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四大名山

泉州四大名山

泉州四大名山包括清源山、紫帽山、羅裳山、雙陽山,據文獻記載,乃東北的清源山,西南的紫帽山,西北的朋山(一說葵山)和南邊的羅裳山。因此,略敘這四大名山之勝概,諒能引起興趣。

泉州四大名山

據文獻記載,泉州四大名山,乃東北的清源山,西南的紫帽山,西北的朋山(一說葵山)和南邊的羅裳山。因此,略敘這四大名山之勝概,諒能引起興趣。

清源山

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峰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海外遊客。

清源山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入雲又名“齊雲山”;位於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稱“三台山”。

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占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並蓄的文化名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岩異洞、峰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布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岩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

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彌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賜恩岩等為勝

紫帽山

紫帽山位於福建泉州鯉城區西南的晉江市紫帽鎮境內,與清源山、朋山、羅裳山號稱“泉州四大山”。海拔 517.8 米,因常有紫雲覆頂,故名。唐時,山上有金粟洞,元德真人居此修真。據傳,山上原有“金粟之洞”四字,為宋寧宗避居此地時手書。明代建有道觀和凌霄塔,已毀。現山上尚有宋、明、清石刻 18 方。又因山上花木茂盛,清幽恬靜,自古有“紫帽凌霄”之譽,為泉州十景之一。自唐以來,即是著名的旅遊風景勝地。

紫帽山脈,山嶽層迭起伏,有的峻峭參天,有的蜿蜒含蓄,有的玲瓏如玉,有的回顧生媚。山間高崖飛瀑,泉水叮噹。山下紫湖、紫溪諸湖泊碧波蕩漾,或寬或窄,曲折迴旋,風韻有致。沿湖四周山坡野地,龍眼、荔枝、楊梅、柿子諸多果樹,濃蔭蔽空,鬱鬱蒼蒼。山中金粟洞、古玄寺、古元室、妙峰院等是唐宋明清歷代名人道士的讀書修煉之處。保福寺、安福寺、普照寺、五塔岩等都留有歷代先賢的佛雕摩崖石刻等印跡。而遍布于山中,形體各異的百處“心”字石刻,更是我國的文物奇觀。

清源之奇以石,紫帽之秀以峰,王十朋詩句有“清源水接南溟,紫帽山齊泰岳喬”。泉州才子陳紫峰也有“清來源水寒生北,紫染帽峰秀出南”。

紫帽山鍾靈毓秀,層巒聳翠,是歷代詩人名士卜居旅遊勝地,如唐末詩人徐寅、北宋道家白玉蟾、元代詩人龔丙、明代理學家陳紫峰、清朝諸葛璐都留下有關於紫帽山的詩詞佳作。

靈應寺原名紫帽岩,始建於五代後唐年間(公元923~936年間),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了,供奉的是肉身佛祖師公李文愈,李祖師被尊為閩南“三真人六祖師”之一。

紅色瓦蓋的建築物是弘一法師紀念堂。在1940年10月到1941年4月,著名的近代高僧弘一法師在靈應寺住持定眉法師的懇請下曾掛錫靈應寺,為重修靈應祖師真身塔撰寫碑文,在他住錫期間,還寫下了許多的佳聯、詩文,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墨寶

雙陽山

泉州雙陽山在郡城北,由大小相仿的大陽山、小陽山兩座山峰並列雙峙,與清源山、紫帽山、羅裳山並稱泉州四大名山,是古晉江縣(其地今屬豐澤區)、南安縣、永春縣三縣接界山。在豐澤區部分稱雙陽山,亦稱雙乳山;在南安部分稱朋山,在永春部分稱雙髻山。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晉江縣》:“雙陽山,在(府城北)愛育里四十一都。狀如雙髻,名大陽、小陽。在南安為朋山,在永春為雙髻山,蓋三縣接界山也。”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泉州府·南安縣》:“朋山(在縣東北三都),兩山並立如朋字,故名。余見《晉江縣·雙陽山》下。”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泉州府·永春縣》:“雙髻山(在縣北二十都),自龜龍洋迤邐而來,巨石排立,形如烈焰,聳結二峰,若雙髻然。上有水一泓,名仙人池。余見《晉江縣·雙陽山下》。”

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99·福建5·泉州府》:“雙陽山在府北四十里,泉山(清源山)來脈也。兩峰並峙,曰大陽、小陽,在南安縣則謂之朋山,在永春縣則謂之雙髻山。蓋山接三縣界,各以形似名。”

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縣》:

“雙髻山,在縣北十里。聳結二峰,若雙髻。一名朋山,上有仙人池。

又北數里曰高鎮山,形勢高聳,遠出眾峰之上,為一邑巨鎮。

又北為高嶺山,亦高壓眾峰,其頂平曠。”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4·山川志》:

“大陽山、小陽山,在(晉江)四十都,距郡城北十餘里。雙峙若圭,二山合言曰‘朋山’,亦曰雙陽,俗又號雙乳山。

《閩書》:‘郡多兄弟登榜者,二山之祥也。’

宋·曾會記略:‘泉西北,岡阜連絡;若虎而蹲,若龍而奔,黛滴藍噴,藏煙泄雲,自遠而來,豁然屏開,雙峰對峙,中坦數里。二山木星,有儒朋氣象。’

宋·紹興丁丑(紹興廿七年,1157年),進士李起居屋對朋山,名並玉堂。郡守王十朋其同年也,贈詩云:‘主賓對榻成三友,伯仲摩雲拱九重

羅裳山

羅裳山,海拔239.5米,為福建晉江市內第五高山,歷來與清源山(海拔572米)、紫帽山(海拔517米)、朋山(一說葵山,又稱雙陽山)並稱為泉州四大名山。

羅裳山由來與羅隱不無關係。羅隱是唐代末年一位憤世嫉俗的文人,後不得志,流落閩南。在福建待了14年,足跡遍及八閩大地,留下了許多傳說。 何喬遠《閩書》記載:“唐末羅隱乞食山下,山下人侮之,隱乃畫馬於石。每夜出食人禾,追之則馬復入石,山下人乃改禮焉。隱為畫椿系馬,馬不復出,今其跡猶潦然雲。”這段關於畫馬石的記載,帶著神話的美麗。記載中的故事,一直被羅裳山腳下的人們世代相傳著。這美好的傳說,為羅裳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羅隱(833年~909年),唐末文學家。字昭諫,原名橫,因屢試不第,憤而改為隱,自號江東生,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陽)人。27歲即在貢籍,卻十試而不中。後從事湖南,歷淮、潤諸鎮,皆不得意,直至55歲才投奔雄踞東南的杭州刺史錢鏐,闢為從事,又請置錢塘縣,表為縣令。天佑三年(906年),轉司勛郎中,充鎮海節度判官。梁開平元年(907年),錢鏐被封為吳越王,又表薦羅隱為給事中,世稱“羅給事”。二十二年中,賓主遇合,如魚得水。羅隱詩文多憤世之作,但散佚較多,今存《甲乙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