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堰鎮

三道堰鎮

從成都沙灣會展中心出發,沿著沙西線一直向西,驅車只需15分鐘,一座大型仿古牌坊便躍然眼前。這裡,便是有著古蜀水鄉之稱的――三道堰鎮。全鎮幅員面積18.62平方公里,人口1.92萬,轄6個行政村和一個社區居委會。三道堰鎮1996年11月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為“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2年9月被成都市政府確定為“成都市小城鎮建設特色鎮”,2007年1月被成都市政府列為全市60個優先發展新市鎮之一,至今已發展為獨具特色的古蜀水鄉休閒旅遊新市鎮。

基本信息

區位優勢

三道堰鎮三道堰鎮
三道堰鎮位於成都市近郊,東與郫縣團結鎮毗鄰,西與郫縣元鎮新民場鎮接壤,南與郫縣紅光鎮相連,北與彭州市、新都區相鄰。距成都市區19公里、15分鐘車程,距郫縣縣城6公里,距繞城高速公路8公里。境內有國家級二級公路郫彭路縱貫南北,沙西線橫跨全鎮,以及連線沙西線和三道堰城區的水鄉大道,中心位置突出,交通十分便捷,商貿活躍,對周邊地區經濟具有較強的帶動的輻射作用。

三道堰鎮是成都平原上唯一有兩條河流縱貫全境且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水鄉古鎮,其得名因古望帝和從帝在柏條河治水期間,用竹簍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頭導水灌田而來。地處成都市母親河府河上游,岷江的兩大支流――徐堰河柏條河並行穿越鎮域而過,水源豐富,水質清澈,親水性好,生態環境優美,素有古蜀水鄉之稱,是歷史上有名的水陸碼頭和商貿之地。鎮域內無工業污染企業,鎮內的柏條河和徐堰河兩大河流是全國水質最優的河流,也是西南最大的自來水廠——成都市自來水六廠的水源提供地,承擔著成都市90%以上的供水。

歷史文化

三道堰鎮三道堰鎮
古鎮靜靜地躺在百里長河,千年流水帶著岷水的情感梳理著古鎮秀美的容顏。只因有這一河好水的滋潤,才使得這古鎮浸透了水光月色,流淌著悠長古韻,積澱了古老川西厚重的底蘊。城鎮建築以親水性為主題,臨水而築,以灰瓦白牆、小青瓦屋頂、高低錯落的風火山牆、挑梁等為特徵的徽派建築與川西民居風格溫情結合,是古鎮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年農曆端午節舉辦的龍舟會,以賽龍舟、搶鴨子、放河燈、歌舞表演、川劇座唱、書畫展覽等活動為主要內容,熱鬧非凡、人山人海,是三道堰鎮久負盛名的傳統文化節日。鎮域內有堰橋、堰橋文化廣場、“三道堰”休閒公園、橋頭花園、“三道堰古鎮”大牌坊、“水鄉坊”、“濱河坊”等仿古牌坊和建於1923年的永定橋、中共郫縣第一個支部成立所在地和郫縣革命的發祥地――青塔寺、充滿傳奇和地域特色的古水陸碼頭、望江樓、聞水閣等特色景點,反映水鄉圖語的牆體畫耐人尋味。正逐步恢復建於明朝的“五省會館”(湖廣館、廣東館、福建館、江西館、陝西館)、詞庫等特色景點。三道堰鎮也是登山英雄彭仲穆的家鄉。

基礎設施

三道堰鎮三道堰鎮
三道堰鎮首座交通“紅綠燈”在鎮環城路與郫彭路交叉口建成投入使用,為過往民眾的通行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三道堰鎮黨委、政府也將以此為標誌,開始新一輪的水鄉休閒旅遊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環城路、濱河旅遊快速通道、新團路三道堰鎮段和鎮文化活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交通:離成都19公里,僅20分鐘車程,距縣城僅6公里,郫彭路橫貫南北,沙西線從鎮東北穿過,沙三線連線沙西線和城區,村村通路。

水:鎮內目前有西南地區最大的自來水廠——成都市自來水六廠,每日生活供水量100萬噸。解決成都市區80%的供水,城市基礎設施第一個BOT供水項目已併網供水。

電:三道堰電力資源豐富,有裝機容量3750千瓦的羅家橋水力發電廠;新建成的35千伏輸變電工程已投入運營。

氣:鎮內有日供氣3萬立方米的天然氣配氣站。

通訊:光纖電視、通訊已實現村村通。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都在境內設有基站,實現通訊無盲區。

發展優勢

三道堰鎮三道堰鎮
素以“古蜀水鄉”著稱的三道堰鎮,是歷史上有名的水陸碼頭和商貿之地,是一座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川西名鎮。

三道堰鎮淋浴改革開放的春風,依託優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通訊、獨特的自然生態和農副產品資源優勢,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先後獲得“全國農業生態保護區”和“四川省小城鎮試點鎮”等多項殊榮。已有望陽閣、和境山莊、閱江樓、西港碼頭等星級農家樂,“堰上”生態休閒住宅正在建設中,多家企業相繼匯集在這片熱土上投資置業。

在新的世紀裡,三道堰鎮迎來了新的戰略機遇期。面對難得機遇與嚴峻挑戰,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抓住第一要務,按照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要求,以爭創一流工作業績為動力,堅持培育產業、聚集人氣、改善環境、提升形象、促進發展的思路,齊心協力,真抓實幹,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產業培育和城鎮化進程,努力構建規範化服務型政府,積極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三道堰鎮正在按“一城兩河三線”的發展思路,重點以培育親水休閒、運動休閒等旅遊產業和房地產開發為突破口,著力構建古蜀水鄉旅遊特色鎮。

人文景觀

三道堰鎮三道堰鎮
1996年實施舊城改造以來,城鎮規劃以建設可持續的人居環境為主線,突出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思路。將建設風格定為“川西民居、水鄉特色”。通過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形成依河而居、傍花隨柳的居家環境。小橋、流水穿插其間,顯現出一幅安定、詳和的風情畫卷

三道堰鎮建築特色以“親水性”為主題,沿柏條河兩岸的吊腳、吟詩樓、品茶樓、書畫樓、棋牌樓、飲食文化樓、觀景樓圍繞在永定橋周圍,遙相呼應。微風拂過,碧幽的水面波光鱗鱗,置身其中頓感境深意長,讓人留連忘返。

城鎮建築總體部局通過對層數的控制和建築平面的布置,顯現出錯落有致的小青瓦坡屋頂、高低錯落的封火山牆、伸出檐的桃廊、有規律凹凸的陽台、平台與坡頂的交錯,再現傳統川西民居豐富多變的造型

城鎮區域內的建築色彩以青瓦、白牆為主色調,綠樹紅花、青石河欄、卵石小道逶迤其中,在生態花園的映襯下,使小鎮在古樸中充滿芬芳氣息,實現傳統與現代共生,城市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每年五月端午節的“龍舟會”,是三道堰鎮久負盛名的傳統文化節。直至2006年,已成功舉辦了51屆。一年一度的“龍舟會”,以賽龍舟、搶鴨子、歌舞表演、川劇座唱、書畫展覽等文體活動為內容。加上物資交流大會,吸引了周邊眾多客人前來趕集觀光,繁榮了市場,聚集了人氣,提升了三道堰鎮的對外知名度。

三道堰鎮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黃辣丁”、“炒大蝦”、“戴大肉”等特色菜名揚千里,招徠八方美食家紛至沓來。河畔的休閒港、飲食樓、水上人家更是節假日休閒旅遊的好去處,遠離了大都市的喧囂,在綠草茵茵、鳥語花香的秀水河畔,讓人產生意境瑕想、平和安詳的情懷。

旅遊特色

三道堰鎮三道堰鎮
三道堰鎮實施舊城改造以來,城鎮規劃以建設可持續的人居環境為主線,突出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思路;建築特色以“親水性”為主題,建築風格利用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勢,已初步形成“古蜀民居、水鄉特色”、濱河而居的人文環境。沿柏條河兩岸的川西民居建築錯落有致,再現了傳統川西民居豐富多變的造型;建築色彩以青瓦、白牆為主色調,綠樹紅花、青石河欄、卵石小道宛延曲折,使小鎮在古樸中充滿靈氣和趣味,實現了傳統與現代共生、城市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因優質的水資源,這裡盛產天然黃辣丁、沙網魚紅豆魚等野生河魚,飲食文化豐富多彩。“黃辣丁”、“炒大蝦”、“戴大肉”等特色菜名聲在外,八方美食家紛至沓來。境內和境山莊、望陽閣、閱江樓、尚水、河壩苑等餐飲企業,傍河而建、環境優美,已形成每日接待6000人次的休閒餐飲接待能力。這裡有西南地區最大的馬術俱樂部——和境山莊馬術俱樂部,內有荷蘭皇家弗里斯蘭母馬三匹、荷蘭溫血馬、俄羅斯系馬駒、大量純血馬、純血種公馬、阿拉伯種公馬及純血母馬等共9個品種;周末閒來騎馬運動,不失為一種高尚健康的休閒方式。此外,倍受國家體育總局和業內人士關注,並多次獲國家嘉獎的北京飛人俱樂部,開闢了運用三角翼、動力傘、輪式雙人動力傘等飛行器進行編隊表演、特技表演、拉煙表演、晚間煙花表演、條幅展示表演、三角翼跳傘表演、航拍服務、體驗服務等飛行表演和體驗項目,得到了服務對象和遊客的高度讚揚。鎮域特色景點、特色體驗活動與豐富的水資源、優美的生態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特色餐飲,造就了三道堰鎮獨具特色的濱河休閒旅遊產業健康發展。

產業發展

工業

鎮內有西南地區最大、保障成都市90%飲用水的成都市自來水六水、城市基礎設施第一個BOT供水項目及配套的助冽淨水劑公司和泰克電器、嘉興精密鑄鋼等規模以上企業及鑫鴻望食品、名匠木業等食品、製造工業項目。

三道堰鎮水稻
農業

勤勞的三道堰人民,依託傳統農業,開展了水稻制種、川芎和蔬菜種植,是國家級豐糧工程基地。結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新農村建設項目--汀沙大蔥無公害蔬菜基地正緊鑼密鼓的建設。

三道堰鎮有二十餘年的雜交水稻制種歷史,是全縣重要的制種基地。縣種子公司,省農科院等單位在該地的制種總面積約7000畝,品種以崗優、崗多、汕優系列為主,年總產量1500噸左右。該鎮蔬菜種植規模較大,種類品種齊全。常年蔬菜面積2000畝,秋、冬蔬菜種植面積6000餘畝,擁有大蔥、大蒜、洋芋等特色蔬菜基地,分別布局在汀沙村,程家船村、界龍村。全鎮種植大蔥面積500餘畝,年產量約3800噸,其中常年蔥200畝,春、夏季產量在1800噸以上。秋洋芋900畝,產量540噸;春洋芋1000畝,產量600噸。大蒜1500畝,總產量約1500噸。還有大中棚蔬菜200餘畝,以生產苦瓜、茄子、番茄為主,主要分布在程家船、青塔、炮通等村。

三道堰鎮盛產樟州柚,全鎮利用林盤地栽種樟州柚近500畝,年生產量已達75噸,於每年10月中旬開始上市。還有一定規模的川芎、花木種植。全鎮川芎面積1100畝,總產量約200噸,主要分布於青槓樹,界龍、炮通等村。花木約50畝,有黃桷蘭、雪松、桂花、女貞、月季、塔柏,鐵樹等50多個品種,主要分布在八步橋,汀沙、程家船等村。全鎮小家禽養殖年出欄25萬隻,以蛋雞、土雞、土鴨、肉鴨、商品兔養殖為主,每年可提供各類禽蛋共1000餘噸。並有種鵝規模200隻以上的專業大戶3戶,年生產種蛋共約5萬個;美蛙養殖場1個,規模5畝,年產量達1萬斤以上。

城鎮建設

三道堰鎮三道堰鎮
該鎮聘請專家進一步完善了三道堰城鎮規劃修編。集中精力對城鎮文昌宮片區、汀沙農民新居、八步橋農民安置小區、羅家等6個片區進行了拆遷改造,共完成拆遷面積6.9萬平方米,新建面積10.3萬平方米,推動了300餘戶1000餘農民向城鎮集中。該鎮城區面積已由改造前的0.2平方公里發展到0.5平方公里;針對鎮財政資金饋乏的現狀,積極採取多種融資方式,千方百計籌措資金2000餘萬元,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目前,沙三線已全面建成通車;水鄉大道、文昌宮路、水井坎街和永定街南延段等“三縱三橫”城鎮道路骨架建設基本完成;文昌宮市場已建成投入使用,八步橋市場正在抓緊建設;景觀廊橋建設已全面完工;景觀索橋已完成地堪、設計等前期準備工作;注重城鎮配套設施建設,先後建成了汀沙花園、橋頭花園和順堰上街休閒花園。規範了城鎮的門牌、指路牌、標牌等。設定了“三道古堰”遺址牌和三道堰鎮的名人介紹牌,增添了城鎮的文化內涵;加強城鎮環境綜合治理,將城鎮管理延伸至秦家廟段和八步橋段,將城區清掃保潔推向市場,由專業物業公司管理。先後投入資金70餘萬元完成了3.5萬平方米的郫彭路三道堰段臨路建築風貌改造和部分光彩工程建設,投入資金20餘萬元對城區段路燈進行了改造;加大力度對柏條河和徐堰河城區段環境和排污管理,嚴格按水源管理和河道管理要求清淘、疏理,堅決制止直接排污行為,鎮容鎮貌煥然一新。

發展戰略

三道堰鎮三道堰鎮
“一城”重點要規劃好城鎮功能、規模配套設施以及建築特色,達到“處處皆景觀”的效果;

“兩河”即徐堰河、柏條河兩條河流。根據河流的位置和水流的特點,把兩條河規劃成不同功能的休閒旅遊區。柏條河重點以入駐親水休閒項目為主,徐堰河重點以入駐不上運動休閒項目為主;

“三線”即沙西線、沙三線和郫彭路。根據郫縣沙西線休閒旅遊的總體規劃,制定沙西線三道堰段和沙三線休閒旅遊規劃。

社會事業發展

三道堰鎮三道堰鎮
三道堰鎮將以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改善民眾生產生活為目標,促進社會持續進步。一是積極穩妥地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規範程式,完善機制,擴大黨委會、黨代會向民眾開放,積極推進村支部書記公推直選工作,加強村(居)民自治組織建設,推進黨務、政務、村務和財務公開,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提高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質量,促進基層民主管理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式化。二是通過多種載體大力推進文明鎮、村、社區創建活動和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榮辱觀教育。大力推進學習型組織建設,深入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和全民普法教育,完善村規民約,堅持不懈地“掃黃打非”,淨化文化市場,弘揚社會正氣。多渠道地增加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投入,加大精神文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開展民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抓隊伍、抓活動、出作品,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三是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加強科技推廣與服務,在全鎮培育學科學、用科學、科學致富的良好氛圍。繼續搞好九年制義務教育,穩步推進撤併校工作,提高初升高水平,為三道堰的孩子創造更多的深造機會。四是堅持把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結合起來,把解決好失地農民就業與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結合起來,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完善政府扶助、社會參與的職業技能培訓機制,繼續實施和完善鼓勵企業增加就業崗位、加強就業培訓的財稅扶持政策,完善對困難民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建立促進城鄉充分就業的長效機制。五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認真做好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和社會保險工作,探索建立保護失地農民切身利益的長效機制。重視保障婦女兒童權益,積極發展殘疾人事業。健全幫貧助學、醫療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援助、生產幫助、法律援助等扶貧濟困長效機制,切實維護和保障低保對象及特殊困難民眾的基本生活權益。六是認真做好民眾信訪工作,綜合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調解等方法,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尤其是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注重從源頭上化解矛盾,實現由保穩定向創穩定的轉變。七是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強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保障人民民眾安居樂業。八是加強公共安全管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對食品、藥品、飲食衛生和交通安全等的監管,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旅遊發展

三道堰鎮和境山莊
和境山莊

和境山莊名曰山莊,實為園林。設計者匠心獨具地將中國傳統園林,尤其是川西民宅與日本園林的風格和它們各自所蘊藏的文化內涵有機地融為一體,使其成為這一地區不可多得的合壁式園林。和境山莊體現的文化主題是“天人和一”的思想。“和”即是“與天、與地、與人相和諧”,“境”則意指凝重的文化品格,卓然超世的人生境界。因而山莊繼承了中國傳統寫意山水神韻,藝術地提煉了自然山水的構成要素,以水(江水、湖水、瀑布之水)為脈,石(岩石、卵石、青石)為骨,草木(川西特有植物)為肌膚,在有限的空間裡重塑和展現大自然之景象。

同時,和境吸取了日本園林的一些經典作法,從美學角度考慮園內各物的組群、平衡、運動和韻律,使其總體布局相對協調。和境在主園中布局的一處“枯山水”庭園景即十分典型。這種常出現在禪宗庭內,以樹木、岩石、天空、砂石勾勒,寥寥數筆即成的園林景致蘊涵著極深寓意。它是禪宗修行者眼裡的“精神園林”。和境將其拿來我用,無非助喧譁塵世中之現代人找回本真寫寧靜。可見,設計者之用心之至善。和境注重文化氣質的表現,襯托寫意山水園的質樸與秀雅。即使一本、一石、一架藤蔓也以楹聯匾額,書畫詩對,深化著園林文化的品味。

園內設有風味獨具的“風”“花”“雪”“月”宴坊,並輔以自制的“十二花神陳釀”,形成和境一道特別的風景線。時至夏日,清風徐來,湖中荷香與四下飄逸,給人不飲亦醉的奇妙感受。行於和境,且行且看,人倚花姿,花映人面。春日於和境,觀鶯飛燕舞,鳥語花香;夏日於和境,聽岷江之水,浩浩蕩蕩;秋日於和境,賞蓮葉田菡萏妖嬈;冬日於和境,感梅香沁人暖陽斜照。

三道堰鎮望陽閣
望陽閣

相傳,二千年前鱉靈治理岷江,望帝親臨鵑城以北十餘里的柏條河(岷江支流)督查,鱉靈臨河修望帝寢宮,曰“望陽閣”。古堰大功告成,又建永定橋,意即長治久安。堰橋造福子民,糧桑豐盈、商賈雲集,形成三道堰古鎮,繁榮至今。古望陽閣雖毀,所幸錦城楊程先生在原址重建,既念先帝,又待遊人。
望陽閣鄉村酒店居有古式閣樓客房十餘間;食有野味河鮮數十種;娛有垂釣魚、漂流、歌舞、棋牌;游有名花小徑、竹木庭院、古式長廊和數百米親水綠廊,與河水相印成趣。入夜更有篝火燒烤、音樂晚會、夜啤酒等,華光閃爍、波光粼粼,令人流忘返。

古鎮、古堰、古橋、古閣是我們與昨天對話的紐帶;

水車、水牛、水溪、水景是人與自然交融的靈物。

三道堰鎮尚水
尚水

尚水位於三道堰景觀廊橋——堰橋以及文化廣場旁邊,依柏條河而建,在城區內,占地10餘畝,接待能力350人。此地鳥語花香,環境清幽,是玩水、休閒好去處,會所以人為本,以生態定位,以品質立足,以特色服務為宗旨,是一座集吃、住、游、娛為一體的現代化度假村,是團體會議、朋友小聚、家人休閒的理想場所。內有多功能廳一個,豪華包間5個,每個豪包都是一個獨立的小院,園林設計獨具特色,令人流連忘返。住宿:標間8個,120元/間。會所主營特色菜:野生石爬子、土甲魚、蛇、人工養殖娃娃魚、梅花鹿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