鯉、鯽、鰱、鯿等十幾種,尤以黃河鯉魚最為著名。改革開放以來,家庭養魚戶發展到2600餘戶,從事漁業人口已達1.5萬人。

·野生動植物資源

內蒙古各類植物2351種,其中野生植物2167種,引種栽培的有184種。這些植物已分屬於133科,720屬,被列為第一批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植物的有24種。野生植物按經濟用途可分為十幾類。纖維植物有樟子松、落葉松、大葉草、蘆葦、紅柳等70多種。中草藥有人參、天麻、麻黃、肉蓯蓉、柴胡、甘草等500多種。榛子、山杏、金蓮花、松籽等幾十種植物的種子是榨油的好原料。釀造的重要原料有越桔、篤斯、懸鉤子、山櫻桃等。幾十種食用植物中尤以猴頭、口蘑和髮菜最負盛名。內蒙古獸類分屬於24科,有114種,占全國獸類450種的25.3%。獸類中具有產業價值的50餘種,珍貴稀有動物10餘種。鳥類分屬於51科,有365種,占全國鳥類的31%。被列入國家一、二、三類保護的獸類和鳥類共同49種。蒙古野驢和野駱駝屬於世界上最珍貴的獸類,馴鹿是內蒙古特有的動物,還有百靈鳥是自治區區鳥。全區有齧齒動物54種,約占全國種數的1/3,多屬害獸。

·礦產資源

內蒙古是我國礦床類型比較齊全的省區之一。現已發現各類礦床4100多處,種類達128種。已探明儲量並上儲量平衡表的有83種,其中能源礦兩種,金屬礦32種,非金屬礦49種。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種中,儲量居全國首位的有7種,前3位的有22種,居全國前5位的有41種,居全國前10位的有56種。全區現有大型礦產地106個,中型礦產地177個,小型礦產地501個。鈮、鋯、稀土、冰洲石、煤、鉻、鋅、鉭、鈹、鉛、螢石、砷、蛭石、錫、硅藻土、珍珠岩、鐵、銅、銀、鎢等儲量居全國前10位,特別是稀土資源儲量居世界之首。內蒙古已探明的黑色金屬礦主要有鐵、錳、鉻,其中鐵礦資源最豐富,目前已發現大小鐵礦產地254處,累計探明儲量17.12億噸,居全國第9位,儲量集中於包白和集二兩條鐵路沿線。其中白雲鄂博以富有鐵和稀土等多種金屬共生礦而成為世界罕見的“寶山”。鉻鐵礦探明儲量180萬噸,居全國第二位。已知錳礦產地35處,儲量31.4萬噸,居全國第15位。有色金屬資源已上儲量表的礦種有銅、鉛、鋅、鋁、鎳、鈷、鎢、錫、鉍、鉬10種,其儲量居全國前10位的有6種,礦產地102處。貴重金屬資源,全區共發現金礦床、礦點200餘處,探明儲量的原生金礦產28處,保有各類黃金儲量127噸。銀礦產地23處,累計探明儲量4749噸,保有儲量4141噸。冶金輔助原料資源,非金屬礦已探明儲量的礦產地64處,其中鑄型用砂、鐵礬土、螢石儲量居全國前三位。化工原料資源有硫鐵礦、湖鹽、芒硝、天然鹼等11種,其中天然鹼、硫鐵礦、芒硝、砷、泥炭、溴在全國儲量排序中居前5位。達拉特旗芒硝礦儲量34億噸,是世界上最大的芒硝礦之一。建築原料資源已探明儲量的有石棉、石墨、石膏、石灰石等15種。其中蛭石、冰洲石儲量居全國首位,石膏、磚瓦粘土儲量居全國第2位,耐火粘土、雲母儲量居全國第3位,石墨居全國第5位。

·煤炭資源

內蒙古含煤面積達10萬平方公里。截止1993年底,共發現煤田318處,累計探明儲量2253億噸,僅次于山西省,居全國第二位;遠景儲量在1萬億噸以上,僅次於新疆,居全國第二位。全區101個旗縣市區中,有67個旗縣儲有煤炭資源,探明儲量占全國的22%。其中100億噸以上的特大型煤田有5處,10億噸---100億噸的大型煤田有11處。
2007年8月,內蒙古新巴爾虎左旗境內發現一處煤田,預測資源量超過50億噸。國土資源部公布訊息說,內蒙古自治區已經查明和預查煤炭資源儲量達到6583.4億噸,超過山西省,居全國第一位。

電訊

郵 政
2005全年郵電業務總量(2000年不變價)276.1億元,比上年增長18.9%。

電 話

2005年,全省電信業務總量267.2億元,增長19.5%。年末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430.2萬門,增長2.2%。年末本地網固定電話用戶534戶,增長6.4%。其中,城市電話用戶427萬戶,增長6.8%;鄉村電話用戶107萬戶,增長4.8%。年末行動電話用戶704.1萬戶,增長18.4%。年末全區固定及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239.6萬戶,比上年末增加143.1萬戶,全區電話普及率(包括固定和行動電話)達到52部/百人,增長14.5%。

廣播電視

2005年年末全區擁有廣播電台13座,中短波廣播發射台和轉播台57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2.64%,比上年提高2.26個百分點;擁有電視台14座,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80座,電視人口覆蓋率90.15%,比上年提高2.16個百分點;年末全區有線電視用戶198.46萬戶,比上年增長11.7%。2007年末,全區大部分地區實現了有線數位電視的轉換。

民族風情

草原盛會一那達幕:即遊藝、聯歡的意思,源於七百年前。那達幕之日商販雲集,說書獻藝應有盡有,熱鬧非

《內蒙古》3
凡,最扣人心弦的莫過於賽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壯、稻穀飄香的8月份舉行。

蒙古包: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遊牧生活的產物。一般高七八尺,寬丈余,先用木桿、牛皮訂成網狀方架數片,然後連成園倉式,再用園木組成傘形園頂,頂中央有一個圓形天窗,晴啟陰合,用以流通空氣,吸收陽光,是草原牧區最喜歡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遊人最感興趣的下榻場所。

祭敖包:這是蒙古族傳統的宗教活動,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頭、土塊、柳條等壘築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無邊草原上建立起來的能識別方向、道路、邊界的標誌,後成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舉行。祭祀時敖包上插樹條,上面掛有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聖的淨地。

獻哈達:哈達以白布帛或絲綢為主,長短不一,一段約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長,兩端有絲脫出,約半寸許,其長短均視被交者和場合而定。獻哈達是蒙古族迎送客人、饋贈禮品、年節交往中的禮節,有時還伴隨吟唱和祝詞,更染敬重的氣氛。

手扒羊肉:蒙古語稱手扒羊肉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簡便實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剛屠宰後的羊,挑選好的部位,(頭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鍋,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調味齊全,不加任何調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術,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時不用餐具,用手扒著吃。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是最能表達朋友之忠誠的珍貴食品。主人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潔白的哈達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達自己的真誠與感情,此時客人理應隨即接過酒,能飲則飲,不能飲則品嘗少許,然後將酒歸還主人,萬不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謝絕主人的敬酒,否則他會認為您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交朋友、不能以誠相待。

民間文化

《內蒙古》4
安代舞:安代流行內蒙古,起源於庫倫旗。傳統安代以唱為主,伴以舞蹈動作,是科爾沁“博”治病的一種方式,帶有迷信色彩。1949年以後,逐漸變為自娛性民間舞蹈,經過不斷完善與發展,由民間進入劇場,成為喜聞樂見的民族藝術形式。

內蒙古民歌:《嘎達梅林》、《達那巴拉》、《那木斯來》、《勞工之歌》等;讚美故鄉、思念親人、懷念故土的歌,如《諾恩吉雅》、《母親的恩情》、《金姐》等;哀歌、格言歌、搖籃曲、諷刺歌,如《波茹萊》、《都吉婭》、《丁格爾大喇嘛》等,儀式歌包括祭祀歌、安代歌、婚禮歌、宴歌、酒歌等,如《四季》、《金珠爾瑪》、《篝火歌》等;反映婦女生活的歌,如《萬梨》、《高小姐》、《德力格爾瑪》等;情歌,如《韓秀英》、《達古拉》、《金葉瑪》、《北京喇嘛》等。

鄂爾多斯婚禮:流傳在鄂爾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禮,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悠揚的歌舞形式和熱烈隆重的場面。表達了勤勞、勇敢、智慧的鄂爾多斯蒙古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情追求和粗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爾多斯婚禮廣為傳頌,馳名中外,它的許多健康的內容,優美的情節,至今還保留著,沿用著。

傳統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主要部分。首飾是蒙古族婦女逢年過節、訪親探友時用於頭上的裝飾,多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等製成,平時牧區婦女不戴帽子,常用紅、綠綢緞纏頭。蒙古袍是牧民喜愛穿的衣服。袍子寬大,長袖高領,鈕扣在右側,衣邊用漂亮的花邊點綴。袍色因人而異。腰帶是穿蒙古袍時,扎腰用的長帶,多為綢、緞布料,顏色與袍色協調。男子扎腰帶,把袍子向上提,顯得精悍瀟灑。而女子則把袍子向下拉展,顯得苗條矯健。牧民穿的靴子有兩種,一種叫蒙古靴,靴頭尖向上翹,靴腰長有圖案,四季都穿。另一種叫馬靴,圓頭長腰,結實耐用

經濟建設

2006年經濟建設主要數據:

《內蒙古》5

生產總值:4790億元
財政總收入:712.88億元
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43.34億元
地方財政支出:913.73億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406.28億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95.27億元
進出口總額:59.47億美元
旅遊總收入:279.71億元
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餘額:4036.56億元俄羅斯
經濟總量進入全國中列,人均GDP位居全國前列。

知名企業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鄂爾多斯集團、神化東勝煤田、鑫泰集團、大興集團東方路橋集團、新大地、神華集團準格爾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東方希望稀土鋁業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公司、金點聖火廣告公司、蒙西建材、包鋼集團、包頭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方重工集團、二零二核工業、鹿王集團、華資集團、小肥羊、河套酒業集團、草原興發集團、內蒙古大唐托克托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TCL王牌電器有限公司等等

高校建設

1內蒙古大學呼和浩特本科http://www.imu.edu.cn/
2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市本科http://www.imust.cn/
3內蒙古民族大學通遼市本科http://www.imun.edu.cn/
4內蒙古工業大學呼和浩特本科http://www.imut.edu.cn/
5內蒙古農業大學呼和浩特本科http://www.imau.edu.cn/
6內蒙古師範大學呼和浩特本科http://www.imnu.edu.cn/
7內蒙古醫學院呼和浩特本科http://www.immc.edu.cn/
8呼倫貝爾學院海拉爾本科http://www.hlbrc.cn/
9赤峰學院赤峰市本科http://www.cfxy.cn/
10內蒙古財經學院呼和浩特本科http://www.imfec.edu.cn/
11集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集寧市專科http://www.jnsz.nm.cn/
12內蒙古民族高等專科學校呼和浩特專科http://www.imnc.edu.cn/
13內蒙古豐州職業學院呼和浩特專科
14河套大學臨河市專科www.lh.nm.cninfo.net/school
15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包頭市專科http://btzy.nm.edu.cn/
16內蒙古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專科http://www.nmgjzxy.com/
17內蒙古財稅職業學院專科http://www.nmgcszyxy.com/
18包頭鋼鐵職業技術學院包頭市專科http://www.btsvc.edu.cn/
19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通遼市專科http://www.keqysxy.com.cn/
20內蒙古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赤峰市專科http://www.nmjtzy.com.cn/
21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呼和浩特專科http://www.hhvc.net.cn/
22內蒙古警察職業學院專科http://www.imppu.nm.edu.cn/
23內蒙古經貿外語職業學院教育廳包頭市專科http://www.nmgjwy.com/
24烏蘭察布職業學院烏蘭察布專科http://www.wlcbzyxy.com.cn/
25興安職業技術學院專科http://www.nmxzy.cn/
26內蒙古體育職業學院專科
27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專科http://www.xmxs.nm.cninfo.net/
28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自治區專科http://www.eipu.nm.edu.cn/
29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專科http://www.nmggy.com/
30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專科http://www.hgzyxy.com.cn/
31赤峰職業技術學院教育廳專科http://www.cfzyjsxy.com/
32內蒙古北方職業技術學院教育廳專科http://www.nmbfxy.com/
33內蒙古科技職業學院教育廳專科http://www.imstu.org.cn/
34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專科http://www.nmsmxy.com/
35烏海職業技術學院烏海市專科http://www.wuhaicollege.com/
36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包頭市專科http://www.btqy.com.cn/
37通遼職業學院通遼市專科http://www.tlzyxy.com/

內蒙古的中國之最

《內蒙古》6
1.內蒙古是中國侵入岩期次最多、分布面積最廣的省區。其中大興安嶺是我國中生代火山岩分布面積最廣的地區。
2.內蒙古地區是亞洲白堊紀至第四紀最著名的化石產地。特別是第三紀化石,從始新世一直至上新世,地層發育最全,是世界公認的亞洲的"標準剖面"。
3.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1985年出土的距今1.2億年的"查乾諾爾恐龍",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的恐龍化石骨架。裝架後體長22.4米,背高7米,抬頭高12米。
4.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煤礦出土的猛瑪象骨架化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猛瑪象骨骸化石。
5.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的通古爾盆地,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中新世哺乳動物化石產地。
6.內蒙古赤峰市平頂山冰臼群,是中國北方發現的最大的冰臼群。類型最多,規模最大,分布位置最高,30多個冰臼呈南北兩個群落分布,相距400多米,冰臼全在海拔超過700米的山脊上。最大的冰臼直徑達4.5米,深約1.9米,口小肚大底平,規則而完整。
7.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和正藍旗境內發現的"環形水系"隕石坑,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四個隕石坑中最大的一個,也是世界第二大隕石坑。
8.內蒙古烏海市老石旦煤礦附近出土的老石旦矽化木是我國出土長度第一的矽化木化石。長38米,根部直徑0.87米,地質年代為石炭二迭紀。
9.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北的大窯石器製造場,是國內外目前發現的最大的舊石器時期採石場。
10.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碧玉龍,是中國發現的時代最早、體型最大、製作最精美的龍型玉器。據考證,距今約5000年,屬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遺物。色墨綠、體捲曲,高26厘米,是一塊玉料的圓雕,細部運用浮雕、淺雕手法表現,通體琢磨,光潔圓潤。龍體伸屈剛勁有力,長鬃高揚,顯得極有生氣。
11.內蒙古是中國發現岩畫最豐富的地區。陰山山脈、烏蘭察布山岩及賀蘭山脈號稱"三大岩畫寶"。
12.以壇、廟、冢為標誌的代表其最高發展階段的紅山文化,在內蒙古分布範圍最廣、最集中;原始農業最發達,人口最多;原始藝術成就最高;是中國北方最早出現的"古國"。
13.以大中小三級石城址為代表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在內蒙古分布範圍最廣、最集中,社會組織和防禦設施最完備,是中國北方最早出現的原始城市和原生型"方國"。
14.內蒙古赤峰地區是中國最早培植成功原始農作物糜子的地方。赤峰郊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碳化稷(糜子)籽實,距今已有4000年的歷史。
15.內蒙古是中國古長城遺址保存最多、里程最長的省區。其中在包頭市區至石拐的公路17公里處,保留有最完整的一段趙長城;在巴彥淖爾盟烏拉特前旗小余太鄉和包頭固陽縣境內有我國秦長城保存最為完整的段落,前者長200多公里,後者長近百公里。
16.橫穿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的"秦直道",是2000年前中國最早的高等級公路。史料記載:"道廣五十步,隱以金錐,樹以青松","乾八百里,塹山堙谷,直通之"。
17.內蒙古赤峰市遼中京遺址上的八角密檐式磚塔(俗稱大明塔),高達80.22米,周長113米,是中國現存體積最大的遼代古塔。
18.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遼代萬部華嚴經塔中發現的"中統元寶交鈔",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發行的紙幣實物。刻版印製時間為元代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的忽必烈時代。
19.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五塔寺"金剛座舍利寶塔"後照壁上的蒙古文石刻天文圖,是現存的世界上最完好的用蒙古文標註的天象資料,已將外國天文知識融於中國傳統的天文學體系中。刻恆星270座,星數1550餘顆。天文圖直徑1.449米。
20.內蒙古的民族貿易老字號"大盛魁",曾是中國近代商業史上最大的旅蒙商號。開業於清代康熙、雍正年間,歇業於1929年,歷時200年。持有蓋著清廷皇帝印璽的營業執照"龍票",總拒設于歸化城,以烏里雅蘇台、科布多為中心,活動於內蒙古西部、外蒙古大部直至俄羅斯。在國內京、津、滬、杭、晉、冀、魯、豫、湖、廣等地均有分支、小號和坐莊人員,從業人員連同僱傭的牧民、工人有6000一7000人,貿易總額一般年份約白銀l千萬兩左右。專家稱"經營之廣、貿易額之大、獲利之多,在我國貿易史上罕見"。
21.內蒙古農墾企業是中國各省區農牧場土地最多的省區,管轄土地面積多達620萬公頃。
22.內蒙古西部區生產的褐色大粒養麥,品質全國第一,粒大皮薄出粉率高,在國際市場首屈一指。
23.內蒙古是中國蓖麻種植面積最大和產量最多的省區,主產區哲里木盟是我國著名的蓖麻生產基地
24.內蒙古是中國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基地,種植面積達41.3萬公頃,占全國的18%。
25.內蒙古巴彥淖爾盟的河套灌區,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區。灌區總面積118.9萬公頃,由黃河自流引水,灌溉條件優越,排水骨幹工程已基本形成。
26.內蒙古哲里木盟的莫力廟水庫是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長1.1萬米,底寬100m,水庫大壩用積沙建。
27.內蒙古阿拉善盟荒漠中心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的金字塔沙山(沙丘),高500米,是中國最高的沙山。
28.內蒙古有中國最大的草場和天然牧場。草原面積8666.7萬公頃,其中有效天然牧場6800萬公頃,占全國草場面積的27%。
29.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境內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世界上天然草原保留面積最大的地方,是中國最大的無污染源動物食品基地。
30.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是中國最早的草地自然保護區,也是草原自然狀態保存最好的地區。
31.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濕地珍禽自然保護區和呼倫湖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最好的鶴類資源寶庫。湖區鶴類占世界鶴類的35%,占全國鶴類的55.6%。
32.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大興安嶺北麓原始森林裡的駝鹿,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鹿種。成年雄駝鹿身高l米以上,身長約2米,體重500公斤以上,號稱"森林巨人"。
33.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居全國五大牧區之首。羊毛總產量占全國四分之一,山羊絨產量占全國三分之一以上,駝絨產量占全國的二分之一,均居全國第一位。
34.內蒙古阿拉善白山羊所產羊絨,以其細度、光度、白度三項指標成為世界最好的山羊絨。以伊克昭盟的阿爾巴斯白山羊絨為原料加工的KVSS無毛絨,是國際公認的"中國一號無毛絨",被譽為"軟黃金"。
35.內蒙古阿拉善盟是中國擁有駱駝最多的地區,素有"駝鄉"之稱。該處有世界罕見的白駱駝。錫林郭勒盟所產蘇尼特雙峰駝,是中國三大雙峰駝中體型最大,產絨、產肉量最高的優良駱駝品種。
36.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是中國牧業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地區。
37.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是中國草原牧區養畜規模最大、距出海港口和經濟中心最近的地區,是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外運和進口條件最好的地區。
38.內蒙古有中國最大的森林。面積1406.6萬公頃,人均森林面積0.61公頃。到1997年底人均造林面積居全國第一。
39.內蒙古大興安嶺是中國最大的原始森林區,烏瑪、奇乾、永安山三個未開發原始林區總面積94.6萬公頃,林業用地面積92.4萬公頃。
40.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的沙地雲杉林,是世界上同類樹種中面積最大的一片純天然林,是中國沙地雲杉母樹林基地。
41.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紅花爾基林場是中國最大的樟子松採種基地。紅花爾基樟子松林,是世界稀有、亞洲最大、我國唯一集中成片的天然樟子松母樹林帶。長250公里,寬20公里,總面積30萬公頃。
42.內蒙古興安落葉松林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天然林,也是中國寒溫帶唯一的天然林。
43.內蒙古赤峰市太平鄉的帶、片、網結合農田防護林體系,是中國唯一抵禦ll級暴風、保護林網內農田達98%的農田防護林體系。該防護林有主副林帶401條,全長360公里,構成375個網眼,保護農田6.6萬畝。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考察後評價,這是"林相''最整齊、林木長勢最好、布局最合理、規模最宏偉"的防護林。
44.內蒙古阿拉善盟的梭梭樹,是世界上種籽發芽最快的荒漠樹種。寄生在梭梭樹氣根上的珍稀植物肉蓯蓉,號稱"沙漠人參",產量、質量均居全國第一。
45.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的四合木,是中國特有的殘遺單種屬植物。
46.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的"梁外甘草"和阿拉善盟的紅甘草,粉性足,藥用價值高,質量居全國首位。
47.內蒙古黃茂在全國最有名,其主要產地為伊克昭盟和赤峰市被稱為"正北芪"。兩地所產麻黃也居首位。
48.內蒙古是中國發現新礦物最多的省區。自1958年以來,中國獲得國際上承認的新礦物有50餘種,其中10種發現於內蒙古,包括鋇鐵鑽石、包頭礦、黃河礦、索倫石、汞鉛礦、興安石、大青山礦、錫林郭勒礦、二連石、白雲鄂博礦。
49.內蒙古包頭白雲鄂博礦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山。到1997年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儲量占世界稀土總量的76%。該礦山含礦物172種,是世界上含礦物種類最多的礦山。
50.內蒙古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礦"之鄉。中國五大露天煤礦內蒙古有四個,分別為伊敏、霍林河、元寶山和準格爾露天煤礦。霍林河煤礦是我國建成最早的現代化露天煤礦。準格爾煤田是目前全國最大的露天開採煤田。
51.內蒙古東勝煤田與陝西神府煤田合稱東勝一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中最大的一個。
52.內蒙古錫林浩特市北郊的勝利煤田,是中國最大的、煤層最厚的褐煤田。煤層一般厚度200米以上,最厚處400米。含有11個煤層,13個煤組。煤田長45公里,寬15公里,面積675平方公里,已探明儲量159.32億噸,保有儲量159.31億噸。
53.內蒙古阿拉善盟二道嶺煤礦的太西煤,屬低灰、低硫、低磷的優質無煙煤,平均灰分3.96%,揮發分6.83%,含硫量0.2%-0.32%。發熱量7645-7711大卡/千克,全國之最。
54.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查乾里門諾爾鹼礦,是亞洲天然鹼儲量最大的鹼礦。查乾諾爾天然鹼化工總廠是中國最大的天然鹼開採及深加工聯合企業。
55.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錫礦儲量居全國第一,保有儲量4.67萬噸以上,主要分布在東烏珠穆沁旗、太僕寺旗、鑲黃旗的五個礦區。
56.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鍺儲量全國第一。儲量1600萬噸,占全國已探明總儲量的30%。
57.內蒙古螢石儲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烏蘭察布盟四子王旗查乾敖包螢石礦屬於特大型螢石礦床,原礦氟化鈣平均品位達到熔劑富礦的工業要求。
58.內蒙古石墨的遠景儲量約為3億一5億噸,居全國首位。在西起阿拉善右旗,東到烏蘭察布盟興和縣長1000公里的地帶,成礦面積達3000平方公里。其中興和縣石墨礦的產品,鱗片大,柔韌性好,是我國三大石墨生產基地之一。
59.內蒙古通遼市是中國最大的鑄造砂和玻璃生產用砂基地,天然矽砂儲量約為550億噸。
60.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的寶山瑪瑙礦儲量2775噸,居全國第一。
61.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達拉特旗埋藏著世界罕見的超大型芒硝礦。
62.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平頂山的中華麥飯石在國內品質最佳。它含有59種元素,其中18種是人體營養所必需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63.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泉群由48眼泉組成,有溫泉、熱水泉和冷泉。是從深達2800-3500米的火山岩斷裂帶深循環上升的礦泉水,系氡鏗鋸偏矽酸熱礦水。泉中的氡元素含量為每升11-60埃曼,居全國各溫泉之首。
64.內蒙古自治區風能儲量2。7億千瓦小時,占全國總儲量的1/5,居全國首位;全區年平均風速3.7米/秒,大部地區年平均有效風能功率密度為150-200瓦/平方米。
65.內蒙古包鋼稀土一廠是世界最大的稀土鐵合金生產廠,已有170多種、300多個規格的產品,產量和質量均居全國第一。包鋼選礦廠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精礦生產廠。
66.內蒙古第一機械製造廠是中國最早建成的中型坦克製造廠,現已成為中國主戰坦克的生產基地。該廠生產的"北方一賓士"重型載重汽車是中國8-20噸卡車中最高檔次的產品。
67.內蒙古包頭北方重型汽車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礦用汽車生產基地。目前生產三大系列7個車型、13個品種的汽車。三峽工程施工中最大的汽車即是該廠的"特雷克斯"三二一一E一85噸車。在眾多的中外施工設備中,該廠生產的三三O七型汽車被三峽工程總公司授予"首台安全運行一萬小時設備"光榮牌。
68.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化工集團擁有全國最大的天然鹼研究機構、天然鹼試驗基地和全國最多的天然鹼科技人才,其天然鹼方面的科研成果居全國之首。生產食用小蘇打16萬噸,占全國年產銷量及出口量的60%以上;硫化鹼年生產能力13萬噸,為全國之最;主要產品是無毛絨和羊絨衫。
71.內蒙古鄂爾多斯集團是中國最大的羊絨衫生產廠家,連續多年保持羊絨紡織業市場占有率、市場競爭力、市場影響力第一名。1995年世界第50屆統計大會公布為"中國羊絨製品大王",1997年獲美國最大百貨連鎖集團美斯公司"五星獎"。"鄂爾多斯"在中國羊絨製品業中品牌價值最高,達24.56億元,是唯一的馳名商標。內蒙古鹿王羊絨集團生產的"鹿王"牌羊絨系列產品,是國內同類企業中第一家獲得"國際名牌產品博覽會金獎"的產品。1995年一1996年全國紡織面料新產品展示會該集團獲金、獎最多。
72.內蒙古赤峰市長城地毯總廠生產的"長城藝術掛毯",是中國生產最早、聲譽最高的藝術掛毯,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國寶",多次參加國際博覽會,並被作為世界藝術珍品懸掛在聯合國總部。
73.內蒙古伊利集團是全國最大的冰淇淋、雪糕生產企業,年產冷飲產品6萬多噸。
74.內蒙古包頭騎士乳品集團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現代化乳酪生產企業。其乳酪系列產品獲1995年全國新產品一等獎,乳清飲料獲優秀獎。
75.內蒙古呼和浩特工具機附屬檔案總廠是中國最大的卡盤專業製造廠,卡盤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60%,出口量占全國同類產品出口量的80%,其卡盤製造廠的規模居世界之首。
76.內蒙古的中國河西化工機械公司,是中國第一個固體火箭發動機研製生產基地,曾研製出一批優質的航天產品。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一——"東方紅一號"使用的運載火箭中的第三級固體發動機就是由該公司提供的。
77.內蒙古包頭光華化學工業公司,是中國第一座核元件、核材料生產、科研基地。為中國第一顆核子彈、氫彈試驗成功,為第一艘核潛艇下水做出過重要貢獻。
78.內蒙古額濟納旗的東風航天城,1960年9月用國產燃料首次發射近程飛彈成功。其後成功發射衛星33顆(其中返回式衛星17顆)和各類火箭數百枚,記載了中國航天事業從起步到跨人世界先進行列的發展軌跡。
79.以內蒙古為主礦區的神府東勝煤田,其現代化礦井補連礦弓[進的採煤機,裝機容量1480千瓦,生產能力每小時2500噸,是世界最大的採煤機。該礦輔助運輸實現膠輪化,國內絕無僅有。
80.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的伊敏煤電一期工程是中國建設的第一家大型煤電聯營試點項目。
81.內蒙古準格爾煤田(薛家灣區)的煤系硬質高嶺土,從儲量、品位到開採條件都堪稱世界之最。
82.內蒙古牙克石木材加工拷膠聯合廠是中國最大的拷膠生產企業。
83.內蒙古吉蘭泰鹽場是我國最大的機械化湖鹽場、湖鹽區,最大的碘鹽加工基地和最大的天然胡蘿蔔素生產基地。
84.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興和碳素製品總廠是中國最大的碳素企業和唯一的石墨電極廠。
85。內蒙古赤峰製藥廠是我國最大的麻黃素生產廠家。
86.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華蒙金河(集團)實業有限公司,是世界上生產金黴素飼料添加劑規模最大的企業。
87.內蒙古呼和浩特華歐澱粉有限公司是我國最大的馬鈴薯澱粉製品企業。
88.內蒙古赤峰寧城老窖集團飲料廠生產的"寧城"牌杏仁鮮榨飲料"寧露";是中國第一個AA級綠色蛋白飲料。1997年10月該飲料基地列入《全國山杏產業化示範項目》,通過國際有機作物改良協會0CIA組織初檢;1998年1月,鮮榨工藝通過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組織的國家級鑑定。
89.內蒙古通遼化工廠是中國最大的蓖麻油深加工企業。該廠年加工蓖麻籽4萬噸。副產品蓖麻餅粕經與吉林大學合作,運用生物工程技術,已開發出高活性酵母酶蛋白產品,系國內首創的新型菌類蛋白飼料,可替代進口魚粉及豆粕。
90.內蒙古錫林浩特生物製品有限公司生產的"頤寧牌"頤寧肽素,是中國最早集綠色食品、生物工程和高科技於一體的穆斯林專用口服保健品。
91.內蒙古臨河保健啤酒總廠研製的"天然金川保健啤酒",是迄今為止國家衛生部批准的唯一天然保健啤酒。採用河套天然優質醫飲兩用礦泉水精釀而成。該產品被中國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授予1997年"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證書。
92.內蒙古民族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最大的商貿中心和商業企業集團。
93.內蒙古是中國擁有陸地口岸最多的省區。共有邊境口岸18個。
94.內蒙古滿洲里鐵路口岸和公路口岸是中國最大的陸運口岸,可經俄羅斯通往東歐和西歐,被稱為第一歐亞大陸橋"橋頭堡"。該口岸鐵路過貨能力500萬噸,換裝機械先進,擁有高水平的分撥、倉儲條件。滿洲里至後貝加爾斯克國際公路口岸有客運通關通道4條,貨運通關通道4條。
95.1897年建成的北京一張家口一滂江一叨林一烏得一庫倫一恰克圖電報線路,是我國自建的第一條陸路電報線。
96.內蒙古自治區的SDH通信傳輸光纜,是目前中國最長的一條採用同步數字系列技術的傳輸光纜,全長4000多公里。
97,內蒙古境內的集(寧)通(遼)鐵路是由鐵道部和內蒙古自治區合資修建的我國目前最長的地方鐵路,全長943公里。
98.內蒙古豐(鎮)準(格爾)電氣化鐵路是中國第一條企業自管電氣化重載運煤專線。總長度2邱公里,採用國內最先進的韶山3型(SS3型)電力牽引機車。
99.內蒙古準格爾黃河鐵路大橋,是中國單孔跨度最大的黃河鐵路大橋。橋長634.42米,單孔跨度為132米。
100.內蒙古是中國風力發電最大的省區。裝機容量1996年底達1.5萬千瓦,居全國第一。錫林郭勒盟風能開發套用研究所(今內蒙古電管局風力發電研究所)是中國成立最早的風能開發研究機構。
101.內蒙古是中國最早向國外輸送電力的省區。目前,內蒙古發電裝機容量增長幅度、人均發電量和外送電量均居全國第一。
102.內蒙古包頭稀土研究院是中國最大的稀土科研機構,它以稀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為宗旨,以稀土選礦、冶金提取分離、新型功能材料的開發為研究重點,已取得研究成果650多項,其中重大科研成果200多項,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100多項。
103.內蒙古氣象局在全國最早建成了省級極軌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為了實現人工降雨防雹等減災目標,近年來內蒙古每年租用飛機最多,作業時間最長,作業區域最廣。
104.內蒙古計委電子計算中心在全國最早研製成功了完整的少數民族電子計算機文字處理系統。
105.內蒙古是世界上最大的蒙醫蒙藥研究中心。
106.內蒙古擁有中國最大的稀土情報中心,包頭稀土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國務院批准的中國第一個稀土開發區
107.中國工程院院士、內蒙古大學校長旭日乾博士是世界最早培育成功"試管山羊"的科學家之一,也是中國最早培育成功"試管綿羊"和"試管牛"的科學家,被國外稱為"試管羔羊之父"。
108.內蒙古包頭市第九中學物理教師陸家羲,是世界區組設計領域最早整體解決"不相交斯坦納三元素大集"難題的數學家。他的成果榮獲中國自然科學最高獎--中國自然科學一等獎。
109.內蒙古包頭宋金墀在世界上第一個畫出"四色地圖",並創立"鄰接幾何"。
110.包頭稀土研究院的磁學專家謝宏祖,是世界上最早研製成功52.2兆高奧新型釹鐵硼磁能積材料的科學家。
111.內蒙古包頭稀土研究院的梁乃茹博士在世界上首次開發出稀土非晶絲。該非晶絲不用拉拔而採用直接噴絲,成材率達95%以上。
112.內蒙古赤峰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胡洪凱,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穀子顯性雄性核不育基因的人。他在我國最早育成了顯性核不育純合一型系、隱性純合可育系和顯性純合上位系配套的"三系制種法",開拓了植物雄性不育遺傳學研究和育種實踐的新領域。
113.內蒙古大學張鶴齡教授在國內最早分離鑑定出苜蓿花葉病馬鈴薯雜斑株系、馬鈴薯YN病毒、馬鈴薯S病毒等,並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製備出高效價馬鈴薯卷葉病毒抗血清,建立起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免疫吸附電鏡、變性電泳、分子雜交等植物病毒現代診斷技術。
114.內蒙古葡萄花木技術開發中心林守仁研究員,繼1958年首創我國15年生葡萄平均畝產l萬斤的最高記錄後,1983年一1986年又創葡萄畝產1.23萬斤和連續四年畝產超萬斤的高產記錄。他主持的大批量葡萄"無土育苗"快速成苗新技術,填補了我國空白。
115.內蒙古林學院郭連生博士,首次發現了在特定環境和實驗條件下,挪威雲杉位於不同樹冠高度針葉氣體交換能力的變化規律。
116.內蒙古師範大學能乃扎布教授,是英國倫敦皇家昆蟲學會接納的第一位中國昆蟲學家。他用數值分類法第一次找出古北界皮蝽屬昆蟲之間的親緣關係。1985年載人美國《國際半翅目昆蟲學家名人錄》。
117.內蒙古畜牧科學院盧德勛博士,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羊消化道內內源蛋白質的周轉規律。
118.內蒙古畜牧科學院承擔的國家白絨山羊選育開發項目,首次利用山羊胚胎移植技術建立了7個育種核心群。
119.內蒙古電視台高級工程師楊維瀛,設計並試製成功的A一2型多功能流動劇場,是中國第一座較為完善、優於國外、適於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深入農村、牧區、礦山、邊防巡迴演出的大型流動劇場。
120.內蒙古是世界上出版蒙文圖書最多的地區,現已成為最大的國際蒙文圖書出版中心。
121.內蒙古柔道運動員高鳳蓮在第四、五、六屆世界女子柔道錦標賽上連續獲72公斤以上級世界冠軍,成為我國最早實現此項比賽"三連冠"的女運動員。
122.內蒙古呼和浩特賽馬場是亞洲最大的國際標準賽馬場,其場地總面積為3.2萬平方米。

購物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商品種類齊全,買土特產,你可到首府呼和浩特的街頭集市貿易,那裡有當地最大的農副產品市場,各色商品琳琅滿目,價廉物美,無所不有。買名特產品,可到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的新世紀廣場,或中山西路的天元商廈,五塔東街的滿都拉商貿大廈,那裡可買到正宗產品。您還可到錫林北路的內蒙古文物總店去逛逛,或許會有意外收穫。內蒙古土特產品眾多,包頭的皮革製品,輕、美、柔軟;河套蜜瓜“華來西”香甜可口,遠近馳名;東部的口蘑、木耳、皮革;西部的瓜子、髮菜、小茴香、甘草、黃芪、枸杞、麻黃、大蓉及黃河鯉魚等,均小有名氣。名特產品有阿拉善鴕絨、呼市純低粗毛線,包頭和阿左旗地毯,多倫的民族用品馬鞍、蒙古靴等。

特色活動

內蒙古民俗節慶活動:
 內蒙古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賽馬、摔跤、射箭被稱為蒙古族的“男兒三藝”,每年七月中下旬舉辦的那達慕草原旅遊節,集中展示蒙古民族歌舞、體育、競技、服飾、飲食各方面的燦爛文化。那達慕,蒙古語為“娛樂”或“遊戲”之意,是蒙古族傳統的民眾性集會。那達慕開始以單純的歌舞娛樂形式為主,後來增添了摔跤、射箭、賽馬等比賽項目,場面隆重,氣氛熱烈。旅遊節期間,遊人可住在蒙古包品嘗奶茶、還可以參與到騎射歌舞等節目中,充分體驗草原民族的豪放自然的民族風情。

祭敖包活動一般在農曆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舉行,敖包,蒙古語為“堆子”,是用石頭壘成的一座圓錐體的台子,上面豎著懸掛有經幡的旗桿和樹枝。在祭典結束後,還將舉行傳統的賽馬、摔跤等活動。
篝火節是內蒙古北部鄂倫春族人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6月18日,鄂倫春人會燃起篝火,並集體圍繞在篝火旁,載歌載舞,歡樂通宵。

當地旅遊注意事項

《內蒙古》6
蒙古族禮俗
愛畜如在草原上遇見畜群,汽車與行人要繞道走,不要從畜群中穿過,否則會被認為是對畜主的不尊重。
做客乘汽車到牧民家做客者要看蒙古包附近勒勒車上是否拴著馬,不要貿然駛入,免得馬驚掙斷韁繩跑失。進包要從火爐左側走,坐在蒙古包的西側和北側,東側是主人起居處,儘量不坐。入坐時不擋住北面哈那上掛著的佛像。進包後可席地而坐,不必脫鞋。不要坐在門檻上。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主人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是表達草原牧人地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不必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讚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摺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讓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尊老慈幼到牧民家做客,見老人要問安,須以“您”相稱。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對小孩不可斥責或打駕。不要當著家人的面數說孩子生理缺陷。
其他到牧民家做客,要帶適當的禮品,如酒、糖、小食品等。對迎面狂吠的牧羊狗僅可喝斥,不可打。解手須至蒙古包南方較遠處,不可到蒙古包東、西側(有羊圈)、北側(氣味會隨風颳入包內)。冬天不要到包北、西側亂踩,因那裡的雪是化水食用的。離開主人家須道再見並致謝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