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福建泉州崇福寺,始建於五代末年,當時的清源郡節度使陳洪進,有女出家為尼,陳洪進在泉州松灣地方,為女建千佛庵以居之。宋太平興國年間,敕賜名崇聖寺,元佑年間改名崇福寺。元代至中年間曾為大火所焚,不久重建;明代永樂、景泰、天順年間,屢有增建,後又荒廢。清季康熙、乾隆兩朝,曾重予修建,到清末民初之際又復陳舊破落。此時崇福寺監院宗喜、行理二師,請回青年時期在崇福寺出家,後來有“鐵沙手”之稱的妙月和尚出任住持,妙月乃負擔起了重修崇福寺的中興任務。
釋妙月,是近代佛門中的一位奇人。他俗家姓邵名騰朗,是福建泉州安海縣人,清光緒九年(1883年)出生。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時方十六歲時,依泉州崇福寺覺明和尚披剃出家,受具戒於廈門南普陀寺喜參上人,得法於廈門妙釋寺願意老人。他繼而依泉州南少林出身的仰華大師習武術,精於擊技,尤長於少林拳。光緒末年,他在紫帽山創建普照寺。紫帽山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以山頂常有紫雲覆蓋而得名。普照寺在紫帽山麓,妙月和尚在此建寺,目的是利用紫帽山峰高勢險的地形,來訓練隨他練武的徒眾。普照寺的青年僧侶,於農禪課誦之外,都依妙月練習武術,妙月要弟子在腰間及足踝繫上鉛條,日漸加重,在山上奔騰跳躍,以鍛鍊腿力,到功夫純熟時,一旦卸下鉛條,便覺身輕如燕,縱跳可達數丈。
醫術
妙月和尚除了拳擊之外,還精於傷科正骨之術。他的武術造詣高深莫測,而傷科醫術更是遠近聞名。泉州所屬數縣,莫不知道這位傷科聖手之名。宣統年間,他為一位青年接骨治傷,後來這個青年人禮他為師,剃度出家,且繼承了他擊技、醫術兩項絕技,這個青年人就是本文傳主元鎮和尚。
元鎮出家後,繼續依妙月和尚學習醫術及武功。元鎮生性吃苦耐勞,於農禪及練功之餘,他在紫帽山下就地取石,為普照寺修築了一道圍牆;他並開闢荒地,種植菜蔬,供養常住。此外則窮研岐黃奧旨,焚膏繼晷,學問日進。1915年(民國四年),元鎮十九歲,奉妙月和尚之命,到興化縣慈壽寺,依元智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圓戒後到廈門南普陀寺任職事。元鎮為人忠實勤懇,任勞任怨,深為監院轉誠和尚所器重,他的職務也由侍者、香燈、殿主而副寺,總管寺中賬目,採購常住眾食用物品。當時南普陀寺尚是子孫廟,(到1920年(民國九年),轉逢和尚繼任住持後,才改為十方叢林),但也有十方雲水僧來往掛褡參學,元鎮虛懷若谷,常向掛褡的老參們執經問難,住雲水堂的行腳僧來自各方,什麼樣的人才都有。有精於拳術的,有精於醫道的,元鎮不恥下問,與他們切磋拳術,鑽研醫道,日久之後,醫術、拳術兩方面,都使他融會各家,青出於藍。1919年(民國八年),元鎮自南普陀寺告假返泉州禮祖,途經晉江,適南獄寺住持妙意和尚圓寂,寺中常住找他去參加助念。其中有人知道他會看病,有病的人就找他醫治,果然是妙手回春。因而一傳十、十傳百,傳揚開來,寺外信眾也來找他看病,他慈悲心重,來者不拒,予以施醫。南獄寺常住見他慈悲喜施,對他深為敬重,大家挽留他繼任南嶽寺住持。他不敢自專,回到崇福寺請示妙月禪師,得到禪師的允許;再到南普陀寺告假。這時南普陀監院已換為瑞等法師,瑞等本來要請元鎮擔任常住維那,以他已答應了南嶽寺,深感失之交臂,惟有相互道珍重道別。
結緣
元師住持南嶽寺後,他以醫術廣結善緣,著手成春,受到鄉民的愛戴。日久之後,晉江、南安及鄰近諸縣人士,無人不知元鎮大師的大名,善男信女皈依於其座下者不計其數。民間若有婚喪喜慶等事,都以能請到元鎮大師光臨為榮。地方人士如有爭執,元鎮若出面排解,往往片言解紛,化干戈為玉帛。而他對晉江縣最大的貢獻,是他化解了地方上多年的械鬥。原來民國初年(1912年),泉州一帶仍有封建社會遺留的陋俗,有所謂“小姓大姓”、“強房弱房”等幫派之分,時而發生械鬥。一旦械鬥發生,輕則多人受傷,重則有人喪命,而鄉民愚昧,樂此不疲。1924年(民國十三年),晉江有“十鄉幫”和“三股幫”者,以多年宿怨,已械鬥多次不能解決,此時又發生械鬥。元師以鄉民愚痴,不可以理喻,他善巧方便,利用神權為之釋怨。當兩方械鬥時,元師會同地方父老,抬了鄉民最畏敬的石獅城隍公及七王爺到械鬥處。此時雙方已有多人受傷,元師告以此即神明的懲罰,若不停止械鬥,將有更大的傷亡。鄉人迷信,信以為真,表示願意接受調解,元師此時再以佛法化導他們,終於消除了雙方的宿怨,以後不再有械鬥發生。
南嶽寺周圍荒山野地極多,元師親率寺眾,胼手胝足,開闢荒地變成良田,在平原地上種植麥豆地瓜,在山坡地上種植桃梨果樹,在貧瘠的山上則植林取薪,使南嶽寺在經濟上自給自足。當時農村,經濟落後,鄉人生活艱難,元師於寺中經濟改善之後,斥資興建織造工廠,向外地購置織造機器,聘專人管理,招請鄉人到工廠中,學習織造線衫、線襪,成品銷到外地,如此一來,南嶽寺附近鄉民的生活大為改善。此外,他重修了南嶽寺的大殿,增建僧寮,開海單廣接十方僧眾。在那段時間內,由南洋(今之東南亞)回國的法師如廣增、廣秋、廣專、廣聽、傳爽、法誠等,都曾在南嶽寺掛褡居住過。元鎮住持南嶽寺前後近三十年,為地方上做了很多事,多年之後,仍為地方人士所稱頌和感念。
住持
晉江城外東南十里處,臨近海濱有一座古剎南宮寺。1921年(民國十一年),寺中董事仰慕元鎮大師的道譽,禮請他出任住持──這是兼任住持,事實上他仍然是南嶽寺的住持。此後二十年,他就在南嶽寺和南宮寺兩寺院間往來駐錫,隨緣弘化,兼以行醫濟世。1927年(民國十六年),就像妙月禪師以醫傷因緣為他剃度似的,他也以醫傷因緣,為一個十二歲的少年剃度,這個少年後來繼承了他的醫術,更加以發揚光大。這個少年就是後來曾任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榮獲新加坡共和國公共服務獎章的常凱法師。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11月,元鎮的剃度師泉州崇福寺住持妙月禪師圓寂,崇福寺常住兩序推選元鎮繼任。妙月禪師早年得法於願意老和尚,傳法於智圓法師,後來智圓到南洋弘化杳無音訊,衣缽再傳給福忍上座。至此元鎮得法於福忍上座,傳法與晉山大典同時舉行,由承天寺住持、晉江佛教會主席轉塵老和尚代傳法卷及送位,儀式極為隆重。民國初年(1912年)妙月和尚出任崇福寺住持時,他見殿宇頹敗,發願修建。1919年(民國八年),妙月到南洋托缽募化,兼以行醫濟世。他在國外募得鉅資,返回泉州,開始重修崇福寺。1926年(民國十五年),妙月二度出國,到菲律賓行醫兼以募化,蓄資回山,繼續重修大殿工程。施工多年,梵剎莊嚴,殿堂宏偉,使崇福寺成為泉州三大叢林之一。不過崇福寺的家風,是不化緣、不做佛事,農禪之外,就是靠醫術濟世以維持寺院經濟。元鎮繼任住持,也繼承崇福寺家風,以行醫所得,維持常住道糧。日寇侵華戰敗投降後,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的11月,是妙月老和尚三周年忌辰。在菲律賓弘化的性願老法師回到閩南,發起在崇福寺舉行冥陽普利大齋水陸法會,追悼抗倭陣亡將士及死難人民,法會圓滿,剩餘了一筆錢,元鎮以此餘款,在崇福寺內建築了一幢藏經樓。抗戰勝利的果實,只是曇花一現,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出家僧尼都要參加勞動生產,寺廟經濟也都受到嚴重影響。1954年,在崇福寺經濟極端困難的情形下,寺中的幾處殿堂、祖師塔、普同塔,又到了非修不可的程度。虧得妙月老和尚法眷很多,有些在東南亞弘化的,時常匯款接濟祖庭,例如元鎮老和尚的剃度徒常凱法師,就是經常由新加坡匯款接濟祖庭的一位。
返鄉
1966年“十年浩劫”開始,出家人都被用暴力趕出寺院,返鄉參加勞動生產。是年元鎮老和尚年已古稀,七十歲的老人,他沒有家,當然更沒有妻室子女。他離開寺院無處可去,就在泉州市內的二郎巷租了一所民房,開設崇福診所。他一本數十年來憐貧恤苦, 在抱的胸懷,為鄉民診病療疾,對鄉民解衣推食,和鄉民打成一片。以後十餘年間,他年歲日高,體力也逐日漸衰退。他晚年培養了幾個門人,傳授他生平絕學──傷科正骨之術。老和尚晚年有兩個願望,一是希望建築一座妙月禪師紀念堂,除了供奉妙月老和尚遺像遺物外,他自己可以居住,可以診病,也可以由隨他學醫的門人及遠道求診的病人留宿。那時正在十年動亂的文化大革命期間,這種願望當然是一種奢想。
另一個願望,他想到新加坡去依他的剃度徒常凱,但在那個時代申請出國極端困難,這個願望當然也沒有實現。1976年,老和尚年已八十歲,他在二郎巷租的房子為業主收回,他無處棲身,便到二郎廟掛褡。沒有多久,又移錫賜恩岩,但賜恩岩在山上,求診病人來往不便,後來在賜恩岩山下村子中租了一處房子,作為診病之所。這樣到了1977年初夏,飲食日減,身體日瘦,延到6月26日(丁巳歲五月初十日),化緣已盡,舍報往生,世壽八十一歲,僧臘六十四、戒臘六十二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