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範疇
國名:蒙古國(Mongolia,Монгол улс)
國旗:由兩塊紅色及一塊藍色作為背景,旗桿處的紅色部份有一個黃色的“索永布”,索永布中的火焰是“吉祥和興旺的種子”,三條火舌象徵了過去、現在與未來,而太陽和月亮是蒙古人民傳統的象徵物。火、日、月三者結合,表示國家的昌盛,中央的太極圖象徵了國家的和諧,下方的兩個三角形等同於箭,向下的三角形表示以武力捍衛家園,太極圖上下方的兩條長方形有堅持正義和忠實之意,左右兩方的長方形是一個的城牆,暗示了全民團結,比牆更加的堅固。另外,背景的紅色代表了進步與繁榮,“永恆的藍天”就以藍色來取代。國徽:啟用於1992年。為圓形,外環“萬字不到頭”的圖案,頂為三寶。中間為背負索永布的風馬(在中亞是靈魂的象徵)。下為青山、法輪、哈達和蓮座。國歌:Монгол Улсын Төрийн Дуулал《蒙古國國歌》
首都:烏蘭巴托(庫倫)(Улаанбаатар хот),常住人口94.2萬(2004年底)。平均氣溫為-2.9C°。
人口:253.2萬(2007年人口普查)。喀爾喀蒙古族約占全國人口的80%,還有哈薩克等族。主要語言為喀爾喀蒙古語。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
文字:現在,蒙古國主要使用西里爾字母
語言:喀爾喀蒙古語為官方語言。
面積:156.65萬平方公里(不含俄羅斯占領下的唐怒烏梁海地區)。
民族:蒙古族占90%,哈薩克族占4%,漢族占2%,俄羅斯人占2%,其他民族占2%。
貨幣:圖格里克
幣值換算1圖格里克=100蒙戈
幣值:1、2、5、10、15、20、50蒙戈及1圖格里克,輔幣名稱:蒙戈
獨立日:3月13日(1921年)
國慶日:7月11日(1921年)
憲法紀念日:1月13日(1992年)
國家元首:總統。現任總統:那木巴爾·恩赫巴亞爾(Nambaryn Enkhbayar),2005年5月當選蒙古國總統,6月就職。
權力機關:蒙古大人民呼拉爾主席團
概述
蒙古是亞洲東北部一個高原地區的泛稱。廣義上的蒙古包括中國的內蒙古和新疆的一部分、蒙古國,以及俄羅斯聯邦的部分區域,如圖瓦共和國、布里亞特共和國、赤塔州等。這些地區的絕大部分在清朝及中華民國初年時都是中國的一部分。
蒙古地區在漢朝以前的主要居民乃匈奴人。匈奴被西漢擊潰之後,蒙古地區先後由柔然、突厥、回紇等民族控制。宋朝時期蒙古人遷入該地。蒙古初時受到金朝統治,但隨著金朝的衰落,在13世紀初,蒙古人的領袖成吉思汗統一了這一地區的所有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國。後來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導致帝國分裂,忽必烈統治的範圍包括這一地區、現中國領土的大部分以及周邊某些地區,轄境改稱元朝。明朝時期在中國的蒙古人大多退回塞外,主要生活在這一地區,直至清朝覆滅。
清朝時,內外蒙古被統稱為塞北。今蒙古國(外蒙古)清朝稱喀爾喀蒙古,並設有烏里雅蘇台將軍管轄。今內蒙古之南部地區併入內地省份,其餘部份清朝留為“盟”、“道”,皆未建省。民國建立後,國府將內蒙古分為五省(興安、察哈爾、熱河、綏遠及寧夏),而外蒙古則稱蒙古地方。1921年,蒙古宣布脫離中華民國政府而獨立,恢復了自己失去300多年的的主權國家。隨後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1944年外蒙古的唐努烏梁海地區併入蘇聯,其中的大部成為圖瓦共和國,圖瓦現仍為俄國的一部分。至於內蒙古則在1947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有關蒙古獨立的具體過程,請參見外蒙古獨立。
“蒙古”一詞地理上指蒙古高原,如“蒙古黃羊”。歷史上通常指大蒙古國或蒙古帝國、四大汗國、帖木爾帝國等蒙古人建立的國家,如“蒙古西征”。現實中指蒙古國或蒙古族。
歷史
清末和民國初期
1911年,俄國趁中國發生辛亥革命之際,慫恿外蒙古喇嘛黃教大活佛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為首的封建上層,宣布獨立,建立“大蒙古國政府”,自稱“大蒙古皇帝”,驅逐清朝政府駐庫倫(今烏蘭巴托)辦事大臣,私自簽訂了非法的《俄蒙協約》。辛亥革命推翻清廷的統治後,當時的中國政府於1915年與沙俄簽訂了《恰克圖條約》,規定外蒙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國宗主權,中國則承認外蒙古自治。
後來,沙俄陷身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無暇東顧,1919年夏,外蒙古以哲布尊丹巴為首的封建上層,與中國北洋政府開始關於取消“自治”的談判。11月,外蒙古“自治”政府撤銷並呈請恢復舊制,中國政府同意這一請求,宣布中俄之間關於外蒙古自治的檔案無效,冊封哲布尊丹巴為博格多汗,並派西北守邊使徐樹錚率軍進入外蒙古,恢復了領土主權。未幾,徐軍主力從外蒙古調回關內參加軍閥混戰,只在庫倫及其以北蒙俄邊境上的買賣城(今阿勒坦布拉格)留駐少量兵力。
1919年初,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影響下,蘇赫巴托爾和喬巴山於1918年末分別在庫倫(今烏蘭巴托)組織地下革命小組,領導原中國外蒙古地區人民進行爭取民族解放的活動。1921年3月1日在蘇俄的恰克圖成立蒙古人民革命黨,並組織起以蘇赫巴托爾為總司令的人民軍司令部。3月13日又在恰克圖成立臨時人民政府,作為準備實行武裝起義的機關。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在蘇俄紅軍援助下,7月8日解放庫倫,擊潰溫甘倫白匪軍,7月11日在庫倫正式宣布成立人民革命政府。新政府有封建主和上層嘛參加,保留以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為國王的君主政體,但其權力受到很大限制。1922年,人民政府頒布法律,廢除農奴制,取消封建主的特權。對此,反動封建主極為不滿,他們勾結日本帝國主義和白匪軍,舉行叛亂,並在1923年2月毒死蘇赫巴托爾。此後,喬巴山領導蒙古人民同反動勢力進行堅決鬥爭,並大力發展生產,加強經濟建設,使政權得以鞏固,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基礎。
正式建立
1924年5月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病死,6月13日,人民政府公布廢除君主政體、成立人民共和國的決議。11月8日召開第1屆大人民呼拉爾會議。11月26日通過蒙古第1部憲法,廢除君主立憲,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thepeople'srepublicofmongolia)。外蒙古政府宣布對外閉關,斷絕了同中國的一切來往,加上千里大漠的阻隔,它境內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除了蘇聯政府,鮮為外界所了解,西方稱之為世界上一個神秘的國度。
對於蒙古的獨立,當時的中國政府未予承認。1924年,中國政府與蘇俄政府簽訂《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仍規定外蒙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享有領土主權。但由於中國國內爆發了北伐戰爭,北洋軍閥忙於打仗,解決懸案的談判不了了之。
蒙古的國際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確立的。1945年2月,英、美、蘇三國首腦雅爾達會議規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並以此作為蘇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之一。1945年10月,國民黨政府派內政部次長雷法章到外蒙古“觀察”全蒙古人民公決獨立的投票。投票從10月10日開始,至10月20日結束,參加投票的公民494074人,贊成獨立的489291人,其餘為棄權票。也就是說明99%的選民贊成獨立。
二戰後
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跟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承認外蒙古獨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另簽《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承認外蒙古獨立。期間蒙古人民革命黨一直是蒙古的唯一執政黨,在1953年,台灣當局因蘇聯違反《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為由不再承認外蒙古獨立,並宣稱外蒙古乃“中華民國”的領土。1961年,“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表決時,不行使否決權,不參加投票,實際上允許蒙古國加入聯合國,以至於蒙古國成為聯合國成員。2002年台灣當局承認外蒙古獨立。
蘇聯時期,蒙古國事實上是蘇聯的附庸國。1992年2月12日,蒙古人民共和國改國名為蒙古國,並更改國旗國徽,宣布放棄社會主義,實行多黨制。
地理氣候
蒙古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內陸國家,面積約156萬平方公里,地處亞洲中部的蒙古高原上,東、南、西與中國接壤,北與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為鄰。西部、北部和中部多為山地,東部為丘陵平原,南部是戈壁沙漠。山地間多河流、湖泊,主要河流為色楞格河及其支流鄂爾渾河。
境內有大小湖泊眾多,總面積達1.5萬餘平方公里。庫蘇古爾湖位於蒙古北部,是蒙古最大的湖泊,素有“東方的藍色珍珠”之美譽。庫蘇古爾湖的動植物群落與位於其東部200公里外的俄羅斯貝加爾湖有相近的起源。蒙古屬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冬季最低氣溫可至-40℃,夏季最高氣溫達35℃。
蒙古國是水資源短缺國家。水資源問題越來越成為蒙古發展的制約因素,在擁有豐富礦產資源的南部戈壁地區尤其缺水。70%以上的土地面積存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
蒙地下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有銅、鉬、金、銀、鈾、鉛、鋅、稀土、鐵、螢石、磷、煤、石油等80多種礦產。額爾登特銅鉬礦已列入世界十大銅鉬礦之一,居亞洲之首。
全國劃為21個省和首都:後杭愛省、巴彥烏勒蓋省、巴彥洪格爾省、布爾乾省、戈壁阿爾泰省、東戈壁省、東方省、中戈壁省、扎布汗省、前杭愛省、南戈壁省、蘇赫巴托爾省、色楞格省、中央省、烏布蘇省、科布多省、庫蘇古爾省、肯特省、鄂爾渾省、達爾汗烏勒省、戈壁蘇木貝爾省和首都烏蘭巴托市。
外蒙古屬典型的大陸型氣候,早晚溫差大,冬季最低氣溫可至-40℃,夏季最高氣溫達35℃。外蒙古春季(五至六月)較短,一直到五月中旬方才天氣轉暖,樹木發芽,草原變綠。夏季(七至八月)晝熱夜涼,紫外線強,游沙漠地區尤為如此,陰雨天和夜晚時天氣會驟然變涼。秋季(九至十月)天氣變幻無常,有可能突然變冷,甚至下雪。冬季(十一至四月)天寒地凍,漫長的冬天幾乎每天都在飄雪,最冷時可達攝氏零下四十度。
外蒙古政治
憲法
現行憲法為第四部憲法,於1992年1月通過,同年2月12日起生效。憲法規定:蒙古國是獨立、主權的共和國;視在外蒙古建立人道的公民民主社會為崇高目標;在未頒布法律的情況下,禁止外國軍事力量駐紮外蒙古境內和通過外蒙古;外蒙古承認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一切形式;外蒙古尊重宗教,宗教崇尚國家;根據公認的國際法準則和原則,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有宗教信仰與不信仰的自由。根據該憲法,改國名為蒙古國,建立設有總統的議會制。
1999年12月24日,蒙國家大呼拉爾通過憲法修正案,主要內容是在議會選舉中獲勝政黨單獨或聯合組閣時“可自行向國家大呼拉爾提出總理人選”等,並規定該修正案自2000年7月15日起生效。同日,新民主社會黨、民主復興黨等發表聲明對此表示抗議。31日,巴嘎班迪總統否決修正案。2000年1月6日,國家大呼拉爾駁回總統否決。3月15日,憲法法院裁決該修正案違反憲法,決定予以否決。11月29日,憲法法院召開全體會議,對憲法修正案作出最終裁定-廢除憲法修正案。12月14日,議會召開全體會議,以全票通過憲法修正案,12月20日,巴嘎班迪總統再次否決了14日通過的憲法修正案。
議會
國家大呼拉爾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行使立法權。國家大呼拉爾可提議討論內外政策的任何問題,並將以下問題置於自己特別權力之內予以解決:批准、增補和修改法律;確定內外政策的基礎;宣布“總統”和“國家大呼拉爾”及其成員的選舉日期;決定和更換國家大呼拉爾常設委員會;頒布認為總統已經當選並承認其權力的法律;罷免總統職務;任免總理、政府成員;決定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結構、成員及權力;決定赦免等。國家大呼拉爾為一院制議會,其成員由有選舉權的蒙古國公民在普遍、自由、直接選舉的法律基礎上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任期四年;國家大呼拉爾主席、副主席從國家大呼拉爾委員中產生,任期四年。本屆國家大呼拉爾於2000年7月產生。共76個席位,人民革命黨占72席、另有民族民主黨、民主新社會主義黨、公民意志黨及獨立候選人各獲1席。設7個常設委員會、5個小組委員會。主席勒·額奈比希2000年7月19日當選。
國家權力
國家權力最高執行機關,政府成員由國家大呼拉爾任命。現政府為人民革命黨單獨組閣政府。政府成員為:總理那·恩赫巴亞爾,外交部長魯·額爾登楚龍,財政部長楚·烏蘭,法律內務部長曾·尼亞木道爾吉,工業貿易部長其·岡卓力格,自然環境部長烏·巴爾斯包勒德,“國防部”長朱·古爾拉格查,教育文化科學部長阿·倉吉德,基礎設施部長賓·吉格吉德,社會保障和勞動部長希·巴特巴雅爾,食品農牧業部長達·那桑扎爾格勒,衛生部長帕·尼亞木達瓦。
行政區劃
外蒙古劃為21個盟(аймаг)和首都:後杭愛 盟、巴彥烏勒蓋盟、巴彥洪格爾盟、布爾乾盟、戈壁阿爾泰盟、東戈壁盟、東方盟、中戈壁盟、扎布汗盟、前杭愛 盟、南戈壁盟、蘇赫巴托爾盟、色楞格盟、中央盟、烏布蘇盟、科布多盟、庫蘇古爾盟、肯特盟、鄂爾渾盟、達爾汗烏勒盟、戈壁蘇木貝爾盟和首都烏蘭巴托市(庫侖)。
歷史沿革
約1930年代,外蒙古重組為:後杭愛、喬巴山、東戈壁、扎布汗、肯特、科布多、庫蘇古爾、南戈壁、前杭愛、中央和烏布蘇共11盟。
1941:喬巴山盟首府巴彥圖門更名為喬巴山。
1945.2:蘇、美、英三國首腦簽訂雅爾達協定,蘇聯以“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為條件參加對日作戰。
1946.1.5:中華民國政府基於民族自決原則,承認外蒙古獨立公決的結果。
約1954年:巴彥洪格爾、巴彥烏勒蓋、布爾乾、中戈壁、戈壁阿爾泰和蘇赫巴托爾盟相繼成立。
約1956年:色楞格盟從中央盟分離。
1962.12.26: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烏蘭巴托地方政權簽定邊界條約。.
約1963年:喬巴山盟更名為東方盟
約1963年:烏蘭巴托市從中央盟分離。
1966年:達爾汗市從色楞格盟分離。
約1979年:額爾登特市從布爾乾盟分離,形成18盟3市。
1992年2月改國名為“蒙古國”。
1996年:戈壁蘇木貝爾盟從東戈壁盟中分離。達爾汗市改組為達爾汗烏勒盟,額爾登特市改組為鄂爾渾盟,同時分別增令若干蘇木。
司法機構
法院行使司法權。法院的基本體制由國家最高法院和各級地方法院構成。國家最高法院由大法官和法官組成。最高法院大法官其·岡巴特(X^Ugydgm),1999年9月就職。檢察機構由國家檢察署和各級地方檢察署構成。國家總檢察長和各級地方檢察長分別行使法律的最高檢察權和地方檢察權。總檢察長蒙·阿勒坦呼雅格(B^Glmgyhezu),1999年6月就職。
政黨
實行多黨制。目前共有16個註冊政黨:
(1)蒙古人民革命黨:執政黨。1921年3月1日成立,原稱蒙古人民黨,1925年3月改稱現名。黨員約11.8萬名(2001年3月)。1997年2月21-24日,該黨召開二十二大,通過了新的黨綱、黨章,確定黨的性質為“民族民主主義性質的中左翼政黨”,理論基礎為“民主社會主義思想”。2000年2月28-3月2日,該黨召開二十三大,選舉產生了244名成員組成的黨的代表會議和15人組成的黨的領導委員會(相當於政治局)和由11人組成的黨的監督總委員會。主席那·恩赫巴亞爾,總書記勒·額奈比希,書記烏·恩赫圖布辛、魯·阿瑪爾薩那。
(2)民主黨:最大的在野黨。2000年12月6日由蒙古民族民主黨、社會民主黨、民主復興黨、宗教民主黨和民主黨合併而成。黨員人數逾十萬。黨章規定,黨的宗旨是崇尚蒙古國的根本利益,重視人的發展,人的權力和自由,並視個人能力大小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黨的目標是鞏固蒙古政治獨立;建立合理、強大的經濟體制;建立開放的社會;建立良政;將社會發展與國際社會進步密切接軌。黨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全國代表大會,每四年召開一次會議。全國委員會(相當於中央委員會),負責日常工作。黨的監察機關是獨立於任何個人的基本章程委員會,負責監察黨內工作,對黨章負責。主席達·道爾利格扎布,副主席索·門德賽汗、姜·那倫查茨拉勒特,總書記贊·恩赫包勒德。
此外,還有傳統統一黨、綠黨、工人黨、共和黨、團結黨、自由民主黨、傳統正義黨、民主新社會主義黨、共產黨、青年黨、牧區發展黨、公民民主新自由黨、公民意志黨、新社會民主黨。
國家經濟
資源
地下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有煤、銅、鎢、螢石、金、銀、鉬、鋁、錫、鐵、鉛、鋅、鈾、錳、磷、鹽、石油等80多種礦產,其中煤蘊藏量約500-1520億噸。此外,螢石蘊藏量約800萬噸,鐵20億噸,磷2億噸,金3400噸、銀7000噸、石油30-60億桶。森林資源較豐富,木材蓄積量為12億立方米。(資料來源:1999年1月、2000年2月和2001年1月蒙古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公報)
畜牧業
經濟以畜牧業為主,曾長期實行計畫經濟。1991年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實行國有資產私有化。1997年7月,政府通過《1997-2000年國有資產私有化方案》,目標是使私營經濟成份在國家經濟中占主導地位。1998年8月,蒙古決定每年9月1日至次年4月1日期間對麵粉、土豆和蔬菜徵收進口關稅。1999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與1998年持平,通膨率高於1998年,對外貿易額比1998年有所減少,貧困人口有所增加。
工業
以輕工、食品、採礦和燃料動力工業為主。1995年,工業產值占蒙國內生產總值的34%,1998年減為23%。2000年工業產值為2437億圖格里克(按1995年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4%。1997年從業人口6.25萬人,約占總勞力的8.2%。2000年,169種主要工業品中電力、黃金和煤炭等92種產品的產量比上年有所增長。
農牧業
1989年農業用地約134.7萬公頃,1994年減少50%。1999年播種面積為27.95萬公頃。
(資料來源:1999年1月、2000年2月和2001年1月蒙古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公報)
畜牧業是傳統的經濟部門,國民經濟的基礎。2000年底牲畜存欄數約為3010萬頭,育羔1000萬隻,全國儲備飼料65.32萬噸。1999年底從業人口約40萬,約占總勞力的44%。
服務業
1991年起在服務行業實行私有化。目前,私有化程度近乎百分之百。1999年郵電收入為239.8億圖格里克;進入蒙境的旅客達61.32萬人次,離境的達62.81萬人次,其中入境旅客的25.9%和出境的25.3%為外國公民。
旅遊業
1998年接待外國遊客2.26萬人,創匯500-700萬美元。旅遊基地和大小賓館、飯店約700家,共5000多個床位;從事旅遊服務的公司約260多家,主要旅遊設施有“烏蘭巴托飯店”、“巴彥高勒飯店”、“成吉思汗飯店”、“花飯店”,主要旅遊點有特列爾吉休養所、南戈壁、東戈壁和阿爾泰狩獵區等。
交通
以鐵路和公路為主。鐵路擔負著全國貨運量的3/4和客運量的1/3。2000年全國總貨運量為1064.3萬噸,比上年增長11.6%,即增加110.94萬噸;總客運量為0.93億人次,比上年增長6.2%,即增加540萬人次。
鐵路:總長1800多公里,2000年客運量比上年增長11.7%,貨運量為915.85萬噸。國內客運量比上年增長4.1%,即42.84萬人次;國際客運量比上年增長1.3%,即16.2萬人次。
公路:總長約5萬公里,其中硬面公路1200公里。1998年全國共有汽車71490輛,其中貨車25473萬輛、小汽車37795輛、專用車1965輛、公共汽車4579輛。2000年客運量為0.884億人次,比上年增長6.1%,貨運量為148.04萬噸,比上年增長11.3%。
水運:1996年貨運量為1100噸。
空運:截至1995年11月,全國共有飛機近30架。航線總長約4萬公里,2000年客運量為25.24萬人次,貨運量為2900噸,國內客運量3.42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7.6%;貨運量增加了5.5%。與莫斯科、北京、呼和浩特、伊爾庫茨克、新西伯利亞、漢城、大阪、柏林和伊斯坦堡之間有定期航班。國際機場2個,主要機場為烏蘭巴托“布音特-烏哈”機場。
財政
1999年底外匯淨儲備1.169億美元。1997年有黃金儲備12噸。截至1999年,外債達6.75億美元(不包括欠前蘇聯的債務);1998年各類銀行的債務餘額為866億圖格里克。
蒙古銀行:1924年成立,行長奧其爾巴特·楚龍巴特。
蒙古貿易開發銀行:1990年成立,行長蒙赫巴特。
對外貿易
同68個國家有貿易關係。實行經濟開放政策,除傳統的貿易夥伴外,十分注意發展同西方已開發國家和亞洲國家的經貿合作。
出口產品主要有銅鉬精礦,羊毛、山羊絨、皮張、地毯和其他畜產品等;進口商品主要有機器設備、燃料油和日用品等。
鐵路總里程1800公里,公路總里程50000公里
對外投資九十年代以來,蒙古開始對外投資,但投資額很小。
1992年起蒙古開始對華投資。截至1995年底,蒙古來華投資項目31個,協定金額887萬美元,蒙方實際投入金額35萬美元。
外國資本
1990-1999年,有中、俄、日、美、韓等7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210家企業向蒙投資,投資總額為2.6億美元。主要投資國為中國和俄羅斯。主要投資部門為商業、建築和礦山業。
外國援助
至1990年,前蘇聯共向蒙提供約100億盧布貸款。1991年以來,約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10多個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共允諾向蒙提供約20.9億美元的貸款和無償援助。到1998年蒙已實際利用12億美元。援蒙數額占前10位的分別是日本(約40%)、亞行、世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德國、俄羅斯、丹麥、中國、聯合國開發計畫署。
人民生活
1997年2月,蒙政府重新確定最低生活標準:首都為10380圖格里克。1998年1月全國有貧困家庭14.97萬戶,貧困人口為58.77萬人。1999年物價比上年上漲10%。截至2000年底,全國登記註冊失業人口為3.86萬人。比1999年下降3%,其中婦女占失業人口的53.8%。截至1998年11月,全國平均工資為4.91萬圖格里克。1999年11月,居民定期存款為432億圖格里克,比上年下降3.5%。1995年底,每千人擁有9.79張病床和2.5名醫師。1998年1月1日起,蒙實行五天工作制。
軍事
蒙古人民軍於1921年3月18日創建。總統兼任武裝力量總司令。1996年起實行文職國防部長制度。武裝力量總參謀部獨立於國防部。1996年蒙古議會通過的政府《施政綱領》明確規定,將建立一支精幹的職業軍隊,強化邊防軍,在國防政策中優先運用政治-外交手段。武裝力量總參謀長為策·達希澤伯格中將(1998年8月起)。實行義務兵役制,1998年起增加了替代、契約兵役和抵償服役制。1992年起服役期改為一年。
1997年總兵力共有2萬人,武裝力量基本建制改為旅級單位。
1996年國防費用占國家預算總支出的6%,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4%。
1999年國防費用預算撥款計畫為197.4億圖格里克。
國防體制
憲法規定,總統為武裝力量總司令,總統通過國防部長會議對軍隊實施指揮。國防部長會議由國防部長、總參謀長、邊防局長、民防局長、國防部政策與規劃局長、行政管理與協調局長、外事與信息研究局長等人組成,國防部長任主席。國防部長會議負責制定和實施國防政策,完善軍隊的編制,管理國防經費,配備領導幹部以及負責軍隊對外關係。國防部是最高軍事行政機關,統管武裝力量,下轄戰略指揮規劃局、行政管理局、政策執行協調局、信息監督分析評估局等。武裝力量由現役部隊、預備役部隊和準軍事部隊組成。現役部隊包括陸軍(即—般任務部隊)、國土防空軍、民防部隊、建築部隊等。總參謀部是最高軍事指揮機構,下轄武裝力量後勤部、國土防空軍司令部,建築兵管理局等。
武裝力量 現役部隊1.1萬人(含建築部隊和民防部隊)。
預備役部隊 陸軍l3.7萬人。
準軍事部隊 邊防部隊5000人,內衛部隊900人,建築部隊1500人,民防部隊500人。
兵役制度 實行義務兵與職業準尉相結合,現役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徵兵年齡18—28歲,士兵服役年限1年。軍官最高服役年齡:尉官45歲,校官50歲,將官55歲。
軍銜 軍官軍銜分3等9級,即將官3級(上將、中將、少將),校官3級(上校、中校、少校),尉官3級(大尉、上尉、中尉)。準尉軍銜設一級準尉、二級準尉、三級準尉。士兵軍銜分軍士和兵兩等,軍士設上士、中士、下士;兵設上等兵、列兵。
蒙古陸軍兵力8500人。編有7個摩步旅,1個炮兵旅,1個輕步兵營,1個獨立營。
坦克:T-54/-55/-62型650輛。
裝甲偵察車:БΡДM-2型l20輛。
步兵戰車:БM∏-1型400輛。
裝甲輸送車:300輛。
牽引炮:300門。
火箭炮:130門。
迫擊炮:140門。
反坦克炮:200門。
蒙古國土防空軍兵力500人。編有1個殲擊機中隊。作戰飛機9架,武裝直升機12架。
殲擊機:米格-21型8架,米格-21U型1架。
武裝直升機:米-24型12架。
運輸機:42架。
高炮:150門。
地空飛彈:SA-7型300部
文化
教育
實行國家普及免費普通教育制。1998年教育經費計畫撥款為566億圖格里克。截至1996年5月,文盲占全國人口的近10%。2000年全日制普通教育學校683所,學生47萬人(1999年)。1999-2000學年一年級新生達6.6萬人。2000年各級學校學生達59.71萬人,畢業生達6.47萬人,比去年減少3.9%,即減少2600人。現有高等院校60多所,在校學生約3萬人。主要高等院校有:國立大學、技術大學、國立師範大學、國立農牧業大學、醫科大學等。截至1996年4月,在蒙古共有16個國家和地區的321名留學生、研究生。截至1998年9月,蒙在17個國家和地區共有1685名留學生、進修生,其中805人為自費生。
新聞出版
1996年5月全國公開發行的報紙約470種(其中地方報紙64種)、雜誌118種,其中約70%為私營報刊。1998年報紙發行量為570萬份。主要報刊有:《日報》:自由刊物,發行量約為14000份;《世紀新聞報》:自由刊物,發行量約為1萬份。《今日報》:自由刊物,1996年9月20日創刊,發行量約為11000份。《真理報》:蒙古人民革命黨機關報,發行量約為8000份;《索音博報》:軍報;另有自由刊物《明報》、《民主報》和《蒙古新聞報》等。
傳媒簡介
蒙古通訊社(簡稱蒙通社):創建於1921年,1957年10月改為國家通訊社。現在莫斯科、北京和烏蘭烏德派有常駐記者。 蒙古廣播電台(烏蘭巴托廣播電台):國家廣播電台。1934年9月1日首次播音,使用喀爾喀蒙古語。對外用蒙、俄、華、哈薩克、英、法、日7種語言。在5個省會有轉播台,覆蓋率90%以上。
蒙古廣播電台(烏蘭巴托廣播電台):國家廣播電台。創辦於1931年,1934年9月1日首次播音,使用喀爾喀蒙古語。在5個省會有轉播台,覆蓋率90%以上。對外用“蒙古之聲”廣播,1964年9月首次用蒙、漢語播音,1965年1月,開始用英語播音,1997年1月改名為“蒙古之聲”。目前該電台用蒙、英、漢、俄、日等5種語言對外廣播,每日播音8小時。
蒙古國家電視台(MTB):國家電視台。1967年9月27日建台,使用兩個頻道,分別播放本國節目和轉播俄羅斯節目。1991年1月起轉播美國世界新聞網的電視節目。1992年9月7日起,開闢了“烏蘭巴托”電視節目頻道,每日播放節目。1995年4月起轉播日本NHK電視節目。還轉播法國、德國和中國內蒙古電視台節目。1994年12月20日起蒙俄合資“太空電視公司”在蒙開播第二套俄羅斯電視節目。1995年8月開播有線電視節目。“鷹”電視台:蒙美合資私營電視台。1996年4月建台,每天都播放節目,除播放蒙語節目外,主要轉播“CNN”節目。“MN-25頻道”:私營電視台。1996年9月26日建台。每日播放節目,每次約6小時。目前,蒙古首都還設有“大蒙古”、“幸運”和“欣欣向榮的蒙古”等有線電視台。
烏蘭巴托電視台(UBS):創辦於1992年9月13日。每日播放節目,每次約5小時。
1994年12月20日起蒙俄合資“太空電視公司”在蒙開播第二套俄羅斯電視節目。1995年8月開播有線電視節目。
“鷹”電視台:蒙美合資私營電視台,只在烏蘭巴托市範圍內播放節目。1996年4月建台,每日播放節目約9小時,其中30-40%的節目是蒙語節目,其餘主要轉播美國“CNN”節目。
“MN-25頻道”:1996年9月26日建台。蒙古最早的私營電視台。每日播放節目約6小時。
1995年起,有線電視台開始播出。目前,蒙古首都設有“大蒙古”、“幸運”、“欣欣向榮的蒙古”等有線電視台。
飲食文化
茶品主要是奶茶,香香的、濃濃的,有些發褐色。蒙古人每天必喝奶茶。熬奶茶可是個技術活,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掌握火候,否則,就會失去奶茶的味道。先把磚茶弄碎,放入鐵鍋或銅壺、鋁壺中煮上一段時間,濾出茶葉梗,兌入牛奶或羊奶,放入適量的食鹽,再煮沸一會兒,便做成了既有奶味又有茶香的奶茶。
各茶館儘管門臉大小、裝修好壞有所不同,但主食基本上都是餡餅、燴菜、熘丸子、餃子湯、包子等。除餡餅外,像燴菜、熘丸子、餃子湯(蒙語中餃子發音為“扁食”,與我國北方叫法一樣)、包子等蒙文發音都與漢語一樣,哪怕你不懂蒙語,想吃這些東西,即可張口點,服務員肯定能聽懂。可見中國文化對蒙古有著深深的影響。
蒙古的餡餅不是烙的,而是用油炸的,形狀也不是圓的,就像北京的炸合子一樣,是半圓形的,裡面全是肉,誰知道是牛肉還是羊肉,反正皮薄肉厚,咬一口,滿嘴的肉香。包子的做法與國內也有所不同。蒙古人做包子的面是不發酵的,包子的形狀就像北京的硬面蒸餃,但吃起來口感就像北京的鍋貼一樣,有些硬。蒙古包子的最大特點是,餡是純肉疙瘩,而且油大,咬一口,裡面的油就會嘀嗒嘀嗒地流下來。對於剛到此地的外國人來說,這樣的美味實在是難以享受。
風景名勝
庫蘇古爾湖、蒙古國烏蘭巴托市軍事博物館、國家歷史博物館、博格多汗宮博物館、蒙古自然博物館、呼德阿日勒、庫蘇古而湖、三美山、額爾德尼召廟、甘丹寺、溫德府營地、中央廣場、博格達汗冬宮、博格達山、庫布斯古勒湖、蒙古帝國首都哈勒和林遺址......
宗教文化
蒙古人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信奉薩滿教。13世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毗部時,薩滿教仍為主要宗教。據史書記載,蒙古帝國成立之初,在上都舉行的各種祭祀活動都是由薩滿(即巫師)主持的。吐魯(西藏)歸順元朝以後,藏傳佛教(喇嘛教)薩斯迦教派法王八思1253年謁見大汗忽必烈,忽必烈即帝位後封其為國師。此後,元朝歷代皇帝均繼續聘封八思巴的轉世人為國師,喇嘛教遂在宮廷逐漸盛行起來。但是,廣大蒙古族人民仍信奉薩滿教。一直到16世紀,格魯派喇嘛教傳入蒙古,蒙古各部首領先後皈依喇嘛教。他們秉承清王朝的旨意,在政治上、經濟上大力扶植喇嘛教,並大量興建寺廟。這樣,蒙古從統治階層到普通百姓,由信仰薩滿教紛紛改信喇嘛教。以後的數百年內,喇嘛上層擁有與世俗封建主同等的經濟地位和政治統治勢力。喇嘛教成為滲入蒙古社會每一角落,支配全蒙古族人民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的唯一宗教。1921年前後,蒙古有寺廟1118座,喇嘛逾10萬人,占總人口的1/6(男性的1/3)。蒙古人民革命後,信教的人逐漸減少,乘余的寺廟也不多了。不過,喇嘛教仍在蒙古老百姓的信仰中占有主要位置,牧民凡移營、婚嫁、生老病死,有時還要請喇嘛卜凶問吉。烏蘭巴托的甘登廟,仍有喇嘛百名,定時誦經。朝拜者絡繹不絕,但多為牧區來的信徒。除喇嘛教以外,蒙古有極少數人信仰伊斯蘭教和基督教。
禮儀文化
獻哈達
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讚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摺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唱歌
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乾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熱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
敬神
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敬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敬茶
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獻茶敬酒照例以長輩、老人為先。有時也會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而先客後主,客人接過來茶碗來要放在長者面前。獻茶要站起身雙手奉上,不能坐著獻茶。晚輩如果是男性,敬酒時作單跪姿勢。客來敬茶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裡,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一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語稱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接著穿戴民族盛裝的家庭主婦端來清香撲鼻的奶酒款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節。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你喝一杯草原佳釀,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菁華,也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待客
按蒙古人傳統,來家就是客,一律茶、食招待。除非客人忙得等不及燒茶,也得要品嘗點奶食品才能上路,如果到一個蒙古人家裡而什麼也不吃就走,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的不尊敬。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這時客人應該向老人獻上禮物,分糖果給小孩。客人獻過禮物,主人家的家長開始給客人敬酒。如果家長年高輩長,一般會由少輩人代替。晚輩忌諱在長輩面前喝酒吸菸,但必須接過酒杯並酹酒之後,將杯放在桌子上。如果客人好喝酒,長輩便會藉故迴避,給機會讓同輩人飲酒娛樂。多么好喝酒的老人,也不能同青年人一道飲酒。即使大規模喜慶,也必須按年齡、輩分、地位、性別分開坐。避席的長輩待年輕人飲到差不多時返回,與客人共同斟滿一杯酒放在桌子上,大家開始用飯。如果主人以整羊席待客,則先由長者動刀割肉。和客人一起吃飯的,必須是家庭主事人。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客人吃過茶,先向長輩一一敬酒,長輩們接過第一盅酒,照例說幾句吉祥的話,用太陽指蘸酒彈酹。
如果客人辭行,全家人會都來送別,有時主人家的老太太會用牛奶酹祝。
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蒙古包的西北隅和灶口處是不能貿然去坐的。要沿房門西側坐在門裡或被主人讓到正北沿東一排坐下。不論天氣多冷,不得在火盆上烤腳、磕菸袋、吐痰和進出跨越。客人的鞭子、棍子之類禁忌帶入室內。
在草原的有些地區,蒙古人家婦女生了孩子,總要在屋檐下掛個標誌,如果掛的是弓箭,說明生的是男孩;掛的是紅布,說明生的是女孩,即寓男用弓箭、女用針線之意。凡遇這些標誌,客人須注意,不要貿然闖進婦女坐月子的屋裡。
蒙古族人民尊重禮儀,習慣成自然,至今仍然如此。一事一物,無不依據其禮為之,敬長慈幼,同胞相見,長幼有序,賓朋有禮,客至如歸。當然其禮儀之表達形式,隨著時代的前進,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豐富,有所改進,如鞠躬、握手禮、互贈紀念品等等,均在蒙古族中盛行起來。可以想見,洋溢在蒙古人民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中的那種高尚品質和道德情操下,我們感到的將是那種心地憨厚,熱情好客的民族美德。
選獵狗
蒙古族有獵狗打獵的習俗。因此,他們非常重視選留一隻好獵狗——“台格”,也就是經閹割的短毛細狗。選留獵狗要注重好的品種,即從良種小狗崽中挑選腰身長,尾巴長而勻稱,聽覺靈敏,視力敏銳,動作敏捷,跑起來快的小狗作獵狗。
當第一次出獵調馴獵狗時,先往狗鼻子裡灌注狐狸熱血,使其與狐狸和狼成為冤家對頭。如果是專門獵取狐狸和狼的獵犬,那么就要禁忌獵兔子。否則在追逐狐狸時一旦遇到兔子就會失去主要目標。
一隻訓練有素的獵狗必須領會以下幾點:吹口哨、示意、招手、指點、呼喚等暗示和要求。一隻好獵犬不僅能抓住野外奔跑的狐狸,而且能把竄進洞穴的狐狸從洞中咬住尾巴拽出來。
獵狗每日餵一次食。在餵米食的同時,還要適當補充一些兔肉和羊肉等肉食,但須將肉煮熟加鹽放晾後才餵。獵狗餵食量要少,掌握一定的標準,切忌餵得太飽。在冬季數九天,為預防狗掌冬裂需用蒜泥塗於狗掌。進入五九天,須將獵狗拴於帶漢漬的鞍屜上進行控腹吊膘。
秋末白露時節,開始吊控乘馬和獵狗。吊好之後,獵人們選一個叫作“紅喜鵲”的能見紅色的日子出獵。到達狩獵地點後,先祭祀神瑪乃汗,然後才開始打獵。牽獵狗的人一般都牽兩隻以上獵狗。近十名獵手的狗加起來就有三四十隻。他們排列前進在寬三五華里的地段,有的人見獵物就撒狗,有的則只作準備先不撒狗,等到節骨眼上才撒狗。每隻獵狗平均一天能抓到二三隻狐狸。用獵狗打獵不以獵狗所抓到獵物之多少進行分配,仍按傳統習俗凡參加者都能分到一份獵獲物。
外交
國家大呼拉爾1994年通過的《蒙古國對外政策構想》規定,蒙奉行開放、不結盟、多支點的和平外交政策,強調同俄羅斯和中國建立友好關係是蒙古對外政策的首要任務,主張同中俄均衡交往,發展廣泛的睦鄰合作。同時重視發展同美日德等西方已開發國家、亞太國家、開發中國家以及國際組織的友好關係與合作。2004年12月,蒙古國家大呼拉爾通過的決議指出,蒙積極推行符合穩定發展目標的,獨立、開放、多支點的對外政策,全面鞏固與中、俄的睦鄰關係與合作,發展鞏固蒙美全面夥伴關係與合作,深化鞏固與歐盟成員國間業已發展的雙邊關係,擴大發展合作領域,發展與東協地區論壇成員國間的雙邊關係,積極參加東北亞和中亞政治、經濟活動進程和對話,積極參與聯合國和其它國際機構的活動,把握機會,保障本國安全。
截至2005年12月,蒙已同143個國家建交。
重要節日
蒙語稱白月,日期與藏曆新年相同,是蒙古民間最隆重的節日,以前稱為牧民節,只在牧區慶祝。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爾主席團決定,春節為全民的節日。
國慶節-那達慕
7月11日。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黨起事,7月10日,在庫倫(今烏蘭巴托)成立君主立憲政府。外蒙後定其次日為“國慶日”。1997年6月13日,蒙古國慶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將國慶易名為國慶節-那達慕。那達慕,蒙語意為“遊戲”或者“娛樂”,原指蒙古民族歷史悠久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現指一種按著古老的傳統方式舉行的集體娛樂活動,富有濃郁的民族特點。1922年起,定期在每年的7月11日舉行,成為外蒙古慶活動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
摔交節
每年的7-8月是外蒙古的夏季,相對溫暖,但早晚溫差大。期間可用5天時間在阿翰蓋(Arhangay)地區的山中和大草原上旅行,體驗蒙古遊牧生活。白天可參加“摔交節”、觀看箭術表演和賽馬,晚上則住在當地人的蒙古包里。還可以去參觀艾登祖(Erdenzuo)佛教寺廟,或花5天時間騎馬到遊牧部落特薩藤(Tsaaten)人聚居的蒙古北部,那裡的人還住在傳統的帳篷里並刺癢馴鹿群。
燃燈節
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現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縣蒙古族在燃燈節的—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
魯班節
每年農曆四月初二舉行。據傳,蒙古族的建築手藝是魯班傳授的,四月初二是魯班向蒙古族“旃班”送“藝經”的日子。因此,每到這一天,蒙古族泥、木、石工匠都要歡聚一堂,共敘尊師愛賢、發展建築業的體會。
祭祖節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日舉行,是紀念蒙古族祖先成吉思汗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