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區(今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江西省婺源縣)以及浙西新安江流域的嚴州等和江西浮梁、德興,安徽旌德、石台等徽州方言文化區。它的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物中。
徽派建築以粉牆黛瓦、馬頭牆為表型特徵,以磚雕、木雕、石雕為裝飾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廳為居家特點。在徽州地區現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遺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著海內外無數的遊客紛至沓來。
歷史淵源
聚族而居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風,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
祠、家祠之分。據《寄園寄所寄》載:“聚族而居,絕無一雜姓攙入者。其風最為近古。出入齒讓,姓各有宗祠統之,歲時伏臘,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禮,彬彬合度。
”黟縣南屏全村共有30多座祠堂,宗祠規模宏偉、家祠小巧玲瓏,形成一個風格古雅的祠堂群。村前橫店街,200米長就有八座祠堂。“序秩堂”、“程氏宗祠”為兩大宗祠,另有三座支祠和三座家祠,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封建宗法勢力的博物館。古徽州名門望族修祠擴宇、建設支祠,規模勝似瓊樓玉宇,以顯示家族的昌盛。
這些大祠堂,用料碩大厚實,有的竟採用整塊長達6.7米、高1米多,寬80公分的大木料作月梁;用整根圓周2.3米、高7.8米的大木料作廳
柱;開鑿出整塊10米多長、5米多寬的大石板作台階。祠堂的“享堂”、“寢堂”採用一色的名貴木材,如銀杏等,稱“白果廳”;也有重梁疊架,稱“百梁廳”。祠堂大門多作“五鳳樓”,高牆翹角。整座祠堂莊嚴肅穆,體現出族法族規的神聖威嚴。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呈坎羅東舒祠融“古、雅、美、大”於一體,共四進四院,後寢寶綸閣高達13.6米,面闊11開間。著名的祠堂還有龍川胡氏宗祠、黟縣敬愛堂、棠樾清懿堂(罕見的女祠)等。在徽州地區現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遺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著海內外無數的遊客紛至沓來。
山地特徵
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傳統和優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形成獨
具一格的徽派建築風格。粉牆、瓦、馬頭牆、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檐、曲徑迴廊、亭台樓榭等的和諧組合,構成徽派建築的基調。徽派古民居規模宏偉、結構合理、布局協調、風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裝飾在門罩、窗楣、樑柱、窗扇上的磚、木、石雕,工藝精湛,形式多樣,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其高超的建築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卓越才能 。
有“民間故宮”之稱的宏村承志堂前廳橫樑上的“唐肅宗宴客圖”和“漁樵耕讀”、“琴棋書畫”等木雕精品,每每令旅遊者驚嘆不已。徽州民居講究自然情趣和山水靈氣,房屋布局重視與周圍環境的協調,自古有“無山無水不成居”之說。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綠水之間,依山
傍水,與亭、台、樓、閣、塔、坊等建築交相輝映,構成“小橋、流水、
人家”的優美境界。黟縣宏村,背靠古木參天的雷崗山,前臨風光旖旎的南湖,傍依碧水縈迴的浥溪河,整個村落設計成牛形,景色極為秀麗,有“中國畫裡的鄉村”之稱。徽州古民居,多為三間、四合等格局的磚木結構樓房,平面有呈口字、凹字、日字、字母H等幾種類型。
兩層多進,各進皆開天井,充分發揮通風、透光、排水作用。人們坐在室內,可以晨沐朝霞、夜觀星斗。經過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較柔和,給人以靜謐之感。雨水通過天井四周的水梘流入陰溝,俗稱“四水歸堂”,意為“肥水不外流”,體現了徽商聚財、斂財的思想。民居樓上極為開闊,俗稱“跑馬樓”。
天井周沿,還設有雕刻精美的欄桿和“美人靠”
。一些大的家族,隨著子孫繁衍,房子就一進一進地套建,形成“三十六個天井,七十二個檻窗”的豪門深宅,似有“庭院深深深幾許”之感。黟縣關麓的“八大家”就是由八個兄弟的20幢民居屋舍相貫、院庭聯幢而成。徽派民居在室內裝飾和擺設方面也極為講究。
正堂掛中堂畫,兩側中柱上貼掛楹聯。“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等透出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徽商賈而好儒、崇文重學的思想。廳內陳設條桌,桌上東邊放一花瓶,兩邊擺一古鏡,中間是時鐘,寓意徽商在外永遠平安。走進徽州,人們可以從眾多鱗次櫛比的古民居中看到“東方文化的縮影”,著名的古民居村落有西遞、宏村、唐模、南屏、呈坎、昌溪等等。
文化傾向
古徽州文風昌盛、教育發達,“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
燦若繁星。為宣揚封建的倫理道德,表彰宦績政聲、孝子義士、節婦烈女等,徽州人多採用“立牌坊”的辦法以傳顯榮光,流芳百世。古牌坊結構嚴謹、布局合理、規模宏大,每一塊梁枋,每一件鑲嵌都合乎力度,在建造上講究選址、造型、雕刻、用料等。牌坊型制不一,有樓脊式,“沖天柱”式;有方形四柱、八柱,也有“一字型”單門和三門的;有遍飾雕刻、工致華麗,也有平琢渾磨、不事雕飾的,其排列有縱列七道、四道,也有三座橫列一排。
著名的棠樾牌坊群七座牌坊拔地而起,呈半弧形展開,似在訴說著一個個忠、孝、節、義的故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許國石坊(俗稱八腳牌樓),四面八柱,由前後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式牌坊和左右兩座單間雙柱三樓式牌坊組合而成,氣勢極為恢宏,顯示著許閣老的豐功偉績。立於黟縣西遞村口的胡文光刺史坊,高12.3米、寬9.95米,四柱三間五樓,全用質地堅細的“黟縣青”石料,雕刻精美,流檐翹角,宏偉壯麗。
徽商意願
由於文風頗盛,當地居民"處之以學,行之以商。明中葉以後,隨著徽商的崛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徽商財力雄厚。“盛館舍以廣招賓客,擴祠宇以敬宗睦族,築牌坊以傳世顯榮”。於是乎給後世留下了大量優秀作品,其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徽派三絕”——牌坊、祠宇、民居等建築實體中。
它是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成熟的一大建築流派。徽派園林和宅居建築亦同步發展起來並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鎮紮根落戶。作為設計和實施者,江南民間的“徽州幫”匠師對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明清時代,徽商稱雄商界長達二、三百年。明《五俎》云:“商賈之稱雄者,江南首推徽州,江北則推山右(山西)。”明代中葉以後隨著徽州邦的崛起,一批擁有資本十萬、百萬的富商大賈不斷湧現,清代壟斷鹽經營的徽商竟富得可以先後接待清帝康熙、乾隆南巡,支援左宗棠平定新疆。再加上徽商賈而好儒,廣交官府、文士,的本人就有較好的文化素養,徽商是官、賈、儒三位一體。因而出了大批官僚,有的成為朝中顯貴,他們為榮宗光祖,炫耀鄉里,除購置土地外,大部份用於奢侈性消費,大興土木,建築豪華的住宅、園林、書院、祠社、學校等。這些古建築,風格獨特,布局合理,裝飾精緻,變化自然,具有鄉土氣息。加之徽州盛產木材,民間向有雕刻、繪畫傳統,磚、木、石雕別具一格,因而形成頗具地方特色的建築,被譽為:“中國建築藝術的一大派系——徽派建築。”
建築特點
綜述
歙縣明清民居、祠堂隨處可見,牌坊存有八十四座。還有不少古橋、古寺、古塔。使人步入歙縣仿佛走進了一座古典建築藝術的博物館。在中國最美鄉村婺源,完整的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神韻。
其結構多為多進院落式(小型者多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採光通風,亦有“四水歸堂”的吉祥寓意。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牆封閉,馬頭翹角者謂之“武”,方正者謂之“文”,牆線錯落有致,黑瓦白牆,色彩典雅大方。在裝飾方面,大都採用磚、木、石雕工藝,如磚雕的門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欞、楹柱等,使整個建築精美如詩。作為一個傳統建築流派,徽派建築融古雅、簡潔、富麗為一體,它仍保持著獨有的藝術風采。
主體構件
徽派古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樑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兩端雕出扁圓形(明代)或圓形(清代)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
立柱用料也頗粗大,上部稍細。明代立柱通常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為丁頭拱)、斜撐等大多雕刻花紋、線腳。梁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修使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相交融,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顯得格外古樸典雅。牆角、天井、欄桿、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紅砂石或花崗岩裁割成石條、石板築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紋理組合成圖紋。牆體基本使用小青磚砌至馬頭牆。
裝飾藝術
徽派建築還廣泛採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磚雕大多鑲嵌在門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塊的青磚上雕刻著生動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及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極富裝飾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裝飾中占主要地位,表現在月梁頭上的線刻紋樣,平盤斗上的蓮花墩,屏門隔扇、窗扇和窗下掛板、樓層拱桿欄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頭等。內容廣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鳥獸及八寶、博古。題材眾多,有傳統戲曲、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漁、樵、耕、讀、宴飲、品茗、出行、樂舞等生活場景。手法多樣,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和鏤空雕等。其表現內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築部位而各異。這些木雕均不飾油漆,而是通過高品質的木材色澤和自然紋理,使雕刻的細部更顯生動。
石雕主要表現在祠堂、寺廟、牌坊、塔、橋及民居的庭院、門額、欄桿、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礎、抱鼓石、石獅等上面。內容多為象徵吉祥的龍風、仙鶴、猛虎、雄獅、大象、麒麟、祥雲、八寶、博古和山水風景、人物故事等,主要採用浮雕、透雕、圓雕等手法,質樸高雅,渾厚瀟灑。
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徽派“三雕”以績溪、歙縣、黟縣、婺源縣最為典型,保存也相對較好。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家具、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三雕”的歷史源於宋代,至明清而達極盛。明代雕刻粗礦、古樸,一般只有平雕和淺浮雕,藉助於線條造型,而缺乏透視變化,但強調對稱,富於裝飾趣味。清代雕刻細膩蘩復,構圖、布局吸收了新安畫派的表現手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鏤空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十餘層,亭台樓謝,樹本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於同一畫面,玲現剔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
磚雕
磚雕是徽州盛產質地堅細的青灰磚上經過精緻的雕鏤而形成的建築裝飾,廣泛用於徽派風格的門樓、門套、門楣、屋檐、屋頂、屋瓴等處,使建築物顯得典雅、莊重。它是明清以來興起的徽派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份。磚雕有平雕、浮雕、立體雕刻,題材包括翎毛花卉、龍虎獅象、林園山水、戲劇人物等,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徽州磚雕的用料與製作極為考究。歙縣博物館藏有一塊灶神廟磚雕,見方僅尺的磚面上,雕刻著頭戴金盔,身披甲冑、手握鋼鐧的圓雕菩薩,據考證這塊精巧絕倫的磚雕花費了1200個匠工,堪稱徽州磚雕藝術的經典作品。
石雕
石雕在徽州城鄉布很廣,類別亦多,主要用於寺宅的廊柱、門牆、牌坊、墓葬等處裝飾,屬浮雕與圓雕藝術,享譽甚高。徽州石雕題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與磚雕複雜,主要是動植物形象、博古紋樣和書法,至於人物故事與山水則較為少見。在雕刻風格上,浮雕以淺層透雕與平面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精緻於古樸大方,沒有清代木雕與磚雕那樣細膩繁瑣。
木雕
木雕主要用於舊時建築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裝飾,遍及城鄉,其分布之廣在全國隨處可見。宅院內的屏風、窗楹、欄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風采,幾乎是無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題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獸、蟲魚、雲頭、回紋、八寶博古、文字錫聯,以及各種吉祥圖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據建築物體的部件需要與可能,採用圓雕、浮雕、透雕等表現手法。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規模,雕風拙樸粗擴,以平面淡浮雕手法為主。明中葉以後,隨著徽商財力的增強,炫耀鄉里的意識日益濃厚,木雕藝術也逐流向精雕細刻過渡,多層透雕取代平面淺雕成為主流。
徽州壁畫
徽州壁畫 即徽派建築壁畫,是壁畫的一種,所謂壁畫,就是繪在壁面上的畫,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壁畫有岩畫、洞窟壁畫、宮廷壁畫、墓室壁畫、寺觀壁畫和民居壁畫等。岩畫如內蒙古陰山岩畫,洞窟壁畫如敦煌莫高窟壁畫,宮廷壁畫如秦都鹹陽宮壁畫遺蹟,墓室壁畫如遼寧金縣營城子壁畫墓,寺觀壁畫如北京郊區的法海寺大雄寶殿中的壁畫《帝釋梵天圖》,民居壁畫如徽州壁畫。
徽州壁畫就是當地百姓俗稱的牆頭壁畫,集藝術性、對稱性、思想性為一體,廣泛描繪在徽州古民居的屋檐下和門樓、窗檐上下,和石雕、磚雕、木雕一樣,是徽州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徽州建築服務的。它與一般壁畫的區別在於:它是以一個牆面上多幅壁畫為一體,以儒家思想和喜慶祝福為主要內容,以工筆寫意為技法,以美化徽州民居外牆壁為目的的一種牆面壁畫。
建築格式
高牆深宅
徽州有許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牆圍起,謂之“封火牆”,遠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門外,只開少數小窗,採光主要靠天井。這種居宅往往很深,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一般住人。廳堂後用中門隔開, 設一堂二臥室。堂室後又是一道封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為一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扇,有臥室 四間,堂室兩個。第三進,第四進或者往後的更多進,結構大抵相同。這種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個家族。隨著子孫的繁衍,房子也就一進一進地套建起來,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檻窗”之說。
馬頭牆
馬頭牆指高於兩山牆屋面的牆垣。徽州舊時建築應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風之需,在居宅的兩山牆頂部砌築有高出屋面的“封火牆”。因形似馬頭,故稱“馬頭牆”。其構造為:隨屋面坡度層層迭落,以斜坡長度定為若干檔,牆頂挑三線排檐磚,上復以小青瓦,並在每隻垛頭頂端安裝搏風板 (金花板)。其上安各種“座頭”,有“鵲尾式”、“印斗式”、“坐吻式” 等數種。
四合式
四合式可分為大四合與小四合兩種。大四合上廳與下廳相向,中間是大天井。上廳為三間式,地坪較高,是正廳堂;下廳也是三間式,進深略淺,地坪較上廳低,上下兩側以廂房連線,活動隔扇。樓梯間有設在廂房的,也有設在上廳背後,再設廂房,小天井。小四合式上廳三間與大四合式同,下廳則為平房,面積小,進深淺。一般中間明堂不能構成下廳,僅作通道,兩個房間供居住,天井也較小,樓梯均在上廳背後。
天井
天井徽州民居除少數“暗三間”外,絕大多數房屋都設有“天井”。三間屋天井設在廳前,四合屋天井設在廳中。這種設計使得屋內光線充足,空氣流通,但冬天冷,雨天潮。天井的設計同徽州的經營傳統有很大關係。經商之人,忌諱財源外流,而天井能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順勢納入天井之中,名曰:“四水到堂”或“四水歸明堂”,圖個財不外流的吉利。
風水舊俗
風水舊俗古徽州建房很講究“風水”,認為房屋的大門忌對煙囪,立門對煙囪,就在大門楣上掛上鏡子和剪刀,謂之“解煞”。門前行走的大路,也忌諱路的走向對準大門。徽州民居建築,都是先由木匠立屋架,然後才蓋瓦封牆。立屋架這天是個大喜之日,親朋好友都要前來祝賀。屋架中有根正梁,是非常講究的。砍伐時,拴繩牽掛,並用木馬承托,絕不能落地。上樑時,披紅掛彩的正梁兩端插著金花,架在木馬上,切忌人從樑上跨過,面前擺著豬頭、魚、雞和其他供品,並點燃一對蠟燭,由房東上香祭梁,接著木匠撒著五供谷,口念讚詞,手提酒壺,四方祭靈。贊梁儀式結束,撤去供品,在鞭炮聲中上樑。木匠又有一番禮讚,眾人齊聲喝好。上樑日,要當天蓋好屋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