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刺灸學

中醫刺灸學

中醫刺灸學指中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科學。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我國一項民族文化遺產。它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為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依據,具有樸素的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內容;孕育著很多現代醫學和生物學的新理論、新學說的胚胎和萌芽,正是這些寶貴精髓,賦予了它強大的生命活力。

中醫刺灸學中醫刺灸學
中醫刺灸學指中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科學。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我國一項民族文化遺產。它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為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依據,具有樸素的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內容;孕育著很多現代醫學和生物學的新理論、新學說的胚胎和萌芽,正是這些寶貴精髓,賦予了它強大的生命活力。

拔罐療法

中醫刺灸學中醫刺灸學
火罐的來源罐的種類吸拔方法與運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項怎樣避免燙傷適應症、主穴與禁忌症拔罐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套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建國以後,由於不斷改進方法,使拔罐療法有了新的發展,進一步擴大了治療範圍,成為針灸治療中的一種重要療法。

操作方法

準備材料:玻璃火罐二個(備用一個),根據部位,選擇號型,鑷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火柴一合,新毛巾一條,香皂一塊,臉盆一個。

術前檢查:檢查病情,明確診斷,是否合乎適應症。檢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體位,是否合適。檢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無殘角破口。

操作方法:先用乾淨毛巾,蘸熱水將拔罐部位擦洗乾淨,然後用鑷子鑷緊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著,用門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閃,迅速將罐子扣住在皮膚上。

留罐時間:過去留罐時間較長,有從10分鐘留到分鐘以上的,這種長時間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鬱血嚴重,增加吸收困難,因此,現在留罐時間一般較前縮短了,根據身體強弱的淺層毛細血管滲出血液情況,可以考慮改從分鐘到分鐘比較合適。

中醫刺灸學中醫刺灸學
實踐證明,短時間留罐比長時間留罐好處多。嚴重鬱血減為輕微滲出血或充血,便於吸收,增強抗病能力;不留斑痕;防止吸過度,造成水泡傷引起感染;時間雖短,療效較高。

起罐:左手輕按罐子,向左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準傾斜對方罐口的肌肉處,輕輕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氣,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脫落。

火力大小:火力大小,也要掌握好。酒精多,火力大則吸拔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則吸拔力小。還有罐子叩得快則吸力大;叩得慢則吸力小。這些都可臨時掌握。

間隔時間;可根據病情來決定。一般講來,慢性病或病情緩和的,可隔日一次。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發高燒,急性類風濕,或急性胃腸炎等病,每臥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為過,但留罐時間卻不可過長。

療程。一般以12次為一療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繼續幾個療程。

 部位:肩端肋窩以及頸椎、足踝、腓腸肌等肌肉豐厚、血管較少的部位,皆可撥罐。另外還可根據病情,疼痛範圍,可拔l~2個火罐,或4~6個甚至10個玻璃火罐。

電針療法

中醫刺灸學中醫刺灸學
電針是在針刺腧穴得氣後,在針上通以接近人體生物電的微量電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種療法。它的優點是:在針刺腧穴的基礎上,加以脈衝電的治療作用,針與電兩種刺激相結合,故對某些疾病能提高療效;能比較正確地掌握刺激參數;代替手法運針,節省人力。
操作方法

電針儀器在使用前,必須先把強度調節鏇鈕調至零位(無輸出)。再把電針器上每對輸出的兩個電極分別連線在兩根毫針上。一般將同一對輸出電極連線在身體的同側,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電針時,更不可將兩個電極跨接在身體兩側。通電和斷電時應注意要逐漸加大或減小電流強度,以免給病員造成突然的刺激。臨床治療,一般針刺穴位有了治療所需的得氣感應後神志失常、知覺麻木小兒患者例外,將輸出電位器調至度,負極接主穴,正極接配穴,也有不分正負極,將兩根導線任接兩支針柄,然後撥開電源開關,選好波型,慢慢調高至所需輸出電流量。通電時間一般分鐘左右,針刺麻醉可持續更長時間。如感覺減低,可適當加大輸出電流量,或暫時斷電分鐘後再行通電。如果病情只需用一個穴位,可把一根導線接在針柄上,另一根導線接在一塊約厘米大小的薄鋁板上,外包幾層濕紗布,平放在離針稍遠的皮膚上,用帶子固定。這樣,針刺部位的電刺激感應很明顯,作用較集中,而鋁板部位因電流分散,感應微弱,作用很小。

耳針療法

耳針,是指使用短毫針針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診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古代醫著中就有“耳脈”、耳與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關係,以及借耳診治疾病的理論和方法等記載。近多年來,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實驗研究,耳穴診治方法迅速發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診治體系
操作方法

中醫刺灸學中醫刺灸學
耳穴輔助診斷方法
人體有病時,往往會在耳郭上的一定部位出現各種陽性反應,如相關部位的耳穴電阻值下降、痛閾值降低、皮膚色澤、形態改變等。耳郭上耳穴部位的陽性反應,既是輔助診斷的依據,也是治療疾病的刺激點,因而探查陽性反應點是正確使用耳穴診治的重要操作內容。耳穴探查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望診法(用肉眼或放大鏡在自然光線下,直接觀察耳郭皮膚有無變色變形等徵象,但應排除色素痣、凍瘡及隨生理變化而出現的反應等假陽性)、壓痛法(用彈簧探棒等在與疾病相應的部位由周圍向中心,以均勻的壓力仔細探查。當患者出現皺眉眨眼呼痛躲閃等反應,且與周圍有明顯差異者,可作為診治時參考)、電測法(用耳穴電子探測儀器,測定皮膚電阻、電位、電容等變化,如電阻值降低,導電量增加,形成良導點者,可供參考)等。臨床套用時,應互相參照,有機結合,才能全面了解陽性反應點的位置與變化,摒除假陽性,為耳針診治提供依據。
處方選穴原則
耳針法臨床常用的處方選穴原則主要有:按部處方選穴法,即根據病人患病部位,選取相應耳穴,如胃病取胃穴、目病取眼穴,肩痹取肩關節穴等;辨證處方選穴法,根據藏象、經絡學說,選取相應耳穴,如骨痹、耳聾耳鳴、脫髮等取腎穴,因腎主骨,開竅於耳,其華在發,故取腎穴主之;又如偏頭痛,屬足少陽膽經的循行部位,可取膽穴治之。根據現代醫學理論取穴法,如月經不調取內分泌穴,消化道潰瘍取皮質下、交感穴等。根據臨床實踐經驗取穴法,如神門穴有較明顯的止痛、鎮靜作用,耳尖穴對外感發熱、血壓偏高等有較好的退熱、降壓效果等。上述耳針處方選穴原則,既可單獨使用,亦可配合互用。選穴時要掌握耳穴的共性和特性,用穴要少而精。

毫針刺法

中醫刺灸學中醫刺灸學
持針法進針法針刺的角度、方向、深度行針手法針刺得氣催氣、守氣、行氣法針刺手法的輕重留針法出針法針刺異常情況得預防和處理毫針刺法,具有很高的技術要求和嚴格的操作規程,為醫者必須熟練地掌握從進針至出針的針刺技法全過程。
臨床表現
針下是否得氣,可從臨床兩方面來分析判斷。一是患者對針刺的感覺和反應,另一是醫者對刺手指下的感覺。當針刺腧穴得氣時,患者的針刺部位有痠脹、麻重等自覺反應,有時或出現熱、涼、癢、痛、抽搐蟻行等感覺,或呈現沿著一定的方向和部位傳導和擴散現象。少數患者還會出現循經性肌膚動、震顫等反應,有的還可見到受刺腧穴部位循經性皮疹帶或紅、白線狀現象。當患者有自覺反應的同時,醫者的刺手亦能體會到針下沉緊、澀滯或針體顫動等反應。若針刺後未得氣,患者則無任何特殊感覺或反應,醫者刺手亦感到針下空松、虛滑。《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中氣穴,則針游於巷,就是對針下得氣的描述。歷代醫家對針刺得氣的臨床表現也作了生動細緻的形象描述,都說明了針刺得氣的臨床表現以及得氣與未得氣反應迥然不同的體會。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