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介紹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是一家以出版各類高校教材、專著及其他科技書籍為主的專業出版社,1985年2月6日批准成立,建社18年來,本社始終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為黨的工作大局服務的辦社方向,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針,忠實履行為教學、科研服務的辦社宗旨。本社立足本校、面向中國、走向世界,堅定不移地走專、精、特的發展道路,緊緊依託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的優勢和特色,出版了一大批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函授生及成人教育的優秀教材、教學參考書、工具書以及具有較高水平的科學著作、論文集、譯文和其他科學文化書籍1700多種(其中出版英文圖書數十種)。台灣購本社著作權圖書3種,朝鮮譯我社1種圖書為朝鮮文,新疆民族出版社譯我社1種圖書為維文,購買著作權的圖書2種,與俄羅斯等國同行合作出版了《岩心鑽探學》等多套教材、專著。
本社目前設有社長辦公室、總編辦公室、出版部、財務部、市場行銷部、讀者服務部、策劃編輯部和3個編輯室,此外還辦有一個獨資的武漢地大瑞普開發公司。現有正式職工34名,其中在讀博士研究生4名,碩士8名,學士2名;正高2名,副高6名,兩者共占23.5%;中級15名,占44.1%。
面向21世紀,多出高層次、高質量、有特色的精品圖書,為努力教學、科研服務,為繁榮中國的科學、文化事業服務是本社的宗旨和執著追求,並願與出版界的同仁共同為爭取一個持續、穩定、健康、質優的新的出版繁榮局面而多作貢獻。
社會榮譽
本社出版的不少教材、專著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好評。《微體古生物學》(郝詒純院士等著)榮獲國家教委第二屆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特等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毛鋼等,修訂版,被教育部評為高校優秀“兩課”教材,並獲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暢銷書一等獎);《地質勘探中的統計分析》(趙鵬大院士等著)和《中國及鄰區構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王鴻禎院士等著)以及《造山帶結構與演化的現代理論和研究方法》(楊巍然教授等著),分別獲國家教委首屆、第二屆優秀學術專著優秀獎;《雲南箇舊錫-多金屬成礦區內生成礦作用的動力學體系》(於崇文教授等著)、《秦巴岩石圈、構造及成礦規律地球化學研究》(張本仁教授等著)、《中國南嶺及鄰區鎢礦床礦物學》(李逸群高級工程師等著)、《地質礦點源信息系統設計原理及套用》(吳沖龍教授等著),分別獲第五屆、第七屆、第八屆中國優秀教材、優秀著作180多種。珠寶系列書和大學英語系列書倍受讀者的青睞。出版計畫
面對中國加入WTO和出版行業競爭日益加劇所帶來的嚴峻挑戰,本社自2001年下半年以來,認真組織全社幹部、職工全面總結過去的辦社經驗教訓,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分析本社在發展中擁有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重新明確未來一個時期的發展思路——要以服務地大和國土資源行業為依託,緊緊圍繞本校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和國土資源行業發展、科技進步需要,將選題策劃和出版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如何挖掘本校擁有的學術資源並將這種資源優勢轉化成本社的出版優勢上來,堅定不移地走特色鮮明、學術水平高、兩個效益顯著、小而專、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優的發展道路。本社目前及未來一個時期重點實施的出版計畫有:①地學、資源、環境、珠寶等領域經典教材、優秀學術名著等精品出版工程;②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管理領域系列優秀教材、參考書、專著出版工程;③珠寶首飾設計、加工工藝、鑑賞、評估培訓教材及參考書出版計畫;④素質教育系列精品讀物(含地球科學系列科普讀物)出版計畫,以爭取儘快形成幾個既能反映本校、本社特色和優勢、又能較好地滿足社會發展需要並具有較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優秀出版物系列。
與此同時,本社啟動了“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區域網路及出版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工程,計畫經過五年的建設,建成能夠滿足本社業務發展需要的區域網路和出版信息管理系統,普及計算機和網路管理,實現全社編務、出版、發行、財務管理等網路化、數位化和出版編務工作自動化,取得網際網路出著作權,成為與我校學術地位相稱的學術出版服務體系。一年多來,本社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已經購置一批高檔計算機和其他硬體設備,安裝了雲因公司的財務、發行管理軟體,申請了二級域名,建成了出版社區域網路並通過調試,試運行情況良好,基本完成社內計算機與區域網路的連線,財務、發行管理正在朝著計算機管理和網路化方向邁進。本社是“中國高校教材網”第一批入網高校出版社,已經陸續收到網上訂單;2002年6月,本社與方正軟體公司簽訂了使用方正Apabi軟體在網上出版和銷售本社ebook的協定,開始了ebook出版和銷售探索,並正式向主管部門申請網際網路出著作權。所有這些工作,必將為本社跟上出版業技術革命步伐、拓寬我社業務範圍、擴大業務量提供鋪墊。
下高機構
社長辦公室總編辦公室
策劃編輯部
第一編輯室
第二編輯室
市場行銷部
出版部(含出版,照排,校對,質檢)
財務部
讀者服務部
作品推薦
《構造地質學》構造地質學是地質學的主要分支學科,是地質學專業的基礎課程,為了教學需要,於1990年由朱志澄、宋鴻林主編出版了《構造地質學》。近十年來,構造地質學又有了新的進展,為適應構造地質學的發展水平和學科建設,對原書章節和內容作了較大幅度的調整、更新和充實。編寫修訂本的指導思想和思路是:反映一新構造觀為核心,以構造解析為思路的構造地質學點帶水平,符合教學規律和要求,並具有中國特色。全書在系統論述構造地質學基礎理論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認識和分析各類構造的開闊視野、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以適應21世紀對地學人才的構造地質學知識的基本要求。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地質專業的教材,也可供研究生、地質生產和科研人員參閱。
《首飾製作工藝學》
本書系統全面地介紹了首飾製作工藝的各個環節,內容廣泛,主要包括首飾製作工具和設備、版部工藝流程、失蠟鑄造工藝流程、執模工藝、鑲嵌工藝、電金工藝、足金工藝流程、首飾的機械加工工藝、雷射機快速原型技術在首飾製作上的套用、粉末冶金技術在首飾製作上的套用、首飾的蠟鑲鑄造工藝和電鑄工藝。書中共附有圖片2002幅。本書可作為大中專院校珠寶首飾專業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供珠寶首飾行業從業人員參考。
《古生物地史學概論》
本書是為了適應高等學校地質類教學改革的需要,將古生物和地史學合編而成的新教材,全書分為16章。本教材已地質歷史時期有機界、無機界的演化為主線,以階段論、活動論的思想為指導,力求將原古生物學和地史學有機地融為一體,系統介紹了古生物學、地史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在教材內容調整方面,加強了古生物學、地史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簡化了古生物學門類和各斷代地史內容,並簡單介紹了地史時期有機界、無機界的重大事件和古生物地史學的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本書系統性強,內容簡潔,圖文配合恰當、可作為高等學校地質類院系古生物地史學教科書,也可供地學類專業的其他人員使用
《礦產經濟與管理》
本書是一部以礦產資源經濟(包括經濟區化、區域和礦床勘查經濟評價幾款善建設可行性研究)與地礦行政管理(包括儲量管理、勘查開發監督管理和礦業權管理)為主體,並簡略介紹有關法律、法規基本知識的教科書。書中注重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以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
本書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反映了當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中,礦產經濟與地礦管理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和今後發展趨勢。本教科書為教育部“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和原地質礦產部“九五”重點教材,適用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地質(地球科學)和礦產勘查工程專業或自然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規劃等專業,也可供從事礦產資源經濟和管理的公務員會實際工作者培訓或自學參考使用。
相關資料
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中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是國家辦有研究生院的大學之一;是一所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人事部授權可自行審批增列博士生導師、自行審定教授任職資格的大學;是一所以地球科學為特色,理、工、文、管、經、法、教、哲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學校創建於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等系(科)合併組建而成的北京地質學院,1960年被國家確定為中國重點院校。1970年遷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漢,1987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環境幽雅交通便利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東湖風景區,毗鄰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武漢·中國光谷”。學校有產權面積112.54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教育、科研、學術氛圍濃厚,是一座集現代教育、科學研究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學城。現代化的教學樓群、圖書館、博物館、學生公寓及其它配套服務設施,為莘莘學子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是學習深造的理想選擇。
學科集優實力雄厚
中國地質大學是一所以地球科學為特色,理、工、文、管、經、法、教、哲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近年來,學校大力構建以地球系統科學為特色的學科體系,在保證地學優勢的前提下,大力建設和發展非地學類的碩士、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努力形成多學科相互支撐、相互配合、共同發展的學科格局;大力發展套用科學、前沿科學,與國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信息、納米、材料、生物、能源、環保等新興交叉學科領域,相對綜合的地質科學、資源與環境、地質工程技術、通訊與信息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機電工程、套用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等八大學科體系正在形成。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科技實力雄厚,人才濟濟,現有5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2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有22個院(課部),62個本科專業,現有博士學位授權學科點38個,一級學科授權點5個,六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119個,一級學科授權點18個,以上學科涵蓋授權學科門類8個。此外還有工程碩士學科領域15個;高校教師專業13個;現有國家地質學理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國土資源部地質工科人才培養基地,具有培養學士-碩士-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
建校以來,先後有60多名院士在校任教,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現有教職員工2950人,其中教授349人,副教授58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4人,俄羅斯工程院院士2人,外聘院士12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8個,自2003年進入“楚天學者計畫”以來,我校共有9位教授入選湖北省“楚天學者計畫”,9個學科為“楚天學者計畫”特聘教授設崗學科。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06人,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名。博士生導師124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現有各類在校生450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20856人。
校風嚴謹桃李芬芳
學校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大力開展素質教育和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在第八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獲得“高校優秀組織單位”稱號,在湖北高校中排名第一。學校在第四、五、六、七、八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上五獲“校長杯”,並多次代表國家參加國際大賽,取得77塊金牌、54塊銀牌、67塊銅牌的好成績(第八屆大運會獲7金12銀8銅);培養出了以征服七大洲最高峰的李致新和王勇峰、第一個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學生次落、第27、28兩屆奧運會羽毛球混雙冠軍高崚、中國超級模特彭麗霞等為代表的體育和文藝明星,他們為國家及學校贏得了極大的榮譽。
學校始終堅持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優秀人才、不斷開拓創新的辦學宗旨,遵照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提出的“基礎要厚實、專業要精深、知識要廣博,辦出特色,辦出風格”的培養要求,以“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為校訓,為培養“愛國心和責任感強、計算機和外語能力強、基礎理論強、管理能力強、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強”的“五強人才”而不懈努力。五十多年來,培養出了10萬餘名畢業生,他們中的大多數已成為各條戰線上的業務骨幹,更令人感到自豪的是已有24名畢業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更有溫家寶等一批黨和國家的高級管理人才。
研教並重成果豐碩中國地質大學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學校現有各類科研機構、實驗室、各類研究院(所、中心)86個,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省部級開放(重點)實驗室及工程中心11個,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個,9個基礎課實驗室通過了省教委組織的基礎課合格實驗室評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擁有具有國內國際領先水平的大型儀器設備92台,充分體現了學校是一所研究與教學並重的綜合性大學。九十年代以來,學校累計完成科研項目1000多項,其中有50多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獎或國家發明專利;尤其是趙鵬大院士於1992年獲國際數學地質最高獎——克倫賓獎,殷鴻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確定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金釘子”(國際標準)的科技成果榮獲“2001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進展”,“200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2001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的殊榮。我校作為唯一的高校參加了被稱為“深入地球內部的望遠鏡”的國家級高科技工程--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科學研究。在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中,“神舟五號”所安裝的“搜尋救援輔助決策系統”服務平台,是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獨立研發的MAPGIS(地理信息系統)軟體為載體的。MAPGIS地理信息系統已連續6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部組織的國產GIS平台軟體測評第一名,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國內500多家同類產品激烈競爭中拔得頭籌,被運用於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行。納米科技在我校也得到了迅猛發展,特別是納米礦物材料的化學合成、製備,納米功能材料的合成、摻雜,非金屬礦物材料的微粉化等,已具備一定的研究基礎和科技水平。目前學校擁有與納米材料有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重點項目、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及高新技術項目近20項,其中1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通過湖北省科技廳組織的成果鑑定。納米科學和技術將對未來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已經成為一個國際競相爭奪的科技戰略制高點。此外,學校為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尋找和合理利用資源、減輕自然災害、保持人類生存環境、擴展生存空間、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同資源環境的協調、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交流廣泛放眼世界
學校面向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領域和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在保持基礎學科優勢的同時,不斷調整專業結構,加強產、學、研相結合,鞏固和發展了與許多著名大中型企業的合作關係。學校堅持立足國內、面向世界的辦學思想,開展廣泛的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現與30多個國家的150多所高校和學術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資料交換關係,並每年選派在校生前往俄羅斯的莫斯科大學、聖彼得堡礦業學院、聖彼得堡化學藥學院、加拿大的約克大學、北大西洋學院留學,邀請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校訪問、講學。
勵精圖治奔向未來
在新世紀裡,地大人將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學校的各項工作,發揚“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優良傳統,堅持與時俱進的辦學風格,以人為本,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人才隊伍建設為核心,以教育教學質量為生命線,勵精圖治,為把中國地質大學建設成為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經法教哲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現代型、國際型、開放型的高水平大學而不懈努力!
中國211工程大學出版社
盤點中國211重點大學的出版社名錄,為各校的圖書出版管理提供綱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