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地亞

克羅地亞

克羅地亞共和國(克羅地亞語:Republika Hrvatska,英語:Republic of Croatia),簡稱克羅地亞,是位於歐洲東南部的共和國,處於地中海及巴爾幹半島潘諾尼亞平原的交界處,首都為薩格勒布。 8世紀末到9世紀初,克羅地亞人建立早期封建國家, 10世紀建立了強盛的克羅地亞王國 , 1918年12月,克羅地亞與其他南斯拉夫人聯合成立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維尼亞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1945年成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91年6月宣布脫離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獨立,並於2009年加入北約,2013年7月1日加入歐盟。 克羅地亞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以第三產業為主,第二產業為副,旅遊業是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克羅地亞經濟基礎良好,旅遊、建築、造船和製藥等產業發展水平較高。足球和網球並列為克羅地亞的第一運動。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史前時代

自史前時代起克羅地亞就有人類居住,已發現尼安德塔人於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化石。鐵器時代時古伊利里亞人和古凱爾特人也相繼進入。

羅馬時代

公元前168年,羅馬帝國征服了該地區。羅馬帝國衰弱後,此地區相繼由匈奴人、東哥德人、以及拜占庭帝國征服。斯拉夫人(即現代克羅地亞人的前身)於7世紀時進入此地區。9世紀時克羅地亞已基本改信基督教。

獨立王國時期

托米斯拉夫為第一位統一的克羅地亞國王,於925年登基。王國在彼得·克雷西米爾四世(Petar Krešimir IV)的統治下達到頂峰。

公元10世紀最初幾十年,克羅地亞國達到鼎盛時期。它在陸地和海上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在托米斯拉夫(910~~930)時代,克羅地亞越出自己的山區腹地的界限,占領了潘諾尼亞平原。這裡早先屬於法蘭克國,以後受到保加利亞國的統治,而從公元9世紀末以來則遭到匈牙利人的屢次襲擊。這一大片土地一直延伸到德拉瓦河,距離匈牙利人僅咫尺之遙。這片新的領土劃歸克羅地亞的版圖,為克羅地亞的擴張開闢了道路,但同時也使克羅地亞王國同匈牙利人短兵相接,並促使克羅地亞人向沿海擴張。

匈牙利人公元10世紀遷到多瑙河流域中部之後,開始擴張地盤。他們利用保存完好的羅馬道路,迅速挺進德國、義大利、保加利亞和拜占庭帝國。在他們前往亞得里亞海的道路上,克羅地亞成為他們的擋路石。於是他們攻打克羅地亞,卻沒能取勝。相反,托米斯拉夫率領克羅地亞人把匈牙利人趕到了多瑙河對岸。克羅地亞北部的薩瓦河流域和南部的達爾馬提亞諸城聯合成為統一的克羅地亞國家。克羅地亞的疆土從德拉瓦河到亞得里亞海,從拉沙(Raša)到斯列梅(Srijeme)、德里納河(Drina)和扎胡姆列(Zahumlje),還包括維斯島、布拉奇島、赫瓦爾島和達爾馬提亞諸城.

克羅地亞有著許多天然良港,這對克羅地亞經濟的發展以及克羅地亞人遷入達爾馬提亞非常有利。達爾馬提亞開始逐漸克羅地亞化。除了領土上的擴張,克羅地亞國家內部也變得日益強大,它在陸地和海上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克羅地亞軍隊有16萬人(10萬步兵和6萬騎兵),海上有180艘戰船(80艘大型船和100艘小型船),每艘船配備10~40名水手。在當時,這是非常龐大的軍隊和船隊。克羅地亞領土的統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的強大,以及個人權力的增長,托米斯拉夫被加冕為克羅地亞和達爾馬提亞王國的國王(925年),羅馬教皇承認了他的國王稱號,克羅地亞從公國變成了王國。

達爾馬提亞諸城及島嶼同克羅地亞統一後,教會組織及對統一的克羅地亞的管轄權問題被提了出來。達爾馬提亞的主教們在組織上還未統一起來,而是在各城內獨自活動。其中斯普利特大主教占有優勢地位。斯普利特大主教尋求對達爾馬提亞主教們的控制權力,而在尼恩還有克羅地亞主教。在斯普利特大主教和尼恩主教之間圍繞教會權力問題產生了爭執。

克羅地亞國王托米斯拉夫加冕 克羅地亞國王托米斯拉夫加冕

除了尼恩主教,扎達爾大主教也是斯普利特大主教的有力競爭對手。扎達爾是達爾馬提亞首都,因此扎達爾大主教有權成為達爾馬提亞的教會首腦。然而,斯普利特大主教憑藉個人威信,還是占據優勢。為了解決爭端,托米斯拉夫和達爾馬提亞主教們求助於羅馬教皇,請求通過斯普利特教會議會來解決。教皇同意了他們的請求。於是公元925年克羅地亞、達爾馬提亞和扎胡姆列第一屆議會在斯普利特舉行。議會決定斯普利特大主教的權力遍及從拉沙到科托爾地區。由於保加利亞軍隊進攻,議會被迫中斷。公元928年召開第二次議會,斯普利特大主教被授予管理整個克羅地亞教會的權力,禁止今後用斯拉夫語舉行宗教儀式,禁止給操斯拉夫語的神職人員授聖職,而必須用拉丁字母,即克羅地亞民族字母“格拉果爾(glagoljica)”字母,這種古老的語言至 今存在於一些宗教儀式和文學作品中。

第二屆議會後不久,托米斯拉夫就死了。他統一了克羅地亞領土,奠定了強大的克羅地亞國家的基礎,擊退了匈牙利人和保加利亞人的入侵,加強了克羅地亞海上貿易,密切了達爾馬提亞諸城及島嶼與克羅地亞的關係,促成了統一的教會管轄權的形成。

托米斯拉夫的繼承者特爾皮米爾二世(TrpimirⅡ)和克雷希米爾一世(KrešimirⅠ),保持了克羅地亞的強大力量。但在10世紀中期,王室家族某些成員的野心和外國的利益交織在一起,內部紛爭頻繁,導致克羅地亞分崩離析,四分五裂。克雷希米爾二世(KrešimirⅡ,949~969年)時期,克羅地亞丟掉了布拉奇島、赫瓦爾島和維斯島,後來又丟掉了達爾馬提亞諸城。克羅地亞國力因此大大衰弱了。克雷希米爾的兒子斯捷潘·德爾日斯拉夫(Stjepan Držislav,969~997年)繼承了皇位。他與拜占庭關係融洽,並幫助拜占庭共同對付強大的馬其頓皇帝薩穆伊洛(Samuil)。作為報答,拜占庭把達爾馬提亞諸城及島嶼的治理權交給了德爾日斯拉夫,承認他是達爾馬提亞的國王。德爾日斯拉夫死後,克羅地亞爆發了爭奪權力的鬥爭。

1102年克羅地亞與匈牙利簽訂條約,同意讓匈牙利國王擔任克羅地亞君主,自此克羅地亞即成為匈牙利的一部分。匈牙利於1409年把達爾馬提亞地區(即克羅地亞的沿海部分)賣給威尼斯共和國。

匈牙利時期

茲沃尼米爾沒有留下繼承人,遂選舉斯捷潘二世(StjepanⅡ)為國王,他是特爾皮米洛維奇舊王朝的末代。後來在克羅地亞達官顯貴中間,以過世國王茲沃尼米爾的遺孀(匈牙利國王之女)為首的一派,唆使匈牙利國王阿爾帕德王朝(Arpad),以繼承權為口實,覬覦克羅地亞王位。11世紀末,匈牙利人入侵克羅地亞北部,威尼斯也乘機占領了一些沿海城市,克羅地亞的領土完整受到嚴重侵害,達爾馬提亞也面臨著被威尼斯和拜占庭占領的危險。本著維護領土完整的願望,克羅地亞於1102年以個人王朝方式與匈牙利合併[1],並選舉匈牙利國王為克羅地亞國王。但是,克羅地亞仍保持它本身的體制,設有自己的議會、軍隊和貨幣。內政由總督管轄。擔任總督的既有匈牙利王室成員,也有克羅地亞貴族,對外關係則由共同的國王控制。克羅地亞和匈牙利的特殊關係在當時的歐洲是罕見的,克羅地亞和匈牙利的這種關係一直持續到1860年。

12世紀到16世紀的克羅地亞歷史與匈牙利歷史交織在一起。從12世紀初葉起,全部克羅地亞土地均處於匈牙利阿爾帕德王朝統治之下,只是其中1167~1180年拜占庭恢復了對達爾馬提亞的統治,組建了達爾馬提亞—克羅地亞公國。

13世紀,匈牙利阿爾帕德末代王朝衰落了。在克羅地亞,勢力最強大的三個家族是:斯拉沃尼亞的巴博涅格家族(Babonegi),克羅地亞沿海地區的弗蘭科潘家族(Frankopani Krčki)和達爾馬提亞城市後方地區的舒比奇家族(Šubići Bribirski)。舒比奇兼併了周圍的疆土,建立了名副其實的國家,他的勢力範圍從佩塔洛夫山到內雷特瓦河,從亞得里亞海到博斯納河附近,只剩下威尼斯人控制下的扎達爾。1311年,扎達爾爆發了反對威尼斯的暴動,他們推選舒比奇之子姆拉登二世(MladenⅡ)為大公。達爾馬提亞諸城市抱怨姆拉登二世的掠奪政策,而倒向威尼斯。克羅地亞的貴族要求恢復自己舊有的權利,並於1322年聯合廢黜了姆拉登二世。

14世紀,克羅地亞—匈牙利王國同威尼斯對沿海城市的爭鬥非常激烈。1409年,威尼斯人以10萬金幣的價格買下了扎達爾、諾維格勒(Novigrad)、帕格(Pag)等地及達爾馬提亞的“一切權力”,如此一來,克羅地亞就沒有了通往世界的門戶。克羅地亞政治生活重心自此逐漸北移。由於失去了海上市場,克羅地亞便喪失了經濟發展的基礎。後來,威尼斯又先後取得了伊斯特拉各島及尼恩、科托爾、布拉奇島(Brač)、赫瓦爾島(Hvar)、維斯島(Vis)、科爾丘拉島(Korčula)、特羅吉爾(Trogir)、斯普利特(Split)等地。從此,亞得里亞海岸大部分地區都置於威尼斯共和國的統治之下了。威尼斯對達爾馬提亞的統治長達幾個世紀,更嚴重的是由於同受土耳其人統治的內地相隔絕,以及由於實行經濟上的限制來保護宗主國的利益的制度,從而造成了達爾馬提亞諸城市經濟上的倒退。

哈布斯堡時期

1526年,奧斯曼帝國軍隊北上歐洲,在摩哈赤戰役擊敗匈牙利,匈牙利雅蓋洛王朝隨之崩潰,匈牙利大部分地區由奧斯曼所兼併。匈牙利剩餘地區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接管。在19世紀初,經歷過法國拿破崙的征服,及後哈布斯堡王朝(1867年後為奧匈帝國)漸漸收復了原匈牙利王國的大片領土,19世紀時今克羅地亞(包括達爾馬提亞地區)已全部由哈布斯堡王朝所取得。

南斯拉夫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戰敗,旋即崩潰。克羅地亞成為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維尼亞王國的一部分,王國於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克羅地亞成為了軸心國的傀儡國,稱為克羅地亞獨立國。戰後克羅地亞又重新成為由狄托領導的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獨立及內戰

1980年代後期,克羅地亞的政治局勢日趨緊張,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之間的矛盾不斷升溫。1990年克羅地亞第一次全民投票中,主張自治的克羅地亞民主聯盟的勝利更加激化了民族之間的矛盾。

1991年5月19日,克羅地亞進行獨立公投。在塞族人的抵制下,支持克羅地亞獨立一方以絕對優勢勝出。6月25日克羅地亞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脫離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獨立。克塞二族之間立即爆發流血衝突,克羅地亞戰爭爆發。美國、歐盟等多方進行調停亦無果。1991年12月19日,塞族地區正式成立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該共和國控制克羅地亞與波赫邊境的塞族地區。武裝衝突一直持續到1995年。該年8月,克羅地亞政府軍占領了塞族共和國部分地區,12月各方簽署岱頓協定,衝突正式結束。1998年,所有塞族地區重歸克羅地亞。

2016年10月28日,克羅地亞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任期從2017年至2019年。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克羅地亞地圖 克羅地亞地圖

克羅地亞位於中歐的東南邊緣,巴爾幹半島的西北,亞得里亞海東岸。隔亞得里亞海與義大利相望,北部的鄰國是斯洛維尼亞和匈牙利,東面和南面則是塞爾維亞與波赫。總面積56594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778公里。

地形地貌

克羅地亞地形 克羅地亞地形

西南部和南部為亞得里亞海海岸,島嶼眾多,海岸線曲折;中南部為高原和山地,東北部為平原。西南部為迪納拉山地,多岩溶地貌。沿海為達爾馬提亞海岸,北部為斯拉沃尼丘陵與薩瓦河沿岸平原。

氣候特徵

克羅地亞北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夏季溫和,7月份平均氣溫18-22℃,冬季寒冷,氣溫低於0℃;中部和中南部為高原山地氣候,夏季涼爽,氣溫不超過18℃,冬季嚴寒且降雪頻繁,平均氣溫低於零下2℃;南部和西南部海岸為地中海式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平均氣溫超過22℃,冬季溫和多雨,氣溫在0℃以上。

自然資源

克羅地亞森林和水力資源豐富,全國森林面積22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9.2%。此外,還有石油、天然氣、鋁等資源。

行政區劃

區劃

克羅地亞全國設20個省和1個省級直轄市,包括Bjelovarsko - Bilogorska,Brodsko - Posavska,Dubrovacko - Neretvanska(杜布羅夫尼克-內雷特瓦),Istarska(伊斯特拉),Karlovacka,Koprivnicko - Krizevacka,Krapinsko - Zagorska,利奇科- Senjska(利卡-塞尼),Medimurska,Osjecko - Baranjska,Pozesko -斯拉沃尼亞(波澤加-斯拉沃尼亞),Goranska,Sibensko - Kninska,Sisacko (莫斯拉瓦茨卡),Splitsko - Dalmatinska(裂達爾馬提亞),Varazdinska,Viroviticko (波德拉夫斯),Vukovarsko - Srijemska,Zadarska,薩格勒布,共127個市和429個區。分為3個地理區域:北部、東北部平原,中部山地,伊斯特拉半島和達爾馬提亞沿海地區。

城市

克羅地亞衛星地圖 克羅地亞衛星地圖

薩格勒布(Zagreb)是克羅利亞的首都。位於克羅地亞的西北部,坐落在薩瓦河西岸,梅德韋德尼察山腳下。面積284平方公里。人口79.3萬(2011年)。一月平均氣溫-1.6℃,七月平均氣溫20.9℃,年平均氣溫12.7℃。年平均降水量890毫米。

奧西耶克,位於東部的平原地區,克羅地亞的糧倉瓦拉日丁,位於北部,宿有巴洛克之城的美譽。

里耶卡,位於西北,擁有克羅地亞的第一大港口,里耶卡港在羅馬帝國時期,還曾一度是歐洲最大的港口。

杜布羅夫尼克,位於最南端,被稱為亞得里亞海上的珍珠。在巴爾幹地區被不同異族統治了上千年的同時,杜布羅夫尼克卻一直作為獨立的共和國存在,直至被拿破崙所占領。

國家象徵

國名

源自民族名,斯拉夫語意為“山岡之人” .

國旗

National Flag Of Croatia National Flag Of Croatia

克羅地亞國旗呈長方形,長寬之比為2:1。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自上而下分別為紅、白、藍三色。旗面中間繪有國徽。克羅地亞於1991年6月25日宣布脫離原南斯拉夫獨立,新國旗是1990年12月22日開始啟用的。

國徽

克羅地亞國徽 克羅地亞國徽

克羅地亞國徽為盾徽。盾面由25個紅、白相間的方格組成。盾徽上端有一個風格化的王冠,王冠由五個小盾組成。從左至右五個小盾上的圖案分別為:一彎白色新月和一枚黃色六角星;藍、紅相間的條帶;三個飾有王冠的黃色獅子頭;紅角紅蹄的山羊;一隻貂和一顆六角星。國徽來自9世紀的克羅地亞古老王國的標誌,五個小盾象徵當時王國的五個省區。

人口民族

429.1萬(2011年)。主要民族克羅地亞族(89.63%),其他為塞爾維亞人、波士尼亞人、義大利人、匈牙利人、阿爾巴尼亞人、捷克人等。官方語言為克羅地亞語。主要宗教是天主教。

政治

憲法

1990年12月22日,克羅地亞共和國議會公布新憲法。憲法規定,總統任期五年,任期不得超過兩屆。2000年11月,克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改半總統制為議會內閣制。2001年3月,克議會再度修憲,決定取消省院,改兩院制為一院制。

議會

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一院制。議員通過直選產生,任期4年。本屆議會於2011年12月組成,共151名議員。其中,社會民主黨80席,克羅地亞民主共同體56席,農民黨-社會自由黨8席,人民黨7席。議長約西普·萊科(Josip LEKO),社會民主黨成員。

政府

總統是克羅地亞共和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有權任命克羅地亞共和國國防委員會的委員,並主持其工作。依法任命和解除軍事指揮員的職務。總統根據國民議會的決定,宣布戰爭和締結和約。

總理由總統提名,經國民議會選舉產生。根據政府總理的建議,總統有權任命和解除政府副總理和政府成員的職務,但需經國民議會代表院的審批。

司法

設憲法法院和最高法院等。最高法院院長布蘭科·赫爾瓦廷(Branko HRVATIN),2005年5月就任,2009年7月連任。憲法法院院長婭斯娜·奧梅耶茨(Jasna OMEJEC,女),2008年6月就任。最高檢察院檢察長姆拉登·巴伊奇(Mladen BAJIĆ),2002年當選,2006年和2010年兩次連任。

政要

總統科琳達·格拉巴爾-基塔羅維奇。1968年4月29日出生於克羅地亞里耶卡。曾任克羅地亞駐美大使、外交與歐洲事務部長、北約公共外交助理秘書長。2015年1月,格拉巴爾—基塔羅維奇當選總統,成為克羅地亞獨立以來最年輕以及首位女總統。

總理佐蘭·米拉諾維奇。1966年生。畢業於薩格勒布大學法律學院。社會民主黨主席。曾任克羅地亞外交部北約事務協調員、外長助理、克羅地亞加入歐盟談判事務國家委員會主席等職。2011年12月出任總理。

議長約西普·萊科。1948年生。畢業於薩格勒布大學法律學院。曾長期從事法律工作。2000年起連續4屆當選議員。2011年12月當選克議會第一副議長。2012年10月接替病逝的什普雷姆任議長。

經濟

概況

克羅地亞為高收入市場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顯示克羅地亞於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為638.42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4,457美元;同年購買力平價為803.34億美元,人均購買力平價為18,191美元;根據歐洲統計局發布的資料,克羅地亞於2012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達歐洲聯盟平均的61%。

克羅地亞於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實質成長率為6.0%.;2013年3月時,平均每月薪資為5,516庫納(988美元),同期,失業率達20.9%。

克羅地亞經濟以第三產業為主,於2010年,第三產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66%,第二產業為副,占27.2%,農業(第一產業)占6.8%;勞動力分布,第一、二、三級產業分別為2.7%、32.8%及64.5%。克羅地亞工業以造船、食品加工、製藥、資訊科技、生化、木材加工為主。2010年出口總額為649億庫納(86.5億美元),進口總額為1,103億庫納(147億美元),最大貿易夥伴為歐洲聯盟。旅遊業是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克羅地亞原屬南斯拉夫,經濟處於從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期。獨立初期由於內戰,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雖有所復甦,但失業率依然高居不下,2002年度為21.7%。

工業

森林和水力資源豐富,全國森林面積207.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3.5%。此外,還有石油、天然氣、鋁等資源。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加工、紡織、造船、建築、電力、石化、冶金、機械製造和木材加工業等。

農牧業

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56%。全國農業可耕地面積為269.5萬公頃,播種面積約為100萬公頃。

旅遊業

普利特維策湖群國家公園 普利特維策湖群國家公園

克旅遊業發達,是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主要風景區有秀麗迷人的亞得里亞海海濱、普利特維采湖群和布里俄尼島等國家公園。

旅遊業一直是克羅地亞政府著力發展的重點行業,其在克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2008年克旅遊收入創歷史新高,達71億歐元,約占GDP的22%。

2008年克旅遊業增長幅度較上年有所放緩,但遊客數和過夜數均創下歷史新高。當年克共接待遊客1126萬人次,較上年增加1%,其中國內遊客185萬人次,減少1%,國外遊客941萬人次,增加1%;遊客累計過夜數為5710萬次,增加2%,其中國內遊客過夜648萬次,增加1%,占總過數的11.3%;國外遊客過夜5062萬次,增加2%,占總過夜數的88.7%;國內遊客平均每人次停留3.5夜,國外遊客平均每人次停留5.4夜。

軍事

軍隊

克羅地亞於1991年建立軍隊。5月28日為建軍節。 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6個月。2008年克軍總人數22464人,軍人17683人,占78.7%;文職 4781人,占21.3%。

軍費

2009年國防預算為7.5億歐元,占GDP的1.7%。憲法規定,共和國總統為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克軍總參謀長德拉戈·洛夫里奇中將(Drago LOVRIĆ) ,2011年3月就職。

交通

克羅地亞 克羅地亞

鐵路:2011年總長2976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980公里,占總里程的33%。2011年客運量約為4963萬人次,貨運量約為1195萬噸。

公路:2011年總長2947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63公里。2011年,公交客運量約為5256萬人次,貨運量約為7465萬噸。截至2010年底,克擁有小汽車151.5萬輛,貨車15.8萬輛。

水運:2009年擁有商用客船85艘,總載客量為34261人;商用貨船64艘,總噸位為156萬噸。2010年,內河航線貨運量為20.2萬噸,海運航線客運量為1251萬人次,貨運量為3195萬噸。克擁有七個可以停泊大型遠洋輪船的海港,分別為里耶卡、普拉、希貝尼克、扎達爾、斯普利特、普洛切和杜布羅夫尼克。其中里耶卡港地位突出,經此港可通 達克全境及整個歐洲。2010年,港口總吞吐量為2433萬噸。

空運:2009年有客機21架,航線21條。2011年客運量約為208萬人次,貨運量3000噸。有8個國際機場(4E級),主要機場為薩格勒布“普萊索”機場。1998年1月1日,克航空公司成為歐洲航空協會(AEA)第27個正式成員。

管道運輸:2009年輸油管道總長610公里,天然氣管道總長2141公里。2009年輸油687.1萬噸,輸氣233萬噸。

社會

教育

克教育程度較高,具備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全國普及實施八年制國小義務教育。

共有4所高等學府:薩格勒布大學、里耶卡大學、奧西耶克大學和斯普利特大學。

體育

1998年,克羅地亞隊第一次參加世界盃便取得了季軍的好成績,蘇克還成為了最佳射手。

莫德里奇 莫德里奇

籃球方面,南斯拉夫地區的籃球運動曾經被西方媒體稱作除NBA之外,最受人關注的籃球比賽。桌球方面,克羅地亞有著良好的傳統。運動員水平在歐洲屬於很高的。

不乏出色的網球選手,伊萬·柳比西奇是克羅地亞的網球明星,曾經可以與費德勒抗衡,他還戰勝過阿加西。戈蘭·伊萬尼塞維奇,在2001年的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中共發出多達227個Ace球,並以外卡球員身份奪得該屆男單冠軍。2004年他宣布退役,但2005年曾一度復出,並以替補身份協助克羅地亞爭奪戴維斯杯錦標,結果克羅地亞如願首奪該項標。另外,安西奇、西里奇也是非常著名的克羅地亞網球選手。

克羅地亞的隊伍多次取得過水球,手球的世界冠軍。

另外,克羅地亞的k1拳手米爾科也是一位世界級選手。

國家桌球隊前國手——譚瑞午現代表克羅地亞參賽,在2008北京奧運會獲得桌球男子單打八強,成為當地人民家傳戶曉的英雄。

媒體

2008年,克共有1760家出版單位,出版刊物7203種。克文全國性報刊共有兩種:《晚報》,日發行量205000份;《信使報》42000份;地方性日報共有九種:如《自由達爾馬提亞報》120000份;《新報》4000份等。

除克國家電視台(HTV)外,全國有7家省市級商業電視台。另外,克羅地亞全國現有電台108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12家和市級93家。

克擁有4家通訊社,包括克羅地亞通訊社(HINA)、克通社影像社(FaH)、天主教信息通訊社(IKA)和斯普利特私人新聞通訊社(STINA)。其中克通訊社為國家通訊社,成立於1990年7月。

節日

新年1月1日勞動節5月1日
建軍節5月28日國慶日每年6月25日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日每年6月22日感恩節8月5日
萬聖節11月1日聖誕節12月25日

外交

基本國策

克羅地亞重視發展同大國的友好合作關係;在堅決維護國家利益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全面關係、融入歐洲經濟安全一體化,重視加強同中歐和鄰國的關係。

與中國關係

克羅地亞 克羅地亞

1992年4月27日,中國承認克羅地亞共和國,同年5月13日,中克兩國建交。2005年5月,克羅地亞總理薩納德來華正式訪問,兩國簽署建立全面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2009年6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克羅地亞進行國事訪問。

與歐盟的關係

克羅地亞是第二個加入歐盟的前南國家,克羅地亞1991年宣布從前南斯拉夫獨立後飽受戰爭蹂躪,2003年開啟入盟談判。克羅地亞在2013年7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

旅遊

薩格勒布(Zagreb),是中歐歷史名城,建於十一世紀,最早由一些居民聚居區逐漸發展來。十三世紀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城市。到了十九世紀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薩格勒布市也逐漸從老城擴展出新城。整個城市由三部分組成:即由教堂、市政廳等古建築組成的老城,也稱上城區,和由廣場、商業區、歌劇院組成的新區,又稱下城區,以及戰後發展起來的現代化市區。市中心為耶拉西奇廣場,這裡設有許多政府機構、銀行及商業辦公中心,在廣場的中央矗立著克羅地亞民族英雄班·約瑟夫·耶拉西奇的巨型雕塑。在廣場周圍還集中了許多18、19世紀的巴洛克建築。橫穿耶拉西奇廣場的是薩格勒布著名的伊利卡大街,這裡集中了許多商店和大型超市,是薩格勒布主要的商業街中心之一。其中成立於1669年的薩格勒布大學是歐洲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

科爾丘拉島(Korcula):又譯考庫拉島,是克羅地亞共和國達爾馬提亞省亞得里亞海域的一個島嶼,地處克羅地亞最南端,距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600多公里,距貝爾格勒(塞爾維亞共和國首都)1000多公里。有人說沒有哪個島能像科爾丘拉島那樣擁有如此多的傳說和歷史遺蹟。與Lokrum島和姆列特島(Mljet)一樣,它是克羅地亞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島嶼。科爾丘拉島長48公里,寬6-8公里,面積279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568米。主要由石灰岩、白雲岩、砂岩組成。岩溶地貌遍布。地中海式氣候,年降水量1 100毫米。居民16,182萬(2001年),其中絕大部份都是克羅埃西亞人,主要居民點科爾丘拉位於島東端,從事漁業、農業(種葡萄、油橄欖、小麥)、狩獵業,開採白大理石,獵野豺為該島一特有行業。東岸科爾丘拉鎮,有古老城堡和塔堡,舊鎮幾乎完美無損地保留了16世紀威尼斯城鎮的風貌。

名人

克羅地亞 克羅地亞

馬可·波羅(Marco Polo),他出生於克羅地亞的考爾楚拉島。該地區當時受到威尼斯共和國的統治。又由於他的遊記是用當時的義大利語寫成的,所以世人才多稱他為威尼斯人,或義大利人。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這位塞爾維亞裔科學家於1856年出生於克羅地亞斯米灣村,在青少年時期就有很多發明創造,到美國工作後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 發明了交流電,在科學技術的發展史上,特斯拉被稱為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的重要推動者。

莫霍洛維奇(Mohorovicic· Andrija),著名地質學家,一個地質界面以他的名字命名,即地殼和地幔之間的界面——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

克羅地亞最著名的普利特維策湖群國家公園 克羅地亞最著名的普利特維策湖群國家公園

馬克西姆·姆爾維察(Maksim Mrvica),於1975年生於克羅埃西亞的雅德里亞海岸一個叫做Sibenik(希本尼克)的小鎮,九歲開始學習鋼琴,隨即展現他在鋼琴演奏上過人的天賦。1999年贏得魯賓斯坦鋼琴大賽首獎。現為歐洲新古典王子、鋼琴聖手。其代表作品有:《克羅地亞狂想曲》 《出埃及記》《野蜂飛舞》等作品,其中以《克羅地亞狂想曲》最為出名。

托賽·胡濟科(Tonci Huljik),克羅地亞音樂家、歌曲作者、音樂出品人。1961年10月29日生於Split。70年代是達瑪廷斯基雜誌樂隊的主要成員,樂隊以演奏地方民歌音樂著稱。90年代,隨著南斯拉夫的分裂,Tonci Huljic是首位將前南音樂元素套用到本土音樂中的克羅地亞音樂家,由此也使雜誌樂隊成為爭議的焦點。儘管飽受抨擊,但其音樂作品卻大行其道,受到前南範圍民眾的喜歡。同時建立了自己在克羅地亞最具影響力的品牌音樂公司。Tonci Huljik為馬克西姆譜寫的《克羅地亞狂想曲》,《克勞汀幻想曲》,《新樂園》,《古巴!古巴!》。

世界遺產

戴克里先宮 戴克里先宮

克羅地亞有眾多博物館,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歸私人所有的;克羅地亞國家劇院的歷史可追溯到1868年。演出的水平很高超,而票價卻很低廉,平民很容易接觸到高雅藝術。

克羅地亞歷史名城斯普利特市的戴克里先宮。建於公元305年的戴克里先宮,占地3萬平方米,宮殿牆高17—21米,寬2米,正門6根大理石柱是遠涉重洋從中東運來的,工程浩繁,宏偉壯麗。1979年,戴克里先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至2008年止,克羅地亞共有6處世界遺產,如下:

名稱類型所在地
幼法拉先天主教堂文化遺產伊斯特拉縣
普利特維采湖群國家公園自然遺產利卡-塞尼縣
聖詹姆斯大教堂文化遺產希貝尼克克寧斯縣
特羅吉爾古城文化遺產斯普利特-達爾馬提亞縣
斯普利特歷史中心文化遺產斯普利特-達爾馬提亞縣
戴克里先宮文化遺產斯普利特-達爾馬提亞縣
杜布羅夫尼克古城文化遺產杜布羅夫斯克-內雷特瓦縣

領帶,在克羅地亞語中,克羅地亞的民族名稱與領帶這個詞還極為相似。克羅地亞人是hrvata,而領帶是kravata。

鋼筆,發明者的姓氏是Penkala,中文譯為彭卡拉。英文中的鋼筆叫做pen,這大概就是取的發明者Penkala姓氏中的第一個音節而來的。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地中海聯盟

不結盟運動成員國及觀察員

成員國 阿富汗 |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巴哈馬 | 巴林 | 孟加拉國 | 巴貝多 | 白俄羅斯 | 貝里斯 | 貝寧 | 不丹 | 玻利維亞 | 波札那 | 汶萊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高棉 | 喀麥隆 | 維德角 | 中非共和國 | 查德 | 智利 | 哥倫比亞 | 葛摩 | 剛果 | 象牙海岸 | 古巴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吉布地 | 多米尼加共和國 | 厄瓜多 | 埃及 | 赤道幾內亞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加彭 | 甘比亞 | 加納 | 格瑞那達 | 瓜地馬拉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蓋亞那 | 宏都拉斯 | 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牙買加 | 約旦 | 肯亞 | 科威特 | 寮國 | 黎巴嫩 | 賴索托 | 賴比瑞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威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模里西斯 | 蒙古 | 摩洛哥 | 莫三比克 | 緬甸 | 納米比亞 | 尼泊爾 | 尼加拉瓜 | 尼日 | 奈及利亞 | 朝鮮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拿馬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秘魯 | 菲律賓 | 卡達 | 盧安達 | 聖露西亞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沙烏地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塞席爾 |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馬里 | 南非 | 斯里蘭卡 | 蘇丹 | 蘇利南 | 史瓦濟蘭 | 敘利亞 | 坦尚尼亞 | 泰國 | 東帝汶| 多哥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突尼西亞 | 土庫曼斯坦 | 烏干達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烏茲別克斯坦 | 萬那杜 | 委內瑞拉 | 越南 | 葉門 | 尚比亞 | 辛巴威
觀察員
國家 安提瓜和巴布達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 波赫 | 巴西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哥斯大黎加 | 克羅地亞 | 賽普勒斯 | 多米尼加 | 薩爾瓦多 |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墨西哥 | 黑山 | 塞爾維亞 | 烏克蘭 | 烏拉圭
組織 非洲聯盟 | 阿拉伯國家聯盟 | 聯合國

歐洲國家


歐洲聯盟(EU)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