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三道堰鎮 位於成都市近郊郫都區北部,東與郫都區團結鎮毗鄰,西與郫都區唐元鎮、新民場鎮接壤,南與郫縣紅光鎮相連,北與彭州市、新都區相鄰。距成都市區22公里、15分鐘車程,距郫縣縣城6公里,距繞城高速公路8公里。 從成都沙灣會展中心出發,沿著沙西線一直向西,驅車只需15分鐘,便可到達三道堰鎮。
歷史文化
修建背景
三道堰其得名因古望帝和從帝在柏條河治水期間,用竹簍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頭導水灌田而來。
都江堰內江的兩大支流——柏條河、徐堰河縱貫鎮域全境,水源豐富,水質清澈,親水性好,生態環境優美,素有古蜀水鄉之稱,是歷史上有名的水陸碼頭和商貿之地。鎮域內無工業污染企業,鎮內的柏條河和徐堰河兩大河流是全國水質最優的河流,也是西南最大的自來水廠——成都市自來水六廠的水源提供地,承擔著成都市90%以上的供水。
三道堰古鎮充分利用了得天獨厚的水資源,築成依河而居、傍花隨柳的居家環境,形成了“川西民居,水鄉特色” 的生態風格。以“親水性” 為主題的呤詩樓、品茶樓、書畫樓、棋牌樓、飲食文化樓、觀景樓沿柏條河兩岸鱗次櫛比。鎮內錯落有致的青瓦屋頂,高低有序的封火山牆,青石河欄傍河護佑,卵石小道逶迤彎曲,盡顯的是傳統與現代共生,自然同城市結合,豐富多變的典型川西民居。古鎮的青瓦、白牆、小橋、流水、白鷺、垂楊,鳥語花香,景色清幽,是一幅安寧祥和的風情畫卷,遊客可在生態農業園區採摘蔬菜,置身其中境深意長,令人流連忘返。
品牌建設
1996年11月,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為“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2002年09月,被成都市政府確定為“成都市小城鎮建設重點鎮”。
2007年01月,被成都市政府列為全市60個優先發展新市鎮之一,發展為獨具特色的古蜀水鄉休閒旅遊新市鎮。
2011年3月,被縣委縣政府確定為世界生態田園城市建設示範鎮之一。先後榮獲了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省級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環境優美示範鎮、省級園林城鎮、省級衛生鎮、省級綠化模範單位、市級二星級平安鎮、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鎮和成都市十佳休閒旅遊城鎮等殊榮。
2014年4月29日,三道堰被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西部最美水鄉——三道堰”。
特色文化
三道堰是成都平原上唯一有兩河並流、且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水鄉古鎮,素有古蜀水鄉之稱,是歷史上有名的水陸碼頭和商貿之地。
古鎮靜靜地躺在百里長河,千年流水帶著岷水的情感梳理著古鎮秀美的容顏。只因有這一河好水的滋潤,才使得這古鎮浸透了水光月色,流淌著悠長古韻,積澱了古老川西厚重的底蘊。城鎮建築以親水性為主題,臨水而築,以灰瓦白牆、小青瓦屋頂、高低錯落的風火山牆、挑梁等為特徵的徽派建築與川西民居風格溫情結合,是古鎮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年農曆端午節舉辦的龍舟會,以賽龍舟、搶鴨子、放河燈、歌舞表演、川劇座唱、書畫展覽等活動為主要內容,熱鬧非凡、人山人海,是三道堰鎮久負盛名的傳統文化節日。
鎮域內有堰橋、惠里情境商業街、導堰公園、水鄉文化廣場、“三道堰”休閒公園、樂水公園、“三道堰古鎮”大牌坊、“水鄉坊”、“濱河坊”等仿古牌坊和建於1923年的永定橋、中共郫縣第一個支部成立所在地和郫縣革命的發祥地――青塔寺、充滿傳奇和地域特色的古水陸碼頭、望江樓、聞水閣等特色景點,反映水鄉圖語的牆體畫耐人尋味。正逐步恢復建於明朝的“五省會館”(湖廣館、廣東館、福建館、江西館、陝西館)、字型檔等特色景點。
三道堰鎮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三道苗苗魚”、“黃辣丁”、“炒大蝦”、“戴大肉”等特色菜名揚千里,招徠八方美食家紛至沓來。河畔的休閒港、飲食樓、水上人家更是節假日休閒旅遊的好去處處,三道堰遠離了大都市的喧囂,在綠草茵茵、鳥語花香的秀水河畔,讓人產生意境瑕想、平和安詳的情趣。
每年五月端午節的“龍舟會”,是三道堰鎮久負盛名的傳統文化節,以賽龍舟、搶鴨子、歌舞表演、川劇座唱、書畫展覽等文體活動為內容吸引很有遊客過來觀光旅遊。三道堰除了每年都要舉行的眾所周知的活動外,還新舉行豐富多彩的活動:2014年潑水節、2015三道堰迎春燈會等等。
惠里情境商業街
“惠”既有仁愛、恩惠之意,又同“慧”智慧、聰明之意。“里” 取居住、街坊、同“理”治理之意。通過“政府主導、平台運營、業主參與”的城市經營理念,匯聚大家的智慧將三道堰“惠里”特色街打造成一條和諧、美好、繁榮的街區。
惠里情境商業街沿河而建,全長2000米,占地50000平方米。以優質的生態資源為依託,以水鄉碼頭主題文化為優勢,是集美食、休閒、娛樂、風光、民俗文化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精品文化旅遊項目。其運用傳統川西古建與徽派建築風格相結合的手法,精心將那些消失塵封的建築群落得以生動再現。
項目分為一期風貌工程、二期主題工程和三期配套工程。一期風貌工程位於柏條河岸,主要以三道堰傳統美食餐飲為主,有三道苗苗魚、曾媽土菜、李大肉等餐飲店。二期主題工程定位為五省會館區,主要有香道館、功夫茶館、三道宴特色餐飲、重慶老灶火鍋等業態的休閒商業。建築風格以清末民初為背景,中西結合,並恢復“戲台”、“字型檔”等地理文化標識,將塵封的民國歷史畫卷生動再現。三期文昌街主要以旅遊購物、特色小吃為主。其設計分為“印象·水街”、“鄉情·水街”和“市景·水街”三部分,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營造出一幅怡人的水鄉風情畫卷,講述了三道堰優美的農耕故事,展現了蜀人超凡的生活智慧。
三道堰 青槓樹村
“兩江碧水抱村流,百歲青槓挽漁舟。半島天成無雕飾,千古田園有遺風。”青岡樹村是市級新農村綜合體示範建設樣板村。千百年來,川西平原形成了一種叫做“林盤”的居住方式,而青槓樹村也充分尊重和發揚的這一極具地域特色的傳統居住形態,依託現有林盤,以“院落”為組合單位,採取小規模、組團式、院落式的空間布局,規劃了9個聚居組團。建築風格既保留傳統川西民居輕盈精巧的建築造型、樸素淡雅的建築色彩,又融入現代建築美觀實用、簡潔大方的特質,粉牆黛瓦、錯落有致,原有的高大喬木全部得以保留,原來的灌溉溝渠在小區內蜿蜒流過,變成了具有灌溉、景觀雙重功能的生態渠。牌坊、水車、亭子等景觀,使整個新村更具品質與活力,生態、形態、文態高度融合,形成了“院在田中、院田相連”的川西田園風光。
按照“農民主體,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以農民集中建房整治項目為主要抓手,以“三體現一方便”為目標,綜合推進農民新居建設、基礎配套建設、公服平台建設和現代產業培育,現已取得初步成效。
生態為本。以“建美麗新村,享幸福生活”的總體方向,按照“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的理念,把整個村作為AAAA級景區來規劃和打造。依託現有林盤院落,規劃採取“宜散則散,宜聚則聚”布局了9個農民新居聚居點,並依河布局了生態產業帶,促進產村相融。在建設過程中,始終把生態作為最寶貴的資源來保護和利用,不改變田園肌理,不破壞河流溝渠,不砍伐成型竹木。農民新居依然保留了川西林盤的風味和特色。同時,把水系串連到每一個聚居點,並將連片低槽田改造成生態濕地,既有很好的景觀效果,又兼顧了排水、灌溉和種植功能,使整個區域形成一個原汁原味的生態家園。
文化為魂。在建築形態上,以川西民居為主基調,融入現代生活的功能需求,聚居點內房屋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粉牆黛瓦、朱檐碧樹,牆內有小院、牆外有菜園,小區間綠道相連、溝渠環繞,讓不少城裡人羨慕不已。同時,通過景觀節點、農耕博物館等重現青槓樹水陸碼頭的繁華景象,將清代老垸子、百年古井等文化遺蹟加以改造和景觀化處理,在拆舊過程中對有價值的房屋構建、生產器具等進行收集保護,為傳承水鄉文化留下珍貴資料。
樂水公園
樂水公園占地面積50畝,以熱帶海洋風情為主要基調,是一個集戲水、游泳、健身、遊覽等功能為一體的開放式親水主題樂園。樂園為三道堰夏季潑蘭戲水主場地。三道堰端午潑蘭習俗源於清代中葉,人們互潑蘭湯祛病除濕,後演變為互潑表示真誠的祝福。以前的三道堰是水陸碼頭,場鎮上最繁華的時候,常住人口達數千,加上流動人口將近萬人。衣食足,禮儀興,文化盛。端午時節,三道堰的鄉紳通過行會集資的方式,開始在端午節辦會,座商、行商、攤販物資交易頻繁,木偶、曲藝、皮影文藝表演熱鬧,人們通過互相潑蘭湯的形式,用飛濺的水花表示衷心的祝福。這一天有點像外國的狂歡節,不用拘於形式、不用禁錮情趣,人們可以盡情放鬆。
主要景點
城北生態濕地公園
城北生態濕地公園占地面積27畝,2012年建成開放,為三道堰城鎮北門標誌性景觀。公園內溪流蜿蜒、植被繁多,形成荷塘、溪流水域面積共10000平方米,種植蘆菖蒲、睡蓮、小蒲葵、蘆葦、水芙蓉等水生植物共20餘種,是三道堰人的休閒養生家園。
永定橋
起初永定橋為石墩台、木樑房蓋橋,建於1921年,橫跨河上。橋下,船筏來來往往,雖無百舸爭流的壯觀,卻也頗有水鄉碼頭的風采;橋上,大板車、雞公車、行人,熙熙攘攘,往來不絕。在1933年的毗河之站中,被鄧錫侯的28軍燒壞。後由地方募捐培修。1976年改建為3孔混凝土橋。該橋以前屬於通彭縣的交通要道。後郫彭路下移至場外,該橋僅作場鎮居民往來之用。2001年12月,結合水鄉建設,重建永定橋,在橋頭修建了兩座牌樓。以特有的景觀與黛瓦粉牆的民居相映成趣。為三道堰一景。
特色產業
濱河休閒旅遊
三道堰鎮實施舊城改造以來,城鎮規劃以建設可持續的人居環境為主線,突出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思路;建築特色以“親水性”為主題,建築風格利用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勢,已初步形成“古蜀民居、水鄉特色”、濱河而居的人文環境。沿柏條河兩岸的川西民居建築錯落有致,再現了傳統川西民居豐富多變的造型;建築色彩以青瓦、白牆為主色調,綠樹紅花、青石河欄、卵石小道宛延曲折,使小鎮在古樸中充滿靈氣和趣味,實現了傳統與現代共生、城市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因優質的水資源,這裡盛產天然黃辣丁、沙網魚、紅豆魚等野生河魚,飲食文化豐富多彩。“三道苗苗魚”、“炒大蝦”、“戴大肉”等特色菜名聲在外,八方美食家紛至沓來。境內和境山莊、望陽閣、閱江樓、尚水、河壩苑等餐飲企業,傍河而建、環境優美,已形成每日接待6000人次的休閒餐飲接待能力。這裡有西南地區最大的馬術俱樂部——和境山莊馬術俱樂部,內有荷蘭皇家弗里斯蘭母馬三匹、荷蘭溫血馬、俄羅斯系馬駒、大量純血馬、純血種公馬、阿拉伯種公馬及純血母馬等共9個品種;周末閒來騎馬運動,不失為一種高尚健康的休閒方式。此外,倍受國家體育總局和業內人士關注,並多次獲國家嘉獎的北京飛人俱樂部,開闢了運用三角翼、動力傘、輪式雙人動力傘等飛行器進行編隊表演、特技表演、拉煙表演、晚間煙花表演、條幅展示表演、三角翼跳傘表演、航拍服務、體驗服務等飛行表演和體驗項目,得到了服務對象和遊客的高度讚揚。鎮域特色景點、特色體驗活動與豐富的水資源、優美的生態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特色餐飲,造就了三道堰鎮獨具特色的濱河休閒旅遊產業健康發展。
特色工業穩步發展
鎮內有西南地區最大、保障成都市90%飲用水的成都市自來水六水、我國城市基礎設施第一個BOT供水項目及配套的助冽淨水劑公司和泰克電器、嘉興精密鑄鋼等規模以上企業及鑫鴻望食品、名匠木業等食品、製造工業項目。
特色農業卓有成效
勤勞的三道堰人民,依託傳統農業,開展了水稻制種、川芎和蔬菜種植,是國家級豐糧工程基地。結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新農村建設項目--汀沙大蔥無公害蔬菜基地正緊鑼密鼓的建設。
三道堰鎮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緊緊抓住成都市被列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有利契機,緊緊圍繞“產業、人氣、商氣聚集”,依託“一城兩河三線”戰略,以城鎮建設凸現川西民居水鄉風格為特色,以打造濱河文化休閒旅遊為重點,以夯實“三線”經濟基礎支撐,重點引進實力強、檔次高、品牌好的旅遊餐飲項目、鄉村酒店、會所、運動休閒、水上娛樂等服務業項目,全面打響休閒旅遊品牌戰略,充分聚集人氣和商氣,把三道堰打造成為集餐飲、旅遊、居住、興業為一體的“成都麗江·水街水巷”休閒旅遊新市鎮,促進社會事業和諧健康發展。
交通信息
外部交通
可在郫都區客運中心乘P36路直接到達三道堰;
可在九里堤公交站乘365路直接到達三道堰;
可在犀浦捷運站乘P22路直接到達三道堰;
可在成都北站乘成彭快鐵直接到達三道堰;
由成都可經沙西線或經老成灌路——郫彭路到達三道堰,時間在30分鐘以內。
內部交通
在景區堰橋橋頭處有腳踏車租賃點,其中兩輪單座車10元/小時,兩輪2座車20元/小時,兩輪3座車和四輪單排車30元/小時,四輪雙排車40元/小時。