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伏虎拳講究力量和速度以及氣勢,是一種欣賞性和實用性很強的漢族傳統拳種,既能強身健體又能練功練氣,故深受練武之人喜愛。
伏虎拳系“鐵頭和尚”所傳。鐵頭和尚先到棠口鄉大章小門院,後到周寧縣禮門鄉小坑村傳授伏虎拳。由該村張必寶拳師再傳屏南卜塔村張奕滿。張明偉系張奕滿之子,練習此拳多年,頗得要領。
拳種要領
該拳種是漢族傳統象形拳之一,練習者要求拱項縮頭,瞠目眺牙,模仿虎形,領會虎神。該拳結構嚴謹,地盤紮實,進攻時迅速準確,防守時密不透風,身法敏捷靈活,動作剛勁有力。一招一式,似粗實細,拳、掌、指、爪,劈、打、抓、戳,變化微妙,實用價值高,是一門完整難得的漢族拳種。
武當伏虎拳,共65式,是武當山鎮山之拳,又名降龍伏虎拳,是武當山習武之道人增長功力的拳種之一.以手法為主,腿法為輔,主要練習方法有帶手、沖拳反腿、三連手等風格特點,是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勢勢逼人,不僅有強身健體之功,更有防身制敵之用。
歷史沿革
伏虎拳發源於明朝晚期,當時峨眉山月朗和尚在山上的伏虎寺修行、練功。
由於當時峨眉山上有很多猛虎時常襲擊人們,武藝高強的月朗和尚便擔任了打虎保寺的任務。在和猛虎的數次博弈後,月朗和尚根據老虎的攻擊特性,研究出一套非常實用的御虎術,並就此衍生開來,最終創造了聞名於世的“伏虎拳”。
不過由於近代峨眉山上習武的和尚越來越少,伏虎拳險些失傳。直到1980年左右,峨眉山上功夫最高的釋通永老和尚才根據不完整的拳譜記載以及記憶,逐漸還原起伏虎拳。此後,經過成都體院武術系周直模老師的整理,這套共分60式的伏虎拳終於重出江湖。
經典套路
1.無極式:無思無慮,全身放鬆,兩眼平視前方。
2.關公理須:上左步再上右步,兩腳距離與肩同寬,兩手心相對,從兩側如理須狀,掌根向下沉壓,壓至與腰平,氣沉腳底,要有關公之威武氣勢(圖2,圖3),此勢有積蓄能量之作用。
3.裹肘:向左前方擰身裹肘,左手握拳收於腰側。
4.十字披紅:右腳略向右後撤半步,同時左拳變掌,邊擰邊翻至掌心向上向口收回,如摟物狀;同時左腳收回並於右腳內側,右掌心朝前,動作不停;寸(進)左步緊跟右步,左掌變拳翻轉,向左膝前沉打,左肘頂向前方,右掌變拳收於腰間,目視前方,尾閭坐住勁。
5.裹肘:同檸身裹肘。
6.猴兒爬桿:回身收右肘撲左掌,打擰勁。
7.寸左步右掌撩陰,左撐護耳。
8.鷂子入林:沉左掌,回拉右掌,寸左步,抬右膝,右掌搜檔。
9.立虎形:落右步,寸左步右步緊跟,兩掌立式前推。
10.懶龍臥道:向前踩右步,左掌下按,右掌變拳向前下方沉砸,目視前下方。
11.上步左炮拳:上左步,打左炮拳。
12.三盤落地:向左擰身,兩掌如金鐘扣地。
13.拘馬鞭:右肘向前側方,裹肘劈落,左手護臂。
14.仙人脫衣:向左擰身,兩掌貼身,如脫衣服,向下蹲沉。
15.砸捶:兩拳砸於腹前。
16.猴形腿:兩手向左後方沉帶,同時起右膝,腳蹬出。
17.橫掌:落步,寸左步,進右步,右掌橫切。
18.掐手:左轉身,用腰勁,左手掐抓。
19.白蛇吐信:接上式,不停快速穿掌。
20.白蛇吐信:收回右肘,出左掌。
21.轉身二郎擔山:上左步,轉身雙掌摔掌。
22.按手蓋頂:雙掌向前下方按下。
23.金雞食米:不停,寸右步,打右崩拳,左手護腕。
24.舔腿:上右步,兩掌化打,兩肩不可抬起,收左腿抬起,進身再用腳跟蹬出。
25.裹肘顛捶:落左步兩肘相裹,合於腰間;上左步,收右膝,右舔腿蹬出,可多打幾次;落右步,兩肘裹砸于丹田,如天上落石頭。
26.鷂子入林:上左步,打左炮拳。
27.上步鑽拳:上右步同時打右鑽拳(沉肘,出入如鋼銼),手與足合,同動。
28.轉身鑽拳:後轉身,打左鑽拳。
29.金雞抖翎:右手化打,左肘向左前方沉肘,右手回護,全身整體發勁。
30.裹肘:左掌回護,右肘向前裹沉。
31.猴兒爬桿:右肘沉回,左掌撲出。
32.十字披紅:同動作4,方向相反。
33.收式:由關公理須,收于丹田,全身放鬆。收功很重要,要慢,氣定神閒,否則有種無收。多散步,遛腿,全身拍打,抓捏,不可拘泥拿勁,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所獲榮譽
無論是過去的江湖傳聞,還是眾多武俠小說中,都有很多關於“伏虎拳”的說法。但真正的“伏虎拳”,其實很少有人看到過。直到2007年在中國香港國際武術節上,王超帶著他的“伏虎拳”一舉拿下了傳統武術拳法金獎後,這套峨眉武術古拳法才首次大白於世界武林。
“一套伏虎拳,威震海內外”,這句話是江湖兒女送給峨眉山市武術協會副主席王超的。作為“峨眉七雄”之一,王超的名頭無疑是最響的。這得益於他在3 年前從師父釋通永老和尚身上學到的那套“伏虎拳”。憑著這套峨眉古家拳法,王超在短短兩年間就接連拿下了7枚國際武術大賽的金獎,至此,國內武壇又多了一位峨眉英豪。
從7歲就開始跟著江湖武術名家學拳的王超,對拳法特別喜愛,在2007年拜在105歲的釋通永大師門下後,他便苦心專研這套伏虎拳。30多年的習武習慣,練就了王超紮實的武功底子,而自幼拜多位名家習武的經歷,讓王超更容易將各套武術技巧輕鬆掌握。在師傅的指導下,學伏虎拳不到一年,王超便憑著這套拳法獨闖江湖。“伏虎拳短小精幹,對掌、指、肘的運用非常靈巧。攻擊性特彆強,而且招式大氣。這套拳法一亮相,就贏得了武術行家的交口稱讚。”在這兩年的世界武術大賽上,王超可謂走到哪裡,就贏到哪裡,7塊沉甸甸的國際大賽金牌,也讓他一躍成為“峨眉七雄”中的翹楚,“在我們七雄中,中的國際大賽金獎是最多的。這全得益於這套伏虎拳。”
作為當今伏虎拳的惟一傳人,王超被評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超已經招收了5位弟子,並開始傳授伏虎拳的精髓。王超表示,“伏虎拳是峨眉功夫中的瑰寶,我千萬不能讓它再次冷落。接下來,我和我的弟子們將大力發展伏虎拳,讓國內外武術愛好者都有機會學會這套拳法。”
相關連結
工字伏虎拳
工字伏虎拳是洪拳的基本拳法,以步進退成“工”字形,故名工字伏虎拳。相傳此拳源出少林,初少林毀於火,至善禪師避難到廣州海幢寺,至善恐少林絕技失傳,便於寺內授徒傳藝,陸亞採為其首徒,得工字伏虎拳秘傳,後傳於黃泰,泰傳麒英,麒英傳子飛鴻。又由黃飛鴻將其發揚,傳於梁寬、林世榮、陸正剛、陳殿標等。
工字伏虎拳是洪拳的基礎套路,此拳由“工字拳”與“伏虎拳”兩個套路組成,兩個套路都可以各自單練,也可以合練,套路中基本上包含了洪拳的各種步型、步法與手型手法,練好此套路,便獲得了洪拳的基礎,要學更高一級的技法就容易的多了,練好“工字伏虎拳”對習練洪拳者大有裨益。
工字伏虎拳腰馬穩健,橋手剛勁,法門緊密,進退有規。恆久練習,不必站馬而腰馬自堅,不必打椿而橋手自勁,是學習其它拳術、器械的基礎。因此,凡入黃飛鴻門下者,必先習此拳以穩健腰馬,堅勁橋手,正確步法。
金庸作品中出現過的武功
周公劍| 一陽指 | 五羅輕煙掌 | 六脈神劍 | 降龍十八掌 | 心意氣混元功 | 伏虎拳 | 伏魔劍 | 普門杖法 | 枯榮禪功 | 獅子吼 | 羽衣刀 | 回打軟鞭十三式 | 袖裡乾坤 | 一拍兩散 | 大金剛拳 | 大金剛掌 | 大韋陀杵 | 大智無定指 | 如來千手式 | 天竺佛指 | 少林長拳 | 去煩惱指 | 伏魔杖法 | 因陀羅抓 | 多羅葉指 | 拈花指 | 易筋經 | 金剛指 | 降魔刀法 | 降魔禪杖 | 韋陀杵 | 韋陀掌 | 般若掌 | 寂滅爪 | 袈裟伏魔功 | 無相劫指 | 達摩掌 | 摩訶指 | 擒龍功 | 燃木刀法 | 龍爪手 | 鷹爪功 | 少林擒拿十八打 | 羅漢拳 | 如影隨形腿 | 漁叟鉤法 | 盤根錯節十八斧 | 釋迦擲象功 | 纏絲擒拿手 | 百勝軟鞭 | 哀牢山三十六劍 | 書法武學 | 迴風拂柳刀 | 彈腿 | 奇門三才刀 | 太祖長拳 | 太祖棒 | 斗轉星移 | 參合指 | 袖中指 | 柳絮劍法 | 游龍引鳳 | 奪魄指 | 青字九打 | 城字十八破 | 摧心掌 | 五台山二十四路伏魔杖 | 采燕功 | 鎖喉擒拿手 | 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 | 小無相功 | 天山六陽掌 | 天山折梅手 | 北冥神功 | 生死符 | 凌波微步 | 冰蠶掌 | 八十一路三節棍 | 無量劍法 | 奈何功 | 鶴蛇八打 | 五虎斷門刀 | 後山三絕招 | 火焰刀 | 控鶴功 | 慈悲刀 | 五斗米神功 | 地火功 | 柴刀十八路 | 羅漢拳 | 打狗棒法 | 降龍十八掌 | 黃沙萬里鞭法 | 先天功 | 天羅地網勢 | 玉女心經 | 玉女素心劍法 | 玉女劍法 | 拂塵拂法 | 開山掌 | 三花聚頂掌法 | 天罡北斗陣 | 全真劍法 | 同歸劍法 | 金雁功 | 分筋錯骨手 | 陰陽寶扇打穴功夫 | 空明拳 | 雙手互搏 | 南山掌法 | 伏魔杖法 | 混天功 | 逍遙遊 | 銅錘手 | 蓮花掌 | 鐵帚腿法 | 掃葉腿法 | 落英神劍掌 | 落英劍法 | 劈空掌 | 蘭花拂穴手 | 靈鰲步 | 毒龍鞭法 | 九陰真經 | 九陰白骨爪 | 摧心掌 | 楊家槍 | 泥鰍功 | 白駝雪山掌 | 逆行經脈 | 蛤蟆功 | 靈蛇拳 | 透骨打穴 | 燕青拳 | 越女劍法 | 金龍鞭法 | 鐵掌 | 五輪大轉 | 移宮易穴 | 龍象般若功 | 混天功 | 玉簫劍法 | 奇門五轉 | 掃葉腿法 | 落英神劍掌 | 落英劍法 | 劈空掌 | 彈指神通 | 蘭花拂穴手 | 閉穴功 | 陰陽倒亂刃法 | 漁網陣 | 黯然銷魂掌 | 大剪刀刀法 | 四言詩劍 | 蛤蟆功 | 鐵掌 | 玉女素心劍法 | 九陽神功 | 二十四手降魔掌 | 大力金剛指 | 大韋陀掌 | 少林九陽功 | 如影隨形腿 | 金剛伏魔圈 | 韋陀伏魔劍 | 神掌八打 | 須彌山掌 | 達摩劍法 | 龍爪手 | 闖少林 | 羅漢拳 | 玄冥神掌 | 幻陰指 | 霹靂拳 | 乾坤大挪移 | 聖火令武功 | 八卦游龍掌 | 太極拳 | 太極劍 | 武當長拳 | 神門十三劍 | 純陽無極功 | 梯雲縱 | 綿掌 | 震天鐵掌 | 繞指柔劍 | 金剛般若掌 | 寒冰綿掌 | 陰風刀 | 峨嵋九陽功 | 截手九式 | 飄雪穿雲掌 | 鷹爪擒拿手 | 千蛛萬毒手 | 七傷拳 | 寒梅劍陣 | 落雁拳 | 雨打飛花劍法 | 迴風拂柳拳 | 獅子吼 | 點蒼劍法 | 沾衣十八跌 | 三分劍術 | 玄玄刀法 | 霹靂掌 | 黑砂掌 | 子母鐵膽 | 柔雲劍術 | 無極玄功拳 | 取經棍法 | 醉拳 | 鐵琵琶手 | 百花錯拳 | 八卦游身掌 | 分筋錯骨手 | 庖丁解牛掌 | 金剛伏虎刀法 | 追魂奪命劍 | 上清拳 | 上清劍 | 八卦陣 | 五行陣 | 金蛇游身掌 | 金蛇劍法 | 斬蛟拳 | 混元掌 | 點蒼劍法 | 葵花寶典 | 沖靈劍法 | 寒冰神掌 | 辟邪劍法 | 恆山劍法 | 恆山劍陣 | 萬花劍法 | 五大夫劍 | 希夷劍(法) | 淑女劍(法) | 紫霞功 | 嵩山劍法 | 獨孤九劍 | 迴風落雁劍法 | 狂風刀法 | 千葉手 | 大擒拿手 | 小擒拿手 | 伏虎拳 | 拈花擒拿手 | 韋陀掌 | 散花掌 | 沐家拳 | 沐家劍 | 五行六合掌 | 金烏刀法 | 飛天神行 | 四象步法 | 胡家刀法 | 龍爪擒拿手 | 苗家劍 | 九龍鞭法 | 八仙劍法 | 八卦刀 | 八卦掌 | 八極拳 | 雲手 | 六合刀 | 六合拳 | 六合槍 | 天罡梅花樁 | 雁行刀 | 鷹爪力 | 孔雀開屏 | 神照經 | 呼延十八鞭 | 夫妻刀法 | 混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